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父爱之舟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9 父爱之舟 教案

资源简介

19 父爱之舟
教材pp.80~83
1.会认“茧、栈”等16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2个字。
2.默读课文,理解段意,能说出作者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3.理解课文标题和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
通过课文的重点词句,研读“我”梦中的种种场景,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掌握倒叙写作手法的特点。
通过理解“父爱之舟”的含义,体会文中表达的深厚的父子之情。
【教师准备】
多媒体。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文章背景。
【教学方法】
通过对句段的具体分析及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细微中体会父爱的伟大;课前对写作背景、作者等进行介绍,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想通过文章表达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方法】
学生在课前了解文章背景,在课堂学习中更容易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课时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慈母情深》,知道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其实,仔细想想,生活中父亲给予子女的爱也是无处不在的。在一般人的笔下,母爱如水般温柔,父爱如山般厚重,而著名画家吴冠中记忆中的父爱,却能载于小舟之中,漂入他的梦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关于父亲和渔船的故事——《父爱之舟》。(板书:父爱之舟)
初读课文
一、了解作品及作者
1.了解作品及写作背景
《父爱之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父亲已经去世,作者对父亲的思念只能寄托于梦。课文以梦的形式呈现往事,描写了作者和父亲的一些生活场景,表现了父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深沉的爱,也体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思念。
2.什么是回忆性散文呢?
回忆性散文,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只是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其特点是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回忆描写。回忆性散文是片段式的,并带有一定的抒情。
3.作者介绍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品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等。
二、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1.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分别写了什么?属于什么写作手法?
(2)本文的叙述方式是什么?
2.全班交流。
开头写“是昨夜梦中的经历”,结尾写“醒来,枕边一片湿”,属于首尾呼应。本文的叙述方式是倒叙。
3.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小组内讨论,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以梦境开始,引出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2~9):以小舟为线索,写了父亲对“我”满满的爱。
第三部分(10):以梦结尾,首尾呼应,表现出“我”对父亲深深的爱意。
指导书写
重点字:
糖:左右结构,左部是一个“米”字,右部是一个“唐”字,注意中间一横最长。
屑:半包围结构,“尸”包着一个“肖”字。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划分了课文的层次,今天让我们更加细致地来感受父爱吧!
探究新知
一、聚焦场景,体会父爱
小组合作学习:选择两三处印象深刻的场景,把感触最深的语句画出来,并作批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学生印象深刻的场景可能是两年一度的庙会、家里为“我”凑钱上学、父亲为“我”缝补棉被的场景。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重点交流以下三个场景。
1.置身于庙会中的场景。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请同学们结合文中语句谈一谈理解。
(2)教师相机补充当时的社会背景材料。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地区,丰年都吃不饱饭,穿不暖衣,荒年就得卖儿卖女。中原地区多次爆发大饥荒,饿死的人不计其数,逃荒的农民有上百万。
(3)学生结合资料谈理解。
教师相机提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作者,父亲带你参加两年一度的庙会,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可能谈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够去庙会,对作者来说是十分新奇和激动的,同时也会有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4)朗读中感受父爱。
同学们,你们能把自己的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吗?读出印象最深、感受最深的地方。随机提问:通过朗读想表达什么?大家听朗读听出了什么?
2.凑钱上学的场景。
(1)学生自读,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父亲对“我”的爱?
学生比较容易结合“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替我铺好床”等语句体会父爱。在交流中,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于是家里粜稻,卖猪……”以及“他平时节省到极点”等语句来感受。
(2)说说自己有什么新的感受。
学生可以感受到读鹅山高小要凑一笔不少的钱,对于“我”的家庭来说太难了,但父亲愿意克服一切困难,凑钱花到“我”身上,父亲的爱是多么令人感动啊!
3.低头缝补的场景。
(1)聚焦“永难磨灭的背影”谈感受。
出示: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后来我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
①看着父亲的背影,作者可能会想些什么?相机出示前文情境图。
父亲真的太辛苦了!我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您的期望。
②为什么船舱里的背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呢?
学生可以结合原文及朱自清的《背影》等谈理解,感受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
(2)再次出示吴冠中的绘画作品,说一说:你有什么新的感悟?
一只小渔船承载了吴冠中先生太多的童年记忆。可以说,他对父亲的依恋便是寄托在这一只小小的渔船上的。
二、揭示写法,迁移运用
1.结合“我”梦中的这些场景,思考父亲为“我”做的这些事算不算大,为什么。(指生答)
2.既然父亲为“我”做的这些都是小事,为什么会让“我”永生难忘呢?
再次展示补充资料,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家庭状况以及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谈体会。
3.揭示文章的写法,迁移运用。
(1)小结写法:这篇文章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这些琐碎的小事中蕴含着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这种写法叫作“以小见大”。
(2)小贴士:一是所选素材必须是最典型、最能突出主题的;二是要找准小中的大,挖掘其蕴含的深刻意义。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回顾全文,理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舟”是指文中姑爹的小渔船吗?(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父爱之舟”实指姑爹的渔船,虚指父亲的爱,以此为题,化抽象为具体。“父爱之舟”是全文的线索,父亲以此舟送“我”读书、考学,此舟在文中反复出现,串联起全文内容。“父爱之舟”把父爱与船联结起来,形象地揭示了父爱对“我”早期成长的承载作用。“父爱之舟”情感内涵丰富,以此为题,既写出了父爱的伟大,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作业布置
1.选用相关同步练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爱的伟大。
《父爱之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的父亲已经去世,作者对他深深的思念只能寄托于梦。文章以梦为境,描写了作者和父亲在一起的一个个生活场景,表现了父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深沉的爱,表达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通过学习《父爱之舟》一文,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在细微处表现出的贫苦生活中父爱的深厚与伟大,体会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怀念和对父爱的深深感激。
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梳理本文的结构和叙述顺序,概括出本文所讲述的场景,然后分析场景描写的作用,进而分析本文使用的其他写作方法。教学中教师紧扣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问题,每个问题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导向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有章可循,使学生容易达到阅读目的。学生的阅读是个性化的,不要求达成一致的意见和见解。这一点需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