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王冕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王冕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王冕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劲草行(节选)
王冕
中原地古多劲草,节如箭竹花如稻。
白露洒叶珠离离,十月霜风吹不倒。
萋萋不到王孙门,青青不盖谗佞坟。
游根直下土百尺,枯荣暗抱忠臣魂。
我问忠臣为何死,原是汉家不降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咏物寄怀,借咏劲草来歌颂“汉家不降士”的气节,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民族情感,庄严慨叹中含有金刚怒目之气。
B.诗歌前四句写劲草“节如箭竹”、“霜风吹不倒”的凛凛英姿,与“疾风知劲草”一句中的劲草具有不同的内在特点。
C.第五到八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劲草“不盖谗佞坟”、“暗抱忠臣魂”的特殊品性,表达了诗人对劲草的礼赞与钦佩。
D.最后两句自问自答,在追寻忠臣死因之中,巧妙地引出“汉家不降士”,咏物与咏人合而为一,点出了本诗主旨所在。
2.本诗咏劲草,开头“中原地古”先凸显地域、历史,为什么?请结合内容与主旨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题金陵
王冕
赏心亭前春草花,赏心亭下柳生芽。
收功漫说韩擒虎,亡国岂由张丽华【注】。
江山万古足登览,豪杰几人过叹嗟。
野老相逢闲指点,六朝宫阙尽桑麻。
【注】韩擒虎:隋朝开国名将,他在平定南朝陈国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终率领隋军攻入金陵(今南京),俘虏了陈后主,结束了陈朝的统治。张丽华:陈后主贵妃,以美貌聪慧受宠,史载其发长七尺、记忆力超群,甚至参与朝政决策;陈后主被俘时仍与其紧抱井中,成为亡国象征。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描绘了赏心亭春花盛开、柳生新芽的自然画面,也暗示自然规律的永恒。
B.颔联用“漫说”“岂由”抒写个人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独特思考。
C.诗歌以野老的视角收尾,曾经的宫阙变成了农田,突显了朝代更迭后的沧桑变化。
D.全诗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闲指点”的淡然口吻,强化了全诗的时空虚无感。
4.本诗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题材相同,情感相近,请简要分析两者使用了哪些相同的艺术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建康层楼
王冕
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①。
草色不羞吴地短,雁声空落楚天遥。
江山如画知豪杰,风月无私慰寂寥。
六代繁华在何处?败红残绿野萧萧。
【注】①饶:增添。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层楼高耸、直入云霄的壮丽景象,为诗人抒发情感提供了典型的环境。
B.“草色不羞”“风月无私”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新颖生动。
C.颈联化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句,借对豪杰的仰慕宽慰自己的寂寥之心。
D.尾联先以问领起,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后以景作答,收“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
6.请简要概括“客恨”的具体内涵。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小题。
历枣强县①(节选)
【元】王冕
我生值数奇,长年但奔走。风霜苦侵凌,焉得不白首?
凄凉有谁知?辛苦只自受。登顿过村落,不复论妍丑。
或遇短发妪,或见长眉叟。指点向人言,此地荒凉久。
高楼对甲第,过眼成林薮。富贵生灭沤,祸福翻覆手。
我听老叟言,感慨欲吐呕。却羡陶渊明,归纳种杨柳。
【注】①元代末期,儒生王冕北上大都求仕而不获,遂返回江南。此篇写于其返程途中。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记录了作者自大都返回江南,路过枣强县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尽管只是临时落脚,作者却对此地百姓的痛苦心怀悲悯。
B.作者带着长途跋涉的疲惫和孤独无助的辛酸来到村中,“不复论妍丑”中既含有“终能落脚”的庆幸,也含有“不敢奢求”的无奈。
C.作者写在村中遇见老妇、老翁,实则暗示此地壮者、幼者缺失,这既与“荒凉久”互为因果,又表明这个村落已经生机黯淡。
D.诗中“长眉叟”见证并慨叹此地盛衰剧变:“高楼”变“甲第”,正如“富贵”的倏然破灭,亦如“福”变“祸”只在转瞬间。
8.作者北上求取功名,归来时却生出“却羡陶渊明,归纳种杨柳”的隐逸之心。你认为哪些原因造成了他思想改变?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素梅
王冕
闲花野草斗青红,
一着冰霜扫地空。
惟有老梅标致别,
岁寒时节自春风。(1)这首诗刻画了梅花什么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2)诗歌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请结合诗句予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归家
王冕
我母本强健,今年说眼昏。
顾怜为客子,尤喜读书孙。
事业新灯火,桑麻旧里村。
太平风俗美,不用闭柴门。
归家
李若水
半载长安客意寒,一鞭归兴旧家山。
妻孥问我成何事,买得虚名满世间。
1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前四句叙写本来强健的母亲突然说眼睛不好要“我”归家,其实是想念在外的子孙。
B.王诗后四句用反衬的手法,写到家乡虽然贫寒破旧但风俗淳朴,乡人们自在快乐。
C.李诗的第二句中“一鞭”一词十分形象,极写出作者快马加鞭匆匆归家的急切之心。
D.李诗后两句一问一答,概括了自己“半载长安”客居生活的复杂心情,有自明之味。
11.两首诗都题为《归家》,但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不同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以劲草比“汉家不降士”。开篇交代劲草的生长之地“中原”,因为中原乃“汉家”文化中心;“地古”则从历史角度强调“汉家不降士”优良传统之源远流长。
②中原变迁(中原易主)代指朝代更替,而中原逐鹿之际,最能凸显“忠臣”、“汉家不降士”面对异族统治者威武不屈、民族气节旺盛的崇高精神;同时,引发诗人(读者)因历史变迁(兴亡更迭)而产生故国之思(黍离之悲)。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与‘疾风知劲草’一句中的劲草具有不同的内在特点”说法错误。“疾风知劲草”比喻意志坚定,经得起考验。应与诗歌前四句内在特点即气节是相同的。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能力。
“中原地古多劲草”交代劲草的生长之地“中原”,因为中原乃“汉家”文化中心,因为受汉家文化的熏陶,所以中原之地的“草”也表现出“劲”的特点,此处以劲草比“汉家不降士”,表示将士深受“汉家”文化熏陶,不会接受投降的命运;“地古”表明“汉家”文化源远流长,则从历史角度强调“汉家不降士”优良传统其来有自,具有悠远的历史。
作者先写“中原地古”,凸显地域、历史,指出汉地有优良的传统,“忠臣”层出不穷,而此时中原变迁,朝代更替之时,最能凸显“忠臣”、“汉家不降士”面对异族统治者威武不屈、民族气节旺盛的崇高精神。“游根直下土百尺,枯荣暗抱忠臣魂”“萋萋不到王孙门,青青不盖谗佞坟”表明作者对忠臣的推崇,对奸佞的鄙视和痛恨。而作者则通过因历史变迁而产生故国之思。
3.D 4.①借景抒情:王诗以“春草花”“柳生芽”的生机对比“宫阙尽桑麻”的荒芜,王安石词以“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壮丽引出历史感慨,均以景物暗含兴衰变迁。
②对比:王诗“赏心亭”的今景与“六朝宫阙”的昔景对比,王安石词“六朝旧事随流水”与“寒烟衰草凝绿”对照,突出朝代更迭的沧桑。
③借古讽今:王诗否定“韩擒虎收功”“张丽华亡国”的片面史观,王安石词批判“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的统治者,均借历史议论表达对兴衰本质的思考。
④用典:王诗“韩擒虎”“张丽华”化用隋灭陈典故,王安石词“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化用陈后主亡国事,均借典故引发历史反思。
【导语】本诗以金陵春色起兴,通过韩擒虎、张丽华的典故解构传统史观,揭示兴亡本质。中间两联以议论破题,末联“桑麻”意象与开篇“春草”呼应,形成时空闭环。野老“闲指点”的旁观视角,将六朝风云淡化为寻常农事,举重若轻中见历史苍茫。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强化了全诗的时空虚无感”错。“闲指点”并非强化“时空虚无感”,而是以野老的淡然口吻,通过“六朝宫阙尽桑麻”的今昔对比,含蓄地抒发历史兴衰的感慨,突出人事变迁的沧桑,蕴含对朝代更迭的深沉思考,而非虚无。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①借景抒情:《题金陵》开篇以“春草花”“柳生芽”勾勒赏心亭畔的盎然春意,生机勃发的自然景象与尾联“六朝宫阙尽桑麻”的荒芜废墟形成强烈视觉对冲,前者象征时序更替的永恒,后者聚焦历史遗迹的消亡,暗喻朝代兴衰不过是沧海一粟。《桂枝香 金陵怀古》则以“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壮阔山水起笔,宏大意象中蕴含着自然的亘古不变,却在“六朝旧事随流水”的转折中,将眼前之景与过往兴亡勾连,以山水的壮丽反衬历史的虚无。二者均以景物为情感载体,在时空交织中传递兴衰无常的哲思。
②对比:王冕诗中赏心亭的“春草”“柳芽”是鲜活的当下,而“六朝宫阙”则是消逝的往昔,一今一昔、一荣一衰的对比,将自然的周而复始与王朝的短促更迭并置,凸显历史的沧桑感。王安石词则以“六朝旧事随流水”的动态消逝,对照“寒烟衰草凝绿”的静态荒芜,动静之间尽显繁华落尽的悲凉。两者均通过时空、物态的对比,突出朝代更迭、历史兴亡的沧桑。
③借古讽今:王冕在诗中以“漫说”、“岂由”的反问句式,否定“韩擒虎收功”“张丽华亡国”的传统史观。世俗常将陈亡归因于红颜或武将,但诗人认为王朝兴衰非个人力量所能左右,这一议论直指元代统治者对历史教训的漠视。王安石词则以“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批判六朝统治者沉溺享乐、荒淫误国,表面写古,实则讽今,暗指北宋王朝若不引以为戒,终将重蹈覆辙。两者均借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议,迂回表达对现实政治的忧思。
④用典:王诗“韩擒虎”“张丽华”典出《南史》《隋书》,隋将韩擒虎率军灭陈,陈后主与宠妃张丽华躲入井中被俘,这一典故常被用来诠释“红颜祸水”或“武将定鼎”的史观,但诗人反用其意,驳斥片面化的历史归因,引发对兴衰本质的深层思考。王安石词“门外楼头”化用杜牧“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意,浓缩陈朝灭亡的戏剧性瞬间,既点明历史教训的具体载体,又以“悲恨相续”概括六朝相继覆亡的悲剧循环。两处用典均非简单堆砌史料,而是通过对典故的重新阐释,将个人的历史判断融入典故的肌理,使抽象的兴亡之叹获得具体的历史依托。
5.C 6.①远离家乡,寂寞寥落。
②历史变迁,豪杰难觅。
③山河破败,繁华不再。
【导语】这首元诗以建康层楼为背景,通过壮阔的景物描写与深沉的历史感慨,展现了诗人登高怀古的复杂心境。诗中既有对江山如画的豪情,又有繁华消逝的寂寥,情景交融,意境深远,体现了王冕诗歌雄浑苍凉的风格特色。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借对豪杰的仰慕宽慰自己的寂寥之心”错误,颈联“江山如画知豪杰,风月无私慰寂寥”化用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诗句,诗人感慨江山如画,本应知晓豪杰辈出,然而如今却难觅豪杰,只能“借风月”来慰藉自己的寂寥,并没有借对豪杰的仰慕来宽慰自己寂寥之心。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远离家乡,寂寞寥落:颔联“雁声空落楚天遥”,借雁声营造出一种悠远、空旷的氛围,暗示诗人远离家乡,漂泊在外,内心充满寂寞寥落之感。颈联“风月无私慰寂寥”也直接表明诗人只能借助风月来慰藉自己的寂寥,可见其孤独寂寞的心境。
②历史变迁,豪杰难觅:颈联“江山如画知豪杰”,诗人感慨江山依旧如画,本应豪杰辈出,然而现实却是如今难觅豪杰踪迹,蕴含着对历史变迁、英雄不再的遗憾与怅惘。
③山河破败,繁华不再:尾联“六代繁华在何处?败红残绿野萧萧”,诗人通过对六代繁华消逝的追问,以及眼前看到的衰败景象“败红残绿野萧萧”,表达了对山河破败、昔日繁华不再的伤感与惋惜。
7.D 8.(1)作者自觉命数不好,常年奔走却一无所获,对奔波劳顿、孤独辛苦的生活感到厌倦;
(2)时代动荡,土地荒芜,百姓生活悲苦,作者对统治者失望;
(3)听闻老叟之言,感叹人生无常,对世间权力富贵产生幻灭之感。
【导语】这首元诗以质朴语言勾勒出元代知识分子求仕无果的苦闷与民间疾苦。王冕通过“长年奔走”“风霜侵凌”的自述,与“荒凉久”的村落景象形成双重映照,最终在“富贵生灭沤”的顿悟中转向陶渊明式的归隐理想,展现了乱世文人从入世到出世的典型心路历程。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高楼’变‘甲第’”错误。诗中“高楼对甲第,过眼成林薮”是说高楼甲第如今都变成了荒林草泽,是由盛转衰的变化,而不是“‘高楼’变‘甲第’”。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思想感情的能力。
(1)对自身奔波生活的厌倦:诗中 “我生值数奇,长年但奔走。风霜苦侵凌,焉得不白首?凄凉有谁知?辛苦只自受”,作者说自己生来命运不好,常年四处奔走,饱受风霜侵袭,头发都变白了,这种凄凉辛苦只有自己知道,无人理解。从这些诗句可以看出作者对多年来奔波劳顿、孤独辛苦生活的厌倦,这是他产生隐逸之心的一个原因。
(2)对百姓生活和时代的感慨:“登顿过村落,不复论妍丑……指点向人言,此地荒凉久”,作者经过村落,看到此地荒凉,百姓生活困苦,结合注释中“元代末期”的背景,可知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土地荒芜,百姓悲苦。作者对此心怀悲悯,也对统治者感到失望,这促使他想要远离这样的社会现实,产生了隐逸的想法。
(3)对人生无常的感叹:“高楼对甲第,过眼成林薮。富贵生灭沤,祸福翻覆手”,作者听到老叟讲述此地的变化,看到曾经的高楼甲第如今变成荒林,感慨富贵如同泡沫般易逝,祸福无常。这种对世间权力富贵的幻灭之感,让他羡慕陶渊明归田隐居的生活,从而生出隐逸之心。
9.(1)刻画了梅花凌寒绽放,风姿高雅昀形象。抒发了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借物抒怀,赞美了君子品质。冰天雪地寒气纵横的时节,争红斗绿的各色花草纷纷冻毙,惟有梅花从容自在,凌寒独放。(2)示例:“闲花野草”在寒冬到来之前,也曾“斗青红”,然而“一着冰霜”即“扫地空”,这与梅花的“岁寒时节自春风”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梅花“标致别”的高雅风姿,进而突出梅花的傲岸品质。
【详解】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的是概括形象特点和情感主旨赏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抓住描写梅花的诗句分析形象,例如抓住“岁寒时节自春风” 刻画了梅花凌寒绽放,风姿高雅的形象。本诗从诗歌的体裁上看是一首咏物诗,所以情感上是抒发了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对诗歌的形象和情感赏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诗句把握形象特点,注意从诗歌的体裁上把握咏物诗对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手法赏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题干中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和“衬托”,所以从以上两种手法结合诗句的理解赏析即可。描绘闲花野草,主要是为了对比和衬托梅花的形象及精神风貌。“闲花野草”在寒冬到来之前,也曾“斗青红”,然而“一着冰霜”即“扫地空”,这与梅花的“岁寒时节自春风”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梅花“标致别”的高雅风姿,进而突出梅花的傲岸品质。
点睛:表达技巧型题的答题步骤如下。
第一步:明手法,即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阐运用,即结合诗句阐释诗人运用这种手法的依据。
第三步:析效果,即指出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10.B 11.王诗:①表达了归家之后和亲人团聚的欢乐。“事业新灯火,桑麻旧里村”,一家人在新房子通宵达旦地畅欢,说着以前的事,写出归家之后和亲人团聚的欢乐。
②表达了看到乡邻和乐、民风淳朴的欣慰之情。“太平风俗美,不用闭柴门”,通过夜不闭户写出风俗淳朴。
李诗:①表达了自己在外漂泊的孤凄之感。“半载长安客意寒”,写出诗人半年在外漂泊的悲凉。
②表达自己仅仅赢得一点虚名实则壮志未酬的郁闷和遗憾。“妻孥问我成何事,买得虚名满世间”,一问一答,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苦闷和无奈。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B. “王诗后四句用反衬的手法,写到家乡虽然贫寒破旧”错误,诗句“事业新灯火,桑麻旧里村”意为:我们一家人在新房子通宵达旦的畅欢,说着以前的农事。“旧”是“旧时、从前”之意,没有反衬手法和贫寒破旧之意。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王诗:主要展现的是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体现的是亲情的美好。“事业新灯火,桑麻旧里村”,一家人在新房子通宵达旦的畅欢,说着以前的农事,写出归家之后和亲人团聚的欢乐;“太平风俗美,不用闭柴门”,通过夜不闭户写出风俗淳朴,自在快乐。
李诗:“半载长安客意寒”,写出诗人半年在外辗转漂泊的悲凉孤独;“妻孥问我成何事,买得虚名满世间”,一问一答,妻子问“我”在外这么久,到底成了何事,我只能无奈地回答只有些虚名罢了。概括了自己“半载长安”客居生活的复杂心情,表达自己只是一点虚名实则壮志未酬的苦闷和无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