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八年级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八年级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八年级语文试卷
一、语文知识积累(1~5题每题2分,第6题6分,共16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问题。
滇池泛起涟漪时,晨雾正从西山的褶皱里抽身。我站在大观楼前,看清晨阳光与湖面水汽____,轻歌曼舞的姑娘捧着漆器托盘,银饰碰撞出清越的晨钟。
昆明,一座被阳光亲吻着的城市,一个让远方的人们____的地方。它美得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般美丽,等待着人们去品味、去观赏。它让无数纷至沓来的人们驻足,细细品味这份温暖和美好。
石林深处的彝家火把节,篝火把夜幕烫出璀璨的洞。老人们用撒尼语哼着创世古歌,青年们随着节奏踏出奔放的舞步,酒杯在月光下划出闪亮的银河。那些被红土地滋养的旋律,总在午夜梦回时萦(yíng)绕耳畔——原来所谓乡愁,不过是泥土里生长的羁绊(pàn),在异乡人眼眶(kuàng)深处种下湿润的琥珀。
翠湖边的红嘴鸥年复一年地赴约,翅膀扇动着26个民族的语言。卖花阿婆竹篮里的山茶还带着轿子雪山的寒意,过桥米线腾起的热气中,我看见茶马古道的马蹄印在五华山脚下____。那些被时光带走的马铃声,终化作南屏街霓虹里的星光,赋(fù)予石板路永恒的篷勃朝气。
暮色漫过世博园的藤蔓拱门时,我____到这座城市最隐秘的踪迹。它是银装素裹的轿子雪山上盛开的杜鹃,是烟波浩渺的滇池边自由的白鹭,是滇剧演员水袖间凝固的云霞,是官渡庙会风筝上摇曳的祈愿……当最后一片梧桐叶飘落在盘龙江,昆明的黄昏把整座城市写成了一首优美的长诗,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诗与远方。
1.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萦(yíng) B.绊(pàn) C.眶(kuàng) D.赋(fù)
2.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轻歌曼舞 B.纷至沓来 C.篷勃 D.踪迹
3.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纠结 心驰神往 若隐若现 接触
B.纠缠 心旷神怡 恍恍惚惚 触碰
C.纠缠 心驰神往 若隐若现 触碰
D.纠结 心旷神怡 恍恍惚惚 接触
4.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它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般美丽,等待着人们去观赏、去品味。
B.它美得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般美丽,等待着人们去观赏、去品味。
C.它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般美丽,期盼着人们去品味、去观赏。
D.它美得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般美丽,期盼着人们去观赏、去品味。
5.(2分)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蓝花楹起源于南美洲的巴西,偏好阳光充足、温暖湿润的环境,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它才能绽放最美笑容。____,____,____,____,____。满城春色半城紫,这抹来自异域的蓝紫色,已成为著名的城市景观。
①1984年,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从阿尔及利亚引入了这一树种,蓝花楹自此扎根春城
②蓝花楹如今已被引种至中国的广东、海南、福建以及云南等地
③2005年,蓝花楹落户教场中路,这条路成为昆明首条蓝花楹大道
④花开时节,这整条街道便被蓝紫色染尽,浪漫而美丽,令人心醉
⑤20年来,这些蓝花楹树苗茁壮成长,如今已成为一片茂密的蓝花楹林
A.②④①③⑤ B.②①③⑤④ C.①③⑤④② D.①③④⑤②
6.(6分)名篇名句默写。
①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以“ , ”写出了诗人想要从政却无人引荐,面对盛世而自愧无为的心绪。
②白居易在《卖炭翁》中通过“ , ”描绘了卖炭翁衣衫单薄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反映了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③庄子在《北冥有鱼》中通过大鹏“ , ”的壮举,形象展现了它突破束缚、乘风飞翔,追求无限可能的宏伟气魄。
二、综合性学习(共10分)
(一)学习与探究(5分)
云南,是国际新兴精品咖啡产区之一。云南咖啡正被越来越多的人青睐,带着“中国味”走向世界。为助力云南咖啡走向全国、迈向世界,学校组织“云咖闪耀 世界共享”主题策划活动,请你阅读材料,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
云南咖啡又出圈!5月16日,2025首届云南瑰宝咖啡生豆大赛在云南保山圆满落幕。近年来,中国咖啡产业日益兴旺。云南作为我国主要咖啡产区,产量约占全国98%。2022年,云南省出台“咖六条”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云南咖啡走精品化、精深加工之路。截至2024年底,云南省咖啡种植面积超126万亩,产量超14万吨,并出口至海外29个国家和地区。云南咖啡,正从“出山”大步走向“出圈”。
【材料二】
7.阅读材料一与材料二,探究云南咖啡为何能从“出山”到“出圈”。(3分)
8.请你根据材料内容写一段云南咖啡推广词。(2分)
(二)名著阅读(5分)
一年一度的读书节即将到来,八年级(1)班将举办“阅读经典名著,汲取成长力量”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9.请根据《经典常谈》的阅读收获,完成下面的读书笔记。(2分)
兴趣点 所读篇目 阅读收获
文字学 《<说文解字>第一》 《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是最早的按A 编排的汉语字典,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历史学 《<战国策>第八》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记载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各国之事,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史实,着重记录了B (内容)。
10.前路总有困难,我们要以勇气去面对问题。请选择下列人物中的一个,结合名著内容简要分析他身上的勇气。(3分)
《西游记》唐僧
《海底两万里》阿龙纳斯教授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
三、阅读(共34分)
(一)(4分)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问题。
【甲】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乙】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1.下列对甲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卜算子”是词牌名。词牌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和押韵规则等声律要求。
B.首句中“漏”是古代计时的漏壶,黄昏壶水尚多,不闻滴漏之声,故曰“漏断”。
C.“孤鸿”指掉队的大雁,在寒枝间拣选不肯栖息,宁愿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
D.这首词写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营造了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
12.请结合两首词中的意象,简要分析甲乙两词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2分)
(二)(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大学之教也,时教①必有正业②,退息必有居学③。不学操缦④,不能安弦⑤;不学博依⑥,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⑦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⑧焉修焉,息焉游⑨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⑩,厥修 乃来。”其此之谓乎!
【注释】①时教:因时施教。②正业:规定的课业。③居学:在家继续钻研学习。④缦:琴瑟之弦,泛指乐器。⑤安弦:懂得音乐。⑥博依:各类的比喻。⑦兴:重视。⑧藏:在心中。⑨游:闲暇。⑩敬:专心;孙:同“逊”,按次序。务:力求。时敏:及时领悟。 厥:代词,这样。修:学业成就。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不知其旨也
②教然后知困
③不学操缦
④不能乐学
1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15.阅读甲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作者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2分)
16.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能够构成铺排效果,强化语言表达气势的修辞手法。请从两文中各举一例,简要分析。(2分)
(三)(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聚漆成器 溢彩千年
王渝生
①2002年,浙江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一把距今约8000年的漆弓。当考古工作者轻轻拂去弓身上的尘土,那抹暗红色的漆膜在探照灯下泛出温润的光泽,仿佛在诉说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如何在竹木间发现漆液的秘密。这把人类已知最早的漆器,拉开了华夏文明用漆史的序幕,也开启了一场跨越数千年的物性觉醒实验。
②漆器,与瓷器、丝绸并列,被誉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国粹”,其美学融合实用与艺术,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而髹漆作为传统漆器工艺中一项重要的技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始终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③髹漆,是指将漆涂在器物上。雕漆通常需要16毫米厚的漆,必须髹漆300道左右,髹漆的最佳温度为23℃—30℃,相对湿度80%,工匠需在闷热潮湿的车间工作。历代赞美“髹漆”的诗文不胜枚举,比如,唐代刘禹锡:“瑶坛被髹漆,宝树攒珊瑚。”北宋陈师道:“一点落髹漆,重价压玙璠。”南宋薛季宣:“襄阳库露真,木器涂髹漆。”元代鲜于枢:“木之用髹漆,初以为美观。”明代李民宬:“片木加髹漆,团圆如赤日。”清代蒋士铨:“桐棺三尺馀,酸泪杂髹漆。”近代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想象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丽丽的。”
④商周时代,我国已用色漆和雕刻来装饰器物,并以松石、螺钿、蚌泡等作镶嵌花纹;战国是漆工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器物品种和髹饰技法等都有很大的发展;汉代,漆器产地之广、数量之多、传播之远是前所未有的,器物的造型及装饰也呈现新的面貌;魏晋南北朝,漆器花色颇繁,制作亦精;唐代,漆器和其他工艺一样具有特殊的成就,它表现在起源于前代的金银平脱,至此而愈加华美,盛行于后代的剔红、犀皮等又始创于此时;宋代,一向以一色漆器制作精良为世所称,而近年来又发现有极为精美纹饰的堆漆与镶嵌、戗金与填漆相结合的漆器更呈异彩;元代,漆工名匠辈出,尤以剔红、剔犀、戗金诸作,达到了历史的顶峰;明代,是我国漆工史上又一次有重大发展和革新的时代,髹饰工艺可谓至此而大备,多种技法和不同纹、地的结合,迎来了千文万华之盛;清代,朝廷大规模地任用了明代桑工,由于宫廷的好时尚,更趋精工细巧而不免流于纤密繁琐……
⑤我国历史上有关髹工、漆器的著作不多,且大都散佚。现存唯一的古代漆工专著是明代黄成撰的《髹饰录》。它是研究漆工史、明代漆工的原料和技法的最为重要的文献,使我们认识和了解祖国漆器的丰富多彩,为这一工艺的继承发扬、推陈出新提供了宝贵材料。它还为古代漆器的定名及分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⑥我国漆工艺几千年的发展和成就,对全世界的漆器工艺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东亚、东南亚到西欧及北美,可以说每个制造漆器的国家,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中国漆器的影响。中国传统髹漆工艺曾经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⑦我国一向重视传统工艺的保护和继承创新。截至2020年,14项髹漆技艺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扬州漆器鬃饰技艺、彝族漆器鬃饰技艺等,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⑧令人遗憾的是传统漆器因工序繁琐,成本高昂,面临销售、传承困境。为保证这一传统技艺留存于世,现在众多的漆艺厂家尝试结合年轻人的审美,运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传播,拓展市场。如浙江“严漆”从建筑涂料转向漆画、首饰等文创产品。
⑨漆器,是时光淬炼的瑰宝,它带着历史的温度,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向世界诉说着东方文明的深邃与魅力。
(选自2025年4月4日《科普时报》,有删改)
17.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18.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19.请联系选文内容,结合下面的材料,写出探究结果。(2分)
【材料一】
在佳士得2017年秋季拍卖会上,一件明永乐剔红牡丹纹盖盒以874万港元的成交价惊艳四座。这件作品不仅展现了漆器工艺的精湛与独特,更成为了收藏家们竞相追捧的珍品。
【材料二】
由于市场转型、生产周期长、投资大及管理体制变化等原因,雕漆行业发生萎缩。北京雕漆厂名存实亡,真正的手工雕漆品越来越少,雕漆行业技艺人员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无新人后继的残酷现实。从现在的情况看,延续几百年的北京雕漆工艺已濒临失传。
【材料三】
2024年11月12日,李子柒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段关于大漆作品制作的精致视频,这次她完成的“成都漆器大作”,充分展现了成都漆艺的独特魅力,成功展现了中国漆器的独特的工艺之美,让传统非遗漆器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再次带火漆器。
(四)(12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到建水,寻一日烟火人间
童石磊
①晨光熹微,朝阳楼的飞檐轻轻挑着启明星,薄雾如纱,轻柔地笼住建水古城。这座穿越千年时光的城池,正慵懒地舒展着筋骨,岁月的沉淀与现实的鲜活在此刻交融。无论是初来乍到的游客,还是久别归乡的游子,都能在这方天地间,邂逅一场舌尖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②老巷宛如一本厚重的线装书,静静地躺在古城的怀抱。青石板路被打磨得温润发亮,每一块石板都镌刻着无数的足迹与故事。初来者漫步其间,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车马慢、书信远的年代。而游子踏在熟悉的石板上,儿时的记忆便会如潮水般涌来——那些年少时的欢笑,在巷子深处回荡;黄昏时外婆的呼唤,穿透斑驳的墙面,与错落的屋檐重叠,织成一张温情的网。
③巷子深处,草芽米线店的灶台上,土鸡汤正欢快地翻涌着,热气氤氲,似古城跳动的脉搏。老板娘热情地招呼着每一位食客,一手执碗,一手麻利地调配着配料。碗中,草芽切片如玉,薄如蝉翼,当热汤轻轻一烫,它们便如同被唤醒的精灵,愈发舒展开来,真如灵象白牙,散发着淡淡的光泽。再看那米线,根根饱满,显然是吸饱了汤汁。夹起一筷米线,那鲜味瞬间在舌尖弥漫,如同绚烂的烟花,在味蕾间绽出美妙的滋味。初尝者惊艳于这独特的风味,鲜味在舌尖迸发,直抵心田。而游子品尝着这熟悉的味道,记忆中尘封的乡情瞬间被唤醒,仿佛又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无论新客还是归人,都能从这碗米线中品味到建水的底蕴,感受到这座古城独有的韵味。
④日头爬上指林寺“第一山”的牌匾时,北门外的西门大板井旁,已是烧豆腐的江湖。铁炕之上,豆腐整齐排列,“哒哒”作响,奏响了一曲欢快的生活乐章。老奶奶摇着竹扇,笑意盈盈地邀请过往的行人:“坐啰,吃点豆腐?蘸水要蒜油小米辣吗?要辣得跳脚才够味!”金黄的豆腐在蘸水里打滚后入口,外酥里嫩,浓郁的香气与小米辣的刺激,在口腔中炸开,令人直呼过瘾。初来的游客在此感受着建水的别样风情,脸上洋溢着兴奋与好奇;而归乡的游子则在这熟悉的“臭味”与鲜香中,寻回了记忆中家乡的味道,不禁感叹生活就如这豆腐一般,热辣滚烫,充满了无限的惊喜。
⑤暮色渐浓,汽锅鸡的香气在街巷间流淌,牵引着人们的脚步。紫陶汽锅吞吐着云雾。走进百年老店,揭开汽锅的瞬间,浓郁的香气升腾而起,直钻鼻孔。轻舀一勺汤,放在嘴边吹一吹,抿一口,那汤的鲜美顺着喉咙滑下。初尝者为这醇厚的鲜美赞叹不已,而归乡的游子则透过氤氲的热气,仿佛看到了儿时的场景——那刻着“培养正气”的紫陶汽锅,承载着岁月的温情与家的味道。一勺汤入口,熨帖了疲惫的心灵,让人瞬间忘记了旅途的劳顿与尘世的烦恼。
⑥深夜的紫陶街灯火璀璨,热闹非凡。二姨家的小锅米线在铜锅中翻腾,周三因拌的勺粉在凉汁里打滚,杨大爹腌的羊乃菜的酸香与夹层肉的鲜甜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道道独特的美食风景线。一位卖唱人抱着吉他走来,轻轻拨动琴弦,《老家建水》那悠扬的旋律在夜空中流淌,如流星划过天际,落在酒杯里,溅起满桌的月光。无论是初来的游客在此感受建水的夜生活,还是归乡的游子在此重拾故乡的热闹与温情,都能在这美食与弦音中卸下疲惫,享受这片刻的惬意与满足。紫陶街的灯火与星空交相辉映,让人沉醉在这无尽的烟火气中不愿离去。
⑦离别的时刻终究还是到来了。朝阳楼檐角的铜铃轻响,似是建水的道别之声,又似将浓浓的烟火气系在人们的行囊上。这座充满烟火气息的人间小城,如一位厨艺高超的烹饪大师,将百年光阴熬成一锅浓汤,让每一个来过的人都能带着这份记忆与眷恋,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回味。那一抹建水独有的舌尖传奇,将永远镌刻在他们的心中,成为一段难忘的美好回忆。
(选自2025年5月12日《春城晚报》,有删改)
20.请根据文中游客与游子对建水美食的不同感受,补全下面的表格。(2分)
场景 游客感受 游子感受
草芽米线 A 唤醒尘封的乡情
西门烧豆腐 兴奋好奇 B
紫陶街夜宵 卸下疲惫享受惬意 重拾故乡热闹温情
21.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3分)
2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老奶奶摇着竹扇,笑意盈盈地邀请过往的行人:“坐啰,吃点豆腐?蘸水要蒜油小米辣吗?要辣得跳脚才够味!”
23.请结合文章内容及链接材料,谈谈你对“烟火气”多重内涵的理解。(4分)
【材料一】
临安(建水古称)地灵,物产丰饶。草芽生于水泽,细嫩胜莼;紫陶取土城东,五色煅烧成器。明清时,赶考儒生常携米线、豆腐作途粮,谓“饱食可养浩然气”。
——《建水州志 物产卷》(清光绪版)
【材料二】
这里没有“博物馆式”的凝固历史——晨光中的太极剑影与深夜吉他声共舞,六百岁古井旁,豆腐香与直播镜头相遇,传统技艺因市井活力永续传承。
——网络评论
【材料三】
一餐一饭,心有所栖,柴米油盐,爱有所依,袅袅炊烟,乡愁所寄。无论身处在哪里,用一颗浸透人间烟火的心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才是不负故乡的重托。
——《人间烟火寄乡愁》何继芹
四、作文(共40分)
24.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1)题目:做好这道选择题
(2) 民俗,是时光淬炼出的民族记忆。它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我们看过江南的社戏,听过安塞的腰鼓,唱过云南的民歌,这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情画卷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你的故乡又有怎样的民俗传承至今呢?
请以“ 的民俗”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④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盘龙区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八年级语文试题卷参考答案
1.B(“羁绊”的“绊”正确读音为“bàn”,而非“pàn”。)
2.C(“篷勃”应为“蓬勃”,“蓬”指草木茂盛,符合“朝气”的语境;“篷”多指遮蔽风雨的设备(如帐篷),此处搭配不当。)
3.C。
4.A(原句“它美得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般美丽”存在成分赘余,“美得”与“般美丽”重复,应删去其一;“去品味、去观赏”语序不当,应先“观赏”再“品味”。)
5.B
6.①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注意“楫”的书写)
②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注意“贱”的书写)
③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注意“抟”的书写)
7.①政策支持:云南省出台“咖六条”等政策,支持咖啡走精品化、精深加工之路。②产量充足:咖啡种植面积大,产量高。③自然条件优越:地处全球咖啡黄金种植带,气候、光照、降水、海拔、土壤等条件适宜咖啡生长,产出的小粒咖啡品质优良。④有一定国际市场基础:产品出口至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
8.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地处全球咖啡黄金种植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品质卓越的云南小粒咖啡。这里气候适宜、光照充足、降水充沛,高海拔山地昼夜温差大,红土地富含养分,让咖啡豆“浓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带果酸”。如今,云南咖啡产量可观,已出口至海外29个国家和地区,正带着“中国味”闪耀世界。快来品尝这来自云南的醇香,感受云南咖啡的独特魅力!
9.A处:部首
B处:战国时期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10.示例一:《西游记》唐僧:不畏取经路上的妖魔鬼怪,如白骨精三变诱骗时,虽被孙悟空保护却误解其滥杀,但仍坚持西行,体现坚定前行的勇气。
示例二:《海底两万里》阿龙纳斯教授:意外落海后随“诺第留斯号”探险,经历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等险情,如协助尼德 兰对抗鲨鱼,展现直面危险的勇气。
示例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从底层青年到革命战士,战斗中头部重伤、建设铁路时克服恶劣环境,瘫痪失明后坚持写作,用生命诠释抗争的勇气。
11.B
12.《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卜算子 咏梅》通过对黄昏驿外梅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译文:
【甲】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人群开始安静了。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乙】
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已是日落黄昏,她正独自忧愁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她完全不想占领春芳,听任百花群艳心怀妒忌将她中伤。纵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却永留世上。
13.①味美②困惑③操弄④以……为乐
14.①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所以(君子)能安心学习并亲近老师,乐于与朋友交往并坚信所学的道理。
15.作者先以“嘉肴不食不知其旨”作类比,引出“至道不学不知其善”;接着从“学”和“教”两个方面论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再进一步说明“知不足能自反,知困能自强”;最后总结出“教学相长”的观点,并引用《兑命》“学学半”佐证。
16.甲文运用排比,如“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通过结构相似的短句,层层递进地阐述学与教的相互促进,增强了说理的气势和逻辑性。乙文运用排比,如“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以三个“不学……不能……”的句式,强调了不同学习内容的重要性,铺陈有力,突出了“居学”与“正业”相辅相成的道理。
17.首段通过具体考古发现引出说明对象“中国传统漆器工艺”。从结构上看,“人类已知最早的漆器”“开启物性觉醒实验”等表述,既呼应后文对漆器发展历程的说明,又通过场景化描写营造历史厚重感,吸引读者探究漆器工艺的文化价值。
18.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些精确数据从三个维度说明髹漆工艺的严苛要求,直观论证了髹漆作为“重要技艺”的专业性,也为后文“工序繁琐导致传承困境”埋下伏笔,使说明更具科学性与说服力。
19.漆器兼具工艺精湛性与艺术收藏价值,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传统漆器因现代社会节奏变化、经济效益低,面临技艺失传、从业者老龄化的困境;通过数字化传播、文创转型等创新方式,可让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突破传承瓶颈。
20.A.惊艳于独特风味
B.寻回记忆中家乡的味道
21.①语言生动形象,善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朝阳楼的飞檐轻轻挑着启明星”“土鸡汤正欢快地翻涌着”等,将景物描写得富有情趣;②语言富有画面感,如“草芽切片如玉,薄如蝉翼,当热汤轻轻一烫,它们便如同被唤醒的精灵,愈发舒展开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③语言充满生活气息,如“坐啰,吃点豆腐?蘸水要蒜油小米辣吗?要辣得跳脚才够味!”等,展现了建水的生活场景。
22.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摇着竹扇”是动作描写,“笑意盈盈”是神态描写,“坐啰,吃点豆腐?蘸水要蒜油小米辣吗?要辣得跳脚才够味!”是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奶奶热情好客的形象,展现了建水人的淳朴与热情。
23.“烟火气”的内涵有:①建水独特的美食文化,如草芽米线、西门烧豆腐、汽锅鸡等,这些美食承载着建水的历史与文化,是烟火气的具体体现;②建水人的生活场景,如老巷、西门大板井旁、紫陶街等,人们在这些地方进行着日常的生活活动,充满了生活的气息;③建水人的情感寄托,无论是游客还是游子,都能在建水的美食与生活中感受到温暖与慰藉,找到心灵的归宿,烟火气中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故乡的眷恋;④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建水既有古老的建筑和传统技艺,又有现代的生活元素,如直播镜头等,这种交融让烟火气更具活力与魅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