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韦庄诗歌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过扬州韦庄①当年人未识兵戈,处处青楼夜夜歌。花发洞中春日永,月明衣上好风多。淮王②去后无鸡犬,炀帝③归来葬绮罗。二十四桥空寂寂,绿杨摧折旧官河④。【注】①韦庄,晚唐诗人,亲身经历了黄巢起义的整个过程。② 淮王 :指汉代淮南王刘安,传说他得道成仙时连鸡犬也随之升天。③ 炀帝 :隋炀帝杨广曾沉迷扬州奢靡,最终在此被杀。④旧官河:指隋炀帝开凿之运河。请概括诗歌前两联通过哪些情景写出了扬州城的什么特点?此诗写的是扬州城的乱世哀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析诗人是如何来表达这种情感的?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章台①夜思韦庄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②,残月下章台。芳草已云暮,故人殊③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注释】①章台:即章华台,宫名,故址在今陕西长安。②楚角:楚地吹的号角。其声悲凉。③殊:竞,尚。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托伤情于瑟曲,诗人又用“怨”“哀”二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B.颔联以繁笔铺陈,用“孤灯”“楚角”“残月”“章台”等常见意象加以层层渲染,突出“夜思”之苦。C.颈联用“芳草已云暮”起兴,衬托其守侯之苦。“故人殊未来”点题,揭示所思的原因。D.这首诗层次清晰,章法严密。前四句主要在叙事,事中寄慨;后四句主要在写景,景中寓情。这首诗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雪夜泛舟游南溪韦庄大江西面小溪斜,入竹穿松似若耶注。两岸严风吹玉树,一滩明月晒银砂。因寻野渡逢渔舍,更泊前湾上酒家。去去不知归路远,棹声烟里独呕哑。【注】若耶:溪名,位于浙江绍兴,以风景幽静著称。全诗叙事写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严风”“明月”“野渡”等景物,初看让我感觉凄冷孤独,但读到尾联时,我联想到李清照《如梦令》中所写的“ 不知归路。 晚回舟”,于是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呕哑”一词释义较多,联系诗题和注释,再对照诗句语境,我确定它应该是形容 的声音,用这种声音突出南溪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早发(唐)韦庄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注】珪(guī):古代用作凭信的玉。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通过对多种景象的描绘,突出了诗人出发之“早”,旅途之辛苦。B.颈联写晨色朦胧时,客店隐藏在远处飘渺不清的树色中,田地旁有流水的声音,却看不到泉水。C.颔联和颈联是通过由近及远的顺序来描写景物的。D.全诗通过描写“早雾浓”“树色遥”“月如玉”等景象,只从视觉角度来凸显出行之早。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尾联。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注释】韦庄,晚唐诗人。台城,就在家今南京市鸡鸣寺一带,靠近玄武湖。诗的第二句中一个“ ”字写出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的史实,突出了变换之速;而一个“ ”字,则借鸟的欢啼之声,巧妙地表达出诗人面对历史遗址的感慨、怅惘的心情。诗的三、四两句,颇为后人称道。请你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绥州作①韦庄雕阴②无树水南流,雉堞③连云古帝州。带雨晚驼鸣远戍④,望乡孤客倚高楼。明妃⑤去日花应笑,蔡琰⑥归时鬓已秋。一曲单于⑦暮烽起,扶苏城⑧上月如钩。【词句注释】①绥州:州名,西魏置,治所在今陕西绥德。②雕阴:隋大业初年改绥州为雕阴郡,因雕山在该郡西南,故名。③雉(zhì)堞(dié):指城上女墙。④远戍:指兵士守卫的边地。⑤明妃:汉元帝官人王昭君,晋人避文帝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又称明妃。⑥蔡琰(yǎn):东汉蔡邕之女,字文姬,没于匈奴十二年,为曹操赎归。⑦单(chán)于:曲调名。⑧扶苏城:绥州于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上郡,即秦始皇太子扶苏曾监兵上郡处。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整个画面闲适恬淡,表现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心境,但也隐隐传达了诗人对前途的担忧。B.首联写绥州城的自然状况。上句描绘了边地的荒凉。C.诗人的形象是独倚高楼引颈远望的游子。“带雨”从动的角度写景,笔触工致。D.尾联描绘了一幅秋日晚景图:无边的暮烟在升腾,凄凉的单于之曲在暮烟中回响,扶苏城上冷月如钩。颈联中的“笑”和“秋”用语精妙,请加以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纪村事[唐]韦庄绿蔓映双扉,循①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②归。【注】①循:顺着,沿着。②饷田:到田间送饭。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数声牛上笛”一句中,有人觉得将“数声”改为“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西塞山①下作韦庄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古代诗歌鉴赏江上别李秀才【唐】韦庄前年相送灞陵①春,今日天涯各避秦。莫向樽前惜沈醉,与君俱是异乡人。①灞陵:汉文帝陵寝,位于西安东郊白鹿原东北角。(1)“避秦”一词似曾相识,联系诗歌内容,说说“今日天涯”的原因是什么?(2)从情感角度比较“莫向樽前惜沈醉,与君俱是异乡人”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异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小题夏夜唐·韦庄傍水迁书榻,开襟纳夜凉。星繁愁昼热,露重觉荷香。蛙吹鸣还息,蛛罗灭又光。正吟秋兴赋,桐景下西墙。注:秋义赋,即西普文学家潘岳的代表作《秋兴赋》。潘岳32岁时,是太尉府的属员兼任虎责中郎将,又在散骑官署内寄居值班,早起晚睡,难得一刻安宁,有感而作此赋。请简要赏析诗句“星繁愁昼热,露重觉荷香”的妙处。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回答。阅读下面这道诗,完成下列小题。信州①溪岸夜吟作(唐)韦庄②夜倚临溪店,怀乡独苦吟。月当山顶出,星倚水湄沈③。雾气渔灯冷,钟声谷寺深。一城人悄悄,琪树④宿仙禽。【注释】①信州:在今江西信江上游的上饶市。②韦庄,字端已,杜陵人,是诗人韦应物四世孙。唐朝花间派词人,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③水湄:水边。沈,通“沉”。④琪树:指仙境中的玉树。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写诗地点及背影:夜宿溪店,因孤独寂寞、怀家思乡而作。B.颔联景物描写,写月从山顶出,星靠水边沉,营造出寂静清幽的氛围。C.颈联写诗人观渔灯感受凉凉浓雾不愿散云,只听见从深谷寺院中传来的钟声。D.尾联写城中静悄悄的,宛若仙境,人都睡了,只有仙禽停栖在琪树上。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开门见山,“夜”“吟”点题,“独”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B.颔联对仗工整,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灵动感。C.颈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写溪上渔灯寒冷,山中谷寺深远。D.诗的最后一句,巧借“仙禽”宿琪树来反衬诗人客居他乡的凄苦悲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忆昔①韦庄昔年曾向五陵②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③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④名无忌⑤,南国佳人号莫愁⑥。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注]①本诗写于作者进京应试,黄巢起义军攻破京城之时。②五陵:指代豪贵所居之处。③露桃:比喻艳若桃花的美女。④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⑤无忌:本为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此处指代曹丕。⑥莫愁:传说中善歌谣的少女名。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昔年”领起,前六句紧扣题旨“忆”字,展现诗人当年在长安城游历时的所见所感。B.“银烛树前长似昼”与杜牧《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描绘的都是深秋夜深时分凄清孤寂的景象。C.尾联中“夕阳”“水东流”,既写时光流逝,又暗指唐王朝如即将落下的夕阳和东流之水不可挽回。D.全诗将回忆之景的繁华与现实的乱离形成对比,意味深长,慨叹个人抱负与国家命运的相背相离。本诗颈联与文天祥《过零丁洋》中“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通过处处都是笙歌燕舞,春暖花红,月明风和,写出扬州昔日的繁华。 2.示例1:尾联二十四桥之上空荡、寂寥;隋炀帝开凿的运河,昔日绿柳成阴,而今却摧残得不成样子,生动地描绘了扬州城的破败和寂静,与前四句昔日的盛景作对比,(答借景抒情亦可),谴责战乱带来的恶果,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无尽忧伤。示例2:颈联用了两个典故——淮王去后,炀帝归来。纵使帝王人家,最终也落得个鸡犬消停,命葬绮罗。所谓的繁荣盛世,也抵不过一场战火,暗含对晚唐动荡时局的隐忧。【导语】这首《过扬州》以今昔对比手法,展现扬州从繁华到凋敝的巨变。前两联铺陈昔日笙歌曼舞的盛景,后两联用淮王、炀帝典故暗喻战乱后的衰败,尾联以“空寂寂”“摧折”等词强化沧桑之感。诗人通过意象叠加与历史隐喻,将乱世之痛融入城池兴衰的咏叹中。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词句赏析。根据诗中“当年人未识兵戈,处处青楼夜夜歌”可知,当年人们未经历战乱,到处都是青楼,每晚都有歌声,呈现出一片歌舞升平之景;“花发洞中春日永,月明衣上好风多”里,花开洞中,春日漫长,明月照身,好风拂面,描绘出扬州城自然景色优美、生活环境惬意的画面。这些情景组合在一起,展现出扬州昔日未曾遭遇兵戈时,充满欢乐、繁荣热闹且美好的繁华特点。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和情感主旨。根据“当年人未识兵戈,处处青楼夜夜歌。花发洞中春日永,月明衣上好风多”可知,前两联先以“未识兵戈”的和平背景,铺陈“处处青楼夜夜歌”的笙歌达旦之景,再用“花发洞中”“月明衣上”的明媚意象,勾勒出扬州昔日春光永驻、风月宜人的奢靡繁华。这种浓墨重彩的往昔盛景描绘,为后文的情感转折埋下伏笔。颈联“淮王去后无鸡犬,炀帝归来葬绮罗”运用双重典故:以汉代淮南王刘安成仙后“鸡犬升天”的传说反衬当下扬州的死寂,以隋炀帝杨广沉迷扬州奢靡终至身死国灭的史实,暗喻繁华转瞬即逝的悲剧。两个典故串联起帝王兴衰与城池命运,借古讽今,将晚唐战乱对扬州的摧残投射于历史镜像中,暗含对时局动荡的深层忧虑。尾联“二十四桥空寂寂,绿杨摧折旧官河”则聚焦现实场景:昔日诗画般的二十四桥如今空荡寂寥,隋炀帝开凿的运河沿岸,绿杨残败、河道荒废。“空寂寂”以叠词强化荒凉感,“摧折”二字直写景物凋零,通过细节刻画将扬州的破败具象化。此景与前两联的“夜夜歌”“春日永”形成强烈今昔对比,借景抒情中让战乱导致的沧桑巨变跃然纸上,诗人对盛世消亡的哀恸、对民生疾苦的痛惜,以及对晚唐国运的忧思,皆在景物的盛衰反差中层层递进,最终凝结为一曲荡气回肠的乱世哀歌。3.D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悲苦之感,思乡怀人之情。从“孤灯”“楚角”“残月”等环境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悲苦之感。从“夜思”“故人殊未来”“家书不可寄”等可知诗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导语】《章台夜思》以“怨”“哀”起笔,借清瑟、孤灯、楚角、残月等意象,勾勒出凄清孤寂的夜景。将思乡怀人之情融入萧瑟秋夜,既有独守异乡的悲苦,又含盼故人、思故乡的深情,情景交融,尽显晚唐羁旅诗的深沉韵味。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赏析。D.有误,结合“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可知,前四句主要是通过“清瑟”“孤灯”“楚角”“残月”等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哀怨的氛围,寄寓了诗人的愁苦之情,并非主要在叙事。所以“前四句主要在叙事,事中寄慨”的说法错误。结合“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可知,后四句中“芳草已云暮”是写景,“故人殊未来”是叙事抒情,“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则是通过叙事和秋雁南回的景象,表达出诗人无法寄信思乡的无奈和惆怅,并非单纯的“主要在写景,景中寓情”;故选D。4.本题考查情感理解。结合“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可知,“孤灯”点明诗人独自一人,在孤灯下听着楚地悲凉的号角,“残月”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独自感受着夜晚的孤寂。由此可知,通过这些环境描写烘托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悲苦之感。结合“夜思”“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可知,“夜思”直接点明诗人在夜晚思绪万千,“故人殊未来”写出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与期盼,而“乡书不可寄”则体现了诗人想要寄家书却无法实现的无奈,这些都与思念家乡和亲人有关。由此可知,这些词句体现了诗人的思乡怀人之情。5. 沉醉 兴尽 6. 棹 (划桨) 幽静【解析】5.本题考查古诗词默写。根据题干中信息,可知为“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两句。6.本题考查词句理解。“去去不知归路远,棹声烟里独呕哑”大意是:诗人在雪夜里一直往前走,不知行了多远,也不知道回去有多远,一个人行船独自摇桨,那摇桨的声音弥漫在烟云里,呕哑嘈杂的声音就这样弥漫在溪水间。可见“棹声烟里独呕哑”的“呕哑”是形容棹声的,即划桨声。诗人独自在摇桨的嘈杂声中收束全诗,结合注释中“若耶:溪名,位于浙江绍兴,以风景幽静著称”可知,这是以声衬静的写法,突出了南溪的幽静。7.D 8.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亮比作一种玉,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解析】7.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内容。D.根据“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的意思是我出门的时候,鸡都还没啼叫,过往的旅客的马不停嘶叫,可见诗歌也从听觉的角度凸显出行之早,本项表述有误;故选D。8.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和情感内涵的分析能力。“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已经走出了三十里,看见天上的明月如同玉一样依旧高悬在天空。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比作“珪”,表现月色皎洁,同时突出“我”行路之早,“独”字表达了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9. 梦 空 10.运用拟人手法,用台城柳不管王朝兴衰,不解诗人感慨,写出了历史衰败的无奈,角度巧妙,耐人寻味。【解析】9.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六朝繁华,但却很快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消失在历史的舞台,就像是一场梦一样。所以“梦”字写出了六个短促的王朝相继衰败之快。作者漫步六朝遗迹,看到昔日繁华都被风吹雨打去,心中若有所失,空落落。所以“空”字表达出诗人面对历史遗迹而生出的感慨、怅惘的心情。10.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明确修辞方法,分析突出的内容,揣摩表达的感情。杨柳非人,当然不会有人的感情,但作者却说杨柳“无情”,所以这是拟人的修辞,由诗意可知,无情的不仅是杨柳,还是自然,还是历史。台城堤柳,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他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我行我素的按照自然规律生长,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和感伤怅惘。11.A 12.“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明妃出塞时路经绥州连路边的花儿都露出笑脸。“秋”字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借指年岁已高,写蔡琰归汉路州绥州时双鬓已白。“笑”“秋”写出了诗人深沉的感叹:我也是带着希冀和笑意来,归去时应该不会也两鬓发发白吧。表现了诗人离乡后的孤独以及不知何时才能结束羁留处境的苦闷。【导语】《绥州作》是韦庄羁旅途中所作。诗中借景抒情,首联勾勒绥州荒凉与雄伟,颔联以驼鸣、孤客强化漂泊孤寂,颈联借明妃、蔡琰典故叹身世,尾联绘凄凉晚景。全诗借边塞之景、历史典故,抒发诗人离乡漂泊的孤独苦闷与对归期的迷茫。1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A.不正确。诗中描绘的画面并非闲适恬淡,而是充满荒凉、孤寂之感。“雕阴无树水南流,雉堞连云古帝州”,展现绥州边地荒凉,无树且只有水流;“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通过驼鸣、孤客倚楼,尽显漂泊孤寂。诗人传达的是离乡的孤独苦闷,并非对前途的担忧。故选A。1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笑”运用了拟人手法,将花赋予人的情感和动作。明妃(王昭君 )出塞路经绥州,本是悲伤孤寂的行程,而路边花儿却“笑”,以乐景衬哀情。这里的“笑”看似写花,实则折射出诗人复杂心境。诗人漂泊在外,或许曾怀揣希望而来,如同明妃出塞也带着使命,花儿的“笑”像是对诗人离乡处境的一种别样映照,表现出诗人离乡后的孤独。“秋”运用借代,以“秋”代指蔡琰归汉时头发已白,指年岁已高。蔡琰在匈奴多年,归汉时容颜已改。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羁旅时长的担忧,不知何时能结束漂泊,就像蔡琰不知归期几何。“秋”字深刻体现出诗人对自身羁留处境的苦闷,以及对归乡的渴望。13.B 14.示例一:“数声”更好。“数声”,形容声音大、热闹,给人以动态感,动中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表现乡村的热闹、快乐、幸福。示例二:“一声”更好。“一声”表明声音单纯、宁静,显示了环境的静谧、清幽,给人安宁祥和静美的感受。【导语】韦庄的《纪村事》通过描绘乡村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诗中绿蔓、果实、禽鸟等意象生动,酿酒、砧声、牛笛等活动富有生活气息,诗意盎然,充满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赞美。13.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B.“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错误,并非“农闲”“慵懒”,应该是农忙季节,从关于结尾句的注释“饷田:到田间送饭”和颈联“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的“酿酒”“砧”声中均可见是忙碌而充实的田园氛围,结合“果烂”“稻熟渚禽肥”可知,颔联展现的是农家的富足安乐,而不是“慵懒”;故选B。14.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观点的表达。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要结合诗歌内容,亮明观点,言之有理即可。“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意思是远处传来几声悠扬的牧童骑在牛背上吹来的笛曲,不知到田间何处送饭的人已经归家。示例一:不同意。“数声”好。“数声”是几声的意思,牧笛声声有动静结合之效,能写出牧童在乡村自由自在地吹笛的情景,同时也写出农人们迎“新社”、牧童“饷田”,充满对一年丰收的期盼之情,渲染乡村热闹轻松的愉悦氛围。示例二:同意。“一声”好。结合前文“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可见环境幽雅,“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可见诗人的闲适,“遥砧送暮晖”可见诗人所居之处的宁静;“一声”则能以声衬静,契合诗歌幽静安闲的意境。15.BC 16.①“水似蓝”,表明水深莫测,西塞山势的峻峭,山间葱茏草色的映衬,使得江水的颜色蔚蓝;②“乱云如絮”写出了云层如轻飘的花絮,在山间起伏缠绕,非山势高峻难得有此景象,起伏的乱云弥漫江上,缠绕山间,使山势与水面通过乱云的衔接,而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③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把云比喻成飞絮,蔚蓝平静的江面与陡峭如削的山势对比,写出了西塞山的奇特地势,加以缈茫起伏的云絮飘飘,形成一种对比强烈又结合奇妙的一种艺术境界。【解析】15.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渐映”写舟行的渐见过程,不是写月光的逐渐明亮;C.“化实为虚”错误,这是从实景转入虚景,属“由实入虚”的手法。故选BC。16.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的妙处可以从诗句所写的景物形象及采用的表达技巧上分析。“西塞山前水似蓝”写出西塞山前的水呈现蔚蓝色彩,“乱云如絮满澄潭”写出云层如轻飘的花絮,弥漫江上,缠绕山间,一种神奇的景象。而且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云比喻成飞絮,山势和江面又构成对比,画面感极强。据此分析作答即可。17.(1)为躲避战乱而流落天涯。(2)相同:都有朋友离别的不舍。不同:韦诗还有天涯沦落之愁,以及人生无常,且及时行乐的感慨。【详解】(1)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内容。“前年相送灞陵春,今日天涯各避秦”意思是:前年在灞陵送别时正值春天,今天我们又要分别各自到遥远的地方。“避秦”能让我们想到《桃花源记》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一句,这里的“避秦”即用此意。前年相送“灞陵”,说明诗人与李秀才原先都在秦地长安,而今都离开秦地身在异乡,并且还要再远离。“避”字用得含蓄,隐喻着唐王朝江河日下,战乱频仍,诗人和李秀才天涯漂泊,难回长安。今番友人异地相逢,心绪万端。因此“今日天涯”的原因是诗人和李秀才为躲避战乱而不得背井离乡,流落天涯。(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莫向尊前惜沈醉,与君俱是异乡人”的意思是:对着美酒,不要怕喝得沉醉,我们俩都是流落在此的异乡人啊!“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作者劝友人再喝一杯酒,这里里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还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因此“莫向樽前惜沈醉,与君俱是异乡人”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都表达了对朋友离别的不舍与牵挂之情,这是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莫向尊前惜沈醉,与君俱是异乡人”,作者与李秀才异地相逢,同是天涯沦落人,同病相怜,沽酒共饮,借酒销愁,相互劝酒——不要怕喝得沉醉,我们俩都是流落在此的异乡人啊!我们处境相同,前途迷茫,管它明天如何,今朝有酒今朝醉吧。因此,这两句诗还表达了在背井流落异乡的苦楚和无助中的悲伤和孤独感,以及人生无常,要及时行乐的感慨。18.(1)夏夜的满天繁星,让诗人忘却了白天的酷热,夜深露重,荷香扑鼻,令人心旷神怡。 (2) 多感官结合。“繁星”、“露重”和“荷香”分别从视觉、触觉和听觉描写景物,形象生动。 (3) 远近结合。“繁星”是远景,“露”和“荷香”是近景,远近结合,富有层次感。 19.(1)白天暑热带给诗人的烦闷和焦躁; (2) 夏夜纳凉时的舒畅和惬意; (3)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解析】18.赏析诗句。首先要理解好诗句的大意,然后从视觉听觉的观察角度和远近结合的描写角度分析作答。如“繁星”是视觉,“露重”是听觉,“荷香”是嗅觉。而“繁星”是远景,“露”和“荷香”是近景。多种感官描写可以让读者更深切地感觉到作者所描写的事物的特点,使写作对象更形象、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远近结合是一种常见的诗歌赏析手法。远近结合一般出现在写景诗或者借景抒情诗中。他一般是对一个画面先进行远处的描写概括,再细致的描写其中的某一个景物。使描写的景物内容丰富而有层次。19.考查诗歌所抒发的情感。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注意注释中的“在散骑官署内寄居值班,早起晚睡,难得一刻安宁”一句,在结合诗句来理解。如“愁昼热”是写白天暑热带给诗人的烦闷和焦躁。“觉荷香”是写夏夜纳凉时的舒畅和惬意。“愁昼热”等描写是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觉荷香”等描写是对田园生活的向往。20.D 21.C【解析】20.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D.“人都睡了”过于绝对,“悄悄”并不表示城中人都睡了。21.本题考查赏析诗词名句。赏析句子时,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精彩巧妙之处。C.“雾气渔灯冷”一句中,除视觉可见的雾气和渔灯,听觉钟声,外触觉上感觉到的“冷”。所以C项说法不全面。22.B 23.“无忌”“莫愁”均为一语双关,“无忌”意为“无所顾忌”,“莫愁”意为“不知忧愁”。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豪门贵族只顾享乐、不解国事的讽刺批判,对国乱家离的深深忧虑。【导语】这首《忆昔》以今昔对比手法,通过五陵游宴的繁华追忆(银烛如昼、露桃争艳),与尾联“乱离俱是梦”的沧桑现实形成强烈反差。颈联巧用“无忌”“莫愁”双关,既写贵族风流,又暗讽醉生梦死。末句“夕阳东流”以景结情,将个人身世之悲与唐末国运衰颓融为一体,在绮丽辞藻下深藏时代哀音。2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B.有误,本诗“银烛树前长似昼”中,“银烛”“长似昼”通过烛火辉煌的细节,渲染昔日宴饮场景的热闹奢华,氛围明快; 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中,“冷画屏”以“冷”字和“画屏”的静态意象,烘托深宫秋夜的孤独凄清。 两者虽均用“银烛”,但意境截然不同,“都是深秋夜深时分凄清孤寂的景象”分析错误;故选B。23.本题考查词句赏析及对比阅读。结合本诗颈联“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可知,“无忌”表面指历史上的公子名,实取“无所顾忌”之意,暗指唐代贵族子弟沉溺享乐、不顾国事;“莫愁”本为女子名,此处取“不知忧愁”之意,讽刺佳人只知宴饮歌舞,不忧乱世。由此可知,诗人用双关手法,以历史典故影射现实,批判统治阶层的醉生梦死。 结合文天祥《过零丁洋》“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可知,“惶恐滩”“零丁洋”既是地名,又双关诗人兵败后的惶恐心境与被俘后的孤苦处境,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危亡结合。由此可知,其以双关传递国破之痛。两诗均借双关,使词语具双层含义,一者批判贵族麻木,一者直抒家国之痛,均将个人情感或批判与家国命运交织,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故有异曲同工之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