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唐寅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唐寅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唐寅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夜读
明·唐寅
夜来欹枕细思量,独卧残灯漏夜长。
深虑鬓毛随世白,不知腰带几时黄。
人言死后还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场。
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时间,与题目相应,“残灯”“漏夜长”渲染凄清氛围。
B.颔联鬓毛已白,年近老境,写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功业未成的不甘。
C.颔联“白”为鬓发白,“黄”为镶金戴玉的腰带,诗人用颜色词巧妙表达情感。
D.颈联通过人们的话和诗人的决心,写出奋发图强的心态和气势。
2.同样是挑“灯火”,本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
把酒对月歌
唐寅(明)
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
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我学李白对明月,白与明月安能知!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诗一开始就以兀傲的口气,推倒一切咏月诗,独尊李白。
B.该诗“我愧”一句,前句妙在自知之明,后句妙在不卑不亢。
C.最后作者讲出了他和李白相同的际遇,纵情山水,饮酒自乐。
D.该诗追求自由反抗权势的精神和倜傥不羁的风格,酷似李白。
4.此诗因多用俚俗语,尤其是“我”字的反复出现,遭到清代诗词评论家们的讥讽,说这首诗“俗不可耐”。你是不是同意这种说法,请试述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题溪山叠翠卷
[明]唐寅
春林通一径,野色此中分。
鹤迹松阴见,泉声竹里闻。
草青经宿雨,山紫带斜曛。
采药知何处,柴门掩白云。
5.从体裁上看,本诗属于 。
6.对本诗语言风格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缠绵委婉 B.清新淡雅 C.绚丽飘逸 D.庄重典雅
7.本作品作为题画诗,哪一联最能突破画面的视觉限制,将无尽的诗意传达出来。请选择一联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友鹤图
【明】唐寅
名利悠悠两不羁,闲身偏与鹤相宜。
怜渠缟素真吾匹,对此清癯即故知。
月下吟行劳伴侣,松阴梦觉许追随。
日来养就昂藏志,不逐鸡群伍细儿。
8.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立片言以居要”,“与鹤相宜”起了点题并总领全诗的作用。
B.颔联运用借代和双关等修辞手法,凸显鹤的高贵外表与高雅气质。
C.颈联描绘了月下行吟的人与松阴憩息的鹤相伴相随的闲逸画面。
D.全诗以真切自然的语言写物言志。读来既晓畅明快,又含蓄有致。
9.作者借“鹤”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
阊门即事
唐寅
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
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
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
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
【注】阊门:苏州古城之西门。唐寅,明代诗人、画家。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夸赞吴中为“世间乐土”,而阊门则为乐土中宝地。“擅雄”二字总领下文。
B.颔联极写当时阊门青楼林立、贸易繁荣;水与楼相映成趣,符合苏州水乡特色。
C.颈联从时间和空间上描述阊门热闹繁华景象,买卖活动一直延续到五更才停歇。
D.前三联描绘出一幅市井图画,洋溢着浓郁的商业生活气息,在古诗中别具一格。
11.诗歌尾联历来受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行
【明】唐寅①
梅子坠花茭孕笋,江南山郭朝晖静。
残春鞋袜试东郭,绿池横浸红桥影。
古人行处青苔冷,馆娃宫②锁西施井。
低头照井脱纱巾,惊看白发已如尘。
人命促,光阴急,泪痕渍酒清袗湿。
少年去,追不及,仰看乌没天凝碧。
铸鼎铭钟封爵邑,功名让与英雄立。
浮生聚散是浮萍,何须日夜苦蝇营。
【注】①唐寅:字伯虎,苏州府人,明朝著名书画家、诗人。因卷入科场案而仕途断绝,一生坎坷。②馆娃宫:春秋时吴王夫差为西施建造的居所。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诗人出游东郭,看到了花落笋生、池水映桥、山郭清明的暮春景象,这为下面抒情奠定了基础。
B.诗人凭吊古人古迹,在西施井旁低头照井,发现自己已经生出白发,有感于心,流下了眼泪。
C.“少年去,追不及”与“人命促,光阴急”相互映衬,主要体现诗人对西施悲剧命运的慨叹。
D.本诗用歌行体的形式写江南春行,意象丰富,情感真切动人,写景、叙事和抒情完美结合。
13.有人评价作者在本诗中“外似旷达,实则郁愤”。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B 2.相同点:两者都表达了对理想的执着以及时光流逝的感慨。
不同点:①感情基调不同。唐寅诗情感较为积极进取,辛弃疾词则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②核心诉求不同。唐寅主要是追求个人的功名,渴望实现个人抱负;辛弃疾渴望奔赴战场,收复失地,表达的是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
【导语】《夜读》是唐寅之作,尽显其心境与追求。诗开篇描绘夜不能寐、残灯相伴的孤独场景,借“鬓毛随世白”“腰带几时黄”感慨时光易逝、仕途未达。“人言死后还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场”,以直白之语表明不甘虚度、渴望有所作为的决心。尾句“再挑灯火看文章”,将诗人即便身处困境,仍执着于进取、追求功名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凸显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坚定信念。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鬓毛已白”错误。颔联“深虑鬓毛随世白,不知腰带几时黄”是担心鬓毛随着世事变迁变白,并非鬓毛已白。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都表达了对理想的执着以及时光流逝的感慨。唐寅“再挑灯火看文章”,体现了他对功成名就的执着追求;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展现出对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念念不忘。同时,唐寅的“深虑鬓毛随世白”和辛弃疾的“可怜白发生”,都透露出随着时光流逝,理想尚未实现的无奈与焦虑。
不同点:①唐寅诗情感较为积极进取,如“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体现出即便未获功名,内心也不放弃,渴望通过努力在生前有所作为,洋溢着对实现自身价值的坚定信念。辛弃疾词则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从“醉里”“梦回”以及“可怜白发生”等词句可看出,他虽心系恢复大业,却无奈被闲置,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情感沉郁悲壮。
②唐寅主要是追求个人的功名,挑灯看文章是为在科举等途径上取得成功,实现个人抱负。辛弃疾更多的是心系家国,“挑灯看剑”联想到的是“八百里分麾下炙”“沙场秋点兵”等战斗场景,他渴望奔赴战场,收复失地,其情感核心是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3.C 4.①不同意。诗中“我”反复出现,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如果失去了这个“我”,也就失去了李白精神。②诗歌中处处将“我”与李白关联,如写自己学李白写明月诗;写自己同李白一样能诗复能酒;更主要的是敢自比李白,这也是李白风度;最后写自己与李白的精神气质是一样的,也就是豪放不羁的禀性、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③诗歌使用通俗俚语,以及反复出现“我”字都与李白的写法及其相似,用这样的写法仿写李白诗作,又表达自己对李白的倾慕,实在是妙极。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相同的际遇”错。“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是说,我虽然没有李白得到皇帝征诏的经历,但也有他那种豪放不羁的禀性,因此诗人并非说他与李白机遇相同。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的能力。
对评论家们“俗不可耐”的评论可同意也可不同意,但要讲出理由。
如不同意,可做如下分析:
这首诗在李白与明月之间,加入了“我”,实在是巧妙。如果失去了这个“我”,也就失去了李白精神。“我学李白对明月,白与明月安能知?”李白固不能知,但月能知。于是作者引李白自况:“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百杯复千首”就是“能诗复能酒”,也就是杜甫所说的“一斗诗百篇”。敢于自比李白,这也是李白风度,有胆量有信心,并非等同于狂妄,以下一转一合最为妥帖:“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前句妙在自知之明;后句妙在不卑不亢,联想到辛弃疾诗句:“我爱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爱我应如是。情与貌,两相似。”这种有分寸的自负之语,读者反而不会感到反感而会容易接受。好比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诗人是说,对李白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而对他人则不多让。语意皆妙。最后作者讲出了他和李白同而不同的一点:“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诗句化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里是说,我虽然没有李白得到皇帝征诏的经历,但也有他那种豪放不羁的禀性,“不上长安”倒也乐得:“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这个茅屋就是作者在苏州建的桃花庵,作者晚年经常在桃花庵饮酒自乐。  
这首诗倜傥不群、超尘脱俗地追求自由反抗权势的精神,和豪放飘逸的句调风格都酷似李白。以其人之风格还咏其人,妙在古今同调。
如不同意,则可从内容过于浅显、情感过于直白、语言风格过于通俗等方面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5.律诗 6.B 7.虚写/想象隐者采药,突破白云下柴门紧闭的实景。使寂静的春山有人的踪迹,有人的声响,静中有动,视角也由眼前拓展到整个春山,表现出作者对自然、隐逸的由衷喜爱与向往。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这首诗共有八句,每句五字;2、4、6、8句押韵,押韵的字分别是“分”“闻”“曛”“云”;中间两联对仗工整,“鹤迹”对“泉声”,“松阴见”对“竹里闻”,“草青”对“山紫”,“经宿雨”对“带斜曛”。由此可判断,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词语言风格的能力。
此诗描写了清新幽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山景象,抒发了对自然、隐逸生活的喜爱与向往。选取“春林”“野色”“鹤迹”“泉声”等意象,视听结合,写出春日山中美丽清幽又充满勃勃生机的山景;又描写经雨的青草,山头梦幻般的紫云斜阳,写出了淡雅美好的画卷。由此可知,本诗语言风格是“清新淡雅”。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炼句、鉴赏诗歌内容及写作手法的能力。
注意题干中“突破画面的视觉限制”这一提示。本题要求选出最能突破画面视觉限制的诗句加以赏析,也就需要对每联进行分析,找出除了突出视觉效果的表现手法外,还用了哪些突破视觉的表现手法。
第一联,直写山中景象,全是视觉效果。第二联,用了听觉“泉声”,突破了视觉限制。第三联,由青草的模样想象昨日的宿雨画面,突破了视觉限制。第三联以白云掩映下柴门紧闭的画面,想象隐逸者出门采药的景象,想象的画面中有动有声有人迹,最大限度地突破了视觉限制,所以可选第四联进行赏析。以虚实结合的角度,突显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尾联“采药知何处”是虚写,想象采药之人到春山中的哪个地方去采药。突破了视觉限制,让人由眼前的实景“柴门掩白云”想象到整个春山的画面。且在前面描写春山的美景的基础上,读者可以尽情想象山中我们还没有见到的景色,一定更加美好,这就突出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这一联在前面三联写春山、泉声等自然景观之外有了“人”的踪迹,原来在这春山中还住着采药人,虽未出场,但可以想见他住在这里的一些活动,让这山中也有了人的声响。而此人能够在如此美好幽静的地方生活,也是让诗人羡慕不已的吧,这就写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8.B 9.①借鹤一身“缟素”和“松阴梦觉”,抒发了作者追求高洁品行之情。②借鹤的“不逐鸡群”,抒发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小人的蔑视与不屑之情。③借以鹤为友,抒发了作者对鹤的赞美、对同道之人的渴求之情。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B项,“颔联运用借代和双关等修辞手法”修辞手法赏析有误。诗人以“缟素”写鹤白色的羽毛,是比喻;“清癯”形容人清瘦,不是双关。
故选B。
9.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①“名利悠悠两不羁,闲身偏与鹤相宜”表达自己与鹤相伴,不追名逐利的淡泊心志。
②“怜渠缟素真吾匹,对此清癯即故知”歌颂鹤的洁白情趣,说自己与它如同朋友一般,体现作者的高洁志向。
③“月下吟行劳伴侣,松阴梦觉许追随”,与鹤的相伴,“月下”“松阴”等景物衬托出诗人高洁的志向;“月下吟行劳伴侣,松阴梦觉许追随”借鹤的昂藏志向,表达自己品性高洁,不追名逐利;也反映出对“鸡群”(追名逐利的小人)的不屑。
【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歌简析:
借鹤一身“缟素“和”松阳梦觉”,抒发了作者追求高洁品行之情;借鹤的“不逐鸡群”,抒发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小人的蔑视与不屑之情;借以鹤为友,抒发了作者对鹤的赞美和对同道之人的渴求之情。
诗歌译文:
名利悠悠却都不能羁绊身心,这清闲的一身只与仙鹤相适宜。
怜爱它一身雪白和我真匹配,对着它清癯的身影就如同至交好友。
我在月下吟行,多亏它来作伴。我在松阴下睡醒,爱它的追随不离不弃。
每日养成昂藏的志向,不和鸡群混同一体,卓尔不群。
10.C 11.诗人设想,如果让画师来描绘阊门,画师也会说难以画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虚衬实,表现出阊门的繁华热闹。表达了诗人对阊门一带市井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不愧在“世间乐土”中“擅雄”。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C项,“买卖活动一直延续到五更才停歇”不正确。诗中“何曾绝”为反问,意为“不曾绝”,即五更买卖活动还不曾停歇。故选C。
1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 如果让画师把这里的繁华和美景描绘出来,画师肯定会说很难。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虚衬实,表现出阊门的繁华热闹。诗歌前面写实相互映衬,如“翠袖三千”“ 黄金百万”“五更市卖”“ 四远方言”,表达了诗人对阊门一带市井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不愧在“世间乐土”中“擅雄”。
【点睛】古诗中的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眼前之景为实,已逝、想象之景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一、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之景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就是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它是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如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样的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作者正是运用空白艺术给欣赏者以自由想象的空间,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实写了与童子的对话,而把“问”的内容省去,更没有介绍隐
  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作者本人悠然恬淡的心境。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为是诗歌中的空白艺术,它是通过有限的问话表现了无限的闲适之情。
  二、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与实的关系,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12.C 13.诗歌最后一句看似豁达,没必要为追求名利而到处钻营,但实际上结合前文的“少年去,追不及”与“人命促,光阴急”等词语可知,表达了作者对时光的感叹,对自己仕途断绝的愤愤不平。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对西施悲剧命运的慨叹”错,“少年去,追不及”与“人命促,光阴急”主要表现对自己仕途命运的感叹。
故选C。
5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诗歌中的旷达之语主要表现在“功名让与英雄立”和“何须日夜苦蝇营”两句,主要表达的是诗人看淡功名利禄,不愿为了仕途功名而去奔波、钻营之意,这是作者的豁达胸怀的表露;而从整首诗看“残春”“青苔冷”“白发”这些意象点染了诗歌的伤感和愁绪,尤其是“人命促,光阴急”“少年去,追不及”有对生命短促、时光易逝的感叹,更有对为了仕途功名而劳碌奔波但一事无成、仕途断绝的悲愤之情;在结合注释“因卷入科场案而仕途断绝,一生坎坷”可知诗人的生平遭际悲苦,“泪痕渍酒”这一细节更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沉郁、愤懑不平之气。因此,从整首诗来看,诗人表面上看似旷达,实则心中郁积了悲愤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