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倪瓒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倪瓒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倪瓒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日
倪瓒
闭门积雨生幽草,叹息樱桃烂熳开。
春浅不知寒食近,水深唯有白鸥来。
即看垂柳侵矶石,已有飞花拂酒杯。
今日新晴见山色,还须拄杖踏青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塑造了一个长吁短叹的诗人形象,交代了诗情滋生的原因。
B.颔联诗人直言“春浅”,突出了初春春意不深,万物开始萌芽。
C.颈联写诗人既“看垂柳”又赏“飞花”,真是“春心”萌动。
D.全诗情景交融,情深而景丽,诗情盎然,读来颇有一番趣味。
2.尾联主要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是怎样层层深入地表现这种情感的。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小桃红 秋江
倪瓒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绿苹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3.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写初秋季节,江面上漂浮着淡淡的烟霭,江水澄澈,征雁南飞。
B.“雪晴天。绿苹红蓼参差见”虚写了在晴朗的天空下,绿色的浮萍、粉红色的蓼花高低错落地生长在水边的情景。
C.“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写驾舟人、歌声及鸥鸟,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
D.本曲动静结合,写动态的有“眼底离愁数行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其余句子是从静态方面写的。
E.本曲长于色彩渲染,作者将白、蓝、黄、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色点缀得异常绮丽、多姿多彩。
4.本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虞山①
元·倪瓒
陈蕃悬榻处,徐孺过门时②。
甘冽言游③井,荒凉虞仲祠④。
看云聊弄翰,把酒更题诗。
此日交欢意,依依去后思。
【注】①此诗作于倪瓒晚年,作者访好友伯琬高士,因作《虞山林壑图》,并题五言以纪来游。②徐孺:东汉高士。《后汉书》载,陈蕃为太守时,在郡概不待客,唯徐孺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③言游: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故居在虞山东麓。④虞仲:商末高士,虞山因其葬于此得名。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借东汉“陈蕃悬榻”的典故表现宾主性情相投,也暗示了两人是君子之交。
B.颔联描写了具有虞山地方特色的两处景点,起到了照应诗题、激发联想的作用。
C.颈联写诗人舞墨题诗,心境洒脱,对仗工整,诗歌也由叙事自然转入到尾联的抒情。
D.尾联诗人回味与好友交游之趣,饱含依依惜别之情,难掩人到晚年的哀婉遗憾之感。
6.倪瓒诗书画俱佳,艺术风格“言简意远”,本诗亦能体现这一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
元 倪瓒
满城风雨近重阳,湿秋光,暗横搪。萧瑟汀蒲,岸柳送凄凉。亲旧登高前日梦,松菊径, 也应荒。
堪将何物比愁长?绿泱泱,绕秋江。流到天涯,盘屈九回肠。烟外青停飞白鸟,归路阻, 思微茫。
7.出版社再版《历代词选》时拟为这首词添加题目,最合适的一项是( )
A.野望 B.归隐 C.饯别 D.怀乡
8.对本词所用手法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融情于景 B.用典化用 C.以动衬静 D.化抽象为具体
9.古代文人的“时空意识”在深化情感表达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请从这一角度赏析这首词作的妙处。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黄钟]·人月圆
(元)倪瓒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怅然孤啸,青山故国,齐木苍苔。当时月明,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惊回一枕当年梦,渔唱起南津。画屏云嶂,池塘春草,无限消魂。旧家应在,梧桐覆井,杨柳藏门。闲身空老,孤篷听雨,灯火江村。
[注]作者生活在元末明初。
10.“黄钟”为这首曲的 。
11.下列对本曲的上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问”,既写出诗人不堪问询的愁怀之深,又引出摧人心肝的原因是“前朝事”。
B.“鹧鸪啼处”,从听觉上渲染凄清的气氛,赋予其留恋不舍、悲伤哀切的象征意味。
C.“青山故国”,指故国如今青山依旧,借景抒情,寄托了诗人对于故国的美好祝愿。
D.“月明”寄寓作者对故国往事的追怀,对世事变迁、朝代更迭,昔盛今衰的感慨。
12.这首曲的下片虚实结合,请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郑所南兰①
[元]倪瓒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注】①郑所南;宋末著名爱国志士,工于画兰。
1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下笔就结合自己的想象对郑所南所画的兰抒发自己的感受。
B.作者想象这画中的兰花,在肃杀的秋风里已被摧残变成了茅草。
C.“气已消”指诗人面对凄凉之景,原有的复国斗志也已变得消沉。
D.一个“只”字,吐出了诗人心头郁塞,集中表达他对画家的崇敬。
14.有评论者认为尾句精华全在“写《离骚》”三字上,请你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一观点。
答案
1.B 2.尾联表达了雨后天晴诗人能够出门赏春色的欣喜急迫之情。首联写诗人因积雨多日,春花不得赏的抑郁心情;颔联写诗人感叹春日苦短,眼前景致单调乏味,更生对户外春景的向往;颈联写诗人看垂柳扫水边岩石,又见“飞花拂酒杯”,赏春之情更为迫切;尾联写天晴,诗人“拄杖踏青苔”也要赏春,内心急迫欣喜的心情跃然纸上。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B.“初春”错误,寒食节属于仲春,所以由“寒食近”可知“初春”错误;“春意不深”错误,这只是诗人主观感受,诗人闭门居家自然感受不到浓郁春意,从全诗内容看,春意已经很浓,不是万物开始萌芽。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人情感的能力。
首先体会尾联的情感。
“今日新晴见山色,还须拄杖踏青苔”意思是今日天刚放晴,山中春色显现,自己应该拄着拐杖脚踏青苔欣赏春景。久雨新晴,内心雀跃万分,拄着杖也要出门赏春,迫不及待之情跃然纸上。由此可知诗人内心的欣喜急迫。
然后结合全篇分析诗人是如何层层深入展现这种情感。
由首联来看,因积雨而无奈闭门不出,只能徒然叹息春色烂漫而自己不得赏,此时内心是抑郁不乐的;
由颔联来看,前一句因居家不出所以感受不到户外的浓郁春意,不知不觉之间寒食降临,可见春日苦短,后一句写眼前唯有白鸥飞来,可见景致之单调乏味,由此更加向往户外的春景;
由颈联来看,诗人既“看垂柳”又赏“飞花”,真是“春心”萌动,内心对户外春景的向往更加强烈;
所以到了尾联“新晴见山色”之时,诗人“拄杖”也要“踏青苔”,经过前面的层层铺垫,最后的欣喜急迫喷薄而出。
3.CD 4.本曲抒发了离别之苦(或离愁)。江水如练,绿苹红蓼 ,景色热烈 ,以乐景衬哀情,更显离别之苦。以乐景衬哀情,秋水寒烟,飞雁鸥眠,景色凄凉,以哀景写哀情,尽显离别之苦。
【解析】3.试题分析:题干是“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是的内容和思想情感。A项,“初秋”有误,应是“深秋”。B项,“虚写”有误,应是“实写”。E项,文中没有黄色。
4.试题分析:题干是“本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进行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要求从情与景的角度进行简要分析。首先要读懂全诗。此曲动静结合,从文面看,写动态的有“眼底离愁数行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其余句子是从静态方面写的;作用:动景与静景和谐统一或首尾照应。写色彩的有蓝天白雪(雪晴天)、绿硙、红蓼。这首小令描写了在晴朗的天空下,绿色的浮硙、粉红色的蓼花高低错落地生长在水边情景。作者将白、蓝、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色点缀得异常绮丽、多姿多彩。一江秋水,数行飞雁;雪后初晴,小船载着歌声,惊起沉睡的白鸥。景物动静交错,其中混和着淡淡的愁绪,颇有韵致。词人是运用色彩的高手。明净的秋江水、蔚蓝的晴空、绿、红蓼、白鸥,这一切构成一幅十分宜人的画卷。然而,离愁数行,一声哀怨,词人内心的悲凉,却完全溢于画卷之外。因此,此曲不是单纯的写景之作。诗中的“眼底离愁”是什么,作者并未明说。倪瓒晚年预感国势将乱,疏散家财而遁迹江湖,其“离愁”也许就是因此而来,也许不限于此,还有更深一层的底蕴。总之,作者一方面把大自然写得很美,一方面又透露出内心的不平静,完整地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以哀景写哀情,尽显离别之苦。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的写景及用典来体悟情感。
5.D 6.①“言简”:用徐孺、陈藩典故暗示宾主品性,简明易懂;写景简略,以“言游井”“虞仲祠”点出虞山景物;用词简洁,如用“甘冽”“荒凉”写出两处景点的特点等。
②“意远”:情致高贵深远,徐孺与陈蕃之交体现高洁品性;“弄翰”“题诗”等行为蕴藏文人志趣;结尾“依依去后思”,以虚写想象未来之情,情思余韵悠远。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难掩人到晚年的哀婉遗憾之感”说法有误。尾联展现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是人之常情,而且体现的也是两者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高洁品行,并无哀婉遗憾之意。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言简”主要针对诗人的写作手法而论。“意丰”则说明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致非常深远。
首联中, 诗人用了徐孺、陈藩两人的典故,表现了两位刚正高洁的先贤的纯洁友谊。但他用此典故,并不是仅仅为了展现徐、陈二人的形象特点,而是想要以古鉴今,借此表现自己与友人也都是高洁之士,并且两人的友谊也是君子之交。以典故暗示,言简意赅,简明易懂,但徐孺与陈蕃之交所体现出的宾主的高洁品性,却使得诗意高贵深远,富有韵味。
颔联中,诗人描写了宾主赏游的虞山之景。虞山景物众多,但诗人并没有全都一一道来,而是重点借助“言游井”“虞仲祠”这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加以展现,可见其写景简略。并且,诗人也并没有以繁复笔法极言“言游井”“虞仲祠”这两个代表景点的景色之优美,而是用通俗简洁的“甘冽”“荒凉”形容词写出两处景点的特点,用词简洁。
颈联中,诗人主要叙述了自己与友人在一起时的言行举止。好友相聚,他们所做的事是“看云”“弄翰”“把酒”“题诗”。这些都是高雅之士的爱好,富含文人志趣。诗人借此叙述交游之行,蕴藏文人情趣,也借此进一步展现宾主的高洁品行,韵味丰富。
尾联中,诗人想象未来景象,借此抒发友人去后自己对他的依依不舍之情。客已远去,情意却越来越浓,以致充满“依依去后思”。以虚写想象未来之情,使得诗意并未因此断绝,而情思也显得余韵悠远了。
7.D 8.C 9.(1)“满城风雨近重阳”从时间节令角度强化思乡之情。(2)“横搪”“汀蒲”“岸柳”,从空间角度展现了一副凄惨冷清的画面,强化了思乡之情和独处之悲;秋水绕江而流,从空间角度描写,表现出乡愁之深重。(3)全词时间空间浑然一体,强化了诗人的乡思与愁情。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这首词抒写乡愁。上片写出了重阳时节秋天气的潮湿、横塘的昏暗,而枯萎的汀蒲,秋风中的柳枝,展现了一副凄惨冷清的画面。下片将连绵不绝的愁情形象地比喻为无际的秋水,体现了乡愁之深重。“归路阻, 思微茫”自己的归乡之路却被阻断,景物描写中流露出了不能回到亲人身边的深沉悲哀和无奈的感伤。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上片写出了重阳时节秋天气的潮湿、横塘的昏暗,而枯萎的汀蒲,秋风中的柳枝,展现了一副凄惨冷清的画面。融情于景。
B.“松菊径, 也应荒”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C.没有以动衬静。
D.将连绵不绝的愁情形象地比喻为无际的秋水,化抽象为具体。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时空意识:指人们对时间流逝与空间变动的感知与情感,体验与思考,并将之有意表达在诗歌文字中。
首先寻找诗歌中能体现时间意识的词句。“满城风雨近重阳”写重阳时节潮湿、冷清的节令特点,时间流转角度强化思乡之情、独处之悲。体现对自然时节变换的敏感观察与体悟。
再寻找诗歌中能体现空间意识的词句。“暗横搪。萧瑟汀蒲,岸柳送凄凉”横塘的昏暗,而枯萎的汀蒲,秋风中的柳枝,从空间角度展现了一副凄惨冷清的画面,强化了思乡之情和独处之悲。“绿泱泱,绕秋江。流到天涯,盘屈九回肠”从空间角度描写连绵不绝的秋水无尽地流淌,表现出乡愁之深重。
全词时间空间浑然一体,在时空转换中强化了诗人的乡思与愁情。
10.宫调 11.C 12.下片开头两句借梦境追忆过去之恬静生活。梦醒来回忆记忆中的家乡,美景无限,令人留恋不已;接着遥想“旧家”,如今是处处寂寞,沓无人迹,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旧家”的怀念。以上都是虚写,梦境与想象的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了对岁月沧桑的慨叹。
最后三句为实写,营造了一种孤寂、苍凉的意境,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
下片虚实结合,在想象与现实的交替中,可见作者飘零的现状,深切表达出作者的悲凉与无可奈何的忧虑,将怀念与失望交结在一起,动人心肠。
【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人月圆”是这首元曲的题目,“黄钟”曲牌名所在的宫调,宫调属于曲子的音乐属性。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C.“寄托了诗人对于故国的美好祝愿”错,“青山故国”,意思是青山依旧,可是故国已被历史的潮流卷走。抒发了深切的物是人非、家国破败之悲。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表达技巧的能力。
“惊回一枕当年梦,渔唱起南津”,作者从梦醒后写起。南边渡口的渔歌阵阵,惊醒了作者的一场好梦,一个“惊”字写出了作者的无限惆怅,可见梦中场景令其流连不已。接着“画屏云嶂”三句,既是再现梦中情景,同时也是作者记忆中的家乡。“画屏云嶂”,重峦叠嶂掩映于云雾之间,恍若身处画中。作者的思绪从梦中回到故乡,遥想“旧家”,如今应是“梧桐覆井,杨柳藏门”处处寂寞,沓无人迹。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旧家”的怀念。以上内容由写梦境到想象“旧家”情景,皆为虚写,梦境的美好家园与现今旧家的残破形成对比,作者内心的哀痛可见一斑。
末三句“闲身空老,孤篷听雨,灯火江村”是实写,作者又无奈地回到现实,自己“闲身空老”,无所作为,空待时光流逝,只能“孤篷听雨”,坐看“灯火江村”。作者孤身独坐,听雨打篷顶,飘忽间唯见远处点点渔火摇曳,显得寂寞悲凉。
下片以作者夜间被渔歌惊梦作背景,将梦中的美好与当前的现实作对比,“当年梦”所指的是对从前的幸福田园生活的追忆,“梧桐覆井,杨柳藏门”则是如今落魄的样子;“闲身空老”及以下两句,把作者对以往的追忆又拉回到了现实中,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虚实结合,比照鲜明,在过去与现实的交织中透露出作者国破家残的悲凉与无可奈何的忧虑,读来动人心肠。
13.C 14.《离骚》即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诗篇,尾句写郑所南用自己的泪水和着墨水画兰,以绘画的方式写出又一部《离骚》。“写《离骚》”三字借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忧念故国、不甘同流合污的不朽诗篇来指代所南的画作,从而表现了郑所南坚贞的民族节操和坚定的爱国信念。郑所南写《离骚》与前文人们抗元复国斗志日益消沉形成对比,更显出郑所南坚贞之志和爱国精神的可贵。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指诗人面对凄凉之景,原有的复国斗志也已变得消沉”错,消沉的是遗民的复国斗志,而不是诗人的斗志。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评论观点,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有评论者认为尾句精华全在“写《离骚》”三字上,如赞同,应该分析《离骚》与诗歌思想内容的关联。
首先明确,《离骚》即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诗篇;其次分析尾句含义,尾句写郑所南用自己的泪水和着墨水画兰,以绘画的方式写出又一部《离骚》。
《离骚》前半部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而本诗恰是借助《离骚》蕴含的爱国忧国之情与不屈服于奸佞、不甘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来歌颂郑所南。因此“写《离骚》”三字借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忧念故国、不甘同流合污的不朽诗篇来指代所南的画作,从而表现了郑所南坚贞的民族节操和坚定的爱国信念。
同时,诗歌前两句表明宋亡之后,不仅国土惨遭蒙古族统治者的蹂躏,而且许多人有的受到摧残,有的变节,有的抗元复国的意志消磨殆尽。而且是整个“南国”一片凄凉,毫无复国的生气了。这两句写出南宋灭亡之后,在蒙古族残酷统治下,抗元复国的斗争已逐渐消沉的情状。尾句郑所南写《离骚》与前文人们抗元复国斗志日益消沉形成对比,更显出郑所南坚贞之志和爱国精神的可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