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课件(共26张PPT)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 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课件(共26张PPT)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北师大版 初中数学九年级下
第二章 二次函数
2.3 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复习回顾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a、b、c的关系
字母符号 图象的特征
a>0 开口_____________________
a<0 开口_____________________
b=0 对称轴为_____轴
a、b同号 对称轴在y轴的____侧
a、b异号 对称轴在y轴的____侧
c=0 经过原点
c>0 与y轴交于_____半轴
c<0 与y轴交于_____半轴
顶点坐标
向上
向下
y




复习回顾
1.一次函数y=2x 3与y轴的交点
坐标是_________.
A.( 3,0) B.(0, 3)
C.(3,0) D.(0,3)
2.二次函数y=x2 2x+c的图象如图所示,则该二次函数的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
B
y=x2 2x 1
1.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_________,
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_________.
(0,b)
当b=0时,正比例函数y=kx(k≠0)图象必过_________.
一条直线
(0,0)
2.二次函数表达式的一般形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ax +bx+c (a,b,c为常数,a ≠0)
二次函数的图象是______________.
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_________.
(0,c )
当______时,抛物线过原点.
c=0
一条抛物线
c= 1
练习一
知识回顾一
2k+b= 12
k+b=3
探索新知
∴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_________
3.一次函数y=kx+b(k≠0)有____个待定系数,通常需要已知____个点的坐标求出它的表达式.
2
2
反比例函数
(k≠0)需要已知
____个点的坐标求出它的表达式.
1
3.已知一次函数经过点(1,3)和(-2,-12),
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解:设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_______

∵该函数图象经过点(1,3)和( 2, 12),
解得_________
y=5x 2.
求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一般步骤是:
待定系数法
(4)还原:(写表达式)
(1)设:(表达式)
(2)代:(坐标代入)
(3)解:方程(组)
y=kx+b,
k=5,b= 2
练习一
知识回顾一
∴所求二次函数表达式为
探索新知
y= 2x2 -5 .

  已知二次函数 y=ax2 + c 的图象经过点(2,3)和(-1,-3),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解:∵该图象经过点(2,3)和(-1,-3),
4a+c
a+c
a= ,
c= .
解得
{
{
例1
函数解析中有____个待定系数,需要已知____个点的坐标求出它的表达式.
2
2
b=0
两个待定系数
两个已知点
2
-5
=
=
3
-3
用一般式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
探索新知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为 ,且 经过点(2,5)和( 2,13),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这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
二次函数 (a ≠0)有____个待定系数,通常需要已知____个点的坐标求出它的表达式.
3
解:设这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
y=2x2-2x+1.
4a-2b+c=13,
c=1,
4a+2b+c=5,
解得
b=-2,
c=1,
a=2,
y=ax +bx+c
1
方法一:
用一般式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
3
依题意得
探索新知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为 ,且 经过点(2,5)和( 2,13),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解:∵该图象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为1
4a+2b+1=5,
4a-2b+1=13,
∴所求二次函数表达式为 y=2x2-2x+1.
a=2,
b=-2.
解得
{
{
做一做
又∵该图象经过点(2,3)和(-2,13),
∴设这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
y=ax2+bx+
1
1
方法二:
用一般式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
探索新知
用一般式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
(1)求二次函数 y=ax2+bx+c 的解析式,关键是求出系数a,b,c的值。
(2)已知二次函数 y=ax +bx+c 中的一项系数时,再知道两个点的坐标,就可以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方法小结一
复习回顾
知识回顾二
1.抛物线y= x2+2的顶点坐标是____
A.( 2,0) B.(0, 2)
C.(2,0) D.(0,2)
2.抛物线y= x2+2的对称轴是____
A. x 轴 B. y 轴
C.直线 x= 1 D.直线 x=2
表 达 式 顶 点 对 称 轴
y=ax2 (a≠0) (0,0) y 轴(直线 x=0)
y=ax2+c (a≠0) (0,c) y 轴(直线 x=0)
y=a(x h)2 (a≠0) (h,0) 直线 x=h
y=a(x h)2+k (a≠0) (h,k) 直线 x=h
3.点( 1,2)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上,则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是__________
抛物线顶点的横坐标为0,
对称轴是y轴
y=2x2
练习二
D
B
复习回顾
知识回顾二
表 达 式 顶 点 对 称 轴
y=ax2 (a≠0) (0,0) y 轴(直线 x=0)
y=ax2+c (a≠0) (0,c) y 轴(直线 x=0)
y=a(x h)2 (a≠0) (h,0) 直线 x=h
y=a(x h)2+k (a≠0) (h,k) 直线 x=h
               则可设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_____________,
如果点(0,12)在该抛物线上,那么该抛物线的表达式是____________.
y=2(x 3)2 6
练习二
y=a(x 3)2 6
4.抛物线的顶点是(3, 6),
当x=3时,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是 6,
抛物线的对称轴是直线x=3,抛物线与对称轴交点纵坐标是 6,
例题精讲
例3 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2, 1),与y轴交于点(0, 3),求这条抛物线的表达式.
解:设抛物线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抛物线与y轴交于点(0,3)
y=a(x 2)2 1,
∴__________________
(0 2)2 a 1= 3,
解得,___________
∴这条抛物线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
例2:如图2-7是一名学生推铅球时,铅球行进高度y(m)与水平距离x(m)的图象,你能求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吗?
解:根据图象是一抛物线且顶点坐标为(4,3),
因此设它的关系式为
又∵图象过点(10,0)

解得:
∴图象的表达式为
例题精讲
例3
方法小结二
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对称轴或函数的最值时,通常运用顶点式y=a(x-h)2+k来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探索新知
1.已知二次函数y=x2+bx+c的图象经过(1,3),(0,1)两点,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例题精讲
例4
方法小结三
探索新知
已知二次函数y=ax +bx+c中的一项系数时,再知道两个点的坐标,就可以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例题精讲
3.已知抛物线与x轴交于A(-1,0),B(1,0)并经过点M(0,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例5
4.已知抛物线y=ax2+bx+c的图象过点(0,0)、(12,0),最低点的纵坐标为-3,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例题精讲
例6
方法小结二
探索新知
当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为(x1,0),(x2,0)时,二次函数y=ax2+bx+c可以转化为交点式y=a(x-x1)(x-x2).
可设函数的解析式为y=a(x-x1)(x-x2),在把另一个点的坐标代入其中,即可解得a,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1.一抛物线和抛物线y=-2x2的形状、开口方向完全相同,顶点坐标是( -1 ,3),则该抛物线的表达式为(  )
A.y=-2(x-1)2+3  B.y=-2(x+1)2+3
C.y=2(x+1)2+3  D.y=-(2x-1)2+3
巩固练习
B
巩固练习
2.如图,二次函数 y=x2+bx+c的图象经过A、B两点,求该抛物线的表达式.
解:根据图象可得c=3,B点坐为(-3,0)
解得:b=4
9-3b+3=0,
∴该抛物线的表达式为 .
y=x2+4x+3
巩固练习
4.一抛物线和抛物线y=-2x2的形状相同、开口方向相反,顶点坐标是(3,-4),则该抛物线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抛物线y=-2x2+mx+1经过(2,5),则这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是 .
巩固练习
5. 已知二次函数y=x2+bx+c的图象经过(1,1)与(2, 3)两点,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巩固练习
6.已知二次函数图象过点(1,0),(3,0),与y轴于(0,3),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巩固练习
7.抛物线的图象如图所示,其中点A为顶点.求写出点A,B的坐标,并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巩固练习
8.若y=ax2+bx+c,则由表格中信息可知,y与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为(  )
x -1 0 1
ax2 1
ax2+bx+c 8 3
A.y=x2 4x+3 B.y=x2 3x+4 C.y=x2 3x+3 D.y=x2 4x+8
A
巩固练习
9. 如图,已知抛物线y=x2+bx+c的顶点坐标为M(0,-1),与x轴交于A,B两点.
(1)求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
(2)判断△MAB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