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末八年级语文试卷考试说明:1.本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2.答题全部在“答题卡”上完成,试卷上答题无效。一、基础·运用(24分)班级开展“带着课本去研学”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课本之旅】1. 阅读下面内容,完成各题。少年驰骋,仗剑天涯,在方寸纸张之间,阅见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我们跟着课本去旅行。在黄河壶口地段,倾听壶口瀑布 ① 耳欲聋的涛声,吞天吐地的黄流如同无数条黄龙争相夺路、气势磅 ②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于冰雪世界感受风的 ③ 流不息,端 ④ 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在丽江古城,欣赏矗立在蓝天下晶莹夺目的玉龙雪山,不禁目眩神迷□相约语文,相约一段奔赴诗意的旅程!(1)给上面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皱褶( ) 目眩神迷( )(2)上面文段中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①震 ②博 ③穿 ④详 B. ①振 ②礴 ③川 ④祥C. ①振 ②博 ③穿 ④祥 D. ①震 ②礴 ③川 ④详(3)在文段方框处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B. ,…… C. ;…… D. ;。【经典之旅】2. 下面是同学们为专题发言准备的素材。请根据语境,完成各题。①《黄河大合唱》是中华民族的史诗巨作,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一代精神的诠释。它细致地描述了中国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出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从而塑造了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它是时代的最强音,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②它自面世以来,一真以其深远的内涵、独特的音乐魅力被世人所称颂,③它是中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中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加点的词语“象征”“描述”词性相同。B. 文中画横线的三个短语结构不同。C. 文中画线句①的主干是“《黄河大合唱》是巨作”。D. 文中画线句③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2)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②表达欠妥,请写出修改意见。【黄河之旅】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1)将下列语句填入文段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坐在一架由八只羊皮气囊搭扣在一起的羊皮筏子上,被有些灰黄而不知深浅的黄河水托举着。那流动的河水在并不很大的风的推动下,让我分明有一种_______________,更像是________________,直如________________。快意、爽心、欢愉、喜乐,真想就这样无始无终一直漂流下去……①穿行在空气之中 ②在河面上奔走的感觉 ③贴着河面飞行A. ②①③ B. ②③① C. ①③② D. ③②①(2)根据下面文段,为兰州“羊皮筏子漂流”项目写一则宣传标语。“筏子客”们吼着西北的豪放,在滔滔的黄河水中“扬帆起航”,激流勇进。羊皮筏子唱着欢快的歌谣,穿过古老的黄河第一桥——中山桥,沿河顺流直下,两旁古老的水车咿呀作响。伴着高亢的“花儿”,筏子在风头浪尖上飞渡,剪出一道又一道风景……(3)下图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形象标志,请你写出该标志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总结收获】4. 小语想在下面一段话中引用古诗文名句总结本次研学收获,请帮她补写。研学路上收获多。这一路我们能畅享自然风光,欣赏“青树翠蔓,(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的蓬勃美景;感受“曲径通幽处,(2)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清幽意境。这一路我们能获得精神启迪:我们能明白纵然有最好的道理,(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有嘉肴》)。这一路我们能感受生命美妙,(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有些生命即使被碾为尘埃,依旧香气不改,精神犹在。二、古诗文阅读(16分)(一)(4分)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减字木兰花【宋】卢炳莎①衫筠笠,正是村村农务□。绿水千畦,惭愧②秧针出得齐。风斜雨细,麦欲黄时寒又至。馌③妇耕夫,画作今年稔岁④图。【注】①莎:同“蓑”。②惭愧:难得,侥幸。③馌(yè):给在田间劳动的人送饭。④稔(rěn):谷物成熟。词中“□”处,有人推测是“时”字,有人推测是“急”字,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联系全词内容阐述理由。(二)(12分)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节选自庄子《北冥有鱼》)【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少负①气节,沉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②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③国死义乎。”(节选自《宋史·岳飞传》,有删改)【注释】①负:具有。②弩(nǔ):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③徇:同“殉”,为某种目的而死。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其名为鹏/有仙则名 B. 去以六月息者也/太丘舍去C. 汝为时用/汝之不惠 D. 尤好《左氏春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7.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2)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8. 【甲】文在写法上有何独特之处?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9. 【乙】文中岳飞形象是否和【甲】文中庄子笔下的大鹏形象契合,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共13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黄河路过玛曲马宇龙①古老的黄河从巴颜喀拉山而来,越过青藏高原,像一台蒸汽列车,冒着白汽驶入陇原大地,开始了陇上的漫漫行旅。此刻,我就坐在这列火车上,我就是黄河的一朵浪花、一波微澜。河水一头扎入甘南,却猛地掉转方向,拐出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弯。②这里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玛曲,在藏语中的意思就是黄河。在我的印象中,以黄河命名的县只此一家。③耳边回响着歌唱玛曲、歌唱黄河的民歌,我登上这片草原的制高点之一——像剑一样直插天边的尼玛梁山梁,远眺黄河蜿蜒曲折,柔美地逶迤远去。想起少年时,一个朋友第一次去兰州看黄河,回来后逢人就念叨:黄河一点都不咆哮,就跟咱家门前那条河一模一样。可见,《黄河大合唱》是何等深入人心,使人们忘记了黄河还有舒缓温柔的上游。在草原捧着云朵的地方,黄河像一条细细的白色飘带缓缓地舞动,安详、静谧、旷远。④这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弯,是河流遭遇了群山的阻挡,折向西北而形成的。自古河水东流,玛曲的黄河却颠覆了人们长久以来对大江大河走向的一贯认知。黄河在这里不仅西流,而且来来去去,不断往复,由此滋生出一片广阔而美丽的湿地。⑤顺着蜿蜒流淌的黄河行走,我觉得自己的血脉也开始升温,黄河如“母亲”一般的感觉在我心中不断滋长。由源头的涓涓细流一路抵达玛曲的黄河,经过宽阔草原的滋养补给,渐渐变得湍急,变得清澈明亮起来。因为河流不断复回,玛曲的土地大多是湿地。无数的支流,还有支流的支流,再加上丰茂的水草、肥壮的牛羊,点缀出草原的原始生态之美,广袤而苍凉。⑥河水流过玛曲黄河大桥,仿佛忽然停滞不动了。它左顾右盼,频频回首,像有什么放不下、舍不得。⑦湿地辽阔,长河曲折。从襁褓中走出来的黄河,保留着本真的模样,就像一个新生的婴儿。她惺忪眼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梦幻的、神秘的。她一边走,一边摸索,一边成长,一路吸纳各个支流,在这里终成大河。终成大河的她,在柔美尚多于壮美之时,与玛曲黄河大桥相遇。她的欢欣,她的激越,早已被那不停歇的哗哗声响表露无遗。以后的千里之行,她将走过更多的桥。面对更大的山、更深的谷,遇见更美的风景,但这一次的邂逅,注定烙在她的心里。源源不竭的水源补给赐予她巨大的力量,从此她再也不用惧怕下游那些传说中的崇山峻岭、高峡低谷了。⑧站在桥上,我望见成群的牛羊,互相交错的雪山与湖泊,还有那些红色屋顶的房子。云层低垂,阵阵风起,让一片辽阔苍茫多了秀丽与妩媚。不用问,那一定是牧民们生活的村庄,那里一定有好多身穿长袍的卓玛,弯腰弓背,在劳作,在歌唱,不紧不慢地维系着人们与自然的关系。这样想着,果然看到两个穿绛红长袍的女子俯身从河中取水。她们先将水弹向天空,再弹向大地,最后抹一下头顶。她们感恩黄河,将黄河时刻呵护在手心,捧上额头,百般怜爱疼惜。她们是一群真正热爱黄河的人。⑨一轮朝阳下,拱桥托日,美轮美奂。黄昏时分,夕阳渐渐西沉,坠入黄河,长河落日之景凝结起亘古的乡愁。又一座玛曲黄河特大桥横空出世。这座上千米长的大桥,让玛曲驶入了开放发展的快车道。桥通世界,桥连文明。因为桥,河水也收敛了不羁。在桥上站了太久,我的裤脚被风鼓鼓吹起,我知道黄河已经翘首远方,催我出发了。⑩那么,走吧!与这条壮阔河流一道,且行且回顾,在一往情深地投身于苍茫群山间的谷地后,重新回到青海的怀抱。黄河以一颗奔赴之心,莽莽撞撞,在跌宕坎坷的旅途上,于此处以退为进,难道是为了给这片土地留下一个命运与共的生态湿地吗? 草原的尽头,峻拔的高山绵延起伏,与牦牛群和羊群相伴而生,好像已连上了天边涌动的白云。黄河就是一个丹青高手,左勾白云,右挑山脉,笔墨所到之处,画下一条条曲线,描摹出一片片水草丰美的牧场、一个个原始古朴的本真天地。她走了,我成了广袤草原上一个白色的点、一抹亮晶晶的水。 我久久站在甘南,站在玛曲的湿地,期待西去的她再次东返,在另一个路口再一次与我相遇。(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4月27日,有删改)10. 阅读文章,梳理文章脉络,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行踪 所见之景 “我”的心情(1)________ 河蜿蜒,逶迤远去 惊奇行至玛曲 (2)________ 赞美站在桥上 牛羊成群,山湖交错 (3)________11. 结合文章内容,根据括号里的要求赏析句子。(1)河水一头扎入甘南,却猛地掉转方向,拐出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弯。(从加点词语角度赏析)(2)黄河就是一个丹青高手,左勾白云,右挑山脉,笔墨所到之处,画下一条条曲线,描摹出一片片水草丰美的牧场、一个个原始古朴的本真天地。(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12. 请说说文中第⑦段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以后的千里之行,她将走过更多的桥,面对更大的山、更深的谷,遇见更美的风景,但这一次的邂逅,注定烙在她的心里。13. 请结合你的阅读发现,用恰当的词句补全导读语,并阐述理由。跟着马宇龙“云游”路过玛曲的黄河,你能看到黄河的别样风景,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乘着作者思绪的翅膀,你也可以感悟到黄河所引发的独特情思。阅读本文,你虽未到黄河,但心中已然拥有黄河。本质上,这是一场(1)________________之旅……理由:(2)________________(二)(11分)材料一:①今年3月21日是第12个国际森林日,2024年的主题是“森林与创新:创新型解决方案,创造更美新世界”。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造林数量与质量并重,持续开展造林绿化,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森林面积由10年前的31.2亿亩,增加到现在的34.65亿亩;森林覆盖率由10年前的21.63%,提高到现在的24.02%;森林蓄积量由10年前的151.37亿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94.93亿立方米。目前,全国森林植被生物量达218.86亿吨,全国林草植被总碳储量达114.43亿吨。③我国通过持续大规模国土绿化,近20年来为全球贡献了约四分之一的新增绿化面积。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13.14亿亩,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摘编自《“中国绿”为世界添色》, 光明网2024年03月 21 日)材料二:①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圈中重要的一环。②一棵成熟的树木每年可以拦截超过15000升水,被称为“绿色水库”;每一公顷林地每天能吸收1000公斤二氧化碳,放出730公斤氧气,可以说是我们的“净化器”。③一棵树可以是数百种昆虫、真菌、苔藓、哺乳动物和植物的家,也是许多野生生物的良好栖息地,没有森林,这些生物就无法生存。④森林有巨大的蒸腾作用,平均一棵树在一个夏天要蒸腾2000公升的水,因此林地的空气温度比没有林地高出 15——25%,降水量也有增加。在城市中,树木可以使整体温度降低多达八摄氏度,让城市变得更舒适。(摘编自《世界森林日Ⅰ守护“地球之肺” 一起“森”呼吸》,央广网2024年03月21日)材料三:①在森林里,每一棵树木都是固碳高手,它们彼此之间受光照、温度、水分、养分、生长空间和自身生态学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森林分层现象,层与层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影响。②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的,主要树种株数(或断面积或蓄积量)占总株数(或总断面积或蓄积量)65%(含)以下的森林,我们称为“混交林”。在城市人工林中,还有一种森林主要是由单一树种组成的,我们称之为“纯林”。③每一个树种的固碳能力各有不同,不同树种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也各有差异。(摘编自《世界森林日,来看一场精彩的 “固碳马拉松”比赛!》,上观新闻网2024年03月21 日)材料四:3月20日,是今年的春分节气。明媚春季,一派生机。2021年9月,《人民日报》推出科普栏目“把自然讲给你听”。春去秋来、寒来暑往,这个栏目陪伴读者走过了两年多的时光,如今已经刊发了100期。在这100期里,我们有幸与读者一同探索自然的奥秘,感受我国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澎湃动力。(摘自《与自然对话探科普之趣》,《人民日报》2024年3月20日14.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造林数量与质量并重,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保持“双增长”。B. 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达13.14亿亩,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之一。C. 森林有巨大的蒸腾作用,在城市中,树木可以使整体温度降低,让城市变得更舒适。D. 在森林里树木之间形成错落有致的森林分层现象,层与层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影响。15. 材料二中的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16. 在H市准备新建一座森林公园,到底如何去优化组合树种,两位同学展开如下对话。请你结合材料三图表,根据情境将对话内容补充完整。小林:新建森林公园时,我认为要去培育纯林,速生纯林就像是“短跑型选手”,在生长早期___________。小森:是的,但从长远来看,不能仅仅栽种培育纯林,阔叶混交林像是“长跑型选手”,对森林公园整个生命周期来说,阔叶混交林_________。因此,我们可以将“短跑型选手”和“长跑型选手”组合好,争取跑赢这场“固碳马拉松”。小林、小森(击掌):欧耶!好主意!让我们共同期待森林公园早日建成!17. 阅读材料一、二、三,你会选择“‘把自然讲给你听’栏目100期文本高频词”中的哪一个词?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述理由。四、名著阅读(6分)18. 班级举行名著阅读分享会,请根据要求,帮助甲、乙两位同学完成以下准备工作。(1)甲同学根据《经典常谈》的介绍,准备阅读《汉书》和《离骚》,并结合二者的共性内容作主题发言,请从下面选项中推荐两个最适合的话题。( )A. 浅谈文学中的“香草” B. 辞赋文学在中国的早期发展C. 如何成为论辩高手 D. 说说古代的贤君与忠臣(2)乙同学准备以“文学形象的相似性”为主题进行交流。请从下列文章的植物中任选一项,结合阅读体验,简述其与保尔·柯察金的相似之处。A.白杨树(茅盾《白杨礼赞》) B.小桃树(贾平凹《一棵小桃树》)五、写作(50分)19. 阅读下面文字,任选一个任务,按要求写作。旅行,可以改变认识,可以改变习惯,可以改变观念……【任务一】写一篇游记。题目自拟。提示:(1)根据游览的行踪合理安排游记的写作顺序。所选取的景物、事件或历史传说等能触发你某一方面的改变。(2)写清楚旅行带给你的具体改变。(3)如果写想象的旅行,还要做到想象合乎生活逻辑,有新意。【任务二】以“我的旅行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提示:(1)在情节发展中设置一些小的悬念,增加一些波折。(2)故事中的人物要个性鲜明、形象生动。要求:①600字左右。②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参考答案1.【答案】(1) ①. zhě ②. xuàn (2)D (3)C2.【答案】(1)C (2)将“一真”改为“一直”;“深远的内涵”“独特的音乐魅力”调换位置。3.【答案】(1)B (2)示例:乘羊皮筏子漂流,赏黄河古韵,听西北豪情(3)构图要素:黄河波浪形态、山脉轮廓。寓意:波浪象征黄河奔腾不息,山脉代表黄河流域的地理特征,整体体现黄河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地域特色。4.【答案】 ①. 蒙络摇缀 ②. 参差披拂 ③. 禅房花木深 ④. 弗食 ⑤. 不知其旨也 ⑥. 零落成泥碾作尘 ⑦. 只有香如故5.【答案】赞同“时”字。“时”指农忙时节,与“莎衫筠笠”“绿水千畦”“秧针出得齐”等农忙景象呼应,体现乡村生活的时序感;若用“急”,则侧重农务繁忙,与词中舒缓的田园氛围不符。【答案】6. A 7. (1)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2)向周同学习射箭,学完了他的技艺,能左右开弓。8. 运用夸张和想象,如“不知其几千里也”极写鲲鹏之大,“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展现其磅礴气势,突出万物皆有所待的哲理。9. 不契合。庄子笔下的大鹏虽宏大,却“去以六月息”,依赖外力;岳飞“少负气节”“家贫力学”,靠自身努力成长,“挽弓三百斤”显其力量,更强调主动担当,与大鹏的“有所待”不同。【答案】10. ①. 登上尼玛梁山梁 ②. 黄河西流,湿地广阔 ③. 感动11. (1)“扎入”“掉转”“拐出”等动词,生动写出黄河在玛曲的转折之态,凸显其灵动与不羁。(2)运用比喻,将黄河比作丹青高手,形象写出黄河勾勒出草原、牧场等美景,赞美其孕育自然的创造力。12. 玛曲的补给与成长让黄河获得前行的力量,这段经历成为其生命中深刻的印记,影响深远。13. ①. 心灵(或“精神”) ②. 作者不仅描绘黄河的自然之美,更借黄河的转折、滋养,抒发对生命成长、人与自然共生的感悟,引发读者内心的共鸣。【答案】14. B 15. 列数据(列数字)、打比方,运用具体的数据,将林地比作“净化器”,准确、生动地说明了林地在净化空气方面的巨大作用。16. ①. 有更高的固碳速率; ②. 具有更大的固碳量(生长后期固碳速率更高)。17. 示例:我选择森林。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近10年来,我国持续开展造林绿化,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均大幅增长;森林里的每一棵树木都是固碳高手,能涵养水土,改善空气,保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让城市变得更舒适。18.【答案】(1)BD (2)示例:选A.白杨树。白杨树“力争上游”“不折不挠”,保尔在革命中历经磨难却坚韧不拔,二者都体现顽强不屈的精神。19.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