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练选材 论说思辨类一、(2025湖北十一校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2分) 借荆州之说,出自吴人事后之论,而非当日情事也。夫借者,本我所有之物而假与人也,荆州本刘表地,非孙氏故物。当操南下时,孙氏江东六郡方恐不能自保,诸将咸劝权迎操,权独不愿,会备遣诸葛亮来结好,权遂欲借备共拒操,其时但求敌操,未敢冀得荆州也。亮之说权也,权即曰:“非刘豫州莫可敌操者。”乃遣周瑜、程普等随亮诣备,并力拒操。是且欲以备为拒操之主,而己为从矣。亮又曰:“将军能与豫州同心破操,则荆、吴之势强,而鼎足之形成矣。”是此时早有三分之说,而非乞权取荆州而借之也。赤壁之战,瑜与备共破操。华容之役,备独追操。其后围曹仁于南郡,备亦身在行间,未尝独出吴之力,而备坐享其成也。破曹后,备诣京见权,权以妹妻之。瑜密疏请留备于京,权不纳,以为正当延挈英雄,是权方恐备之不在荆州以为屏蔽也。即以兵力而论,亮初见权曰:“今战士还者及关羽精甲共万人,刘琦战士亦不下万人。”而权所遣周瑜等水军亦不过三万人。且是时刘表之长子琦尚在江夏,破曹后,备即表琦为荆州刺史,权未尝有异词,以荆州本琦地也。时又南征四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皆降。琦死,群下推备为荆州牧。备即遣亮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收其租赋,以供军实。又以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在南郡;赵云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遣将分驻,惟备所指挥,初不关白孙氏,以本非权地,故备不必白权,权亦不来阻备也。迨其后三分之势已定,吴人追思赤壁之役,实借吴兵力,遂谓荆州应为吴有,而备据之,始有借荆州之说。抑思合力拒操时,备固有资于权,权不亦有资于备乎 权是时但自救危亡,岂早有取荆州之志乎 羽之对鲁肃曰:“乌林之役,左将军寝不脱介,戮力破曹,岂得徒劳无一块土。”此不易之论也。其后吴、蜀争三郡,旋即议和,以湘水为界,分长沙、江夏、桂阳属吴,南郡、零陵、武陵属蜀,最为平允。而吴君臣伺羽之北伐袭荆州而有之反捏一借荆州之说以见其取所应得。此则吴君臣之狡词诡说,而借荆州之名遂流传至今,并为一谈,牢不可破,转似其曲在蜀者,此耳食之论也。(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BDF)而吴君臣A伺羽之北伐B袭荆州C而有之D反E捏一借荆州之说F以见G其取所应得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会,恰逢,与《促织》“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的“会”意思相同。B.诣,晋谒,造访,与《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的“诣”意思相同。C.妻,名词活用作动词,与《鸿门宴》“籍吏民,封府库”的“籍”用法相同。D.者,定语后置的标志,与《劝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者”用法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刘备借荆州的说法,流传已久,作者认为这是东吴事后的捏造,并不符合当时实际情况。B.荆州本来是刘表的地盘,曹操大军压境时,孙权只想联合刘备抵挡曹操,保住自家江东六郡。C.孙权说,除了刘备没有人能抵挡曹操,简直把刘备集团视为抗曹主力,而己方担任友军角色。D.华容之战,刘备独自率军追击曹操;在南郡围攻曹仁,刘备也是出力更多,并没有坐享其成。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其时但求敌操,未敢冀得荆州也。(4分)(2)转似其曲在蜀者,此耳食之论也。(4分)答案 (1)(孙权)这(那)个时候只要求能抵挡住曹操,不敢希望得到荆州。(“但”“敌”“冀”各1分,大意1分)(2)反而好像这事理亏(过错)在蜀方,这是未加分辨(没有根据)的观点。(“曲”“耳食”及判断句式各1分,大意1分)5.赤壁之战后,孙权也并不认为荆州是东吴的,从哪些事实可以看出来 请简要概括。(5分)答案 ①孙权拒绝周瑜扣留刘备的建议,让刘备驻防荆州作为东吴的屏障;②刘备上表推刘琦任荆州刺史,孙权没有反对;③刘备分派部下驻治荆州各郡,孙权没有阻止。(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二、(2025山东烟台、德州、东营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审势(节选)苏 洵政之弱,非若势弱之难治也。若夫弱政,则用威而已矣,可以朝改而夕定也。夫齐,古之强国也,而威王又齐之贤王也。当其即位,委政不治,诸侯并侵,而人不知其国之为强国也。一旦发怒,裂万家,赵、魏、卫尽走请和,而齐国人人震惧,不敢饰非者,彼诚知其政之弱,而能用其威以济其弱也。况今以天子之尊,言脱于口而四方响应,其所以用威之资固已完具。今诚能一留意于用威,一赏罚,一号令,一举动,无不一切出于威,严用刑法而不赦有罪,用不测之刑,用不测之赏,而使天下之人视之如风雨雷电。朝廷如此,然后平民益务检慎,而奸民猾吏亦常恐恐然惧刑法之及其身而敛其手足,不敢辄犯法,此之谓强政。政强矣,为之数年,而天下之势可以复强。或曰:“当今之势,事诚无便于尚威者。然孰知夫万世之间其政之不变,而必曰威耶 ”愚应之曰:“威者,君之所恃以为君也,一日而无威,是无君也,久而政弊,变其小节,而参之以惠,使不至若秦之甚可也。举而弃之,过矣。”或者又曰:“王者任德不任刑。任刑,霸者之事,非所宜言。”此又非所谓知理者也。夫汤、武皆王也,桓、文皆霸也。武王乘纣之暴,出民于炮烙斩刖之地,苟又遂多杀人、多刑人以为治,则民之心去矣,故其治一出于礼义。彼汤则不然,桀之恶固无以异纣,然其刑不若纣暴之甚也。而天下之民化其风,淫惰不事法度,于是诛锄其强梗怠惰不法之人,以定纷乱。至于桓、文之事,则又非皆任刑也。桓公用管仲,管仲之书好言刑,故桓公之治常任刑。文公长者,其佐狐、赵、先、魏[注]皆不说以刑法,其治亦未尝以刑为本而号亦为霸而谓汤非王而文非霸也得乎 故用刑不必霸,而用德不必王,各观其势之何所宜用而已。然则今之势,何为不可用刑 用刑何为不曰王道 彼不先审天下之势,而欲应天下之务,难矣![注] 狐、赵、先、魏:指追随、辅佐晋文公的大臣狐偃、赵衰、先轸、魏犨。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CEH)其治亦未尝以刑A为B本C而号D亦为霸E而谓F汤非王而文G非霸也H得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济,帮助、扶助,与杜甫《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中的“济”意思相同。B.一,完全、一概,与后文“一赏罚,一号令,一举动”中的“一”意思相同。C.举,全部,与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举先王之政”中的“举”意思不同。D.“不说以刑法”与《齐桓晋文之事》“挟太山以超北海”中的“以”用法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作者认为政弱易治、势弱难医,并用齐威王的成功事例来证明施威强政的可行性。B.朝廷严用刑法,可使百姓检点谨慎、奸民猾吏不敢轻易犯法,强政然后方能强势。C.作者指出,威权是强政的手段,施恩是尚威的基础,恩威并施国家才能长治久安。D.任德任刑并非区分王道霸道的标准,鉴于当前形势,作者提出用刑行王道的主张。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况今以天子之尊,言脱于口而四方响应,其所以用威之资固已完具。(4分)(2)而天下之民化其风,淫惰不事法度,于是诛锄其强梗怠惰不法之人,以定纷乱。(4分)答案 (1)况且当今皇上凭借天子的尊贵,命令一出口就会四方响应,皇上用来施展威权的条件本来就已经完全具备了。(“尊”“脱”“所以”“具”各1分)(2)而天下的百姓受桀的影响,放纵懒惰,不守法度,在这时(就需要商汤)铲除那些蛮横顽固、懒惰违法之徒,来平定混乱局面。(“化”“事”“诛锄”“定”各1分)5.苏洵倡导“用威”的理由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 ①用威可济政弱;②用威方可立国立君;③用威也可行王道。(每点1分)三、(2025辽宁沈阳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自此保安黎献,谨守封陲,质于天地神祇,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鉴,当共殛之。远具披陈,专俟报复,不宣。(节选自宋代叶隆礼《契丹国志·澶渊誓书》)材料二:真宗皇帝亲御六师,胜虏于澶渊。知其有厌兵之心,稍以金帛啖之。虏欣然听命,岁遣使介,修邻国之好。逮今百数十年,而北边之民,不识干戈。此汉、唐之盛,所未有也。古者戎狄迭盛迭衰,常有一族为中国之敌。汉文帝待之以和亲,而匈奴日骄。武帝御之以征伐,而中原日病。谓之天之骄子,非一日也。今朝廷之所以厚之者,不过于汉文帝,而虏弭耳驯服。契丹据有全燕,擅桑麻枣栗之饶,兼玉帛子女之富,重敛其人,利尽北海,而又益之以朝廷给予之厚。贾生所谓三表五饵,兼用之矣。被毡饮乳之俗,而身服锦绣之华,口甘曲蘖之美,至于茗药橘柚,无一不享,犬羊之心,醺然而足,俯首奉约,习为礼义。吾无割地之耻,而独享其利,此则天意,非人事也。昔唐天宝之乱,朔方、河陇之兵起而东征,吐蕃乘虚袭据郡县。唐内苦藩镇皆叛,置而不问,百年之间,兽心猖狂,无复顾忌。理极而变部族内溃而唐土遗黎解辫内嚮中原未尝血刃,而壤土自复。今吾不忍涂炭生民,而以皮币犬马结异类之欢,推之天理,倘亦有唐季吐蕃之变乎 (节选自苏辙《历代论·燕蓟》)材料三:自古创业之君,皆有敌国相持之忧,命将出师,兵交于外,而中不失其所以为国者。故其兵可败,而其国不可动,其力可屈,而其气不可夺。今天下一家,二虏且未动也,而吾君吾相终日皇皇焉应接之不暇,亦窃为执事者不取也。昔者大臣之议,不为长久之计,而用最下之策,是以岁出金缯数十百万,以资强虏,此其既往之咎,不可追之悔也。而议者方将深罪当时之失,而不求后日之计,亦无益矣。臣虽不肖,窃论当今之弊。(节选自《东坡应诏集》第一卷策略二)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BDG)理极A而变B部族C内溃D而唐土遗黎E解辫F内嚮G中原H未尝血刃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封,疆界,与《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中的“封”字用法不同。B.克,能够,与《谏太宗十思疏》“能克终者盖寡”中的“克”字词义相同。C.人事,人的作为,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岂非人事哉”中的“人事”意思相同。D.置,搁置的意思,与《鸿门宴》“沛公则置车骑”中的“置”词义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在签订澶渊之盟这件事上,北宋态度积极,北宋皇帝认为两国签订的盟约应该世代守护,永远传承下去。B.真宗亲自率领大军,在澶渊之战中击败了契丹军队,最终与敌人达成了和解,百数十年没有重演割让土地的耻辱历史。C.历史上对待周边民族的态度,无论是汉文帝、武帝对待匈奴的策略,还是唐朝纵容吐蕃,都给国家带来了祸患。D.苏轼认为过分追究过去战略上的错误是没有必要的,正如自己在很多方面也比不上父辈,因而仅就时弊谈自己的观点。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武帝御之以征伐,而中原日病。(4分)(2)是以岁出金缯数十百万,以资强虏,此其既往之咎,不可追之悔也。(4分)答案 (1)汉武帝依靠征伐的手段抵御少数民族,但是中原(黄河中下游)地区一天天衰弱。(状语后置、“日”、“病”各1分,大意1分)(2)因此每年花费价值数十百万的财物,来资助强敌,这是已经发生了(过去所犯)的错误,无法挽回的悔恨。(定语后置、“资”、“咎”各1分,大意1分)5.苏洵写《六国论》的历史背景也是北宋向契丹等国缴纳“岁币”,请结合课文及材料简要概括苏洵、苏辙和苏轼父子三人在“岁币”问题上的观点有何不同。(3分)答案 苏洵的观点在于缴纳岁币这类贿赂行为,最后会导致亡国;(1分)苏辙的观点在于缴纳岁币可以满足敌人,使国家安定;(1分)苏轼的观点在于缴纳岁币是鼠目寸光,没有从长远考虑。(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