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朱彝尊诗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度大庾岭①(清)朱彝尊雄关直上岭云孤,驿路梅花岁月徂。丞相祠堂②虚寂寞,越王③城朗总荒芜。自来北至无鸿雁,从此南飞有鹧鸪。乡国不堪重伫望,乱山落日满长途。注:①大庾岭:在江西大庾县境内,岭上广植梅树,故又名梅岭,②丞相祠堂:指大庚岭上张九龄祠堂。丞相,指唐宰相张九龄,九龄为岭南人。③越王:指汉南越王赵佗,其都城在广州府城西二十七里。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来到雄伟险峻的大庾岭之巅,由驿路两旁的梅花引发了对岁月流逝的无限忧思。B.颔联实写诗人在大庚岭上看到寥落的丞相祠堂和荒废的越王城阙,寄寓着他的伤时怀古之情。C.尾联以夕阳照乱山、诗人不忍回望的场景,表达出内心的伤感。“不堪”二字写得沉重而苍凉。D.本诗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在落寞凄清的景物描写中蕴含着诗人的感慨,诗风含蓄蕴藉,沉郁顿挫。2.赏析颈联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青玉案 临淄道上朱彝尊(清)清秋满目临淄水,一半是,牛山泪。此地从来多古意:王侯无数,残碑破冢,禾黍西风里。青州从事须沈醉,稷下雄谈且休矣!回首吴关二千里。分明记得,先生弹铗,也说归来是。【注】“青州从事”,代指美酒。“稷下”,齐都城临淄的稷门。“稷下雄谈”,代指高谈阔论。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从“临淄道上”下笔,径直点题。首句不仅点明了时间和地点,而且营造了一种萧瑟、满目苍凉的环境气氛。B.“王侯无数,残碑破冢,禾黍西风里”三句,词人以沉重的笔触,悲怆的情调,写出荒凉,凸现“临淄道上”所见。C.“此地从来多古意”作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它既是上片无数“牛山泪”的总束,也是下片所述的无数现实的总起。D.全词以“分明记得,先生弹铗,也说归来是。”作结,更加具体地表述“回首”的缘由,使得作者的情怀达到极点。4.用典是本词的一大特色。试析作者借“禾黍”“弹铗”两个典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酬洪昇①朱彝尊金台酒坐擘红笺②,云散星离又十年。海内诗家洪玉父,禁中乐府柳屯田。梧桐夜雨③词凄绝,薏苡④明珠谤偶然。白发相逢岂容易?津头且揽下河船。【注】①洪昇:清代戏曲家,《长生殿》作者。因于佟大后丧服之期演唱《长生殿》,被革去国子监大学生籍。在京滞留期间,与谪官的朱彝尊交往。后于杭州,二人重遇,遂有此诗。②金台:即黄金台,战国时燕昭王所筑,以求人才。擘红笺:指分笺题诗、酬唱。③梧桐夜雨:《长生殿》中有“夜雨梧桐落叶时”的诗句。④薏苡:一种植物果实。据《后汉书》载,马援在交趾常吃薏苡,回家时装了一车,被诬告说带回一车明珠。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起句叙述当下相聚酒楼吟诗作对的情景,次句用“云散星离”比喻二人十年的分离。B.颔联将洪昇比作诗人洪玉父和词人柳永,盛赞洪昇之才,也暗示其与柳永相同的命运。C.尾联起句的“岂”字与首联次句的“又”字相呼应,前后脉络相承,强调二人相见之难。D.有感于白发相逢不易,诗人最后邀请友人下船游湖,突出彼此友情的深厚与珍贵。6.有人评论此诗“句句发自肺腑,颈联尤其催人泪下”,请对颈联加以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霜天晓角·晚次东阿①朱彝尊鞭影匆匆,又铜城驿东。过雨碧罗天净②,才八月,响初鸿。微风何寺钟?夕曛岚翠③重。十里鱼山④断处,留一抹、枣林红。【注】①次:停留,途中止宿。东阿:今属山东。②碧罗天:天之澄澈有如碧罗。北宋苏轼《哨遍》词:“初雨歇,洗出碧罗天。”③岚翠:山间青绿色的雾气。④鱼山:又称鱼条山,在东阿县西八里。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从“鞭影匆匆”写起,写诗人在赶路途中匆忙过铜城驿,见到了雨过天青的澄澈秋景。B.下阕写“夕曛”点明时间,照应题目中的“晚次”,下阕的描写声画结合,具有诗意。C.全词以时间为线索,从雨过天晴的白昼写到傍晚,描绘了不同时段的淡雅秋景。D.最后一句写诗人远眺东阿鱼条山,看到山上枣林成熟,表达了丰收的喜悦之情。8.朱彝尊的词作体现了“浙西词派”雅致、淡远的特点,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云中至日①〔清〕朱彝尊去岁山川缙云岭②,今年雨雪白登台③。可怜至日长为客,何意天涯数举杯。城晚角声通雁塞④,关寒马色上龙堆⑤。故园望断江村里,愁说梅花细细开。【注】①云中:古郡名,今山西大同市。至日:这里指冬至。 ②缙云岭:今浙江缙云县。 ③白登台:即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东北。 ④雁塞:即雁门山,今山西代县西北。 ⑤龙堆:即白龙堆,古西域沙丘名,在今新疆南路的戈壁滩沙漠。9.本诗一共有几联对仗?以下选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10.对本诗题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羁旅诗 B.边塞诗 C.山水诗 D.怀古诗11.本诗在情感抒发上具有“远客之悲层层郁积”的特点,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出居庸关朱彝尊①居庸关上子规②啼,饮马流泉落日低。雨雪自飞千嶂外,榆林③只隔数峰西。【注】①朱彝尊:清初浙江嘉兴人,一生热衷于探访名胜古迹。②子规:即杜鹃鸟,叫声凄凉。③榆林:著名古塞,距居庸关七百多里。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要出居庸关远游塞北,他伫立雄关之上,听到子规凄凉的啼鸣,不由得触动内心深处的一缕愁绪。B.次句写诗人在山泉边给马饮水时所见夕阳西下的情景,“低”字透露出视野受阻无法纵目远望的遗憾。C.第三句写塞外的雨雪之景,在重峦叠嶂之外,雨雪横扫天际,气势磅礴,展现出塞外寥廓壮美的景象。D.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放眼关外,从苍茫落日到千嶂雨雪,远及榆林古塞,虽句句写景,却是景中含情。13.这首诗前后感情有较大的变化,试分析第四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答案1.B 2.颈联借景抒情,“北至无鸿雁”“南飞有鹧鸪”借鸿雁不到、鹧鸪南飞渲染环境,写出此地的荒僻,引发诗人思乡之情和凄切的故国之思。【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实写诗人在大庚岭上看到寥落的丞相祠堂和荒废的越王城阙”错,颔联由丞相祠堂的寂寞,联想到越王城阙的荒芜,后句是虚写。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颈联“自来北至无鸿雁,从此南飞有鹧鸪”意思是,北来的大雁飞不到此地,南飞的鹧鸪与梅岭争高。自古以来人们即认为:衡阳回雁峰,是南飞大雁的回头之地,而大庾岭在回雁峰以南,所以大雁从来也飞不到这里。只有鹧鸪“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使远离家乡的行人意乱神迷,顿生孤独、寂寞和前途渺茫之感。颈联从飞禽着眼,借景物抒情,“北至无鸿雁”“南飞有鹧鸪”写出此地的荒僻,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作者深深的感慨和浓厚的思乡之情;再结合整首诗的内容和创作背景,诗中所包含的浓烈的感情,也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叹,而是一种故国之思、亡国之痛。3.C 4.①“禾黍”即黍离之悲。周大夫过故宗庙宫室、见其尽为禾黍的悲哀。借此表达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国破家亡之痛。②“弹铗”:冯谖曾弹铗而歌,向孟尝君表达诉求。词人以冯谖自比,表明自己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表现其对官场的厌倦,对故园的向往之情。【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 “‘它既是上片无数‘牛山泪’的总束”理解错误。“此地从来多古意”是上片“王侯无数,残碑破冢,禾黍西风里”的总束,解释了“牛山泪”的原因。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作者借“禾黍”“弹铗”两个典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禾黍”:临淄本是春秋战国时齐国的国都,所以他就从齐景公牛山滴泪接着写到历史的盛衰:“此地从来多古意”,不过昔日的“王侯无数”,现今却已变成“残碑破冢”,掩映在“禾黍西风里”。“黍离之悲”指周大夫过故宗庙宫室、见其尽为禾黍的悲哀的故事。这几句话,概括地写出了改朝换代、昔盛今衰的惨痛景象,作者借此表达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国破家亡之痛。“弹铗”:诗人由眼前的“临淄道上”联想到自己的故乡:“回首吴关二千里,分明记得,先生弹铗,也说归来是。”作者家在浙江,故曰“回首二千里”(“吴关”泛指江南);作者常怀“归去来兮”的思想,故而又借用了发生在此地的另一个“弹铗”典故。齐国公子孟尝君食客冯锾曾弹铁而歌曰:“长铗归来乎”。此处词人以冯谖自比,表明自己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抒发自己但愿早日结束游幕生活、返归故里之情。5.A 6.①上句化用《长生殿》的词句,盛赞洪昇戏剧创作的成就,又以戏词的凄苦氛围暗示洪昇现今所处的心境。②下句以马援被诬的典故,表示洪昇被谤同样荒唐,发自内心地为友人鸣不平,语含婉讽。③颈联寄寓作者对友人无辜遭控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不恤人才的愤懑。【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首联起句叙述当下相聚酒楼吟诗作对的情景”错。首联起句叙旧谊,先回忆当年分别的情景。故选A。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颈联是“梧桐夜雨词凄绝,薏苡明珠谤偶然。”意为:夜雨阴冷敲打着寂寞梧桐,连诗词也显得极度凄凉,更意想不到的是竟然无端被人诬蔑,蒙受冤屈。颈联寄寓作者对友人无辜遭控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不恤人才的愤懑。根据注释,上句中“梧桐夜雨”化用《长生殿》中有“夜雨梧桐落叶时”的诗句,“梧桐夜雨”指《长生殿》第四十五出《雨梦》,这场戏描写唐明皇自蜀还京后百般思念杨贵妃,秋宵难眠,独听雨打梧桐梢的悲凉感受。这出戏为《长生殿》写情的高潮,其唱词凄绝,震撼人心,久演不衰。作者这里特意标出《长生殿》来彰扬洪升突出的戏剧成就,又以戏词的凄苦氛围暗示洪昇现今所处的心境。根据注释,下句诗人又“薏苡明珠”一句,又用汉代马援无端受谤的典故,来形容洪升因《长生殿》的演出而遭弹劾下狱的冤案。这场冤案表面上看是小人衔恨告发,事出偶然,实则是洪升、赵执信等人才高性傲,在京城交游燕集,每白眼踞坐,指古责今,不趋显贵,因而受到一些朝官的嫉恨,要把洪升等人排斥于仕途官场之外。诗人深知其中缘由。所以,诗中虽然是“谤偶然”,但实际上是用马援受诬之典,来说明洪昇被谤同样荒唐,显示出作者对友人受谤的愤愤不平。7.D 8.①选取富有诗意和美感的意象“初鸿”“微风”“寺钟”等,营造出清幽、淡雅的氛围。②运用了清新雅致的语言,如“鞭影匆匆”“过雨碧罗天净”。③整首词描绘了雨过天晴后的秋景,意境淡远。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读者在欣赏美景中自行体悟。【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表达了丰收的喜悦之情”错误,“十里鱼山断处,留一抹、枣林红”所描绘的是东阿鱼条山远景中的枣林景象,但并非直接表达了丰收的喜悦之情。这里的“枣林红”更多的是对秋日景色的一种细腻描绘,通过色彩对比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和诗意,而不是直接表达情感。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风格特点的能力。从意境的营造来看,这首词也展现了浙西词派的特点。全词选取富有诗意和美感的意象,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如雨后的天空、微风中的寺庙钟声、夕曛岚翠、山枣林等,营造出一个淡雅、宁静的氛围。从用词来看,这首词语言简练,意蕴深远。例如,“鞭影匆匆”四个字就生动地描绘出了旅途的匆忙;“过雨碧罗天净”则以碧罗天比喻雨后的天空,既雅致又形象,让人仿佛能够看见那清新洁净的天际。又如“留一抹、枣林红”,通过一抹枣林红的描绘,既展现了秋日色的绚烂,又给人以淡远的想象空间。从情感的表达来看,这首词的情感表达含蓄而深远。虽然词中并未直接抒发强烈的情感,但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旅途生活的独特感受、细腻观察和对自然的热爱。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展示了其内心世界的平和与超脱,既符合浙西词派淡雅的风格,也展示了朱彝尊的高超技艺。9.C 10.A 11.答案示例:首联以“去岁”和“今年”对举,“山川”言地理之辽远,“雨雪”说季候之变换,引出生涯漂泊之悲的主题;颔联写至日时分,原本应阖家团聚,可诗人却仍旧羁旅天涯,不得归去,为客已悲,至日为客愈悲;颈联从“天涯”写到眼前处境,“城晚”“关寒”“角声”“马色”“雁塞”“龙堆”营造出声色交融的森严气象,进一步加重诗人内心孤独悲凉的感受;尾联以虚映实,写故园江村远不可望,只能祈愿和想象梅花开放的美好景致,更衬出眼前的远客之悲。全诗从慨叹客游到望断乡关,再到愁说忆梅,逐层推进,哀情益显深长悲惋。【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本诗讲究对仗,除尾联外,三联全都对仗工整。首联“去岁”对“今年”,“山川”对“雨雪”,“缙云岭”对“白登台”;颔联“可怜”对“何意”,“至日”对“天涯”,“长为客”对“数举杯”;颈联“城晚”对“关寒”,“角声”对“马色”,“通雁塞”对“上龙堆”。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题材的能力。结合【注】可知,本诗写于冬至日,冬至这天本应与家人团圆,身处天涯的诗人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了这首诗。首联描写今昔的对比;颔联感叹冬至之际孤身饮酒;颈联寓情于景,由眼前的萧瑟之景联想到塞外边地的荒冷;尾联遥想故园美景,与眼前之景形成对照。属于羁旅诗。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情感的能力。首联交代行踪,说自己并不是今朝不得归家,而是久在异地,漂泊至今;“山川”“雨雪”暗示在外的艰辛,今年的情形尤其令人伤悲,雪花纷至,山中寒气逼人。引出生涯漂泊之悲的主题。颔联直抒胸臆,可叹游子在佳节时分,众人团圆之际,只能登高饮酒排解忧愁。“长”“数”字表明诗人在外做客之久及思乡之苦。颈联放开视角,由景人情,由眼前的萧瑟之景联想到塞外边地的荒冷,以此烘托孤寂凄冷的心境。尾联收束全篇,想起故乡的风物,聊解愁肠,但路途遥远,即便是决眦也不能如愿。这重重的阻隔,加上料想故园的梅花正是恣情怒放,尽展风姿的时候,禁不住伤痛万分,还不如勿提此物。这样的心境使得善于含蓄寄意的诗人也直说“愁”字了。12.B 13.著名的榆林古塞远在七百里外,然而在诗人看来仿佛近在眼前,表达了诗人热爱探访名胜古迹,当胜景将现,无比欣喜迫切,全然不怕路途遥远的豪迈之情。【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低’字透露出视野受阻无法纵目远望的遗憾”错,次句写诗人站在潺潺的山泉畔,遥看苍茫的远天,又见一轮红日,正沉向低低的地平线的塞上奇景,顿令诗人惊喜不已,可见不是视野受阻无法纵目远望的遗憾,而是写出视野极为开阔的惊喜。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第四句“榆林只隔数峰西”是说诗人意兴盎然地转身西望,不禁又惊喜而呼:那在内蒙古准格尔旗一带的“渝林”古塞,竟远非人们所想像的那般遥远!从居庸塞望去,它不正“只隔”在云海茫茫中耸峙的“数蜂”之西么?诗之结句把七百里外的榆林,说得仿佛近在咫尺、指手可及,表现了诗人无比欣喜迫切,全然不怕路途遥远的豪迈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