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目标:说出各种地域分异的形成基础和分布规律。一、完成优化方案P92基础梳理 自学导引 释疑解惑填出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分布的关系思考:(1)自然带与气候带、植被的关系。(2)气候类型与自然带是一一对应的吗?探究一 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互动探究读教材图5.7“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完成下列问题。(1)从图中看,从非洲中部向南北方向,自然带是怎么变化的?(2)非洲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带怎样的分异规律?这种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3)据图分析,自亚欧大陆东部的日本本州岛南部向亚欧大陆内部自然带是怎样变化的?(4)亚欧大陆东部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分异规律?这种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为什么这种地域分异在中纬度地区表现得显著?典题例练读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自然带A→B→C→D反映了自然带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F→G→I反映了自然带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2)自然带D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带E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3)属于同一气候类型的两个自然带字母代号是______和________。(4)自然带A在大陆东岸向高纬延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自然带H在南半球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其在大陆东岸向低纬延伸,在大陆西岸向高纬延伸,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课时回顾优化方案P92基础梳理 自学导引四、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探究二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互动探究读教材图5.11“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完成下列问题。(1)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与该山所处纬度有何关系?(2)图中北坡为何缺少森林带?(3)南坡高山草甸为何位置比北坡高?(4)为何南坡的积雪冰川位置低于北坡?(5)为何南坡带谱较完整?方法突破判读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本方法——“四看法”一看基带类型:由基带类型可推知山地所处的气候区。二是带谱的丰富的程度:一定高度的山地,自然带带谱越丰富,说明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三看同一自然带在山地不同坡向分布的高低:一般情况下,同一自然带在向阳坡、背风坡分布的海拔较高。四看雪线在不同坡向分布的高低:雪线较低的往往为迎风坡。Δ同一自然带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1.一般来说,向阳坡高于背阴坡,这与向阳坡热量条件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阴坡有关;迎风坡高于背风坡,这与迎风坡降水量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风坡有关,具体如下左图。(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为例)2.雪线的分布高度雪线是山上积雪冰川带下界,其分布高度和山坡的坡向、山体所在纬度有关,具体如上右图所示:(2012·冀州高一检测)读某沿海地区一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1-2题。1.该山地可能位于( )A.北半球温带地区B.北半球亚热带地区C.南半球温带地区D.南半球亚热带地区2.该山地所在地区的气候主要受( )A.信风影响 B.季风影响C.西风影响D.西风和副高交替影响3.读甲、乙、丙三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C.丙、甲、乙D.丙、乙、甲(2)甲地某高度上,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可能是因为( )A.南坡为阳坡B.北坡为阳坡C.南坡为迎风坡D.北坡为迎风坡(3)乙地山脉为我国两大自然区分界线,则乙地可能是________(山脉)。(4)甲地雪线南坡高于北坡的原因是什么?(5)丙地东西两坡垂直自然带基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同步测控1.陆地自然带的构成要素中不包括( )A.气候B.植被C.岩石D.土壤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回答2~4题。2.自然带①→②→③体现的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陆地环流的整体性B.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3.①~④各自然带中,除南极洲外,各大洲均有分布的是( )A.①B.②C.③D.④4.有关图中自然带分布和成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①自然带的形成与洋流无关B.②、③在非洲分布最广C.④常年受西风影响D.南北回归线附近均形成③5.俄罗斯和巴西均是世界上大宗木材出口国家,两国的木材分别来自于( )A.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高山针叶林 热带雨林C.亚寒带针叶林 热带雨林D.亚寒带针叶林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读我国部分山地垂直带谱,完成6~8题。6.按由高纬到低纬排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B.乙—丙—甲C.丙—甲—乙D.甲—丙—乙7.图中针叶林分布高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热量 B.水分 C.坡向 D.地形8.与甲、乙两图相比,丙图中苔原带缺失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低B.海拔高度高C.处于阴坡D.处于背风坡【课堂小结】将你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疑问写下来,让我们一起分享和解决吧!收获:疑问:【课后自测】1.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中,下列经纬线穿过自然带数量最多的是( )A.40°N B.23°26′S C.20°E D.160°E读某区域1月份0℃等温线分布图,回答2~3题。2.N、P两点气温的大小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分别是( )A.N>P 地形B.N>P 纬度C.ND.N3.M点的植被可能是( )A.温带草原B.温带落叶阔叶林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读下面四幅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不考虑其它非地带性因素),完成4~6题。4.下列说法可能与实地一致的是( )A.①位于新西兰某地B.②位于欧洲某地C.③位于亚洲某地D.④位于亚洲某地5.下列关于四地位置的正确叙述是( )A.四地位置自北向南的排序为①②③④B.位于北半球的是②③C.位于南半球的是②④D.四地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为④③②①6.有关图中山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海拔高度①>②B.②阳坡是迎风坡C.③阳坡是迎风坡D.④地冬至日昼长较③地短读下图,完成7—8题。7.图示六处自然带形成过程中,受非地带性因素干扰最大的是()A.③、④两地 B.①、④两地C.②、⑤两地 D.①、⑥两地8.①、③、⑤三地气候()A.类型相同,成因不同B.类型不同,成因不同C.类型不同,成因相同D.类型相同,成因相同二、综合题7.读非洲大陆部分地区气候类型(图1)及自然带分布图(图2),完成下列问题。(1)比较图1中A、B两地气候特点的主要差异并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其差异的原因。(2)自然带①—②—③的变化体现陆地自然带的什么地域分异规律?形成这种规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图2中②与④为同种自然带,但成因不同,其中属于地带性现象的是________,属于非地带性现象的是__________。(4)当②自然带中南部的动物大举北迁时,图中地区的昼夜状况有何差异。8.读图分析P点地理位置,完成下列要求。(1)简述P地河流的突出水文特征,并说明判断依据。(2)与P点同纬度的此大陆东岸的自然带类型是________,成因是________,这种分布属于________地带性现象。(3)若P点季节性受西风影响,则该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相应的自然带是________,在全球的分布规律为________。9.读下图,完成以下问题。(1)简述图中植被的变化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2)与云南西部相比,A处林地树种的组成有什么特点?为什么?(3)指出图中A、C两地的气候类型。(4)图中B自然带在农业生产结构上应以______为主,C自然带农业特点是发展_______农业。10.下图中甲、乙、丙为珠穆朗玛峰、阿尔卑斯山、天山博格达峰垂直自然带图,据图完成以下问题。(1)三幅图中代表天山博格达峰和阿尔卑斯山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2)甲、丙两山雪线分布有何差异,简析原因。(3)判断乙山A、B两坡中,南坡是________,北坡是________。(4)甲、乙、丙三地阳坡,植被景观最丰富的是________,简析原因。(5)近些年来发现三座山地雪线在上升,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什么?参考答案【当堂检测】1.C2.C 3.D 4.B5.C6.A 7.A 8.A【课后自测】1.C2.A 3.C 4.C5.C6.B 7.D 8.A二、综合题7.(1)A地全年多雨,B地全年干旱。A地地处赤道低压带;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沿岸(几内亚)有暖流经过。B地冬季受干燥的东北信风影响;夏季受来自内陆干燥的西南风影响。此外,还受沿岸寒流的影响。(2)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高低纬间热量差异。(3)② ④(4)赤道以北地区昼长>夜长,赤道上昼长=夜长,赤道以南昼长<夜长。8.(1)水量较丰富,且季节变化较小,冬季无结冰期。从指向标来看,图中P地位于南纬40°南侧,大陆西部沿海,常年受西风影响,为温带海洋性气候。(2)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伸入内陆,降水少 非(3)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及地中海沿岸地区9.(1)植被由东部的森林向西过渡为草原、荒漠,反映出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A地距海较近,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向西受夏季风影响减弱,降水减少。(2)树种较少,云南西部山区纬度低,相对高度大,山地垂直自然带结构复杂,呈现由热带到温带、亚寒带的多种景观,而此处纬度高且山地海拔低,自然带谱结构简单。(3)A为温带季风气候,C为温带大陆性气候。(4)畜牧业 绿洲10:(1)乙 甲(2)丙山雪线比甲山高,甲山雪线北坡低于南坡,丙山雪线南坡低于北坡。 甲山纬度高、丙山纬度低;甲山北坡为迎风坡,丙山南坡为迎风坡(3)A B(4)丙 丙为珠穆朗玛峰,南坡纬度低,相对高度大,水热丰富。(5)气候变暖,加速冰雪消融,使雪线上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