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揭傒斯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揭傒斯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揭傒斯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列小题。
夏五月武昌舟中触目
揭傒斯
两髯背立鸣双橹,短蓑开合沧江雨。青山如龙入云去,白发何人并沙语。
船头放歌船尾和,篷上雨鸣篷下坐。推篷不省是何乡,但见双双白鸥过。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描写摇橹的船家,从背立的身影和飘拂的须髯可知,这是两位颇有年纪的老翁。
B.次句通过“短蓑开合”的动作,既刻画出船家摇橹时的俯仰之态,也暗示江风之大。
C.颈联从听觉入手,歌声和雨声打破了先前的静谧,也使诗人心内平添了几分烦扰。
D.尾联写诗人置身篷中,不觉船行已远,推篷一看,不知何方,只见白鸥翩翩飞过。
2.“青山如龙入云去”一句写景传神,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列小题。
归舟
揭傒斯
汀洲春草遍,风雨独归时。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
鸦啼木郎庙,人祭水神祠。波浪争掀舞,艰难久自知。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中诗人乘坐大船在中流乘风破浪而下,感觉两岸青山快速后移;诗中景物化静为动,使静态的青山具有了动态美。
B.颈联写舟中所见所闻,在快速行驶的舟中,诗人观察细致入微,详细描写了岸上格外醒目的两个建筑。
C.尾联中的“艰难”既指乘船行路之难,也暗含着人生道路的不易,充分写出了诗人归途中的人生感悟。
D.这首诗前六句在诗人笔下处处是景,句句写景;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蕴含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
4.整首诗围绕“归”字展开,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各题。
重饯李九时毅赋得南楼月①
揭傒斯②
娟娟临古戍,晃晃辞烟树。
寒通云梦深,白映苍梧暮。
胡床看逾近,楚酒愁难驻。
雁背欲成霜,林梢初泫露③。
故人明夜泊,相望定何处?
且照东湖④归,行送归州去。
[注]①李时毅:南昌人,曾任职武昌,后选官归州。南楼:在武昌城南。这首诗作于大都七年(103),时揭傒斯客居武昌。他同时还写有《远归曲戏赠李九时毅还江西》诗,复与李时毅夜宴南楼而作此诗,故题云“重饯”。②揭傒斯:元诗四大家之一。③泫(xuàn)露:露珠下滴。④东湖:武昌及南昌均有东湖,此关合两地。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开头两句写月亮升起来了,照耀着武昌城外的古代战场堡垒,在成片如烟似雾般的树林上空缓缓而上,一派清澄透亮。
B.第三、四句写作者和友人坐在南楼上,看到月光如水,寒气逼人,与广阔无垠的云梦泽水相连,又与南方苍梧等名山巨岭相接。
C.第七、八句写到露宿野外的大雁,已人睡乡,露霜凝结在它们的背上,泛出一层银色,树梢的水气慢慢团聚,从枝叶上一滴滴往下掉着,营造了一种凄清幽静的氛围。
D.整首诗用“照”字贯联,使全诗无处无月,月光随诗人的心情变化,将月与情、与景密切关合糅杂在一起,达到了一个高超的意境。
6.请简要分析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寒 夜①
揭傒斯
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
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注]①作者写此诗此时,他离开家乡在外做官已经七年了。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小诗是一首五言绝句,它以寥寥二十字的白描,传神地绘出一幅清夜客旅图,从中传达出诗人心中的孤寂之情。
B.一、二句状写户外的景色,借景抒情,以凝冻在布满霜气的夜空中的疏星、沾湿了草木的月的流光,制造出一种清旷冷寂的氛围,抒写了人在他乡的无奈与悲凉,反映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C.第三句由户外转入客舍,在“虚馆”的典型环境中,突出“人不眠”。“虚馆人不眠”,是说整个馆舍的人因寒冷都无法安睡。
D.揭傒斯的这首《寒夜作》,最令人欣赏的是一句“时闻一叶落”,以动衬静,表明了漫漫长夜中不能入眠的状态,传达出诗人的在外做官,不得还乡的愁苦心绪。
8.诗歌题目中的“寒”有什么含义?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夜
杜 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寒夜作
揭傒斯
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
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一、二句写诗人与友人一起围坐炉前,煮茶饮酒,火炉上炭火正红,热水沸腾。
B.杜诗三、四句融情于景,诗人觉得见惯了的月色较平常不一样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C.揭诗一、二句描绘了寒夜里疏星散布在霜空里凝结不动、月色下草木湿润的景色。
D.揭诗“时闻”一句以声写静,写诗人听见枯叶落地的声音,更突显了夜晚的宁静。
10.两首诗都叙写了在寒夜里发生的事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
1.C 2.①比喻生动形象:远方的青山蜿蜒起伏,连绵不断,如一条长龙;山间云雾缭绕,青山时隐时现,又如长龙入云。②充满动态美:诗人从船上遥望青山,而船在行进之中,加之云雾变幻不定,所以感觉青山有一种飞动之势;“如龙入云”将山的意态形神写活了,并衬托出船行的迅捷。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也使诗人心内平添了几分烦扰”不恰当。颈联以听觉感受为主,江上歌声回荡,船头雨声淙淙。这是和谐、欢悦、亲切的“声中景”,歌声和雨鸣交汇一片,刹那间打破前文所创造的安谧清宁之境,全诗带来了一种欢悦亲切的声情,而“篷下坐”的抒情主人公亦进入了心境澄朗的忘我之境。这两句诗放在船行江上的全景中涵咏,歌声在雨中船上,船在清波迭荡的江中,江在青峰入云的山岸间,而在这一切之上,更有飘洒无际的漫天绿雨,这两句诗,正是传写出了绝妙的“声中景”。因此作者此时的心境应是欢快、愉悦的。
故选C。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答题前需要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立足“青山如龙入云去”进行分析,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青山如龙”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远方的青山蜿蜒起伏,连绵不断,如一条长龙;山间云雾缭绕,青山时隐时现,又如长龙入云。“青山”“入云去”是一种动态的美,诗人站在船上,遥望两岸青山。青山没有动,但是船在行进之中,云雾变幻不定,所以诗人感觉连绵起伏的青山像一条巨龙一样,有了一种飞动之势。“如龙入云”将青山的形态写活了,并衬托出船行的迅捷,诗人心情是轻快的、愉悦的。
【点睛】诗歌中手法类题型答题方法:
首先要明确情与景的关系,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结构关系”或“内在关系”。
(一)结构关系:①触景生情:又称“即景抒情”“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情感。②借景抒情:又称“缘情及景”“由情及景”,是先有情后有景。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见景不见情,但景中含情。④以景结情:诗前面抒情或议论,最后以写景结束。
(二)内在关系:①以乐景写哀情。②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出现较多)。③以乐景写乐情。④以哀景写哀情(正衬)。
(三)怎样写景:①从多种感觉写;②动静(有声无声)搭配写;③总分结合写;④借助修辞方法写;⑤借助联想想象写提出的问题,才能多角度的赏析写景特色,才能写出全面准确的赏析文字。分析诗歌中某一联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即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心境,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重视诗中那些带有明显、强烈的感彩的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即抓住诗句中的众多意象,渲染了意境怎样的特点;三是关注注释暗示的信息。
3.B 4.①首联点明“归”字。统摄全诗;②颔联通过归舟和青山的移动来表达回家的急切心情;③颈联中写归途中所见所闻;④尾联写归途所感。
【解析】3.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既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B项,“详细描写了岸上格外醒目的两个建筑”错误,颈联描写的是与建筑物有关的场景,没有详细描写两个建筑的特点。
故选B。
4.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结构、分析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能力。解答时,要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找到内容之间的联系,再结合关键词分析诗歌的内容。
解答本题要紧扣“归”字逐句分析诗歌的内容。本诗题目为“归舟”,首联“汀洲春草遍,风雨独归时”诗先点题“归舟”二字。颔联“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放笔写船行,也是写归。他乘坐的大船,在中流乘风破浪而下;春雨普降,江水上涨,船又是顺水,所以走得飞快,两岸青山不断地掠过船舷。这一联写得明快畅达,流露了回家的喜悦,在动态中包藏着自然的、静穆的美,给人一种“人在画中行”般的感受。颈联“鸦啼木郎庙,人祭水神祠”写归途中所见所闻,写岸上具有象征性的、在群山中显得格外醒目的两个建筑物。在那古老的木郎庙上空,成群的乌鸦盘旋聒噪,争夺着祭品;水神祠中,香烟缭绕,祭祀的人川流不息。尾联“波浪争掀舞,艰难久自知”是说:舟行中所见的山山水水增添了几分春色和活气,使他想到了家乡的春色,激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淳朴的民风及山村生活的神往。然而这一切,又勾起他对身世的感慨,“艰难久自知”既指乘船行路之难,也暗含着人生道路的不易,充分写出了诗人归途中的人生感悟。这样全诗围绕“归”字展开,首联“归”字统摄全诗,然后围绕“归”字抒写了作者乘舟归家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5.B 6.①与友人诚挚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惆怅。“楚酒愁难驻”写因为心中充满了离愁别绪,对此大好河山却无心观赏,饮着酒却无法消愁;“故人明夜泊,相望定何处? ”如此美好的月夜,好朋友即将离开,明晚的月色中,他又不知泊舟何处,默默地对着月亮思念着我。表达了自己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离别的惆怅。②自己久居他乡孤孑自吊的凄情。“且照东湖归,行送归州去”这两句与题中“饯别”呼应,说李时毅是回南昌去,不久又要赴归州任所,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既有友人离去之后的孤独之感,同时又由李时毅归南昌而激起自己久居他乡的客愁乡思。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看到……与广阔无垠的云梦泽水相连,又与南方苍梧等名山巨岭相接”错。“寒通云梦深,白映苍梧暮”不是作者亲眼看到的景色,而是想象的。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免不了抒写与友人诚挚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惆怅。前四句描写送别时的环境,五、六句写“胡床看逾近,楚酒愁难驻”,诗人与朋友坐在南楼上,眼见月亮越升越高,仿佛正向南楼逼近,但因心中充满了离愁别绪,对此大好河山却无心观赏,饮着酒却无法销愁。九、十句写“故人明夜泊,相望定何处?”诗人想到,如此良夜,留人不住,没过多久,好朋友就要离开了,明晚的月色中,他又不知泊舟何处,默默地对着月亮想念我。那时候,月亮虽然还是同一个,但人已经不在一起了。想到这些,怎么能不令人悲伤。这几句表达了自己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离别的惆怅。
末两句“且照东湖归,行送归州去”,与题饯别呼应,说李时毅是回南昌去,不久又要赴归州任所,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友人离去,诗人孑然一身留在此地,可以想见孤独和寂寞之感。同时友人的“归”也自然激起自己久居他乡的客愁乡思。这两句抒发了诗人久居他乡孤孑自吊的凄情。
7.C 8.①写诗人对深秋夜晚的自然环境的真切感受;②写诗人因冷寂环境和凄凉心绪而引起的精神上的感受。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C项,“整个馆舍的人因寒冷都无法安睡”理解错误,这里传达出诗人在长捱客栈中愁苦的心绪,“不眠”的是诗人自己,而不是“整个馆舍的人”,“不眠”不仅有叶落天寒的原因,而且更因为诗人心境的凄凉。
故选C。
8.本题考查理解诗句中重要词语、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全诗,包含背景注释。抓住诗歌主要意象,分析意境,结合诗句,揣摩情感。《寒夜》以寥寥二十字的白描,传神地绘出一幅清夜客旅图。一、二句状写户外的景色,以凝冻在布满霜气的夜空中的疏星、沾湿了草木的月的流光(“林薄”,谓草木丛生),制造出一种清旷冷寂的氛围,这里“寒”字写出了诗人对深秋夜晚清旷冷寂环境的真切感受。三句转入客舍,在“虚馆”的典型环境中,“人不眠”的主体便格外突出。 “一叶落”的声音是够细微的了,馆中人却能清晰的辨闻,足见夜间的寂静;而一个“时”(时时、时而之意)字,更将漫漫长夜中不眠人的警醒,表现得淋漓尽致,联系写作背景“作者写此诗此时,他离开家乡在外做官已经七年了”,可知,这一句也传达出诗人在长捱客栈中愁苦的心绪,因此“寒”也是诗人凄凉心绪引起的精神上的感受。
【点睛】诗歌赏鉴是高考语文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较难掌握的题目类型。因此,学生要想在高考中稳定发挥,就应该充分掌握课文中的诗歌及作者,并借助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进行诗歌鉴赏题目的有效训练,这样,在答题时,就能够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迁移,从而从容、规范应答。诗歌鉴赏客观题注重对内容的考查,主观题注重对手法和情感的考查。所以,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都不能忽略对这三者的训练。当然还应注重诗歌手法的归纳整理,写景的手法,抒情的手法及修辞手法,理清手法之间的关联及作用。
9.A 10.①杜诗写主客寒夜煮茗,围炉畅谈,盛开的梅花让这个月夜与众不同,实则是因为友人的到来让诗人觉得这个寒夜不同往日,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相谈甚欢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具有像梅花般高洁品质的友人的赞美。②揭诗写诗人在人员稀少的旅馆难以入眠,体现了诗人身在他乡的孤独与悲凉,寄寓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煮茶饮酒”错误,“茶当酒”是以茶代酒。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是写寒冷的夜里来了客人,主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杜诗写主客寒夜煮茗,围炉畅谈,实则是因为友人的到来让诗人觉得这个寒夜不同往日,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相谈甚欢的喜悦之情;
“寻常一样窗前月”的意思是月光照射在窗前,与平时并没有什么两样。“才有梅花便不同”,盛开的梅花让这个月夜与众不同。寻常的日子因为梅花而不同,实则是因为友人到来不同,表达对具有像梅花般高洁品质的友人的赞美。
揭诗,“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凝冻在布满霜气的夜空中的疏星、沾湿了草木的月的流光。“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旅居在客店中辗转难眠,正是万籁俱寂时,听得那一片枯叶落地的声音。写诗人在人员稀少的旅馆难以入眠,体现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无奈与心中的悲凉,寄寓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