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文言文阅读 3.题组三 全国甲卷精选(课件)---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三文言文阅读 3.题组三 全国甲卷精选(课件)---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题组三 全国甲卷精选
一、(2024全国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
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而其用人亦各
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
刘备为吕布所袭奔于操程昱以备有雄才劝操图之。操曰:“今收揽英雄时,杀一人而失
天下之心,不可也。”然此犹非与操有怨者。臧霸先从陶谦,后助吕布,布为操所擒,霸
藏匿,操募得之,即以霸为琅邪相。先是操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
叛,后操定兖州,翕、晖投霸。至是,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
也。”操叹其贤。盖操当初起时,方欲藉众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及其削平群雄,
势位已定,则孔融、许攸等,皆以嫌忌杀之。荀彧素为操谋主,亦以其阻九锡而胁之死。
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从前之度外用人,特出于矫伪,以济一时之用,所谓以权
术相驭也。
至刘备,一起事即为人心所向。观其三顾诸葛,咨以大计,独有傅岩爰立之风。关、张、
赵云,自少结契,终身奉以周旋,即羁旅奔逃,无寸土可以立业,而数人者患难相随,别无贰
志。此固数人者之忠义,而备亦必有深结其隐微而不可解者矣。至托孤于亮,曰:“嗣子
可辅,辅之;不可辅,则君自取之。”千载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 亮第一
流人,二国俱不能得,备独能得之,亦可见以诚待人之效矣。
至孙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孙策生擒太史慈,即解其缚曰:“子义青州名士,
但所托非人耳。孤是卿知己,勿忧不如意也。”此策之得士也。陆逊镇西陵,权刻印置
逊所,每与刘禅、诸葛亮书,常过示逊,有不安者,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委任如此,臣下
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力者乎 陆逊晚年为杨竺等所谮,愤郁而死。权后见其子抗,泣曰:
“吾前听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以人主而自悔其过,开诚告语如此,其谁
不感泣 此孙氏兄弟之用人,所谓以意气相感也。
(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
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 )
刘备为吕布A所袭B奔C于操D程昱E以备F有雄才G劝操H图之。
BDG
解析 ①“为……所……”是表被动的固定句式,故A处不能断开。“袭”和
“奔”分别是吕布和刘备的动作,这两个动词不能相连,故B处应断开。②“于操”是
介宾结构,在句中构成状语后置,要紧挨前面的谓语动词“奔”,故C处不能断开。“程
昱”是下句的主语,其前面要停顿,后面不能停顿,故D处应断开,E处不能断开。③“备
有雄才”意思完整,同时“劝”是程昱的第二个行为,故F处不能断开,G处应断开。④
曹操是“劝”的宾语,同时又是“图”的动作发出者,因此H处不能断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藉,凭借、借助,与《陈涉世家》中“藉第令毋斩”的“藉”意思相同。
B.即,即使,与《桃花源记》中“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即”意思不同。
C.固,固然,与《赤壁赋》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固”意思相同。
D.但,只是,与《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意思相同。
A
解析 A项,“藉第令毋斩”的“藉”的意思是“即使、假若”。B项,“太守即遣
人随其往”的“即”的意思是“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臧霸曾为吕布效力,曹操擒捉吕布以后,臧霸为避祸藏匿起来;后来他又被曹操捕获,
曹操不计前嫌,对他委以重任,任命他为琅邪相。
B.曹操初起时为图霸业,能笼络人才,甚至能任用曾与己有怨者;势位已定时则猜忌异
己,滥杀无辜。这正是其用人“以权术相驭”的表现。
C.刘备以性情结交忠义之士,以诚待人,故能深得人心;刘备创业过程中多次遭遇挫折,
但诸葛亮及关、张、赵云等人患难相随,忠贞不渝。
D.陆逊镇守西陵时,深得孙权信任,孙权给刘禅、诸葛亮写信,常常给陆逊看, 有不妥之
处就让他改定;到了晚年,陆逊遭到谗害,郁郁而终。
A
解析 A选项所述的臧霸和曹操的事迹在原文第二段,原文“操募得之,即以霸为琅
邪相”,意思是“后来曹操招募了臧霸,就让臧霸担任琅邪相”,A项中说“后来他又被
曹操捕获”与原文意思不符,此处的“募”为招募义,并非捕获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
(2)吾前听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
答案 (1)曹操让臧霸交出二人,臧霸说:“我之所以能够立身,正因为不做这类事
情。”(“所以……者,……也”固定句式2分,“为”1分,大意2分)
(2)我先前听信谗言,和你的父亲君臣大义不够坚定专一,因此对不起你。(“大义”
“笃”“负”各1分,大意2分)
解析 (1)“所以……者,……也”,表原因的固定句式,可译为“之所以……是因为
……”或“……的原因是……”。翻译时可联系《鸿门宴》中的“所以遣将守关者,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为”,动词,做。
(2)“大义”,君臣大义,君臣情谊。“笃”,坚定。“负”,亏负、有负于,这里翻译为
“对不起”,是为避免与原文“负”字相重复,如翻译为“亏负”“有负于”也可。
知识拓展 “傅①岩爰②立③”的典故
商王武丁担心自己的德行不及先王德行崇高,因而不轻易发言。他经常默默地沉思治
国之道。一天,他梦见上天赐给他一名贤臣,让这名贤臣代他发言。醒来后,武丁详细地
回忆贤辅的形象,绘成画像,派人按照画像在全国各地寻找。傅说在傅岩建筑城墙,很像
武丁的梦中贤臣。于是被推举为宰相,商王武丁把他安置在了自己身边。
【注】①傅,傅说,傅氏始祖,古虞国人,名说,在傅岩筑城。②爰,于是。③立,推举。
【参考译文】
  没有哪个时代的人才比三国时期更兴盛,也只有三国的君主能够各自任用人才,因
此能够得到众人力量的帮助,从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三国的君主任用人才也有各
自不同的特点,大概曹操是用权谋手段控制他人,刘备是用情感与他人建立默契的关系,
孙氏兄弟(孙策和孙权)是用精神情感吸引他人。
刘备被吕布袭击,投奔曹操,程昱认为刘备有卓越的才能,劝说曹操杀了刘备。曹操说:
“现在正是招揽英雄的时候,杀一个人却失去天下的人心,不可以这样做。”然而这还
不是和曹操有仇恨的人。臧霸先是跟随陶谦,后来又帮助吕布,吕布被曹操捉拿,臧霸就
躲避起来,后来曹操招募了臧霸,就让臧霸担任琅邪相。在这以前,曹操在兖州,让徐
翕、毛晖担任大将。兖州动乱,徐翕、毛晖都背叛了曹操,后来曹操平定了兖州,徐翕、
毛晖就投奔了臧霸。到了现在,曹操让臧霸交出二人,臧霸说:“我之所以能够立身,正
因为不做这类事情。”曹操赞叹他的德行。曹操在创业之初,正想要借助众人的力量
来成就大事,所以他凭借这种方式在天下四处奔走。等到他消灭了天下众多的豪杰,形
势已经稳定,地位已经巩固,孔融、许攸等人就都因为曹操猜疑忌恨他们而被杀害。荀
彧一直是曹操的谋士,也因为他劝阻曹操加九锡,最后被曹操迫害而死。这以后才知道
曹操多疑的性情,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地就显露了。之前曹操不拘法度地用人,只是出于
他的做作虚伪,用来解决一时的需要,这就是所说的用权谋手段控制他人。
至于刘备,(他)一开始起兵就被天下人拥戴。看他三次拜访诸葛亮,询问国家大事,只有
他有商王武丁寻访贤臣的风范。关羽、张飞、赵云,从年轻时刘备就和他们建立了深
厚的情谊。刘备一生把它(兄弟情谊)奉为准则来应对处理各种情况,即使他四处奔走
逃难,没有一点地盘可以用来建立自己的事业,可是这几个人在危难中仍然跟随着刘备,
没有二心。这固然是因为这几个人忠诚有义气,可是刘备一定也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
情谊而且不可以分开。到了刘备把辅佐后主的重任托付给诸葛亮时,(刘备)说:“如果
太子刘禅可以辅佐的话,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成才的话,你就取而代之。”千年之后仍能
够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这难道不是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吗 诸葛亮是最优秀
的人才,魏吴两国都没有能够得到他,唯独刘备能够得到他,这也可以看出用真诚对待别
人的效果。
到了孙氏兄弟这里,他们任用人才,也自有别人不如他们的地方。孙策活捉了太史慈,马
上就解开捆绑他的绳索说:“子义您是青州有名的人才,只是投靠错了人罢了。我是真
正了解您的人,不要担心(您为我做事会)不称心如意。”这就是孙策得到人才的方
式。陆逊镇守西陵,孙权雕刻自己的印章并把它放在陆逊的官署。孙权每次给刘禅、
诸葛亮写信,都让陆逊看,有不妥的地方,就让陆逊修改定稿,然后用孙权的印章封好送
走。像这样把重要的事情委托给他,臣子难道有不感激知遇之恩而尽心竭力的吗 陆逊
晚年被杨竺等人诬陷,气愤忧郁而死。孙权后来接见他的儿子陆抗,哭着说:“我先前听
信谗言,和你的父亲君臣大义不够坚定专一,因此对不起你。”自己作为君主,却能够悔
恨自己的过错,像这样真诚地告诉对方,谁能不感动流泪呢 这就是所说的孙氏兄弟任
用人才,用精神情感感动对方。
二、(2023全国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
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人。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天圣二年
登进士第,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
说各三十卷。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
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笃友爱。执
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
肉’,意或不胜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 ”葬之先期,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
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 ”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尧卿为人简
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称治,民
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纮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纮就询
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 ”纮至邑,不复他
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尧卿之学,不惑传注,
问辨思索,以通为期。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曰:“毛之
《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
逆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 ”其学《春秋》,曰:“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
者。”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岂二致邪 ”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曰:
“若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学长于毛、郑《诗》,《左氏春
秋》。”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
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 )
母异A之B谓C族人曰D是儿E爱我F如此G多H知孝养我矣。
BDG
解析 “异之”属于“形容词+之”(如“奇之”“怪之”)的结构,“母”作此结构
的主语,结构完整,“之”后应断开;“曰”为断句标志词,其后应断开;“是儿爱我如
此”中,“是儿”作主语,“爱”作谓语,“我”作“爱”的宾语,文言文中“若是”
“若此”“如是”“如此”等词语往往置于句末,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如“劳苦而功高
如此”(《鸿门宴》),故“如此”后应断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
B.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
C.蔽,有涵盖、概括之义,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
D.逆,意为揣度、预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
D
解析 《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是“迎接”的意思(“逆旅”是文
言固定词语,可直接翻译为“旅店”),和文中加点的“逆”(揣度、预料)的意义不同。
B项中“何怨”“安在”结构相同,都属于宾语前置句式。A和C解说正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周尧卿从小聪明懂事,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虽然年幼,但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见到
母亲则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强忍哀痛,唯恐让母亲伤心。
B.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
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
C.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传注,而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认为解释《诗
经》的《传》《笺》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
D.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嘉许。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
任用,他就去世了;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他褒扬有加。
B
解析 “对于不如自己的人”说法有误,“慢己者”不是“不如自己的人”,而是指
怠慢、侮慢自己的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
(2)纮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答案 (1)流着眼泪说:“过了这一次,即使想尽力,还可能吗 ”(大意3分,“涕”
“是”各1分)
(2)杨纮到了县里,就不再考察其他方面,只凭借所听到的情况举荐他。(大意3分,“察”
“第”各1分)
解析 (1)“泫然”,流眼泪的样子;“涕”,眼泪;“是”,这;“虽”,即使。
(2)“察”,考察;“不复”,不再;“第”,只。
【参考译文】
周尧卿,字子余,他的祖先是汝阴人。周尧卿机警聪明,记忆力强,七岁时就善于写诗,二
十岁时因为学问、品行而闻名。天圣二年周尧卿考中了进士,不断升官做到了太常博
士、饶州通判。去世时,终年五十三岁。著有二十卷文集,《诗》《春秋》说各三十
卷。周尧卿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像成年人一样忧愁哀伤,他看见母亲就克制感情忍住
悲哀,不想伤母亲的心。母亲觉得他不一般,就对同族的人说:“这孩子这样关爱我,他
很明白如何孝顺赡养我啊。”周尧卿最终做到了孝顺赡养他的母亲,其心意就像(他)
母亲说的那样。他对自己的兄弟特别厚道、友爱。为母亲守孝时,他在墓旁修筑草庐
居住了三年,把柴草当作席子,把土块当作枕头,即使生病了也不喝酒吃肉。有人劝他按
照丧礼规矩适度保重,他说:“《礼记》上说‘年老的人和病人(服丧)不用禁止酒肉’,
可能是(担心他们的身体)忍受不了丧亲之痛。我虽然病了,但还没有年老,能忍心像这
样做吗 ”在安葬母亲之前,他亲自背着土修筑坟墓。有人告诉他说:“古代家境贫
穷、没有钱埋葬逝者的人或许这样做,现在你为什么让自己受苦呢 ”(他)流着眼泪说:
“过了这一次,即使想尽力,还可能吗 ”周尧卿为人庄严持重,不计较,面对轻慢自己的
人,他一定会更以礼相待,让对方感到惭愧。他做官的俸禄虽然微薄,却接济同族的人和
朋友,一直到用光后才停止。周尧卿所到的地方都治理得很好,百姓都挂念他。他曾经
担任汀州宁化县知县,提点刑狱杨纮进入县境,暗中查访刺史为政的好坏。杨纮看到有
人带着刑具给苗除草,就走过去询问他原因。那人回答说:“我家境贫穷,因为贪图利
益,替别人做了假证。法令不可欺辱(犯法),而我做了欺法之举,我又怨恨什么呢 ”杨
纮到了县里,就不再考察其他方面,只凭借所听到的情况举荐他。庆历年间,范仲淹因为
周尧卿经学、品德可作为学习的榜样,向皇帝举荐他,可还没有来得及录用,他就去世
了。周尧卿研究学问,不被解释经书的文字所迷惑,询问、辨析、思考、探索,以通达作
为要求。他学习《诗经》,根据孔子所说的“《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
想没有邪念”,孟子所说的“解说《诗经》的人,用他自己的心意来推测作者的志趣,这
样才能真正理解它”。他探究《诗经》的意旨所在,从而发现了毛、郑解说《诗经》
的对与错。他说:“毛诗对《诗经》的注解想做到简明,(但)有时缺少义理,这不符合
‘一言以蔽之’的特点。《笺》对《诗经》的注解想要做到详尽,(但)有时远离性情,
这不符合‘以意逆志’的精神。这些(在学习时)可以不加以选择吗 ”他学习《春
秋》,说:“左氏记载详细,知道了经书著作的原因。”至于三传之间的异同,他都有不
选择的地方,说:“圣人的意思,难道会有两个吗 ”欧阳修在他墓前树碑刻文来表彰他
说:“像周尧卿这样的人,在他母亲活着的时候,侍奉母亲,竭尽孝道;为他母亲守孝时,哀
痛至极,都是用礼仪(来规范自己)。他在治学方面擅长毛、郑《诗经》以及《左氏春
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