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案【目标】理解地理环境具有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原因。【重点】【难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知识目标】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1.表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①________上的差异。2.成因:不同地域②________、③__________分布的不同状况。3.自然带的形成,(带状)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1.水平地域分异影响因素:⑨________,(1)由赤道到两极形成基础:⑩________,的地域分异分布规律:大致与纬线平行,沿 ____方向延伸,南北方, 向更替(2)从沿海向_影响因素: ________,内陆的地形成基础: _______域分异分布规律: __________方向延伸, __________方向更替规律:地表景观随 ______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 ________越低,,垂直地 越高,自然带越丰富,域分异成因:主要是山地随海拔的增加, ________条件、 ______状况及其, 组合的垂直变化))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受、、_____等因素的影响。【问题思考】1.在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中能否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为什么? 2.想一想:是不是任何一个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什么? 3.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会呈现出热带稀树草原景观?【能力提升】读我国(40°N~45°N)间某地区地形剖面及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1.甲地的自然带是( )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高山草甸带2.乙地可能有丰富的( )①风能 ②太阳能 ③水能 ④地热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 本题组以我国(40°N~45°N)间某地区地形剖面图及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切入,立意较新。明确甲、乙所在位置是解答该题的关键。根据经纬度判断甲位于内蒙古高原的中东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乙位于新疆东部地区,结合图中降水量曲线可知,甲地年降水量在250mm~350mm之间,为温带草原带,乙地年降水量在50mm~80mm之间,气候干旱,但光照强,风力大,故风能、太阳能丰富。答案: 1.B 2.A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和M地气候资料图,据此回答3~4题。3.关于该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海域洋流对沿岸有降温减湿作用B.M地7月受下沉气流影响C.该海域洋流对沿岸有增温加湿作用D.M地1月受上升气流影响解析: 从气候资料判断该地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受寒流影响,降温减湿。答案: A4.关于图中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M地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山脉右侧自然带成因主要为距离海洋远C.影响垂直自然带在山脉两侧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热量D.影响垂直自然带在山脉两侧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解析: 南北延伸的山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的变化而变化,水热条件共同影响,东西两侧热量条件相同,水分条件差异大。答案: D(2014·琼海模拟)下图是南美洲部分地区图。读图,回答5~6题。5.如果图中山地高原地区植被遭到破坏,那么平原地区最可能出现( )A.水土流失加剧B.泥石流频发C.土地沙漠化D.河流含沙量增大6.下图中四幅山地垂直植被带模式图与上图中10°S附近西部山地相符的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 第5题,若山地高原植被遭到破坏,山区易发生水土流失加剧和泥石流频发现象,平原地区河流的含沙量会增大。第6题,南美洲10°S附近大陆西岸受安第斯山脉的阻挡,山脉西侧为热带沙漠气候,山脉东侧为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的自然带分别是热带荒漠带和热带雨林带。答案: 5.D 6.C(2014·盐城模拟)读部分陆地自然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完成7~8题。7.关于图中荒漠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副热带高气压或信风影响,降水少B.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C.其在亚洲分布面积最大D.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是主要成因8.关于图中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形成该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是热量B.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影响了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C.反映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地区分布在大陆东部解析: 第7题,图中荒漠带生长积温达8000℃、可能蒸发量达2200mm、年均温20℃,说明位于热带;而年降水量200mm左右;据此可判断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区,主要是受副高或信风影响形成的;非洲热带沙漠气候区面积最大。第8题,图中显示生长积温、年均温等热量要素逐渐变化较明显,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依据硬叶林带可判断可能是地中海气候区,则典型分布地区在大陆的西部。答案: 7.A 8.A甲、乙两图代表安第斯山脉东西两坡上的植被分布图,①~⑦代表不同的植被。完成9~10题。9.植被①所在的自然带是( )A.热带荒漠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雨林带D.山地垂直带10.下列因素对东坡植被⑤的形成起主要影响的是( )A.土壤B.洋流C.地形D.人类活动解析: 第9题,由图中信息可知,植被①主要位于南北纬10°之间的山麓地带,其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其下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第10题,从自然带分布规律可知,甲图表示安第斯山脉东坡,可以判断其在30°S~50°S,为热带荒漠带,主要是由于位于安第斯山脉背风坡造成的。答案: 9.C 10.C雪线是指山峰终年积雪的下限。下图是北半球著名山脉与山峰雪线平均高程(单位:m)图。读图,完成11~12题。11.图中显示出影响山地雪线高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海拔B.降水量C.海陆位置D.纬度位置12.下列关于图中山脉与山峰实际雪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珠穆朗玛峰南坡比北坡雪线高B.内华达山西坡比东坡雪线低C.3000m是阿尔卑斯山雨季雪线D.1200m是斯堪的纳维亚山冬季雪线解析: 第11题,由图可知,影响图中不同山峰雪线高度差异的因素是不同山峰所处的纬度不同,不同山峰出现气温低于0℃的高度不一样。第12题,同一山脉,因坡向差异导致降水差异,使雪线存在坡向差异。珠穆朗玛峰南坡是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内华达山西坡是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雪线是指山峰终年积雪的下限,由于夏季气温高,积雪融化,积雪下限上升,因此,雪线与夏季的积雪下限相同。答案: 11.D 12.B二、综合题13.下面两幅图模拟的是我国特征性自然植被的目前分布状况和未来(2050年)的可能分布状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例A、B两类植被所属的自然带分别为:A__________;B________。(2)甲图中由C至D植被变化体现了______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影响这种分异规律形成的最主要条件是____________。(3)与当前相比,未来(2050年)植被类型在分布上发生了哪些变化?(4)导致植被类型在地区分布上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受此影响,我国台湾岛和台湾海峡面积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解析: 根据当前气候条件下我国特征性自然植被类型的分布图可知,A主要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为温带草原带。图甲中从C到D,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量也越来越少,植被逐渐由草原过渡到荒漠,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对比两幅图可以发现,图乙中不少自然带的分布北界都朝北方推移了;具体而言,我国寒温带针叶林几乎消失,热带季雨林的面积显著扩大。这显然与全球气候变暖密切相关。答案: (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2)从沿海到内陆的 水分(3)位置:各类植被整体向北推移;范围:寒温带针叶林几乎从我国区域消失;青藏高原高寒植被面积将明显缩小;热带季雨林面积扩大。(4)全球气候变暖。台湾岛面积可能变小,台湾海峡可能会变宽。自然带④____位置,⑤____位置⑥____状况及其组合代表性⑦____和⑧____(带状)分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