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镇街学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镇街学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情调研
小学五年级语文试题(镇街)
(时间:80分钟; 分值:试题100分,卷面5分)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39分)
一、写出片段中用汉语拼音替代的字词。(11分)
五年级要排演课本剧,班长分配角色时,小美和小阳都想演主角,两人之间产生了①máo dùn。小美认为自己平时②duàn liàn口才,对角色③xiōnɡ yǒu chénɡ zhú;小阳则觉得自己经常参加表演,更有经验。两人对班长的分配都感到④yí huò。排练时,小美的⑤hóu lónɡ突然不舒服,声音沙哑,这让她十分着急。小阳看到后,虽然心里还有些⑥chóu chú,但还是打消了心中的⑦dù jì,主动把自己总结的发声技巧⑧fēn xiǎnɡ给了小美。最终两人相互配合,演出大获成功,同学们也对他们这种化解矛盾的方式⑨sù rán qǐ jìn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二、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填在括号里。(12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镌(juān)刻 深山坞(wù) 豁喇(lā)喇 爱憎(zènɡ)分明
B.窈窕(tiǎo) 哗(huá)笑 严监(jiàn)生 拖男挈(qì)女
C.威吓(hè) 踌躇(chú)) 徘徊(huái) 龇牙咧嘴(liě)
D.秽(suì)物 玷(zhān)污 脚腕(wàn)子 膘(biāo)肥体壮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衔接 骏马 手急眼快 摩拳擦掌
B.飞弛 慈祥 养尊处优 风平浪静
C.颤抖 附庸 一针见血 神机妙算
D.牲畜 船梢 首忙脚乱 出谋划策
3.同学们用四字词语写句子,下列哪位同学的词语使用有错误( )
A.老师傅驾驶着小船在狭窄的河道里操纵自如,灵巧地穿梭于来往船只之间。
B.桅杆上的孩子早已心惊胆战,唯独船长沉着冷静,逼孩子跳水自救。
C.看到大观园里放起来的风筝,同学们都不动声色,交头接耳,都想到田野里亲自体验一番了。
D.胡夫金字塔建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建成几千年后,世界上才出现比他更高的建筑,真是不可思议。
4.下列关于人物年龄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祖父的园子》作者萧红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60多岁了,已过了花甲之年。
B.刘伯承右眼做手术时24岁,不到而立之年。
C.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玩摔跤时大概13岁,正值豆蔻年华,充满活力。
D.《月是故乡明》的作者季羡林(1911-2009),一生热爱读书,近期颐之年离世。
5.阅读课,我们走进课本,发现下列内容与文本说法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借这个城市独有的标志——小艇,把水上名城威尼斯的风光韵味十足地表现了出来。
B.《牧场之国》这篇文章描写了美国美丽幽静的牧场风光,体现了动物与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意境。
C.《祖父的园子》一文用第一人称讲述了“我”和祖父在园子中的生活,表达了“我”对祖父深沉的热爱与依恋,对童年园子中生活的深深怀念。
D.《稚子弄冰》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古诗写了幼童在严寒天气弄冰玩耍、自得其乐的场景。
6.以下名著中事件、主要人物及特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浒传》 拳打镇关西 林冲 嫉(jí)恶如仇
B.《三国演义》 三顾茅庐 曹操 求贤若渴
C.《红楼梦》 黛玉葬花 林黛玉 泼辣干练
D.《西游记》 三打白骨精 孙悟空 神通广大
三、词句段运用。体会下面句子表达上的特点,然后照样子写一个句子。(6分)
1.深夜的山谷静得神秘,静得能听见露珠从草叶上滴落的声音,静得松鼠不敢在树枝间蹦跳,静得远处的溪流声都变得格外清晰。
2.虽然路边的野菊花比不上花店的玫瑰娇艳,没有精致的包装,但秋天放学时,它们在墙角举着的小黄花仍然那么亮眼,那么活泼,像在对我招手说 “回家啦”。
四、根据阅读积累,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10分)
1.关于劳动,曾国藩曰:“一勤天下无难事。”李大钊曰:“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范成大曰:“ ,村庄儿女各当家。”翁卷曰:“乡村四月闲人少, 。”劳动孕育了古老的文明,古埃及的
(建筑)就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冯骥才笔下的普通匠人 以高超的刷墙本领创造了生活中的美。(6分)
2.古人对“为人”的认识,揭示了做人的一些基本道理。“ ,小人长戚戚。”“ ,必自毙”等古语,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4分)
第二部分:阅读·鉴赏(31分)
(一)何氏之庐(11分)
何晏七岁,明慧若①神,魏武②奇③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宴乃画地令④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⑤,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谴还外。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若:像。②魏武:指曹操。③奇:以……为奇,文中意为特别。④令:使……(什么)……(怎么样)。⑤故:……的原因。
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宴/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 B.宴/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
C.宴/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 D.宴/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
2.根据括号内的提示,选择原文词句填空。(3分)
何晏“明慧若神”体现在 (他用行动暗示魏武自己不愿意在宫中), (他用语言告诉别人自己不愿在宫中的原因), (他最终达成了目的)。
3.选出下列与“何氏之庐”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魏武知之 B.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C.魏武奇爱之 D.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4.对短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何晏7岁的时候聪慧过人,曹操特别喜欢他。
B.何晏在地上划了一个圆圈,站在里面,说这是自己的宫殿。
C.何晏因为长期住在宫里,曹操就把他当成自己的儿子。
5.本文和《杨氏之子》一样,都讲述了一位少年的故事。关于这两篇文章,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何晏和杨氏子都是《世说新语》中的人物,他们年龄相同。
B.何晏和杨氏子都是聪明的孩子,何晏还具有不慕权贵的品质。
C.两篇文章都通过具体事例写出了人物的特点,而且都描写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二)别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7分)
三个旅行者同时住进一个旅店。
早上出门时,一个旅行者带了一把伞,另一个旅行者拿了一根拐杖,第三个旅行者什么也没有拿。
晚上归来,拿伞的旅行者淋得浑身是水,拿拐杖的旅行者跌得满身是伤,而第三个旅行者却安然无恙。于是,另外两个旅行者很纳闷,问第三个旅行者:“你怎会没有事呢?”
第三个旅行者没有回答,而是问拿伞的旅行者:“你为什么会淋湿而不会摔伤呢?”拿伞的旅行者说:“当大雨来到的时候,我因为有了伞,就大胆地在雨中走,却不知怎么淋湿了;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因为没有拐杖,所以走得非常仔细,专拣平坦的地方走,所以没有摔伤。”
然后他又问拿拐杖的旅行者:“你为什么没有淋湿而摔伤了呢?”拿拐杖的说:“当大雨来临的时候,我因为没有带雨伞,便拣能躲雨的地方走,所以没有淋湿;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便用拐杖拄着走,却不知为什么常常摔跤。”
第三个旅行者听后笑笑说:“这就是为什么你们拿伞的淋湿了,拿拐杖的跌伤了,而我却安然无恙的原因。当大雨来时我躲着走,当路不好时我小心地走,所以我没有淋湿也没有跌伤。你们的失误就在于你们有凭借的优势,认为有了优势便少了忧患。
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因为缺陷常常给我们 ,而优势却常常使我们 。
1.从文章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2分)
优势( ) 坎坷( )
2.读文章第三自然段,体会拿伞的旅行者和拿拐杖的旅行者的内心活动,写下来。(3分)
3.将文章的结尾补充完整。(2分)
(三)老海棠树(节选)(13分)
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在树上玩耍的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胡乱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有我爸妈养着您,您自己干吗非要这么累?”奶奶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在树上射弹弓的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上学也这么糊弄?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我不敢吭声。奶奶洗完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的上缘抬起眼,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落叶纷纷。天还没亮,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邻居都还在梦中。那时她已经腰弯背驼。我大些了,听到声音赶紧跑出去说:“您歌着吧,我来。”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还不懂吗?我得劳动。”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了。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不让自己闲着,她为的是劳动,为的是有一份工作,这大概就是她的张望吧。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不耐烦地说:“您学那玩意有用吗?就算都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只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但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而在我的梦里,奶奶仍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节选自史铁生《老海棠树》,有删改)
1.文章写了关于奶奶的哪几件事?模仿例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1)奶奶呼唤我帮她糊纸袋。 (2)
(3) (4)
2.对“奶奶一生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对句中“张望”这一动作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张望”是奶奶长年累月的习惯性动作,只要停下手里的活她都会这样。
B.奶奶每天都在劳作,十分辛苦也很劳累,张望的时候可以休息一下。
C.“张望”重复出现多次,“张望”中有爱,有思索……这一动作使奶奶的形象更饱满。
D.奶奶一年四季的劳动太辛苦了,“张望”可以找到人来帮忙。
3.本文以“老海棠树”为题有很深的用意,请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3分)
A.老海棠树作为文章的一条线索,贯穿了整篇文章。
B.开篇、文中和结尾都写到老海棠树,说明文章以老海棠树为描写重点。
C.老海棠树是奶奶的象征,象征着奶奶渴望有用,渴望跟上时代的生命品格。
D.通过写在老海棠树下作者和奶奶的故事,表现奶奶对“我”的关爱以及我对奶奶的思念。
4.“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读完本文后,你明白作者为什么会有“永生的痛悔”吗?你又获得怎样的启示呢?(4分)
第三部分:表达·交流(30分)
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一次探寻知识奥秘的实践活动,一个充满仪式感的典礼,一场铆足劲儿的比赛,一次心仪已久的出游……凡是记忆深刻的动人场景,都值得我们用手中的笔描述。请选择一个活动写一写,把活动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要求:题目自拟,不出现真实的学校名和姓名,字数不少于4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