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只有一个地球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9 只有一个地球 教案

资源简介

19 只有一个地球
教材pp.88~89
1.会写“莹、裹”等12个字。
2.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认识地球,掌握地球的有关知识,增强保护地球的意识。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增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师准备】
多媒体。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地球的材料。
【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对收集的大量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引导学生加强对说明文的认识,通过用词的严谨感受说明文的特点。
【学习方法】
赏析重点词句,在词语和句子中感受课文内容,从而激发保护地球的情感,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2课时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师:(展示地球图片)我们看到的这个晶莹的球体,就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板书:只有一个地球)
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
(1)边读课文边认读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词,理解生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生读生词。
晶莹 包裹 篮球 和蔼 资源 矿产
慷慨 贡献 泛滥 基础 目睹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其他学生帮助解决。
3.再读课文,要求读流利。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师生共同评价。
4.默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个部分?
(2)分组讨论。
这篇课文共有9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从整体上介绍地球。
第二部分(3~4):写地球的自然资源。
第三部分(5~7):写地球与人类的关系。
第四部分(8~9):写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
指导书写
重点字:
蔼:上下结构,“艹”要盖住“谒”。
裹:上中下结构,中间的“果”要写得小一些、扁一些,与下面的部件穿插避让,以免整个字太长。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将全文划分为四个部分,并且概括了每一部分的大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挖掘课文的内容,体会地球的“可爱”与“容易破碎”。
  探究新知
一、学习第一部分
品读重点语句:
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把地球比作“母亲”“摇篮”,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地球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繁衍的地方,阐明了地球与人类及万物生存的密切关系。
2.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渺小的。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
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地球与宇宙相比非常渺小。
3.它是一个半径不到6400千米的星球。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哪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不到”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地球不但渺小,而且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思考:作者用了哪些词语和说明方法使文章表达得非常严谨?再说说你的体会。
作者用了“不加节制”这个词和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文章表达得非常严谨。我体会到了人类的自私和无知。
师:是啊,一个“不加节制”使人类的自私和地球的无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师引读: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2.找出第4自然段中使用了关联词的句子。
出示: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去掉这些关联词行吗?(指生分别读去掉关联词和加上关联词的句子)使用关联词好在哪里?
不行。使用关联词后,这句话更加严谨、清楚,逻辑性强,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个事实。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师:同学们可曾想过,假如有一天地球真的破碎了,我们能否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学生自由讨论)
2.作者为什么用了“至少”一词?
出示: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至少”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3.第7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表达的意思一样,是否可以删去?
不可以。这样表达更加严谨,不容辩驳。
四、学习第四部分
1.师:同学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我们的地球母亲,正在遭受着无情破坏,所以作者呼吁……(出示结尾段,齐读)
2.这不仅是作者的呼吁,也是我们大家的呼吁,更是全人类的呼吁。(再读结尾段)
作业布置
1.选用相关同步练习。
2.搜集与“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相关的广告语。
《只有一个地球》从人类生存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们应珍惜自然资源,保护地球。 
本文综合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进行说明,让大家明白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体验说明文用词的严谨性和准确性之外,还教授了说明方法的相关知识。教学中,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将相关的语文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实现了教学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