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家里的物品》是 “造房子” 单元第三课,依托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家里物品的材料,按材料类别分类,关联材料在造房子和日常用品的复用性。教材通过聚焦、探索、研讨、拓展环节,培养学生观察、分类及关联思考能力,是衔接生活与科学探究,构建材料科学观念的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对家里物品熟悉,但对 “材料构成” 认知零散。他们以直观思维为主,具备初步观察和分类能力,不过在精准识别材料、深入理解材料复用性上需引导。通过贴近生活的探究,能激发其科学兴趣,提升科学素养。 核心素养分析(一)科学观念 认识家里物品常用材料(金属、塑料、玻璃等 ),理解材料与物品功能的适配性。 发现部分材料(如金属、木 )既用于造房子,也用于制作餐具,建立材料复用性的科学观念。 (二)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分类家里物品,培养归纳、概括能力,能依据材料特点梳理分类逻辑。 对比分类结果、思考材料复用性,提升推理与关联思维,深化对材料应用的理解。 (三)探究实践 开展 “观察家里物品 - 按材料分类” 活动,学会用看、摸等方法识别材料,提升实践操作与记录能力。 参与研讨、拓展活动,能清晰表达探究发现,尝试收集废旧材料,为后续实践做准备。 (四)态度责任 激发对生活物品的探究热情,养成认真观察、严谨分类的科学态度。 体会材料多样性与复用价值,增强珍惜材料、合理利用资源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识别家里物品的材料(金属、塑料、玻璃等 ),按材料类别完成分类。 理解部分材料在造房子和日常用品中的复用性,明确材料特点与应用场景的关联。 教学难点精准识别复杂物品的材料(如复合材料制品 ),梳理清晰的分类逻辑。 深度理解材料复用性的原因(材料特点适配不同场景需求 ),形成系统科学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中物品分类图、材料应用场景(造房子 + 餐具 )对比图。 实物道具:家里常见物品实物或图片卡(衣服、碗、杯子、筷子等 );“材料观察记录卡”“分类结果分享卡” 。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展示教材中 “孩子玩积木” 的生活场景图,提问:“同学们,看看图里的桌子、积木,猜一猜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家里还有哪些物品,你好奇它们的材料吗?”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家里的物品’,找找它们的材料秘密!” 学生活动: 观察图片,积极猜想物品材料(如 “桌子是木头做的,积木可能是塑料” )。 分享家里好奇的物品(如 “想知道书包用什么材料,玩具车是什么做的” ),激发探究兴趣。 设计意图: 依托生活场景唤醒认知,聚焦 “物品材料” 探究点,自然导入新课。 关联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好奇心,为后续探索做铺垫。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 教师活动: 呈现聚焦问题 “我们家里有很多物品,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引导思考:“怎么知道物品的材料?可以用看颜色、摸质地、想用途的方法哦!” 举例示范(如 “金属勺子 shiny 有光泽,塑料杯子轻且有弹性” ),启发观察角度。 学生活动: 围绕问题,回忆家里物品,初步猜想材料(如 “碗可能是陶瓷,衣服是布做的” )。 交流观察材料的方法,尝试用 “看 + 摸 + 想” 思路梳理探究方向。 设计意图: 明确探究任务,传授观察方法,为 “探索环节” 搭建实践支架。 培养问题意识,激活前导经验,提升探究针对性。 (二)探索 1. 观察家里的物品 教师活动: 发放 “材料观察记录卡”,展示常见材料(金属、塑料、玻璃等 )的特点说明,指导:“用看、摸、掂的方法观察物品,记录材料,遇到复杂材料可以小组讨论!” 提供实物或图片卡(衣服、碗、杯子等 ),巡视指导,提醒关注 “复合材料”(如 “塑料 + 金属的勺子” ),引导拆分识别。 学生活动: 分组观察物品,用多感官识别材料,记录卡填写(如 “①衣服 - 布;②碗 - 陶瓷” )。 讨论复杂物品(如 “带塑料柄的金属勺子” ),尝试拆分材料(“柄 - 塑料,勺身 - 金属” ),完善记录。 设计意图: 依托实物观察与记录,让学生掌握材料识别方法,提升实践操作与细节观察能力。 引导思考复合材料,突破材料识别难点,培养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 2. 按材料类别给家里的物品分类 教师活动: 展示教材物品分类图,讲解:“根据材料类别,把物品序号填到对应材料栏!遇到‘组合材料’,看主要部分或拆分归类~” 发放 “分类结果分享卡”,组织小组合作分类,巡视时引导梳理分类逻辑(如 “金属材料 - 有光泽、坚硬” )。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分类,交流材料判断依据(如 “⑦回形针 - 金属,因为 shiny、坚硬” ),填写分享卡(如 “金属类:⑦⑨;布类:①⑥” )。 上台展示分类结果,解释分类逻辑(如 “陶瓷类选②,因为碗是陶瓷做的,质地粗糙、易碎” ),倾听同学质疑并修正。 设计意图: 通过分类实践,强化对材料类别的认知,提升归纳、概括与合作能力。 借助 “分享 - 质疑 - 修正” 环节,深化对材料分类的理解,落实科学思维培养。 (三)研讨 教师活动: 提出研讨问题:“我们的分类和其他同学的分类有什么不同?哪些材料既可以造房子,也可以做餐具?” ,发放 “研讨分享卡” 组织分组讨论。 参与小组交流,引导思考角度(如 “分类差异可能是材料判断标准不同;金属、木 材料复用性强,因为坚固、易获取” )。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对比分类结果,记录差异原因(如 “对‘陶瓷碗’分类一致,‘塑料杯’因判断‘透明塑料 / 玻璃’有差异” )。 思考材料复用性,举例说明(如 “金属能造房子框架,也能做勺子,因为坚固耐用” ),填写分享卡并上台分享。 设计意图: 对比分类结果,深化对分类逻辑的理解,提升科学思维的批判性与严谨性。 关联 “造房子 + 餐具” 场景,理解材料复用性,构建 “材料特点 - 应用场景” 的科学观念,突破教学难点。 (四)拓展 教师活动: 布置拓展任务:“收集身边废旧材料(金属罐、塑料瓶等 ),为‘建造小房子’储备资源!下周带来分享收集成果和用途猜想~” 展示废旧材料创意利用图(如 “塑料瓶做小房子装饰” ),激发收集兴趣,强调安全收集(如 “不捡尖锐物品” )。 学生活动: 课后自主收集废旧材料,分类整理(如 “金属类:易拉罐;塑料类:矿泉水瓶” ),标注猜想用途(如 “易拉罐 - 做小房子墙壁” )。 期待下周分享,延续科学探究热情,为单元后续实践做准备。 设计意图: 以 “收集废旧材料” 为拓展,强化材料复用与资源利用意识,衔接单元实践主题。 培养学生规划与实践能力,将科学探究延伸至生活,深化态度责任素养。 三、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下列物品主要材料判断正确的是( ) A. 塑料杯 - 金属 B. 陶瓷碗 - 陶瓷 C. 布衣服 - 玻璃 答案:B 解析:塑料杯材料是塑料,布衣服材料是布,陶瓷碗材料是陶瓷,B 正确。 分类时,把 “回形针、勺子” 归为一类,依据可能是( ) A. 都是金属材料 B. 都是餐具 C. 颜色相同 答案:A 解析:回形针、勺子主要材料是金属,A 符合分类逻辑;B 中 “回形针不是餐具”,C 颜色不是材料分类依据。 既可以造房子又可以做餐具的材料是( ) A. 玻璃(造房子少用,做餐具常见 ,不符合 ) B. 金属(造房子用做框架,做餐具用做勺子 ,符合 ) C. 布(造房子少用,做餐具不用 ,不符合 ) 答案:B 解析:金属坚固耐用,可用于造房子框架、餐具勺子,B 正确;玻璃做餐具多,造房子少;布不用于造房子主体、餐具。 (二)判断题 家里的物品只能用一种材料做。(× ) 解析:很多物品是复合材料(如塑料柄 + 金属勺身 ),该说法错误。 分类时,只要材料名称对,分类结果就一定相同。(× ) 解析:分类逻辑可能不同(如 “按‘透明 / 不透明’ 分,与按‘金属 / 塑料’ 分结果不同” ),该说法错误。 金属材料坚固,所以能用来造房子和做餐具。(√ ) 解析:金属坚固耐用的特点,适配造房子(框架)和做餐具(勺子)的需求,该说法正确。 (三)教师活动 出示练习题,给予 5 - 8 分钟独立完成时间,巡视提醒关注材料特点与分类逻辑。 逐题讲解,结合课堂探究的材料识别、分类实践,分析选项对错,强化学生对材料类别、分类差异、材料复用性的认知。 (四)学生活动 认真作答,遇到疑问标记后待讲解,或小组简单交流思路。 听教师讲解,主动举手分享解题思考(如 “分类差异题,结合自己分类时的判断标准说明” ),纠正错误认知。 (五)设计意图 通过选择题、判断题,检测学生对 “材料识别 - 分类逻辑 - 材料复用性” 的掌握程度,巩固科学观念,提升科学思维。错题讲解结合课堂实践,强化薄弱点,突破教学重难点。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笑着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家里物品的材料,学会按材料分类,还发现金属、木 能‘一材多用’!材料的秘密真有趣,希望大家继续观察生活,做‘材料小侦探’,下周带着收集的废旧材料,一起造小房子呀!” 学生活动: 回顾探究过程,脸上洋溢收获感,齐声回应 “会继续观察,收集材料” ,期待后续实践。 板书设计家里的物品 常见材料:金属、塑料、玻璃、布、木、陶瓷 探究步骤:观察物品 → 识别材料 → 分类整理 材料复用性:金属、木 (造房子 + 做餐具 )→ 因 “坚固耐用” 适配多场景 教学反思(一)成功之处 依托生活物品开展观察、分类实践,学生参与热情高,精准识别材料、梳理分类逻辑的能力提升显著。 研讨环节聚焦 “分类差异 + 材料复用性”,有效激发关联思考,深化对材料应用的科学理解。 (二)不足之处 对 “复杂复合材料” 识别指导不足,部分学生仍对 “组合材料” 分类存疑。 拓展活动中 “废旧材料收集” 未明确 “收集清单”,可能导致材料类型单一,影响后续实践。 (三)教学建议 增加 “复合材料识别” 专项练习(如 “分析书包材料构成” ),提供拆分识别策略(如 “看标签、拆部件” ),强化精准分类能力。 拓展活动前发放 “废旧材料推荐清单”(如 “金属罐、塑料瓶、木块” ),引导多样化收集,为 “造小房子” 储备丰富材料。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9张PPT)第一单元《造房子》1.3《家里的物品》(教科版)二年级上同学们,看看图里的桌子、积木,猜一猜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家里还有哪些物品,你好奇它们的材料吗?新知导入聚集我们家里有很多物品,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怎么知道物品的材料?可以用看颜色、摸质地、想用途的方法哦!” 探究新知家里物品材料可多啦:杯子可能是透明玻璃,摸着凉滑;毛巾是棉的,软软的;钥匙是金属,硬硬的。探究新知探索1.用看、摸、掂的方法观察物品,记录材料,遇到复杂材料可以小组讨论!1.根据材料类别,把物品序号填到对应材料栏!遇到‘组合材料’,看主要部分或拆分归类材料 金属 塑料 玻璃 布 纸 木 陶瓷物品号码 材料 金属 塑料 玻璃 布 纸 木 陶瓷物品号码 7、9 4、5、12 10 1、6 8、11 2、3 金属:回形针(7)、勺子(9 ,一般勺子多为金属材质 ),所以归为金属类。 塑料:杯子(4 ,从外观质地判断为塑料)、塑料瓶(5 )、调料瓶(12 ,塑料材质 ),归为塑料类。 玻璃:玻璃杯(10 ),是玻璃材质,归为玻璃类。 布:衣物(1 )、布包(6 ),由布制成,归为布类。 纸:图中未明确有单纯纸制品(若有纸盒等可归为纸类,这里无合适物品 ),所以空缺。 木:筷子(8 ,木质筷子 )、木块(11 ),归为木类。 陶瓷:碗(2 )、陶瓷杯(3 ),是陶瓷材质,归为陶瓷类。我们的分类和其他同学的分类有什么不同?哪些材料既可以造房子,也可以做餐具?收集身边废旧材料(金属罐、塑料瓶等 ),为‘建造小房子’储备资源!下周带来分享收集成果和用途猜想~“课后查阅资料,看看这些金属在生活中还用于哪些建筑或物品,下节课分享!课堂练习(一)选择题 1.下列物品主要材料判断正确的是( ) A. 塑料杯 - 金属 B. 陶瓷碗 - 陶瓷 C. 布衣服 - 玻璃 2.分类时,把 “回形针、勺子” 归为一类,依据可能是( ) A. 都是金属材料 B. 都是餐具 C. 颜色相同 3.既可以造房子又可以做餐具的材料是( ) A. 玻璃(造房子少用,做餐具常见 ,不符合 ) B. 金属(造房子用做框架,做餐具用做勺子 ,符合 ) C. 布(造房子少用,做餐具不用 ,不符合 ) BAB(二)判断题 1.家里的物品只能用一种材料做。( ) 2.分类时,只要材料名称对,分类结果就一定相同。( ) 3.金属材料坚固,所以能用来造房子和做餐具。( ) ××√课堂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家里物品的材料,学会按材料分类,还发现金属、木 能‘一材多用’!材料的秘密真有趣,希望大家继续观察生活,做‘材料小侦探’,下周带着收集的废旧材料,一起造小房子呀!板书设计1.3 家里的物品 家里的物品 常见材料:金属、塑料、玻璃、布、木、陶瓷 探究步骤:观察物品 → 识别材料 → 分类整理 材料复用性:金属、木 (造房子 + 做餐具 )→ 因 “坚固耐用” 适配多场景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让备课更有效www.21cnjy.com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3《家里的物品》教学课件.pptx 【核心素养】1.3《家里的物品》教案含反思.docx 视频素材:孩子搭积木.mp4 视频素材:生活中的材料特点.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