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杨万里诗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桂源铺【宋】杨万里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万山”以人的情感和行为,“不许”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万山对溪水前行的无理阻挠。B.次句“日夜喧”从听觉角度写出了溪水不断冲击阻碍发出的声响,更体现出溪水在困境中奋力抗争的状态。C.尾句“堂堂”一词写出了溪水冲破阻碍光明正大、气势浩荡、从容不迫的样子,表现出一种胜利后的豪迈与畅快。D.全诗以“万山”为歌颂对象,赞美了它们团结一致阻挡溪水的坚韧精神。当代学者钱钟书先生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谈艺录》),请结合下面的“知识小贴士”说说这首诗蕴含怎样的“理趣”。知识小贴士 宋代“理趣”指的是文学作品在写景、叙事、抒情的基础上,自然地蕴含某种哲理或人生感悟,使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感时,能够从中领悟到深刻的道理,获得思想上的启迪。例如:陆游的《游山西村》即景中寓理,写诗人做客山村,领略到农村的美好风光和淳朴风情,告诉我们面对困境不要放弃,坚持不懈终将迎来转机。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①蓑是甲②,雨从头上湿到胛③。唤渠④朝餐⑤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⑥,照管鹅儿与雏鸭。【注】①兜鍪:古代打仗时戴的头盔。②甲:用金属或皮革制成的护身装备。③胛:肩胛骨,这里指肩膀。④渠:他。⑤朝餐:吃早饭。⑥匝:满。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全家冒雨插秧的劳动场景,后四句写夫妇的对话及对话的情态。B.“雨从头上湿到胛”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农人冒雨劳作的艰苦,突出其坚韧品质。C.“朝餐”一词点出农夫起早出工,直到现在还水米未沾,说明农事已十分紧张。D.“照管鹅儿与雏鸭”展现农人劳作后的悠闲,为全诗增添田园生活的趣味性。简要分析诗中“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的妙处。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喜雨杨万里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风乱万畴①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②更无瓶。【注】①畴:泛指田野。②甑(zèng):煮食用的陶制炊具。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落笔,直承“喜”字,以“溪流动地”的听觉描写来回应“惬群情”,寓情于景,意境和谐。B.颔联意境大展,视域开阔。以“风”和“云”起句,勾勒出辽阔田野的生机和高耸山峦的翠碧。C.尾联笔法荡开,今昔对比。过去愁在少粮和少酒,如今联想粮食丰收而愁缺少储粮储酒的容器,似愁实乐。D.全诗虚实相生,构思巧妙。前两联实写雨后的景象,生动而鲜活,后两联虚笔想象,由景转情。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立鹭摧枝忽自惊”的表达效果。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闲居初夏午睡起(宋)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交代了时令和环境:写梅子成熟时节,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B.后两句意为从漫长夏日午睡中醒来不知做什么,只是看着儿童追逐柳絮。C.诗人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意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D.“无情思”意为没有情绪,指无所适从,不知做什么好。写出了诗人孤苦无依的状态。诗中的“闲”字用得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泊平江百花洲【南宋】杨万里吴中①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②得胜游。半世三江五湖棹③,十年四泊百花洲。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注释】①吴中:指苏州一带。②王程:指被君王差遣办理国事的旅程。③棹(zhào):船桨。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诗题中的“泊”字便可见出;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歌主要表达的是诗人因游赏苏州胜景而兴奋不已的心情。B.首联交代自己与苏州的因缘,看似平平叙事,却颇有民歌风味。C.颔联中,诗人从眼前的胜游回顾半世以来的行踪,从眼前的百花洲联想到所游历过的三江五湖,时间、空间都延伸扩大了。D.颈联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诗人将主观的情感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我合一,浑然一体。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尾联。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以否定的形式提出论题,指出下山并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轻松容易。B.“赚”字幽默风趣,暗指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C.三四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一“放”一“拦”赋予“围子”人的动作,使其活了起来。D.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的常见现象中,敏锐地发现和领悟其中的道理,并用明白如话、意趣横生的语言表现出来,给人以某种联想与启示。请分别说说你从本诗及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学到了哪些方法来应对生活中“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小雨[宋]杨万里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体裁为七言绝句,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B.首句以两组叠词状出小雨的特点,第二句则从雨量上写,不肯多也不肯无。C.整首诗语言清新明快,平实自然,而意境深远,引人遐想。D.诗中巧妙地运用夸张的手法,写雨有意从屋檐上滴下,组成一张珍珠般的帘子。小语特别喜欢诗歌的三、四句,他准备将其拍摄成一个微视频。请结合全诗,借助想象,帮助他完成拍摄脚本。拍摄角度 拍摄画面 预期表达效果近拍 细细的雨丝,疏疏落下。远拍 ① 诗人情感:②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初秋行圃③【宋】杨万里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听来咫尺②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注:①行圃:指在园子里散步。②咫尺:形容距离很近。下面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写夕阳看似无情,其实最有情,正催着园子里树上的蝉叫。B.诗歌的后两句写蝉鸣仿佛就在身边,可是去寻找时,蝉却不鸣叫了,就好像是知道有人来找它。C.这首诗用寥寥数语既描写了初秋时节傍晚的情致,同时又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感受。D.这首诗极为平淡,却充满诗情画意,而且蕴含理趣。这首诗写作手法多样,请你就其中一种作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篱停掉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记叙了诗人经过仁安时的所见,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B.诗人对两个孩子的行为感到不解,原因在于他们“收篙停棹”。C.诗中表现了诗人由好奇到豁然开朗的心理变化。D.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充满情趣。简述这两个孩子具有怎样的特征,说说理由。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夏夜追凉(宋)杨万里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①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注】①小立:暂时站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追凉”,即觅凉、取凉。较之“觅”和“取”,“追”更能表现对“凉”的渴望。B.中午时分,烈日暴晒,是一天中最为酷热的时刻,而“夜热”竟然与“午热”差不多,则“夜热”之甚,可想而知。C.本诗的结尾“不是风”三字,暗示了“静”与“凉”之间的因果关系,巧妙地揭示静中生凉之理趣。D.读完全诗,作者对夏日天气炎热的烦躁之情跃然纸上。“竹深树密虫鸣处”一句属于 描写,其中“虫鸣”二字衬托出此地 的特点,该句体现了诗人内心的 ,为下文写微凉的感觉作铺垫。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腊前月季〔宋〕杨万里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一尖已剥胭脂笔,四破犹包翡翠茸。别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折来喜作新年看,忘却今晨是季冬。赏析“别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一句。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了月季花期久长的特点,“无日不春风”既写出月季四时常开,也表达出诗人对月季的喜爱之情。B.颔联运用比喻修辞,生动而凝练地描写了月季由花苞到盛开的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胭脂笔”既写花苞之形又写其色,生动形象,C.尾联写诗人折花欣赏,“喜”是惊喜,在冬季见到月季花开实为意外,而因这意外,也让诗人忘记了眼前是冬天,以为春天已至。D.这首咏物诗,对腊前月季的描写,色、形、神兼备,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月季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意。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注]宿:过夜。疏疏:稀稀落落的样子。阴:树荫。诗中描写的季节是诗中“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的原因是什么?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D 2.在人生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重重困难与阻碍,遭受挫折和压制。但我们只要像溪水一样,面对困难不屈不挠、坚持不懈,不断积蓄力量,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冲破困境,迎来胜利,实现目标。(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导语】这首《桂源铺》以溪水冲破群山阻隔为意象,通过拟人化的“万山不许”与溪声“日夜喧”的对比,生动展现了自然界的抗争精神。尾句“堂堂溪水”以磅礴之势完成逆袭,暗喻人生困境终将被坚韧意志突破。全诗在写景中寄寓“阻力孕育动力”的哲理,体现了宋诗以事明理的特质。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D.全诗并非歌颂“万山”,而是借溪水冲破万山阻拦,表现溪水的抗争精神与胜利后的豪迈,“万山”是作为阻碍者出现,并非歌颂对象,表述错误。故选D。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溪水前行遇万山阻拦,却“日夜喧”,持续抗争,最终在“前头山脚尽”处,“堂堂”流出前村的过程。结合“理趣”定义,其写景叙事中蕴含哲理:人生如溪水前行,常遇困难阻碍,诗里溪水面对万山阻拦,未停滞退缩,而是日夜喧闹抗争,这恰似人在困境中要像溪水般不屈不挠。当坚持到“山脚尽”,便迎来“堂堂溪水出前村”的畅达,启示我们面对挫折,只要像溪水般坚守、奋勇向前,积蓄力量冲破困境,终能迎来胜利,达成目标,让读者从溪水的抗争流程里,获得面对人生坎坷应持态度的思想启迪。3.D 4.运用比喻,将“斗笠”比作“头盔”,将“蓑衣”比作“铠甲”,生动表现农人在农时冒雨劳作的紧张,又刻画出农人不畏艰辛的勇毅精神。(意对即可)【导语】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农家冒雨插秧场景,将斗笠蓑衣比作盔甲,把农事写得如战场拼杀,生动展现农忙紧张。通过家人对话与劳作细节,既绘出劳动艰辛,又颂农人坚韧,语言质朴却充满生活张力。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D.有误,结合“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可知,这是农人的回答,意为“秧苗刚插下根还不牢,栽种也没完成,你去照看鹅和小鸭吧”,并非劳作后的悠闲场景。由此可知,这两句以农人无暇吃饭、叮嘱家人看管禽畜的细节,侧面烘托插秧劳作的紧张忙碌,而非“增添田园生活的趣味性”;故选D。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笠是兜鍪蓑是甲”意为: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诗人把农人所戴的“斗笠”比作“头盔”,身上的“蓑衣”比作“铠甲”。由此可知,这一比喻既生动展现了农人在雨天插秧时,如同战士般全副武装的劳作状态,凸显农时抢种的紧张;又通过“头盔”“铠甲”的意象,刻画出农人不畏风雨、吃苦耐劳的勇毅精神。5.D 6.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白鹭以人的情态,生动刻画了雨后树枝积水易断,白鹭习惯立其上,终致树枝折断而惊飞的情形。【导语】杨万里以“喜雨”为题,通过视听交融的笔法,勾勒雨后生机:溪流、风畴、云嶂,皆染动态之美。颔联“风乱”“云摩”以拟人写自然之力,尾联愁中藏喜,以“无甑无瓶”反衬丰年之乐。全诗虚实相生,前实景后寄情,质朴中见巧思,尽显田园之趣与农人淳朴。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D.有误,全诗并非虚实相生,后两联也并非虚笔想象。颈联“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是对眼前实景的描写,行人隔着水远远地相互交谈,站在枝头的白鹭因树枝被压断而忽然惊飞。尾联也是基于现实情景的感慨,所以“后两联虚笔想象”说法错误,该项不正确。故选D。6.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结合“立鹭摧枝忽自惊”可知,诗句中的“惊”字将白鹭赋予了人的“受惊”情态。在雨后的情境下,树枝因积水而变得脆弱易断,白鹭习惯站立在树枝之上,最终导致树枝折断,而它也因此突然受惊飞起。由此可知,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鹭受惊吓的场景描绘得生动鲜活,不仅展现出雨后充满生机又略带意外的画面,更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雨后独特的自然情趣与动态之美。7.D 8.“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的悠闲自得。【导语】这首《闲居初夏午睡起》通过描绘初夏午睡后的清闲时光,展现了诗人闲适的心境。前两句以梅子、芭蕉营造出初夏的氛围,后两句写醒后无事可做,只闲看儿童捉柳花,表现了宁静悠闲的生活情趣。整首诗没有深沉忧虑,只有淡淡的闲适和生活的美好。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D.有误,此诗首二句点明初夏季节,后二句表现出夏日昼长,百无聊赖之意,诗中选用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诗人闲居乡村,午睡初起,没精打采,当看到追捉柳絮的儿童时,童心复萌,心情舒畅,便不期然地沉浸其中。并不是“写出了诗人孤苦无依的状态”;故选D。8.本题考查诗歌炼字。“闲看儿童捉柳花”意为: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闲”字表现的不仅是眼前无事做的状态,更是指内心的安适状态,这个字传达出了作者内心的感情。乡村生活处处充满着美惑,在此能吃到酸酸的梅子,能看到绿意盎然的芭蕉,能享受充足的午睡,能看到无忧无虑的儿童嬉戏玩闹,这一切都体现着生活的美好,处处体现着“闲”的味道,让人心生喜爱之情。一个“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了出来,而且巧妙地呼应了诗题“闲居”。9.A 10.①尾联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②诗人把自己比作孤舟,认为不要埋怨孤舟没有固定的地方,自己半生漂泊就像一叶孤舟。③表达了诗人因漂泊无依而产生的愁苦(孤凄无奈)之情【导语】杨万里的《泊平江百花洲》通过描绘旅居苏州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在行役过程中内心的孤独与洒脱。首联即点明羁旅的缘由,颔联借景抒怀,颈联移情于物,尾联以孤舟喻人生,既有身世的漂泊感,也蕴含处世的达观情怀。整首诗流露出对自然景致的钟爱和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A.有误,结合全诗来看,诗的首联写诗人因“王程”而得以游苏州,颔联回顾自己半世漂泊,十年四次停泊在百花洲,颈联写岸旁杨柳仿佛都认识自己,眼底云山也苦苦挽留自己,尾联“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更是体现出诗人的羁旅漂泊之苦和身世的孤苦。所以这首诗主要表达的不是因游赏苏州胜景而兴奋不已的心情,而是羁旅的愁思和身世的感慨;故选A。10.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尾联“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意为:不要责怪这孤舟漂泊不定吧。我自己本来就是一只孤舟。结合尾联“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可知,诗句中明确将“此身”(即诗人自己)比作“孤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在这里说不要埋怨孤舟没有固定的停泊之处,原因是自己这一辈子就如同这孤舟一般漂泊不定。由此可知,诗人通过这一比喻,形象地表达出自己漂泊无依的状态,进而传达出因这种漂泊无依而产生的愁苦(孤凄无奈)之情,将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无奈与对身世的感慨融入到对孤舟的描述之中。11.C 12.本诗: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履险如夷。《登飞来峰》:当我们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导语】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通过日常下岭的经历,借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揭示生活中的哲理。前两句以否定性开篇,警醒世人不要轻视潜在困难。后两句形象地描述了山岭重重的情景,以境寓理,提醒人们即便在简单的境遇下,也时常会有新的挑战在等候,给予人深刻的思考与启示。1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C.三四句“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意思是:好比行走在群山的包围之中,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出现阻拦去路。将山比喻成有拦阻动作的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非比喻;故选C。12.本题考查对诗歌哲理的理解。本诗作者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拟人修辞,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寄寓着一个具有简单意义的深刻哲理。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实写翻山越岭,走出一座山峰后还有更多的连绵的山峰在前面阻挡;虚写生活中、人生中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由此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履险如夷;《登飞来峰》这首诗是诗人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这首诗借站在山顶,浮云就遮不住眼睛,来揭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还可以理解为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惧怕困难和挫折。因此,最后两句话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揭示了的人生哲理是: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扰,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当我们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因此从杨万里的诗中,我们可以学到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理性和谦逊,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履险如夷。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则学到当我们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13.D 14. 被雨帘遮住的山峰,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朦朦胧胧)(抓住山、雨两个景物,特点) 对雨(雨景、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导语】杨万里的《小雨》是一首七言绝句,以细腻的笔触刻画细雨的特点。首句以叠词“细细”“疏疏”描绘出小雨的形态,次句通过表达雨量的适中突显对自然的观察。后两句展现诗人对山色被雨帘遮挡的无奈与欣赏,巧妙地将小雨比作珍珠般的帘子,赋予诗境以灵动之感。全诗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将自然景致描绘得生动,引人入胜,蕴含了浓厚的诗意。13.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D.“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采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说自己喜欢看山,这雨似乎对自己妒忌,有意从屋檐上滴下,组成一张珍珠般的帘子,把那千峰给遮挡。一个“妒”字赋予了雨以人的情态;同时又把从屋檐上滴下的雨比喻成珠帘。题干中“夸张的手法”说法错误;故选D。1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诗的前两句刻画小雨,说丝丝细雨,稀稀拉拉地下着,既下不大,又不肯停下。适合拍近景,体现雨轻柔、细疏之态;三、四句说自己喜欢看山,这雨似乎对自己妒忌,有意从屋檐上滴下,组成一张珍珠般的帘子,把那千峰给遮挡。因了雨的妒,为其房檐挂上了珠帘,却使原本山的景色似乎更加优美。因为是稀疏的珠帘,隔着它去眺望远处的山峰,增加了迷蒙,比直接看山更富有诗情画意。故远景可拍摄透过雨帘看远处若隐若现的山峰;诗人聚焦雨丝去创作,还特写三、四句相关雨景,足以见得对雨的偏爱,雨本是没有情的东西,杨万里偏要赋予它与人相同的感情“妒”,于是使诗充满了新鲜感。表达了诗人对雨景的喜爱,以及对隔着窗前珍珠般的雨帘眺望婀娜的青山,充满的喜悦之情。15.C 16.写景与叙事相结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景物赋予人的情感;语言平淡(朴实),情味悠长,充满诗情画意;视觉与听觉结合,富有情趣和理趣。(意思对即可)【解析】1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C.这首诗没有直接表达诗人的感受,而是通过对落日催蝉鸣、寻蝉而蝉不声等情景的描绘,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初秋傍晚景色的独特感受以及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故选C。16.本题考查写作手法。诗的前两句“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描绘了落日余晖的景象,这是写景;同时又叙述了落日催促万树暮蝉鸣叫的情景,这是叙事。写景与叙事相互交融,使画面更具生动性和层次感。通过“催”字,将落日拟人化,仿佛它在积极地促使蝉鸣,为画面增添了动态感。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诗人把落日拟人化,说它“无情最有情”,看似无情地落下,实则有情地催促蝉鸣,赋予落日人的情感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落日与蝉鸣之间的奇妙关联。 整首诗语言质朴平实,如“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能让读者在平淡的描述中感受到其中的韵味。这种平淡的语言反而更能凸显出初秋傍晚的宁静和诗人内心的细微感受,给人以悠长的回味。 诗中既有“落日”这样的视觉描写,又有“万树暮蝉鸣”这样的听觉描写。视觉上的落日余晖与听觉上的蝉鸣声相互交织,营造出一个丰富而充满生机的初秋场景,使读者能够全方位地感受到诗中的情境,富有情趣和理趣。17.B 18.聪明可爱。因为他们通过张开伞来借助风力行船。【解析】1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B.有误,“怪生无雨都张伞”的意思是:怪不得没有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可知,诗人是对孩子没有下雨就打伞的行为不解;故选B。18.本题考查对于诗歌内容及人物形象的理解。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是诗人看到的情景。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收”“停”“坐”一连串的动作立即就将小孩子活泼好动、伶俐可爱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舞动伞柄使风吹动小船使船前进啊,正是诗人所不解的举措体现了孩子们的聪明。19.D 20. 环境 幽静 宁静【分析】19.本题考查诗句赏析。D.“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意思是:竹影婆裟,树荫浓密,只听到此起彼伏的虫鸣声,不时一阵阵清凉的感觉迎面飘来,可是这并不风。描写了环境的清幽、静谧;“不是风”,写出夜深气清、静中生凉的意趣,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夏夜纳凉的惬意。选项中“对夏日天气炎热的厌恶之情”是错误的;故选D。20.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竹深树密虫鸣处”意思是:竹影婆裟,树荫浓密,只听到此起彼伏的虫鸣声。作者以清新、简洁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竹林深深,树阴密密,虫声唧唧的夏夜图。“竹深树密”点明环境的清幽,“虫鸣”用以声衬静的写法突出了夏夜的静谧,表达了诗人夏夜纳凉的惬意心情。结合后文“不是风”可知,此句环境描写为后文突出“静中生凉”的主旨作好了铺垫。21.采用对比手法,写月季之香超过桃李,还与梅花一起斗雪战霜,不惧冷冬,突出腊前月季的神韵,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意思相近即可) 22.C【解析】21.考查诗句赏析。“别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意为:月季之芳香非但桃李所能媲美,更是同腊梅一起,抖擞精神,傲霜斗雪。月季之香与桃李做了对比,“超”字突出了月季的芳香。“更同梅斗雪霜中”,进一步刻画了月季的雪压霜欺花更艳的高尚气质。诗人在这里特别赞美了月季傲霜斗雪的可贵品格。不仅写了月季的香,而且写了月季的风姿。故这两句诗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诗人对月季的喜爱与赞美之情。22.考查诗歌赏析。C.“折来喜作新年看”意为:欣喜地把它折来,作春花观赏。可知,本项“以为春天已至”有误,应为:把月季当作春花来观赏。故选C。23.暮春 24.菜花的颜色是黄色的,,和黄蝶的颜色一样;而且菜花的叶子是一片片的,和黄蝶的形状相似。所以,黄蝶飞入菜花中不容易被发现,不好寻找。 25.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内容的能力。“树头新绿未成阴”的意思是路旁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据此可见诗中描写的是暮春时节的景色。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内容的能力。“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意思是小孩子奔跑着追赶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为何“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了呢?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诗中的意象是“黄蝶”,而菜花是黄菜花,颜色一样,都是黄色,自然就“无处寻”;二是因为菜花的叶子是一片片的,和黄蝶的翅膀形状相似。所以,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2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第一二句,写稀稀落落的篱笆旁,一条小路通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展示出农村自然、朴素的风貌,突出了农村清新与宁静。第三句写小孩子奔跑着追赶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表现了儿童们的天真活泼。总之,本诗通过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暮春风光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