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语文新部编版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秋天的怀念》课时练习题一、基础知识综合班刊《悟亲情》栏目收到小文同学的投稿,请你参与修改稿件。编者按:母爱是一股清清的泉,洁净而澄澈;母爱是一条长长的路,延绵而顺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能说母爱不是最伟大的呢?母爱是梁晓声笔下角落中辛勤劳作的憔悴身影,是史铁生笔下北海菊花的烂漫和深沉。史铁生双腿tān痪后,他的母亲将全部精力倾注在他身上。她以前精心侍弄的花都死了,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fù去地睡不了觉。她几次三番(乞求 央求)儿子去北海看花,可是花还未看便与儿子诀别了。史铁生深深地认识到唯有“好好儿活”才能补充人生的遗憾。俗话说“子欲养而亲不待”,细思量,能听到母亲的xù叨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1.写出稿件中加点词的读音,根据拼音写汉字。①憔悴 ②tān痪 ③翻来fù去 ④xù叨2.编辑想结合稿件中的“诀”字进行关于“形声字”的知识拓展。请结合汉字卡片,书写正确汉字。【汉字卡片】 形声字的特点是形旁表示字义,声旁表示字音。我们可以据此对它们的字义和字音进行辨析。 “诀”“决”“抉”声旁相同,形旁不同,请辨析并填空。 ①犹豫不 ② 窍 ③ 择3.编辑对稿件括号里的用词有争议,请你选择恰当的词语: 。4.编辑认为稿件中的画线句有语病,请把修改后的句子写下来。5.编辑建议在本栏目“编者按”(编辑人员对文章或消息所加的意见、评论等)的横线处补写一组分句,使之与前边两个分句组成排比句,句意连贯。6.文学常识对对碰。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曾任 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有小说《 》《 》《务虚笔记》,散文《 》《 》 《病隙碎笔》等。7.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1)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2)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3)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二、选择题8.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烂漫(màn) 淡雅(yǎ) 诀别(jué) 沉寂(jì)B.央求(yāng) 憔悴(suì) 豌豆(wān) 捶打(chuí)C.艰难(jiān) 整宿(xiǔ) 仿膳(shàn) 鲜血(xiě)D.高洁(jié) 侍弄(cì) 絮叨(dāo) 敏感(mǐn)9.对“‘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中“可恨”理解,结合语境,正确的是( )A.双腿的生理缺陷外观让人讨厌B.体现“我”因腿疾失去自由行动能力的痛苦、绝望与对命运不公的怨恨C.单纯是“我”情绪激动时的随意咒骂D.表达对双腿曾经能自由行动的怀念10.学了《秋天的怀念》后,小郡喜欢上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他阅读文章时所作的批注有误的一项是(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A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B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C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D窸窸窣窣,片刻不息。A.比喻 B.拟人 C.比喻 D.叠词11.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______,白色的花______,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______,秋风中正开得______。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A.淡雅 高洁 泼泼洒洒 烂漫 B.淡雅 高傲 泼泼洒洒 浪漫C.儒雅 高洁 潇潇洒洒 烂漫 D.儒雅 高傲 潇潇洒洒 浪漫三、现代文阅读12.阅读《秋天的怀念》(节选),完成下面小题。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甲]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乙]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文段的第一句是全段的“领起句”,概括了全段的主要内容。请从文段中找出两处体现“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的具体表现。阅读《秋天的怀念》第1~4段,回答下列问题。13.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朗读设计表格。场景片段 感情基调 重点句朗读设计(朗读符号:重音·,连读⌒,较短停顿|,较长停顿∧)“我”因瘫痪发脾气,母亲小心安抚“我” “我”:① 母亲:担心、悲痛 “我可活什么劲儿!”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意识到母亲当时隐瞒了病情 “我”:②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③ “我”:淡漠 母亲:喜悦 “好吧就明天。”“那就赶紧准备准备。”1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中的“猛地”“狠命”等词突出表现了双腿瘫痪后的“我”暴怒无常的状态。B.课文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含蓄道来,在平静的叙述中以微小平常的生活细节感人。C.第2段运用补叙交代母亲的病情,突出母亲的隐忍和无私,表达了作者的愧疚和悔恨。D.第1段结尾母亲的话启示我们: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都要珍爱生命,勇敢地活下去。15.下面句子中的“挡”是否可以换成“站”?为什么?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秋天的怀念》节选史铁生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16.课文三次写到“看花”,根据下图梳理每次“看花”时“我”的态度和母亲的状况,体会“我”的情感变化。17.下列对课文句子朗读处理不妥当的一项是( )A.“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一句中,“悄悄地”重音轻读,能突出母亲对我的担忧之情,也表现了母亲的隐忍。B.“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这句中“绝”和“竟”重读,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重永远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C.“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一句中“出去了”重读,这样就和本段开头部分“母亲进来了”相呼应,突出了我对母亲的想念。D.课文末段中“热烈而深沉”后面朗读停顿可以稍长一些,这样有助于突出“泼泼洒洒”,从而表现出菊花开得正茂盛以及作者此时内心对生命的无限感慨。18.课文题目为《秋天的怀念》,“秋天”作为特定的时间符号,隐喻了许多内容。结合选文,写一写你的探究结果。四、语言表达19.《秋天的怀念》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写母亲常说的“好好儿活”,有什么深意?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七年级语文新部编版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秋天的怀念》课时练习题》参考答案1. qiáo cuì 瘫 覆 絮 2. 决 诀 抉 3.央求 4.史铁生深深地认识到唯有“好好儿活”才能弥补人生的遗憾。 5.示例:母爱是一座高高的山;挺拔而坚固。6. 北京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命若琴弦 我与地坛 合欢树7.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8.A9.B10.A11.A12.示例:(1)“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2)“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13. 愤怒 悔恨 “我”答应母亲去北海看菊花 14.C 15.不可以。“挡”指拦住,抵挡;也指遮蔽。在句子中是“遮蔽”的意思。母亲有意遮蔽儿子的视线,不让窗外衰败的景象触发儿子的伤感情绪。母亲希望儿子能从痛苦中走出来,勇敢地面对生活。“挡”体现了母亲对“我”深沉的爱。因此“挡”不可以换成“站”。16.①无比抗拒②主动前往a.愤怒悲观b.乐观坚强③病入膏肓④离开人世 17.C 18.“秋天”隐喻: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母亲在秋天离世,作者在秋天怀念;象征生命的轮回与坚韧,如菊花在秋开得烂漫,体现母亲对“我”要好好活的期望;代表作者经历苦难后对生命、对母亲的感悟与怀念,是情感沉淀、心灵成长的时间见证。19.“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了母亲像菊花一样的精神品质,也表明“我”和妹妹实现了母亲的遗愿,感受到了生命的热烈、认识到了生活的美好,对生活重拾了勇气和信心。结尾写母亲常说的“好好儿活”,表明现在的“我”和妹妹已经懂了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不会再感叹命运的无情,会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