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文言文阅读 1.练选材 记人记事类(真题练习)---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三文言文阅读 1.练选材 记人记事类(真题练习)---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三年模拟
练选材 记人记事类
一、(2025浙江温州学业水平评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分)
材料一:
秦始皇东并,子鱼谓其徒叔孙通曰:“子之学可矣,盍仕乎 ”对曰:“臣所学于先生者,不用于今,不可仕也。”子鱼曰:“子之材能见时变,今为不用之学,殆非子情也。”叔孙通遂辞去,以法仕秦。
子鱼居魏,与张耳、陈馀相善,耳、馀,魏之名士也。秦灭魏,求耳、馀,惧走。会陈胜、吴广起兵于陈,欲以诛秦。馀谓陈王曰:“今必欲定天下、取王侯者,其道莫若师贤而友智。孔子之孙今在魏,居乱世能正其行,修其祖业不为时变。其父相魏,以圣道辅战国,见利不易操,名称诸侯,世有家法。其人通材足以干天下,博知足以虑未形。必宗此人,天下无敌矣。”陈王大悦,遣使者赍千金,加束帛,以车三乘聘焉。耳、馀又使谓子鱼曰:“天下之事已可见矣。今陈王兴义兵讨不义,子宜速来以集其事。王又闻子贤,欲谘良谋,虚意相望也。”子鱼遂往。陈王郊迎,而执其手议世务。子鱼以霸王之业劝之,王悦其言,遂尊以博士,为太师谘度焉。
(节选自《孔丛子·独治》)
材料二:
陈王问太师(子鱼)曰:“寡人不得为诸侯群贤所推,而得南面称孤,其幸多矣!今既赖二三君子,且又欲规久长之图,何施而可 ”答曰:“信王之言,万世之福也,敢称古以对。昔周代殷,乃兴灭继绝,以为政首。今诚法之,则六国定不携[注],抑久长之本。”王曰:“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远世之王于我何有吾亦自举不及于周又安能纯法之乎 ”
陈王涉使周章为将,西入关,将以诛秦,秦使将章邯距之。陈王以秦国之乱也,有轻之之意,势若有余而不设敌备。博士太师谏曰:“章邯,秦之名将,周章非其敌也。今王使章,霈然自得,而不设备,臣窃惑焉。夫虽天之所命,其祸福吉凶,大者在天,小者由人。今王不修人利以应天祥,若跌而不振,悔之无及也。”王曰:“寡人之军,先生无累也,请先生息虑也。”又谏曰:“臣闻兵法:无恃敌之不我攻,恃吾之不可攻也。今恃敌而不自恃,非良计也。故区区之心,欲王备虑之也。”王曰:“先生所言,计策深妙,予不识也,先生休矣!”已而告人曰:“儒者可与守成,难与进取,信哉!”王弗听。周章果败,而无后救。邯遂进兵击陈王,师大败。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有删改)
[注] 携:背离。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BCF)
远世之王于我A何有B吾亦自举C不D及E于周F又安G能纯H法之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殆,大概、可能,与《项脊轩志》“殆有神护者”中的“殆”意思相同。
B.赍,怀抱、携带,与《谏逐客书》“藉寇兵而赍盗粮”中的“赍”意思不相同。
C.距,通假“拒”,与《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中的“距”用法相同。
D.“无恃敌之不我攻”与《齐桓晋文之事》“莫之能御也”中的“之”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子鱼认为叔孙通明达于儒学,建议他出仕,叔孙通却认为儒道并不适用于当世;子鱼以“见时变”劝勉,叔孙通不听,辞别而去,以法家之术效力于秦国。
B.子鱼与张耳、陈馀等名士交好,在陈胜、吴广起兵伐秦之际,陈馀向陈王推荐子鱼,说:子鱼善于周密筹划,能防患未然,若能尊崇他,就可无敌于天下。
C.陈胜派人以“千金、束帛、车乘”等厚礼去聘请子鱼,又亲自到郊外迎接子鱼,子鱼以“霸王之业”劝勉陈王,陈王很高兴,授予子鱼博士、太师的官职。
D.陈王任用周章西入函谷关攻打秦国,认为秦国已乱,自恃占据大势而不设军备,一再拒绝子鱼的谏言,对人批评子鱼说:儒士保守,缺少积极开拓的精神。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父相魏,以圣道辅战国,见利不易操,名称诸侯,世有家法。(4分)
(2)今既赖二三君子,且又欲规久长之图,何施而可 (4分)
答案 (1)他的父亲曾经担任魏相,在战乱之际以圣人之道辅佐魏国,面对世俗名利而不改变节操,闻名于天下各诸侯国,世世代代恪守家法。(“相”“辅”“易操”“名称”各1分)
(2)我现在已经有诸位君子赖以辅佐,并且想进一步作长久的谋划,应该怎么办才可以呢 (或译为:我现在已经可以仰赖诸位先生,又想进一步规划长治久安的方案,应该怎么办才行呢 )(“既”“规”“图”“何施而可”各1分)
5.陈馀劝谏陈胜“师贤而友智”,任用子鱼。子鱼的“贤”“智”,在材料二中体现在哪些事实上 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①子鱼劝导陈王在政治上效仿周武王“兴灭继绝”的做法,分封六国的后人,以“礼”“仁”聚集人心,谋求长治久安,体现了其理政的贤能。②子鱼一再劝谏陈王不可自傲轻敌,应对强敌严加防备。战败的结局也证明了子鱼审时度势、深谋远虑的智慧。(一点1分,两点3分。如答“子鱼与名士张耳、陈馀交好,获得陈馀的推介,赢得陈王的信任和重用,这从侧面衬托了子鱼的贤和智”,则不给分)
二、[2025八省八校(T8)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2分)
材料一: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 ”曰:“管氏有三归①,官事不摄,焉得俭 ”
“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②,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
(节选自《论语·八佾篇》)
材料二:
或问郑之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③死之,管仲不死,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④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信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
(节选自《论语·宪问篇》,有删改)
材料三: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
[注] ①三归:市租。②反坫(diàn):放还酒杯的土台。周代诸侯宴饮时,互相敬酒后,将空酒杯放还在土台上,为当时的诸侯宴饮之礼。③召忽:春秋时齐国人,与管仲同时辅佐公子纠。④被(pī)发左衽:衽,衣襟。“被发左衽”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
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CDE)
桓公A实怒B少姬C南袭蔡D管仲因而伐楚E责包茅不入F贡G于周室。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摄,兼任,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摄乎大国之间”的“摄”意义相同。
B.没齿,“没”意为尽、终,“齿”指年龄,与成语“没齿难忘”中的“没齿”的意义相同。
C.区区,小,与《陈情表》中“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区区”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D.小,小看、轻视之意,与《师说》中“小学而大遗”的“小”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论语·八佾篇》中孔子认为管仲“器小”,因为管仲在齐国当宰相的时候,为自己聚敛财富,又不知节俭,甚至还有僭越的行为,这些都与孔子重视的“礼”相悖。
B.《论语·宪问篇》中孔子肯定了子产和子西的仁惠,但当被问及管仲时,孔子只说管仲虽然夺取了伯氏的封地,却能让伯氏对他没有怨言,此处并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C.管仲善于把祸患化为祥福,当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时,管仲就根据当时的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附齐国,并称赞管仲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D.在管仲的治理下,齐国凭借地域优势,积累财富,富国强兵,尽力让百姓过上顺心如意的生活,这也许是管仲富可敌国、奢侈僭越,齐国百姓却不足介意的原因。
4.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岂若匹夫匹妇之为信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4分)
(2)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4分)
答案 (1)难道要(管仲)像普通百姓那样,为了守信用(的小节),在山沟里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 (“于沟渎”“莫”各1分,句意2分)
(2)古话说:“要顺势助成君主的美德,匡正君主的过错,所以君臣之间能互相亲近。”这大概说的是管仲吧!(“匡”“管仲之谓”各1分,句意2分)
5.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孔子对管仲有不同态度的原因。(5分)
答案 ①在材料一中,孔子认为管仲不知礼,因为管仲不知节俭,自己的一些器用与国君的标准一致。②在材料二中,孔子对管仲主要是持肯定的态度,认为他符合“仁”的标准。因为管仲在辅佐齐桓公称霸的过程中,不用武力(或“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使其称霸,匡正了天下,百姓受益至今”)。③在材料三中,司马迁推测孔子轻视管仲,是因为管仲不勉励齐桓公行王道,却辅佐他称霸。(第①②两点,孔子的态度和原因各1分,第③点1分)
三、(2025河南郑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2分)
材料一:
以荒政①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七曰省礼,八曰杀哀,九曰蕃乐,十曰多昏,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盗贼。
(节选自《周礼·地官·大司徒》,有删改)
材料二:
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②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节选自《梦溪笔谈·官政》)
材料三: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帝闻之,遣使褒劳,拜礼部侍郎。弼曰:“此守臣职也。”辞不受。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
[注] ①荒政:赈济饥荒的政令或措施。②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DFH)
监司奏劾A杭州B不恤C荒政D嬉游E不节F及公私G兴造H伤耗民力。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希文乃纵民竞渡”与《师说》中“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意思不相同。
B.“所以宴游及兴造”与《兰亭集序》中“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用法相同。
C.司农,本指汉代以后掌管国家钱、粮的重要官职,文中指储备粮食的国家粮仓。
D.仆,倒、倒下,与《报任安书》中“则仆偿前辱之责”的“仆”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周礼》记载,早期中国通过采取发放救济物资、减轻赋税、减缓刑罚等十二条措施来防止灾民流离,维持社会稳定。
B.吴中饥荒时,范仲淹鼓励百姓“竞渡”,劝导佛寺大兴土木,又翻新粮仓、官舍,虽然浪费了民力,却创造了“荒政”奇迹。
C.富弼动员官民力量,筹集十余万间房屋用来安置流民;发动辖区不在任官吏协助赈济灾民,并承诺来日为其奏请封赏。
D.富弼之前的救灾官员,都将灾民聚集施粥,这样易导致疾疫流行和争相践踏等。富弼采用简便周详的举措一改陈弊。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4分)
(2)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4分)
答案 (1)这一年,两浙地区只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仲淹的恩惠。(“晏然”“流徙”各1分,大意2分)
(2)第二年,麦子大丰收,百姓各自按照路程的远近领取粮食回家,总共使五十多万人得以存活。(“凡”“活”各1分,大意2分)
5.范仲淹、富弼的赈灾措施和效果有哪些相似之处 请简要概括。(5分)
答案 措施:①募集粮食,向受灾的民众发放食物;(1分)②不拘泥于前人的赈灾措施,因地制宜设计救灾方案——范仲淹以工代赈,富弼分散安置流民。(2分)
效果:救活了许多百姓,(1分)赈灾措施都成为后世赈灾的范本。(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