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诗词五首 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共7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6课 诗词五首 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共73张PPT)

资源简介

(共73张PPT)
第26课
诗词五首
饮 酒(其五)
第26课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文学常识
自由诵读、同桌互读、小组评读等方式熟读古诗。
朗读诗歌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xuān
/
/
/
/
/
/
/
/
/
/
古体诗,形式上以五言为主,朗读时通常按“二三”式来停顿。
读准字音节奏。
朗读诗歌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提示:(1)偶数句入韵,押“ɑn”韵。韵脚要根据语境读到位。(2)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
读出诗歌韵味。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韵脚
朗读诗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喧嚣扰攘的尘世
指世俗的交往。喧,吵闹
诗意: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不会受世俗交往的喧扰。
理解诗意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如此,这样
偏远,偏僻
诗意:问我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心里远离了世俗,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偏僻安静了。
理解诗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闲适淡泊的样子
东边的篱笆。也指代菊圃
诗意:(我)在东篱下随手摘几朵菊花,悠然自得地欣赏南山的景色。
理解诗意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相伴
山间的云气
傍晚
诗意:傍晚山色秀丽,鸟儿结伴归巢。这里边蕴含着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理解诗意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读出诗歌画面
提示:抓住“结庐”“人境”“车马”“菊”“南山”“山气”“飞鸟”等意象,还原诗歌画面,并细细品味它们所蕴含的情感,理解诗人的心境和情感。
品读诗歌
1.诗歌的题目和内容之间存在什么问题?
诗里没有写酒,但题目却叫“饮酒”,这是因为这首诗可能是陶渊明喝完酒之后写的。
品读诗歌
《饮酒》序文: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①,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②,忽焉③复醉。既醉之后,辄④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⑤,聊⑥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⑦。
【注释】①夜已长:秋冬之季,昼渐短夜渐长,到冬至达最大限度。②独尽:独自干杯。③忽焉:很快地。④辄:就,总是。⑤诠(quán)次:次第,层次。诠,同“铨”。⑥聊:姑且。⑦尔:罢了。
品读诗歌
文人的体内有两种液体,一种是泪,一种是酒。泪酝酿为心中的诗情,酒挥洒出笔下的文字,于是诗歌便氤氲出了酒的醇香。也就是说,这组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表达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品读诗歌
2.诗歌的构成有两个意义方阵,结合句式和关键词,思考诗歌的层次。
开头四句为一层:作者虽然居住在“人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远”使然。关键词为“心远”,第三、四句为自问自答的句式设问。
后六句为第二层:写作者“心远”境界之下看到的自然美景和达到的忘我境界。
品读诗歌
在人境
无车马喧
(果)
←心远地自偏
(因)
3.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为何生活如此安静、心灵如此安宁?
远离官场名利,
心境超脱世俗
心离 远了,就离 近了。
品读诗歌
“悠然”:诗人所见所感,并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是无意看见。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写出了作者内心淡泊、闲适。
4.“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为什么?
品读诗歌
5.陶渊明的志趣是如何形成的?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愿?
提示:陶渊明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猛志逸四海,骞翮(hé)思远翥(zhù)”【《杂诗十二首》(其五)】,有着非凡的理想抱负,但黑暗的现实让他失望,最终他选择了解印辞官,归隐山林。
从踌躇满志,到躬耕隐居,陶渊明经历了痛苦的抉择。最终他选择了远离官场,回归自然,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品读诗歌
本诗写了诗人采菊东篱、悠然见山的隐居生活的情趣,表现了作者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和闲适淡泊的心境,流露出对官场的鄙弃和厌恶,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归纳主旨
饮酒(其五)
在人境
无车马喧
悠然
心远
和谐
忘我
板书设计
春 望
第26课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作者简介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劫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写作背景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朗读诗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深:茂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溅泪:流泪。
请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理解诗意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连绵,整整三月不断,(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连三月:接连三个月。 抵:值。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满头白发而今越抓越稀少,稀疏难绾,简直插不住簪子。
搔:挠。 浑:简直。
不胜簪:插不住簪子。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理解诗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本句诗写出了“春望”所见,一个“ 春 ”字表明了季节时令,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战争离乱的残破之景,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品读诗歌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结构上以“感时”承上,感伤时局的动荡,“恨别”启下,怅恨离别之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诗句对仗工整。
品读诗歌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三月”写出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写出家书的珍贵。这一句写诗人因难与家人通信,家人的安危使他心里不安,更体现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然而,无论在战乱年代还是和平年代,这句话都可以表达游子的共同心声,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理倾向。
品读诗歌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字鲜明生动地再现了诗人当时的动作形态,是一处细节描写,它传达出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心理状况。“不胜簪”更表明国家的不安定给诗人带来难以排遣的愁苦。
品读诗歌
1.诗人“春望”“望”的是什么?
深入研读
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
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
望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
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振兴国运。
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品读诗歌
2.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归纳主旨
春望
翘首望景
国破草深
所思
所盼
所感
所见
低头思亲
触景生情
家书万金
战休国安
忧国思亲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第26课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有“诗鬼”“鬼才”之称。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其诗多表现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现实也有所揭露和讽刺。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有《昌谷集》传世。
作者简介
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由汉魏乐府诗发展而来,通常以“歌”“行”命名,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可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富于变化。
品读诗歌
文学常识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雁门太守行
[唐]李 贺
黑云 压城城欲摧,甲光 向日金鳞开。
角声 满天秋色里,塞上 燕脂凝夜紫。
半卷 红旗临易水,霜重 鼓寒声不起。
报君 黄金台上意,提携 玉龙为君死。
朗读诗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敌军攻城的气势猛烈 ,城墙仿佛将要坍塌,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理解诗意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军中号角。
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燕脂,胭脂,色深红。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理解诗意
yān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战国时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寒风卷动着红旗,驰援部队悄悄临近易水;浓霜湿透了鼓皮,鼓声沉沉,扬不起来。为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握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底。
理解诗意
1.从修辞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敌军比作“黑云”;把将士们日光下反光的铠甲比作“金鳞”;“城欲催”用夸张的手法。
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我军严阵以待的气势。
品读诗歌
2.从描写角度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满”字从听觉角度,扩大了激战的场面,反映了边防将士英勇杀敌的冲天气势。
“凝”字从视觉角度,描绘了边防将士血流满地的场景,反映了将士伤亡惨重的残酷事实,烘托出战斗的激烈。
品读诗歌
3.从表现手法上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用典。用“黄金台”的典故写出了将士们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凸显了将士们顽强的战斗意志、誓死报国的忠诚、慷慨赴难的大无畏精神。
品读诗歌
这首诗描绘了将士们临危不惧、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顽强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忘身报国的坚定决心。
归纳主旨
雁门太守行
战争场面
对峙:兵临城下,严阵以待(夸张、比喻)
交战:血染战场,悲壮惨烈(听觉、视觉)
夜袭:乘夜奔袭,战斗艰难(侧面、衬托)
将士心愿
誓死杀敌,尽忠报国(用典、主旨)
忘身报国
板书设计
赤 壁
第26课
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有《樊川文集》。
作者简介
《赤壁》选自《樊川诗集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版)。诗人任黄州刺史时所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西北长江南岸。杜牧所咏的赤壁并非三国时孙、曹大战的地方,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怀古咏史之作。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是作者借题发挥,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慨。
写作背景
咏史诗
古代诗歌一个重要类型。不仅是对历史的歌咏,更包含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文学常识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朗读诗歌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断的铁戟沉在沙底还没有被销蚀,拿起磨洗后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取。 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遗物。前朝,这里指赤壁之战的时代。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建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因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
二乔:即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东吴美女,被称为大乔、小乔。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请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理解诗意
前两句:兴感之由。后两句:感慨咏叹。
感情: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
理解诗意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折戟沉沙铁未销。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
品读诗歌
3.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4.诗人以大小乔的命运来反映战争成败的句子是: 。
品读诗歌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诗以小见大,以大小乔的命运来代表东吴命运,写了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胜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就要重写了,表现了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抑郁之情。
这首咏史抒怀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诗人的自负感慨,吐露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抑郁不平,也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偶然的侥幸。
归纳主旨
赤壁
兴感之由
借古讽今
折戟未销前朝之物
感慨议论
东风之力
二乔命运
借物
咏叹
板书设计
渔 家 傲
第26课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她是一位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
作者简介
渔家傲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朗读诗歌
天空中如波涛翻滚的白云笼罩在清晨的浓雾里,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云涛:如波涛翻滚的云。一说指海涛。
星河欲转:银河流转,指天快亮了。星河,银河。
理解诗意
仿佛梦魂回到天庭,听见天帝说话,他情意恳切地问我要到哪里去。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殷勤:情意恳切。
理解诗意
我回答说路途漫长,慨叹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一些惊人的句子,可又有什么用呢?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报:回答。 嗟:叹息,慨叹。
谩:同“漫”,空、徒然。
理解诗意
(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风啊!千万不要停息,将我这飞蓬般轻快的小舟直送到蓬莱三仙岛去。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九万里风鹏正举:(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举,高飞。《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理解诗意
1.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雄伟壮丽。
2. 词的上片哪些动词用得恰当,如何体现的?
“接”“连”: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的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转”“舞”:将人在风浪中的感受逼真的传递给读者。
品读诗歌
3.“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塑造了怎样的天帝形象?
现实中,南宋高宗皇帝置人民于水火、只顾自己一路奔逃,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这种遭遇,让她渴望关怀,渴望温暖,但现实中却不能得到,也只有将之寄托在幻想之中了。因此,词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塑造了态度温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天帝,以此表达自己美好的理想。
品读诗歌
4.“路长嗟日暮”有何深意?
①“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
②“路长”“日暮”化用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和“日月忽其不淹兮”,表达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
③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品读诗歌
5.“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情感?
“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写出了词人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品读诗歌
6.如何理解“鹏正举”呢?
说“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
7.词的最后三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最后三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借用典故,表达了词人追求理想生活、寻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意境瑰奇壮阔,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品读诗歌
上阙写词人梦中所见所闻:海天相接,天帝询问。
下阙写词人的理想和抱负:渴望自由,追求光明。
风格:浪漫豪放。
小结诗歌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归纳主旨
渔家傲
梦中所见所闻
海天相接
天帝问询
词人理想抱负
辛苦求索
未见光明
渴望自由
追求光明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课的五首诗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