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练选材 序文、杂记、奏疏、书信等一、(2025新八省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演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分) 《白氏长庆集》者,太原人白居易之所作。居易,字乐天。乐天始言,试指“之”“无”二字,能不误。(作者自注:具乐天与予书。)始既言,读书勤敏,与他儿异。五六岁识声韵,十五志诗赋,二十七举进士。贞元末进士尚驰竞不尚文就中六籍尤摈落。礼部侍郎高郢始用经艺为进退,乐天一举擢上第。明年,拔萃甲科。由是《求玄珠》《斩白蛇》等赋,新进士竞相传于京师矣。未几,入翰林,掌制诰,比比上书言得失。因为《贺雨》《秦中吟》等数十章,指言天下事,时人比之《风》《骚》焉。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之名,多以诗章相赠答。会予谴掾江陵,乐天犹在翰林,寄予百韵律诗及杂体,前后数十章。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寄。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然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①,衒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作者自注:扬、越间多作书模勒乐天及予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予于平水市中,见村校诸童竞习诗,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②诗。”固亦不知予之为微之也。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长庆四年,乐天自杭州刺史以右庶子诏还。予时刺会稽,因得尽征其文,手自排缵,成五十卷,凡二千一百九十一首。前辈多以前集、中集为名,予以为陛下明年当改元,长庆讫于是,因号曰《白氏长庆集》。至于乐天之官秩景行,与予之交分浅深,非叙文之要也,故不书。长庆四年冬十二月十日,微之序。(节选自《元稹集》卷五十一)[注] ①模勒:仿照原样雕刻。②微之:元稹字微之,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BEF)贞元末进士尚驰竞不尚文就中六籍尤摈落。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风》《骚》,文中指《诗经》中的《国风》与《楚辞》中的《离骚》。B.会,恰巧、适逢,与《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的“会”意思相同。C.“召而问之”与《论语·学而》中“学而时习之”的“而”用法不相同。D.刺,指担任州刺史或郡守,与《屈原列传》“以刺世事”的“刺”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白居易自小聪慧,与一般儿童不一样,刚开始学说话时,就能明确无误地分辨出“之”与“无”字,他在给元稹的书信中曾经提到过这一细节。B.礼部侍郎高郢开始用儒家经典来决定录取或黜退,白居易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他所创作的《求玄珠》《斩白蛇》等赋在新进士中广泛流传。C.由白居易、元稹所引领的新诗风十分流行,时人纷纷仿效,称之为“元和诗”,扬、越等地常常有人雕版印制元、白二人的诗作,并叫卖于市井之中。D.元稹在会稽时亲自收集并编辑了白居易的作品,共成五十卷,因为考虑到次年皇帝要把年号改为“长庆”,就把这部作品集命名为《白氏长庆集》。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未几,入翰林,掌制诰,比比上书言得失。(4分)(2)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4分)答案 (1)不久,(白居易)进入了翰林院,掌管起草皇帝诏令,连连上书谈论朝政得失。(“掌”“制诰”“比比”各1分,大意1分)(2)自从有文章以来,没有像这样流传广泛的。(“篇章”“已”“如是”各1分,大意1分)5.根据材料,说说在元稹看来“叙文之要”应包含哪些内容。(3分)答案 ①白居易生平的才能表现;②作品影响及流传情况;③作品编辑过程;④作品得名缘由。二、(2025广东韶关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2分)材料一:自秦汉迄今千数百岁,若司马迁、班固、陈寿、范蔚宗者,方其著书之时,岂不欲曲尽其善而传之无穷 然终亦未免后人之诋斥。至唐独称刘知几,能于修史之外,自为一书,贯穿古今,讥评前载。观其以史自命之意,殆以为古今绝伦;及取其尝所论著,而考其谬戾,则亦无异于前人。由是言之,史才之难,岂不信哉!必也编次事实,详略取舍,褒贬文采,稽诸前人而不谬传之后世而无疑使后学观之而莫敢轻议然后可以号信史。我宋之兴,尊儒敬道,日以崇广学校,名臣缀缉不绝于时,前朝旧史,如《唐书》已修为新书,颁于天下。自颁行迨今,几三十载,学者传习,与迁、固诸史均焉。缜以愚昧,窃尝寻阅新书,间有未通,则必反复参究;或舛驳脱谬,则笔而记之。岁时稍久,事目益众,深怪此书抵牾穿穴,亦已太甚。揆之前史,皆未有如是者。推本厥咎,盖其多采小说,而不精择。盖唐人小说,类多虚诞,但期博取,故其所载或全篇乖牾。(节选自吴缜《新唐书纠谬序》,有删改)材料二:吴缜《纠缪》谓《新书》多采唐人小说,但期博取,故所载或全篇乖牾。然李泌子繁尝为泌著家传十篇,《新书·泌传》虽采用之,而传赞云:繁言多不可信,按其近实者著于传。是《新书》未尝不严于别择。如《王播传》不载其“阇黎饭后钟”之事,《杜牧传》不载其扬州狎游,牛奇章遣人潜护,及湖州水嬉、绿树成阴之事。此皆载诗话及《北梦琐言》等书,脍炙人口,而《新书》一概不收,则其谨严可知。钱起客湖湘间,遇鬼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之句,后入试,用以押官韵,遂登第。史思明攻太原,李光弼使人为地道,突出擒贼,贼惊呼为“地藏菩萨”。此皆《旧书》所载,《新书》以其稍涉于纤且俚,遂削而不书。则其立言有体,较之《晋书》、南北史专以新奇悦人耳目者,其卓识固不同矣。《旧书·良吏传》无韦丹、何易于,则采杜牧《樊川集》以补丹,采《孙樵集》以补易于。此岂得谓徒摭小说也 亦有琐言碎事,《旧书》所无,而《新书》反增之者。如《李贺传》,韩愈、皇甫湜至其家,贺即赋《高轩过》,及出游得句,即投古锦囊事。贺本文人,无他事迹可纪。此正以见其才,非好奇也。(节选自赵翼《陔馀丛考》,有删改)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BDG)稽诸前人A而不谬B传之C后世而无疑D使后学E观之F而莫敢轻议G然后可以号信史。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殆,大概,恐怕,与《石钟山记》“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的“殆”意思相同。B.怪,以……为怪,意动用法,与《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的“异”用法相同。C.“虽采用之”与《烛之武退秦师》“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之”用法不相同。D.徒,只、仅仅,与《孔雀东南飞》“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的“徒”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历代史家著述历史都力求尽善尽美,然而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遭到读者诋斥,司马迁、班固、陈寿、范蔚宗、刘知几都是如此。B.宋朝建立后,重视文教,名臣们在前朝旧史基础上新编修了《唐书》,但吴缜反复研读、质疑考证,指出了该书的一些不足之处。C.《新唐书》尽量载入可靠史料,选用了李繁所著十篇家传的部分内容,不收录王播、杜牧、钱起、李光弼等人为人所知的奇闻逸事。D.与《旧唐书》相比,史家在编修《新唐书》时,增补了韦丹、何易于、李贺等人的传记,主要是为了彰显唐朝文人的才华。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自颁行迨今,几三十载,学者传习,与迁、固诸史均焉。(4分)(2)此皆《旧书》所载,《新书》以其稍涉于纤且俚,遂削而不书。(4分)答案 (1)(该书)从颁行到今天,差不多三十年了,学习的人传授、研习,(把它)与司马迁、班固等人的各种史书同等对待。(“迨”“几”“均”各1分,大意1分)(2)这些都是《旧唐书》记载的文字,《新唐书》(的作者)认为这些内容稍显琐碎和俚俗,于是删减了,没有写进史书。(“所载”“纤”“削”各1分,大意1分)5.对《新唐书》选用唐人小说,吴缜和赵翼各持什么看法 请简要概括。(5分)答案 ①吴缜认为,《新唐书》多选用较为虚假荒诞的唐人小说,不精挑细选,创作态度不够严谨。(2分)②赵翼认为,《新唐书》选材广泛,并不拘泥于唐人小说;(1分)对入史材料进行了严格筛选和精心剪裁,(1分)史家的创作态度是端正的、严谨的,见识和才能是卓越的。(1分)三、(2025陕西汉中汉台区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材料一:①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颠,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②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③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 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 ④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 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节选自刘大櫆《游三游洞记》)材料二: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知退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 如之何俯通津,绵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 ”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岂独是哉 ”微之曰:“诚哉是言。且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 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仍命予序而记之。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嵌间。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节选自白居易《三游洞序》,有删改)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BDG)溪之外翠壁A千寻B其下C有径D薪采者E负薪F行歌G缕缕H不绝焉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舟,乘舟,名词活用为状语,与《劝学》中“非能水也”的“水”用法相同。B.乃,于是,就,与《师说》中“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意义不同。C.虽,即使,与《赤壁赋》中“虽一毫而莫取”的“虽”意义相同。D.胜,优美的,与《岳阳楼记》中“予观夫巴陵胜状”的“胜”意义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刘大櫆散文文笔洗练,第①段寥寥数语,就把往三游洞途中由舆而舟、由水而陆的复杂行程交代得清清楚楚。B.刘大櫆在描写三游洞时,还描写了丰富的声音,扣石声、水声、浩歌声交织在一起,以动衬静,营造了静谧的氛围。C.材料一第③段中,刘大櫆指出三游洞得名原因是白乐天、元微之、白知退三人曾共游此洞,从而引出下文的议论。D.材料二因景伤情,不仅表达了“怜奇惜别”的情感,而且“借此喻彼”,抒发了更为深沉的人生慨叹。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4分)(2)且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 (4分)答案 (1)然而把它放在荒远偏僻的地方,美好的风景就不能显现出来,人们也就不能亲自领略它的风光。(“顾乃”“见”各1分,大意2分)(2)况且我们难得相逢,这个地方也不易遇到;现在这两种偶然的情况都在这里,怎能不记述呢 (“于是”“得无”各1分,大意2分)5.材料一最后一段的“呜呼”一词,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答案 ①伟人(名人)探胜而能使美景扬名,作者却对此毫无作用,表达自身卑微的伤感之情;②有些美景地处偏远罕有人至,表达对这种美好景色无人欣赏的惋惜之情;③表达对包含自己在内的所有怀才不遇者的无奈之情。(每点1分)四、(2025安徽池州教学质量统一监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2分)材料一:相如从上至长杨猎。是时天子方好自击熊豕,驰逐野兽。相如因上疏谏曰:“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捷言庆忌,勇期贲、育。臣之愚,窃以为人诚有之,兽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然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舆不及还辕,人不暇施巧,虽有乌获、逢蒙之技不得用,枯木朽株尽为难矣。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虽万全而无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驰,犹时有衔橛之变。况乎涉丰草,骋丘墟,前有利兽之乐,而内无存变之意,其为害也不亦难矣。夫轻万乘之重不以为安,乐出万有一危之途以为娱,臣窃为陛下不取。“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谚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虽小,可以喻大。臣愿陛下留意幸察。”(司马相如《上书谏猎》)材料二:延熹六年,车驾幸广成校猎。蕃上疏谏曰:“臣闻人君有事于苑囿,唯仲秋西郊,顺时讲武,杀禽助祭,以敦孝敬。如或违此,则为肆纵。故皋陶戒舜‘无教逸游’,周公戒成王‘无槃于游田’。虞舜、成王犹有此戒,况德不及二主者乎!夫安平之时,尚宜有节,况当今之世,有三空之厄哉!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是谓三空。加兵戎未戢,四方离散,是陛下焦心毁颜,坐以待旦之时也。岂宜扬旗曜武,骋心舆马之观乎!又秋前多雨,民始种麦。今失其劝种之时,而令给驱禽除路之役,非贤圣恤民之意也。齐景公欲观于海,放乎琅邪,晏子为陈百姓恶闻旌旗舆马之音,举首口频眉之感,景公为之不行。周穆王欲肆车辙马迹祭公谋父为诵《祈招》之诗以止其心诚恶逸游之害人也。”书奏不纳。(节选自《后汉书·陈王列传》)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BDE)周穆王欲肆A车辙马迹B祭公谋父为诵C《祈招》之诗D以止其心E诚F恶逸游之G害人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轻,意动用法,与《归去来兮辞》“舟遥遥以轻飏”的“轻”用法不同。B.垂,接近、靠近,与《谏逐客书》“垂明月之珠”的“垂”意思相同。C.幸,皇帝到某处去,与《阿房宫赋》“而望幸焉”的“幸”意思相同。D.恶,讨厌、憎恶,与《齐桓晋文之事》“彼恶知之”的“恶”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司马相如从打猎的安全角度出发,指出即使在清道而行的情况下,车驾在大路中间驰骋,仍可能出现马嚼子断裂之类的意外,认为皇帝不应亲涉险境。B.司马相如认为应留意隐微处潜藏的祸患,警醒人们要防微杜渐,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有异曲同工之处。C.陈蕃指出当今国家正处于田野、朝廷、仓库皆空的艰难时期,期望皇帝能够体恤百姓,不应该醉心于车马游玩的活动,而要顺应农时,鼓励百姓耕种。D.陈蕃借用皋陶告诫舜“无教逸游”、周公告诫成王“无槃于游田”的典故,劝谏皇帝不可逸游无度,同时也暗含对皇帝身边没有贤臣辅助的担忧。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臣之愚,窃以为人诚有之,兽亦宜然。(4分)(2)加兵戎未戢,四方离散,是陛下焦心毁颜,坐以待旦之时也。(4分)答案 (1)我很愚笨,私下认为人确实有这种情况,兽类也应该是这样。(“臣”“窃”“诚”各1分,大意1分)(2)加上战争不止,四方百姓流离失散,这正是您忧心忡忡、容颜憔悴,坐着等待天亮(夜不能寐)的时候。(“戢”“是”“旦”各1分,大意1分)5.同样是劝谏帝王不可沉湎于游猎,司马相如的劝谏为武帝称赞,陈蕃的劝谏却未被桓帝采纳。这与二人不同的劝谏方式密切相关,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答案 ①司马相如婉言劝谏,语言较为含蓄,(1分)说理方法更加多样,(1分)重在以情动人,最终成功打动了汉武帝;(1分)②陈蕃则直言进谏,语言较为犀利,(1分)企图以理服人,最后桓帝并未采纳。(1分)五、(2025广东大湾区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2分) 侍郎退之①足下:稹与前襄州文学掾甄逢游善。逢,故刑部员外郎济之子。济,天宝中隐于卫之青岩山,采访使苗公等五人皆以状荐,凡十征不起,末以左拾遗就拜之。适值禄山朝奏京师,恳于上前求为宾介,玄宗可其奏。甄生惧及其难,俯首从事。至天宝十二载,禄山反状潜兆,虑不得脱,乃伪喑其口,复隐青岩。逾年而禄山叛,即日遣伪节度使蔡希德缄刃逼召,且曰:“或不可强,斩首来徇。”既而甄生噤闭无言,延颈承刃,气和色定,若甘心然。希德义而舍之,禄山亦终不能致。肃宗高其行,因授馆于三司治所,令从贼官囚惭拜之。受污者莫不俯伏仰叹,恨不即死于其地。夫死忠者不必显,从乱者不必诛,而眷眷本朝,甘心白刃,难矣哉!是以理平则为公、为卿、为鹓、为鹭,世变则为蛇、为豕、为獍、为枭者,十恒八九焉。若甄生冕弁②不加于其身,禄食不进于其口,于天宝盖青岩之一男子耳。及乱则延颈受刃,参合古今之士,盖百一焉。稹常读注记,缺而未书,谨备所闻,盖欲执事者编此义烈,以永永于来世耳。子逢始生之岁,颜太师、崔太傅皆为歌诗以美贤者之有后,且序甄生之本末云。及逢既长耕先人旧田于襄之宜城读书为文不诣州里。岁馑则力穑节用,以给足亲族;岁穰则施余于其邻里、乡党之不能自持者,前后斥家财、排患难于朋友者数四,由是以义闻。稹闻风既久,因与之游。逢每冤其父之名不在于史,将欲抱所冤诣京师,告诉于司史氏。因晓甄生以无自入之势,且告以执事者辱与稹游,愿得所冤之状告。既而自思,滓贱之中,犹愿贡所闻于执事,得非愚且僭耶 然而诮笑之暇,幸垂察焉。不宣,某再拜。(节选自元稹《与史馆韩侍郎书》,有删改)[注] ①侍郎退之:韩愈,唐宪宗时曾任史馆修撰一职,负责掌修国史。②冕弁:礼帽,借指仕宦者。1.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BEG)及逢A既长B耕先人旧田C于襄之D宜城E读书F为文G不诣州里。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徇,巡行示众,成语有“徇私枉法”,其中的“徇”字意思与此不相同。B.致,招致、招引,与《过秦论》“以致天下之士”中的“致”意思相同。C.“以给足亲族”的“以”与《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的“以”用法相同。D.“执事”为尊称,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执事”用法一致。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甄济早年隐居山林,多次拒绝朝廷征召,后被迫出山,在安禄山叛乱前,假装口不能言再次隐居。B.甄济面对威逼利诱不为所动,肃宗推崇他的品行,让他开馆授课,投降叛军的官员因此心怀惭愧。C.元稹认为世人在天下太平的时候愿意做公卿,成为贤才,在时世动荡之际,很多人或逐利或变节。D.甄逢深受父亲影响,灾年赈济亲族,丰年帮扶乡邻,以义闻名。元稹认可甄氏父子,并与甄逢交好。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适值禄山朝奏京师,恳于上前求为宾介,玄宗可其奏。(4分)(2)及乱则延颈受刃,参合古今之士,盖百一焉。(4分)答案 (1)恰逢遇到安禄山到京城朝见上奏,(他)在皇帝面前恳请让甄济做他的僚属,玄宗答应了他的奏请。(“适”“可”各1分,大意2分)(2)等到天下大乱时他却伸长脖子承受刀刃,综合参考古今士人的情况,大概只有百分之一的人能做到。(“则”“延”“百一”各1分,大意1分)5.元稹写信给韩愈,恳请他将甄济的事迹编录入史,这一行为背后蕴含着多方面的考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答案 ①从韩愈的身份考虑,韩愈当时担任史馆修撰一职,负责掌修国史,能够帮助甄逢。②从甄济经历考虑,其一生尽显忠义高节,事迹极具典范性,值得被记入史册。③从社会层面考虑,当时世风日下,亟需甄济这样的忠义楷模来引导社会风气。④从与甄逢的交情角度考虑,甄逢常为父亲之名未载于史而深感冤屈,元稹希望帮他弥补遗憾。⑤从和韩愈的交情考虑,有人引荐,甄逢更容易达成心愿——让他父亲的事迹被编录入史。(答出一点得2分,角度概括1分,分析1分;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