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周 中职同步作业周周练晨读在线成语识记【道听途说】 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自《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得陇望蜀】 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出自《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滴水穿石】 水不断下滴,可以闹穿石头。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成功。出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断壁残垣】 残垣:倒了的短墙。残存和坍塌了的墙壁。形容残败的景象。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八回:“走到也是园滨文述农门首,抬头一看,只见断壁颓垣,荒凉满目,看那光景是被火烧的。”【耳濡目染】 指见闻熏染多了就能不自觉受影响。出自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风调雨顺】 调:调和;顺:和协。风雨及时适宜。形容风雨适合农时。亦可喻指天下安宁。(以气象借喻)。出自《六韬》:“既而克殷,风凋雨顺。”【峰回路转】 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出自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三九·醉翁亭记》:“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赴汤蹈火】 赴:走往;汤:热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出自《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晋·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高屋建瓴】 建:倒水,泼水;瓴:盛水的瓶子。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现指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彻。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高瞻远瞩】 瞻:视,望;瞩:注视。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出自汉·王充《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2.素材诵读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留连忘返;幸福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幸福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幸福无关贫富贵贱,无关身份地位,它是一种心境,存在你我之间。3.名句默写(1)秦观在《鹊桥仙》中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似人间长相厮守的美好,正是“ , ”。(2)秦观在《鹊桥仙》中表明爱情天长地久,不在一朝一夕的依恋的句子是“ , ”。(3)《鹊桥仙》巧妙表现牛郎织女临别时依恋怅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4)《鹊桥仙》中,“______________”照应“银汉迢迢”,以景设喻,写两情相会温柔缠绵;“______________”写七夕佳期竟然像梦幻,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秦观《鹊桥仙》中与此意境相似的两句: , 。巩固提升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诲(huì) 花蕾(lěi) 声名狼藉(jí)B.迂回(yū) 肆虐(nüè) 废寝忘食(qǐn)C.自诩(yǔ) 鞭挞(tà) 锲而不舍(qì)D.咀嚼(jǔ) 诧异(chà) 有的放矢(dì)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迷惘 诛联 百无聊赖 B.干瘪 炫耀 汗流夹背C.藐视 急燥 絮絮叨叨 D.沉缅 内帏 痴心妄想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为官________,勤政爱民是评价每一位领导干部德行的重要标准,也是人民群众心中用来衡量领导干部的一把重要标尺。②目光短浅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利益,打自己的小算盘,________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令人无奈。③在________的各种“门”事件中,网络不仅再难为匿名网友“保密”,相反,个人隐私通过网络外泄的几率正在增加。A.廉正 进而 层出不穷B.廉政 进而 数见不鲜C.廉政 因而 层出不穷D.廉正 因而 数见不鲜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B.我没有碰到谁,鬼知道他们去哪了。C.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月份,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佳日。D.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四川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中秉持的精细发掘理念、采用的多种现代科技手段、构建的考古发掘现场预防性保护,都为我国考古发掘和研究树立了新的标杆。B.近两年新药入医保的速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不过,要从根本上保障医保谈判药品落地的问题,就意味着要拓宽区域医保资金筹资的渠道,整合筹资的层级。C.明星在节目中植入广告有助于营销,但这作为一种特殊的广告形式,是否属于代言的范畴还一直未能明确,仍处于监管的模糊地带,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D.这部舞剧在剧作、编舞和舞台设计上都避免不落入常规叙事的窠臼,将深层次的表达隐藏在主人公的心路纠葛下,将普通人于困境中不屈的抗争通过舞蹈艺术立体地呈现。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现如今,《太湖美》的歌词也逐渐成为“太湖美”的现实。②岸线变化比水质改善更明显。③未来,无锡还将打造出一条环太湖生态绿色走廊。④沿岸处处皆景,到处是生机盎然的绿色。⑤经开区的清水河经过综合整治后,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⑥一曲《太湖美》,唱不尽三万六千顷波涛、七十二峰苍翠的优美风光。A.⑥①②⑤④③ B.③①②⑤④⑥ C.⑥①⑤②④③ D.③⑥⑤②④①7. 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经纶中学将举办以“追典寻籍读好书”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活动需要发布阅读节的海报,但尚缺宣传语。请你在空缺处用对偶句拟写一则宣传语。(不少于10个字)二、阅读理解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我认为“传承”分为“传”和“承”两个部分。“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对于传统文化,“传”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原样保存下去。“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符合原来的内容。“传”是无条件的,不需要进行选择,也不需要考虑它有用没用,尽最大可能先保存下来再说。如果对传统文化的“传”是无条件的,那有人会问,落后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传统文化,该不该保护?也要保护。举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现在就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那么一个罪恶的地方,为什么还要把它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留存呢?因为它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如果这个集中营不保存下来,后人便不能够通过它真切地感受那段历史,了解人性还能恶到那种程度。因此,我们要尽最大可能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这与被保存的文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好的还是坏的,没有关系。总之,先把它保存下来,而且要把保存传统文化由不自觉变成自觉,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比如,我国一些农村可能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那里的人比较穷,建不起新房子,只能住在那些古建筑中,古建筑因而得以保存下来,这种保存就是无意识的。可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旧房,建新房,那种对古建筑无意识的保存也就越来越不可能。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承”又是什么意思?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这跟只保存不同,而是要把它发扬光大。当然,“承”不是简单地传承发扬,而是要做到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叫“承”。仍然以古建筑为例,“传”的话,就是不破坏它,不让它倒,让它存在的时间越长越好。而把古建筑上合理有用的部分用到新建筑上,这就是“承”了。正因为如此,“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其中精华的、正确的、有用的部分进行发扬光大,糟粕部分自然是要扬弃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几千年来,它一直在吸收外来、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着。比如,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就得到了发展扩大,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被吸收进来。语言方面,该地区南方的方言保留了华夏本音,而北方的方言大量吸收了外来民族语言。音乐、舞蹈方面,中原地区更是大量吸收外来少数民族的文化,这些后来都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才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形成了海纳百川、整合发展的优势。今天,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摘编自葛剑雄《传统文化的“传”与“承”》)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不管它好坏以及积极、正确与否。B.所谓“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无条件地、尽可能地把传统文化原样保存下来。C.所谓“承”,就是继承、发扬,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D.在“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还要尽可能吸收、借鉴外来文化。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针对“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提出观点,总领全文。B.文章先谈“传”而后谈“承”,从主到次,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如何传承传统文化。C.在论述“传”和“承”时,文章都借助具体的例子加以论证,大大增强了说服力。D.在论述“传”和“承”时,文章都是先阐释其内涵,再进一步论述具体的做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古建筑而言,“传”是尽量延长它存在的时间,“承”是将其合理有用的部分用到新建筑上。B.相对来说,贫穷其实更有利于保存传统文化。比如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掉古建筑去建新房。C.只要把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人就能通过它感受历史,认识人性。D.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文化得到发展扩大,是因为普遍吸收了少数民族的语言、音乐、舞蹈等文化。明理精进【读故事】一面镜子 一个年轻人正值人生巅峰时却被查出患了白血病,无边无际的绝望一下子笼罩了他的心,他觉得生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拒绝接受任何治疗。 一个深秋的午后,他从医院里逃出来,漫无目的地在街上游荡。忽然,一阵略带嘶哑又异常豪迈的乐曲吸引了他。不远处,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正把弄着一件磨得发亮的乐器,向着寥落的人流动情地弹奏着。还有一点引人注目的是,盲人的怀中挂着一面镜子! 年轻人好奇地上前,趁盲人一曲弹奏完毕时问道:“对不起,打扰了,请问这镜子是你的吗 ” “是的,我的乐器和镜子是我的两件宝贝!音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我常常靠这个自娱自乐,可以感到生活是多么的美好……” “可这面镜子对你有什么意义呢 ”他迫不及待地问。 盲人微微一笑,说:“我希望有一天出现奇迹,并且也相信有朝一日我能用这面镜子看见自己的脸,因此不管到哪儿,不管什么时候我都带着它。” 白血病患者的心一下子被震撼了:一个盲人尚且如此热爱生活,而我……他突然彻悟了,又坦然地回到医院接受治疗,尽管每次化疗他都会感受到死去活来的痛楚,但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逃跑过。 他坚强地忍受痛苦的治疗,终于出现了奇迹,他恢复了健康。从此,他也拥有了人生弥足珍贵的两件宝贝: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屹立不倒的信念。【学道理】想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和命运的人,一定要有乐观和坚强的品质,因为乐观和坚强是掌管人生航向的舵手,是把握命运之船的动力桨。【参考答案】晨读在线1.略2.略3.名句默写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忍顾鹊桥归路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巩固提升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C.“自诩”中的“诩”应读“xǔ”;“锲而不舍”中的“锲”应读“qiè”。故选C。2.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汉字字形的能力。A.“诛联”的“联”应写作“连”;B.“汗流夹背”的“夹”应写作“浃”;C.“急燥”的“燥”应写作“躁”;D.“沉缅”的“缅”应写作“湎”。故选C。3.解析: 廉政,使政治廉洁;廉正,廉洁正直。结合语境此处应当用形容词,当选“廉正”。因而,表示结果;进而,表示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前面有“只看到自己的利益”,后面接的是“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应选“进而”。层出不穷,连续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数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语境中强调的是出现次数多,而不是看见,应选“层出不穷”。答案:A4.【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分号使用错误。是对巨画的解释说明,分号改为冒号。C.“八、九月份,七、八月之交”的两个顿号都应去掉,概数之间不用顿号。D.“这时候最热闹的”表强调,单独成句,其后应加上逗号。故选B。5.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构建的考古发掘现场预防性保护”成分残缺,缺宾语中心语,应改为“构建的考古发掘现场预防性保护新模式”。B.“保障医保谈判药品落地的问题”动宾搭配不当,应改为“解决医保谈判药品落地的问题”或者删掉“的问题”。D.不合逻辑,“避免不落入常规叙事的窠臼”否定失当,删掉“不”。故选C。6.C【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排序。通读这⑥句话可知,介绍的是太湖的美。首先确定好首句,根据第⑥句“一曲《太湖美》”可知,用一首歌引出文段的说明对象——太湖,故⑥是首句;接着根据①句中“《太湖美》的歌词也逐渐成为‘太湖美’的现实”则紧紧承接着《太湖美》这首歌,故第二句是①;再根据②句可知,语段是先叙述了“水质改善”的情况,再转说“岸线变化”,而⑤句“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说的正是“水质改善”,所以⑤句应该在②句之前,而且⑤句还承接着对太湖的具体方面——太湖水的介绍,故第三句是⑤,第四句是②,则是对“岸线”的介绍;而④句是对现如今的“岸线”的总结,紧紧承接着②,故第五句是④;③句“未来”可知是对太湖的展望,放在最后一句;所以正确的语序是:⑥①⑤②④③;故选C。7.【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宣传标语是用简短文字写出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其内容要紧扣主题、句式简短、句式整齐、修辞鲜明。标语一般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有韵律。本题注意对偶句的要求。本题可从读书的意义、作用方面进行拟写。【举例一】书香浸润心灵,阅读伴我成长【举例二】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等二、阅读理解1.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还要尽可能吸收、借鉴外来文化”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正是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由此可知,应是“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故选D。2.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从主到次”的说法不正确。从结构上看,文中“传”和“承”应为并列关系;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看,“承”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可能更加重要。故选B。3.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相对来说,贫穷其实更有利于保存传统文化”于文无据,且“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掉古建筑去建新房”是在保存传统文化不自觉、无意识情况下。C.“只要……后人就能……”充分条件不成立,原文说的是“如果这个集中营不保存下来,后人便不能够通过它真切地感受那段历史,了解人性还能恶到那种程度”,并没有说保存下来就一定能感受到。D.“普遍吸收了少数民族的语言……等文化”不正确。在语言方面,“该地区南方的方言保留了华夏本音”,并未吸收外来民族语言。故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