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施耐庵
学习目标
1.梳理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赏析小说情节的高潮部分。
2.概括林冲的形象特点,分析林冲的性格是怎样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的。
3.了解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特点,掌握其作用,赏析课文中对“风雪”的描写。
4.把握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
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一种, 是分章回叙事的白话小说,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是其主要特点,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讲史说的是历史兴亡和战争故事,如《全相平话五种》、《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等。说话人不能把每段故事有头有尾地在一两次说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的一回。在每次讲话以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
从章回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看官”“且听下回分解”等字样,可以看出它和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以题入境
人物及身份
自然环境
地点
1
林冲刺配沧州之前遭遇了什么?
东京岳庙娘子受辱
白虎堂上中奸计
野猪林刁难谋害
思考:通过这三件事,我们能看出林冲的什么性格特征?
一、故事及叙述
2
复述故事,理清情节
沧州遇旧交
酒店授杀机
买刀寻仇人
接管草料场
夜宿山神庙
血溅山神庙
火烧草料场
以林冲的限知视角为主
以李小二的限知视角为辅
序幕
第一部分(第1段)
林教头沧州遇故知陆虞侯奉命来沧州
高潮、结局
第四部分(10-12段)
林教头杀敌奔梁山
陆虞候观火说真相
开端
第二部分(2-5段)
林教头买刀寻仇敌
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发展
第三部分(6-9段)
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陆虞侯严冬施阴谋
明暗线交织
3
赏析叙事艺术
3
赏析叙事艺术
同样是两个故事,为什么《祝福》更适合采用嵌套式倒装结构,而本文却用明暗线交织的叙述手法?
①《祝福》的主体故事是祥林嫂的故事,故事本身很普通平淡,没有波澜变化,所以用倒叙可以设置悬念。
②故事是片断式,不连贯,没有办法按时间顺序叙述一一道来,所以采用“我”回忆的方式,进行非连续性叙述方式
③设置在典型的“祝福”环境中,以“我”的回忆有利于选择表现祥林嫂人物悲剧命运的典型事件,从而通过串起典型人物故事表现人物的变化,使情节更紧凑,增强可读性,更能突出主旨。
3
赏析叙事艺术
同样是两个故事,为什么《祝福》更适合采用嵌套式倒装结构,而本文却用明暗线交织的叙述手法?
本文:
①两个故事,一明一暗,一主一次,使故事叙述更紧凑,不杂乱。
②明线故事的发展得益于暗线故事的推动,情节正是林冲在与暗线的对抗中推进的。
③故事完整,连贯性强,过程曲折跌宕,在连续曲折的情节变化中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④结合限制视角,造成留白的效果,使读者产生联想,体现构思的巧妙。
⑤一明一暗,更有利于突显“明”与“暗”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而突显主旨。
3
赏析叙事艺术
沧州遇旧交
酒店授杀机
买刀寻仇人
接管草料场
夜宿山神庙
血溅山神庙
火烧草料场
平缓
紧张
平缓
紧张
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情节有张有弛,几起几落,既有惊心动魄的场面,也有舒缓平和的情境,更能激发起读者的阅读期待。
有网民建议“应把《水浒传》相关内容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物中清除出去”,理由之一是“情节极其不合逻辑”,请结合情节特点表达你的看法。
巧合前后相承,构成完整情节
巧合太多,《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五大巧合事件:
①林冲恰好在沧州遇到李小二;②陆谦等恰好在李小二的酒店密谋而被偷听;③林冲前往草料场,途中恰好天降大雪;④林冲出门买酒归来,恰好风雪压倒了草厅;⑤陆谦等人恰好来到林冲栖身的山神庙。
3
赏析叙事艺术
①这些巧合既增加了故事的传奇性,也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②这些巧合情节的设计,自然合理,不见斧凿痕迹,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讲故事”技巧。
二、情节变化中的人物

忍辱求安
安于现状
清醒反抗
嫉恶如仇
怒起

沧州遇旧
买刀寻敌
草堂交接
雪夜寻仇


逆来顺受
狠(豹子头)
忍(林教头)

小说的情节是人物行动的轨迹,请梳理小说情节变化中人物性格的变化。
二、情节变化中的人物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四次逼迫
东京岳庙娘子受辱
白虎堂上中奸计
野猪林刁难谋害
草料场火烧断后路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1.故事开头中的“闲话”,其实闲话不闲,这部分内容对表现林冲的思想变化有什么作用?
插叙
扶危济困、侠肝义胆、心地善良、具有正义感和侠义精神
安分守己、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不思反抗的软弱性格
林冲与李
小二对话
【分析第一部分】
林教头沧州遇旧知(序幕)
【分析第二部分】
陆虞候密谋害林冲(开端)
2.当得知陆虞候来到沧州后,林冲的反应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①大惊——马上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害自己
②气愤——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4段)
③复仇——上街买刀,带在身上,团团寻了一日(5段)
强烈反
抗意识
④松懈——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动静,
就“自心下慢”(5段最后句)
反抗不坚决,心存幻想,得过且过,
委曲求全
林教头接管草料场(发展)
3.陆虞候等人对林冲的迫害并没有停止,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诡计,想置林冲于死地,林冲是什么态度?表现他的什么性格?
①心有疑虑 ——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 (6段)
②听从安排——辞别小二,暂消疑虑
③打算安稳过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8段)
④祈求庇佑——买酒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9段)
委曲求全
逆来顺受
随遇而安
【分析第三部分】
草料场火起,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得知真相,杀敌复仇。结尾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思想性格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1.手法:
①动作描写(掇duō、挺、拽、喝、搠、提、丢、踏、骂、扯、剜)
②语言描写(三喝一骂:泼贼、奸贼、泼贼)
风雪夜山神庙复仇(高潮和结局)
【分析第四部分】
2.性格:
奋起反抗、嫉恶如仇。林冲性格发生根本转变,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面目,幻想彻底破灭了。于是,林冲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统治者的道路。
三、人物性格变化下的主题
①林冲作为禁军教头,有一定社会地位,生活尚属安定的人,尚且被逼得无法维持安定生活,广大民众更是痛苦不堪,说明了北宋王朝的黑暗腐败。
②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是一个“逼”字。正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残害人民,人民群众才不得不进行反抗斗争,这表明了封建社会受压迫者反抗的必然性。
③林冲这样逆来顺受、安分守已、委曲求全、忍辱负重的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走上杀人反抗的路,更能增加小说的悲剧效果。
林冲
高俅
抢老婆
远刺配
谋性命


再忍
忍无可忍

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聩淫逸,外族入侵,加之连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见《水浒》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
《水浒传》生动的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了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
《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
写作背景
课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自然环境,文章也着力在“风雪”上作景物描写。课文是怎样描写风雪的?本文对风雪的描写有何作用?
四、“风雪”艺术
四、“风雪”艺术
①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第7段)
②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俪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第8段)
③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一步写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第9段)
直接(正面)描写风雪
侧面衬托风雪
①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 :“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③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
“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早有五分湿了。”
四、“风雪”艺术
风雪的作用
①为人物活动渲染气氛,烘托出苍凉悲壮的情境。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草料场烈焰腾空。山神庙前,雪地上溅满鲜血。这时,林冲毅然决然地顺大路投东而去,奔上梁山,好一个孤独、反抗、悲壮的英雄!
②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了动因,使情节环环相扣、严丝合缝。正是因为漫天风雪,林冲才去沽酒以驱寒,草屋才会被压垮,林冲才会到山神庙寄宿,才与刚放完火的陆谦等人相遇,才知自己被迫害,才奋起反抗。
③暗示矛盾冲突的加剧与决战时刻的到来,具有极强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尤其情节高潮处“雪”与“火”交相呼应,把人安置在极为严酷的环境中,更具激励精神、鼓舞前行的寓意。
知识链接
对环境
对情节
对人物
对主题
烘托人物性格;反映了人物的心理;为人物的出场做铺垫,暗示人物的身份(结局)。
暗示、烘托或升华了…的主题或预示了…前景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
开头:呼应标题,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或制造悬念。(全文:线索作用)
中间:暗示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结尾:呼应开头或标题。
四、“风雪”艺术
风雪的笔法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第7段)
①“撒”字写出落雪的稀疏之态、缓慢之势,而“卷”字写朔风之烈,照应前面的形云密布、朔风渐起的语境,暗合了晴骤变雪,寒风如狂的天气,写出了寒风之猛烈狂野急骤和飞雪之铺天盖地。
②“撒”有轻灵洒脱之气,而“卷”却含压抑悲愤狂暴之气。“卷”字更合乎文本令人悲愤的情节,与林冲备受欺凌的悲剧命运一致。
“卷”→“撒”
四、“风雪”艺术
风雪的笔法
“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第9段)
①用“紧”字写雪,以感觉来写视觉,写出狂风作用下雪之密集、厚重、飞速,渲染了风大雪猛的恶劣环境。
②也暗示贼人密谋加害的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暗合了林冲处境越来越危险。
五、细节艺术
细节描写
是文学作品对人物的
一种手法
进行细致而具体的描写的
言行举止
心理活动
细微事件的情况
课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本文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有什么作用?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引出小二为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侯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的人物情态细节。
对草料场的动作细节描写“将炭火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燃起来……去摸时,火盆内的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
说明草场失火是人为的。林冲一盖火盆,二寻火种,说明他细心缜密。
五、细节艺术
本文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有什么作用?
五、细节艺术
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埋下伏笔,致使陆虞候等人站在庙外边肆无忌惮地言语,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真相,完成性格上的转变。
对山神庙的情节细节描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
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份,又表明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
林冲买酒到山神庙,往东走,陆虞候放火从西面而来,双方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沧州城东十五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
关于花枪、短刀和葫芦的物象细节。林冲用长短不同的两种兵器来杀死他的仇人。林冲带上或丢下葫芦。
本文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有什么作用?
五、细节艺术
两种兵器比划出的空间距离,对应着两种人际关系。花枪映射出林冲的英雄气,代表反抗精神;葫芦衬托“罪囚”身份,代表隐忍与苟安。
①双线并行,明暗交织。小说的情节明暗两条线索交织并行。明线是林冲遇李小二,带刀寻仇,赴草料场,读者观之如在目前;暗线是陆谦来到沧州贿赂管营、差拨,设计火烧草料场,谋害林冲,隐迹藏形,暗流涌动。直到林冲在山神庙偷听,两条线索才自然而然地合二为一。
②惊险悬疑,引人入胜。作品起初不明写陆谦等人的密谋,只是隐隐约约地透露出一点线索,引起人们的猜想和推测。中间叙述管营对林冲的抬举,进一步引起人们的好奇。最后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语把阴谋全部揭穿。这样布局,波澜起伏,曲折离奇,既吸引读者,又增强艺术效果。
六、写作艺术
③结构谨严,前后照应。例如,关于火、武器、草屋、吃酒的描写,前面写火盆内火种被雪水浸灭了,后面写草料场起火,才会使人相信是有人故意纵火而不致误解是火盆失火;前面写林冲买了解腕尖刀,去草料场又带了尖刀、拿了花枪,后面写报仇雪恨正是用这两件武器;前面写草屋崩坏摇动,后面写被大雪压倒;前面写老军借给林冲酒葫芦,介绍市井的所在,后面写林冲去市井沽酒,就显得自然、合理。
④巧合设计,高超自然。小说中多处巧合的情节,如林冲在沧州巧遇李小二,陆谦恰巧来李小二的茶酒店饮酒谈事,草料场的草屋恰巧被大雪压倒等,既增加了故事的传奇性,也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这些巧合情节的设计,自然合理,不见斧凿痕迹,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讲故事”技巧。
六、写作艺术
人物评价
有人对林冲的一忍再忍持反对态度,怒其不争;也有人认为“忍为上”,忍是避祸的一种方式。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观点一:能忍方是真英雄,恋妻如何不丈夫。林冲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是他的忍耐使得他在复杂的环境中游刃有余,同时,他也并没有因此就失去人格,反而因为他的沉稳,给梁山带来了福音。
观点二:有些事应该忍,有些事不该忍。林冲的行为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窝囊,任何人在他那种生存环境中,都会考虑家庭,考虑事业,毕竟高俅是自己的上司,不怕官,就怕管,实在是一种痛苦的人生抉择。林冲的悲剧恰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饱受黑暗势力欺压的无奈。
青年人的思考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时代浪潮下,我们作为青年个人该如何自处?
整个故事情节以林冲思想性格变化为主要线索,林冲的性格表现为由安于现状、委曲求全到丢掉幻想、毅然杀死仇敌,走上反抗道路的变化过程。
有力地表现了北宋王朝的黑暗腐败和受压迫者反抗的必然性。突出了“逼上梁山”这个主题,透辟地说明了官逼民反的深刻道理。
小 结
“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艺术成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