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关键能力二 分析标点的用法及文学表现力高考真题练(2023新课标Ⅰ)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忘记重要信息而懊恼,幻想着要是能过目不忘该多好啊!其实,我们更应该庆幸A ,因为遗忘可以降低记忆带来的认知负荷,使认知系统能够更加高效地工作。而超强记忆力往往是以牺牲抽象、泛化能力为代价的。从下面例子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有一位记者,①拥有人们只能望其项背的超强记忆力。②他虽然能轻松地记住一长串数字,③却发现不了其中的规律;④他脑海里充满各种孤立的事实,⑤却不能归纳出一些模式将它们组织起来。⑥这促使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⑦甚至复杂一点的句子。⑧记忆大师奥布莱恩曾多次获得世界记忆锦标赛冠军,⑨虽然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⑩听课的时候也很难集中注意力。也许正是牺牲了一部分记忆,我们才有了独一无二的归纳和抽象思维能力。网络时代,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B ,毕竟互联网随时可以帮我们查阅。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通过一些训练提升记忆力,也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1.答案 (示例)A:自己有遗忘的能力 B:记住所有的信息(每处2分)2.答案 (1)语句:①;“只能望其项背”修改为“难以望其项背”。(2)语句:⑥;“促使”修改为“导致”。(3)语句:⑨;“虽然”修改为“但是”。(每处2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②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个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没有一处松懈,像被蚂蚁围攻的绿虫,全身摇动着抵御。这一身汗!等到放下车,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长气,抹去嘴角的黄沙,他觉得他是无敌的,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3.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 ★4.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5.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分)(1)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2)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3.答案 ①“处”表示地方,重叠后表示每一个地方;②“微”表示轻微,重叠后表示更加轻微;③“早”表示时间比较靠前,重叠后表示时间非常早。(三组词,每组词1分,必须答出对比的意思。若答出对比,未写单说形式的意思,只写重叠后的意思,可给分;笼统作答,只写出了范围更大、程度更轻、时间更早的,则给1分)4.答案 第①处:①逗号让画线处成为三个独立语句,对三个动作起到强调作用;②逗号标示的停顿,使三个动作不再具有流畅性,表现了前行的艰难。(每点2分)第②处:①逗号让画线处成为三个独立语句,强调闭住口和打嗝间隔时间长,打嗝不顺畅;②让“透不出气”的感觉更强烈。(每点2分)(任选一处作答,意思答对即可)5.答案 ①(1)中的“像……似的”表示否定;②(2)中的“像……似的”表示相似。(每写出一点给1分,两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高考模拟练1.(2025届重庆南开中学质检一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6分)泰山文化在生命意义上所体现的成终成始的特点,使“泰山”在秦汉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学形象——一个是旧生命的归宿地,一个是新生命的诞生地。(1)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荷塘月色》)B.“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复活》)C.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D.你站一站。(侍萍停)你——你贵姓 (《雷雨》)(2)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引号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千百年来,黄河滋养了宁夏平原,造就了良田沃野、鱼米之乡的“塞上江南”。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包身工》)C.我们学会了上网,也要学会“下”网,不能做低头族,要有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D.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记念刘和珍君》)答案 (1)C (2)D2.(2025届湖北宜昌协作体期中节选)下列选项中的冒号与所给语句的冒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美学家宗白华认为:“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A.这一事实证明:人能改造环境,环境同样也能影响人。B.行动,要思想来指导;思想,要靠行动来指挥:思想和行动是紧密相连的。C.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D.主办单位:市文化局;时间:10月15日;地点:市体育馆。答案 A 3.(2025届湖北新高考协作体期中节选)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从“走”到速度激情的“田径”,从“舞”到柔美艺术的“体操”,从“武”到刚柔并济的“柔道”……中国传统文化拥有的底蕴是其他文化望尘莫及的。A.他对这两位上级党组织的代表断断续续地说出了最后一句话:“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B.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教育专家、援藏干部……哪一个身份都可以以一种完整的人生角色在他身上呈现。(《“探界者”钟扬》)C.毛主席说:“真正的革命的指导者,不但在于当自己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有错误时须得善于改正,……而且在于当某一客观过程已经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D.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记念刘和珍君》)答案 B 4.(2025届河北石家庄正定中学月考节选)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看”字后面第一个逗号的表现力。(4分)我站在旗津岛的海水浴场,看汪洋大海,宽阔无边的波涛,一排又一排地奔袭冲撞而来,也像是一座座山峦奔涌到你面前,崩塌溅落成美丽的水珠。极目远眺,恣肆沸腾的海水,没有尽头,没有边际线,真的是白茫茫水天一色。多么壮丽雄奇的大海!看,那海水是任何大江大湖都不能比拟的,它气势雄壮令人惊骇,它碧蓝得深不可测,它美丽魅惑使你晕眩。答案 ①逗号使“看”独词成句,领起下文四个分句,引起读者关注。②加强语气,突出强调大海气势雄壮、碧蓝美丽。③读来简洁有力,使上下文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④停顿加长,更便于作者抒发情感,增强现场感。(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5.(2024山东淄博一模节选)下面的文段连续使用多个句号,富有表现力。请分析这些句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 两个月不下雨。太阳每天晒十五小时。寒暑表中的水银每天爬到三十八度之上。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充塞了人间。答案 ①句号延长了停顿时间,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干旱的严重程度。②停顿的延长,易于引发读者的想象,增强画面感。(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2024浙江金华十校模拟节选)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符号的叠用,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均有标点符号的叠用,请分析其效果的异同。(3分) 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作干巴菌。①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 ! 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②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 答案 同:两处叠用都包含了疑问和惊叹两种语气,情感强烈。异:第①处更侧重于疑问,“也能吃 !”即“怎么能吃 !”,突出了干巴菌外形上的不中看;第②处更侧重于惊叹,突出了干巴菌经处理后令人惊叹的美味。7.(2024湖南重点高中二模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4分)近些年,传统文化类作品“出圈”的例子比比皆是。舞剧《只此青绿》的创作灵感便是来源于《千里江山图》。其绚丽的青绿色调交织描绘着千里江山的恢宏气象,《千里江山图》中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历经千年而未衰,即使在幽暗的环境中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主创团队正是从这一细节处提炼出“青绿”的意象。同样,【A】“连朝浓雾如铺絮,已识严冬酿雪心”的凛冬时节,“围炉煮茶”的爆火也让冬日有了不一样的魅力。正如【B】《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中国茶作为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传统,其厚重广博已经颠扑不破;而文化传统如何走入当代,融入今天的城市生活,同样还需要不断地年轻化、仪式化,被赋予新的内涵。文中A、B两处引用,一个提供了出处,一个没有提供出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两者表达不同的原因。答案 A处引用“连朝浓雾如铺絮,已识严冬酿雪心”不需出处,因为作者把引用的内容化到自己语言中,成为自己语言的一部分,作者只取其意思,没有别的用意。加上出处,反而影响语言的连贯性。B处的引用需要出处,因为作者的目的是论证中国茶历史悠久,有了出处就表明引用内容的准确真实,有来历,能够增强说服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