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韩淲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韩淲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韩淲诗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风雨中诵潘邠老诗
韩淲①
满城风雨近重阳②,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①韩滤(1159-1224),江西上饶人,南宋诗人,从仕不久即归隐。本诗写于庆元四年(1198)秋。②满城风雨近重阳:原为江西派诗人潘邠老的名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引用开头,写出了临近重阳佳节,诗人于风雨飘摇中独登吴山之巅的形象。
B.颔联委婉抒情,既有年华渐老的感叹,也有无论入世出世,都意气轩昂的进取。
C.颈联情景交融,寄断肠悲愁的主观情感于本应吟兴的“野色”之上,形成对比。
D.尾联以景结情,以暮色苍茫中江水翻腾的画面收束全诗,有言尽而意无穷之妙。
2.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这两种情感是不是矛盾呢?请联系诗歌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兰溪①舟中 韩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注】①兰溪:位于浙江省中西部,地处钱塘江中游。
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此词写作者舟行水上之所见所感,是一首清新俊逸的山水词,作者以清幽淡静之笔,写出了闲情逸致之趣。
B.上片首句描绘了一幅兰溪烟雨图,细雨湿秋风,溪面一片烟,朦胧的溪面,朦胧的烟雨,渲染了一种凄苦冷寂的氛围。
C.“帆迎……复圆”二句为写山色水容妙句,山色来还去,滩痕散复圆,以动写静,静中有动,充满意趣。
D.下片前三句写舟中之人欲饮酒吟诗,自得其乐,江上鸥鹭翩翩飞翔,无拘无束,虚实相生,有物我两忘之古意。
E.结笔二句,一气贯成,写顺流而下,船行速度之快,将梦境与现境打成一片,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心情。
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全词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注
韩淲
坐上有举昔人《贺新郎》一词,极壮,酒半用其韵。
万事佯休去。漫栖迟、灵山起雾,玉溪流渚。击楫凄凉千古意,怅怏衣冠南渡。泪暗洒、神州沉处。多少胸中经济略,气□□、郁郁愁金鼓。空自笑,听鸡舞。
天关九虎寻无路。叹都把、生民膏血,尚交胡虏。吴蜀江山元自好,形势何能尽语。但目尽、东南风土。赤壁楼船应似旧,问子瑜、公瑾今安否。割舍了,对君举。
【注】绍兴八年(1138),宋金议和已成定局,主战派李纲仍上书反对,张元千乃赋《贺新郎》“曳杖危楼去”一词寄之,以示支持。五十余年后,休官退居上饶的韩淲于酒席上因有人举其词,感其壮,遂步其原韵,挥笔写成此词。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笔感慨深沉,佯作抛却万事,与收笔“割舍了”遥相呼应,含蓄地展现出词人“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的爱国情怀。
B.“灵山起雾,玉溪流渚”两句,描写了归隐环境之清幽,暗含了词人内心情感的怅惘、愁恨,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C.“金鼓”指“鸣金击鼓”,词中借代收复中原的北伐,“郁郁”抒发了爱国志士一心北伐却不为朝廷所用的压抑愤懑。
D.下阕写秀美的吴蜀两地大好河山沦落敌手,国家形势一言难尽,直抒词人对沦陷国土的怀念,以及恢复河山的宏图壮志。
6.本词用典寄意,请结合全词,选择两处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朝中措·约和卿、敬之持醪为文叔①生朝
韩淲(宋朝)
山林钟鼎似无同。舒卷有穷通。洗出壶中三峡,帝城赢得从容。
黄流乱注,狂澜既倒,砥柱能东②。此际诞弥杯酒,宜歌风虎云龙③。
【注】①文叔:潘友文的字。他为政宽惠,推诚抚民。②狂澜既倒,砥柱能东:韩愈《进学解》中有“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③风虎云龙:比喻明君贤臣关系的相得相合。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在友人潘文叔生日之际,邀请两位好友一起为他庆贺生日,词末“此际诞弥杯酒”一句也与此相呼应。
B.词人认为隐居与做官是有区别的,人的境遇也有困厄、通达之分,词人的观点具有辩证意味,发人深省。
C.词人善于用典,能够结合人物的特征和事件的意义而巧妙地援古以证今,丝毫不露痕迹,表达含蓄蕴藉。
D.本词中没有使用祝寿时常用的松鹤、寿香等意象,打破了祝寿词的常见套路,语意新奇,让人耳目一新。
8.宋人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寿曲“只形容当人事业才能,隐然有祝颂之意方好”。本词符合沈义父对好寿曲的要求,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明月棹孤舟 逢子似清河坊市中客楼小饮
韩淲
忽得相逢惊似旧。问山中、酒徒诗友。闲倚晴楼,长安市上,华发为君搔首。绿竹疏梅今在否。对西湖、夕阳烟岫。鸿雁声中,人间今古,还是醉醒时候。
9.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人与友人意外相逢,询问山中的酒友诗朋是否安好,侧面展现了友人的雅趣。
B.“搔首”这一动作蕴含的情感与《静女》“搔首踟蹰”中的“搔首”并不相同。
C.下阕首句虚写绿竹疏梅,“今在否”传达出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感慨。
D.整首词通过描写相逢、饮酒、怀旧的场景,展现了词人与友人重逢的内心世界。
10.本词在表情达意方面富有层次性,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兰溪舟中
韩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作以景语发端:新雨之后,澄宇如洗,水面轻雾,缥缈如烟,秋风鼓荡其间,具有一种清新怡人的情致。
B.次句写登舟之情景,词人华发束巾,年事虽高,但轻装登舟,缘溪而行,在轻巧的笔调中传达出词人的洒脱风貌。
C.下片中“寻”“试”两个动词,运笔灵巧,表达出词人悠然自得的潇洒风度,也抒发了词人寄情山水的心怀。
D.结尾处词人通过对梦境的描写,写出此次行程的目的地——钱塘,想象丰富;词人一夜安眠,写出了舟行之缓。
12.“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是历来被传颂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简要分析。
答案
1.B 2.不矛盾。
①壮心:诗人面对野色迷人的吴山之巅和眼前的大江,触景生情,自然壮怀激烈。②断肠:因为满城的秋风秋雨,人生的行藏起伏,青春年华的流逝,独在异乡的孤单,诗人一腔悲愁油然而生。③曾经入仕后又归隐,壮心不忘,正是断肠的原因。诗人才三十多岁却说“老眼昏花”,应为愤激之词;尾联“今古骚人乃如许”,也透露出壮心难酬的伤感;结尾一句更以苍茫之景写出归隐后的惆怅不得志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委婉抒情”错,不是委婉抒情,而是直抒胸臆。颔联“壮心轩豁任行藏”表达自己无论出仕还是休官,皆襟怀坦荡,壮志不息。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联诗人站在吴山上,在风雨中远眺,必然会因大自然的壮观而思潮汹涌。
颔联由写景转为直抒胸臆,所谓“老眼昏花忘远近”,是叹息自己虽在中年,已有老态龙钟之感。何况当此倍思亲朋的佳节,诗人却独在异乡,独上吴山,风雨如晦,目力不济,垂暮之悲难免涌上心头。但是老境可叹,远近可忘,壮心不可磨,理想不可抛。“壮心轩豁任行藏”,是说自己无论出仕还是休官,皆襟怀坦荡,壮志不息。
颈联“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两句亦景亦情。山脚下浩浩荡荡的江水使诗人联想到了自己一去不返的青春年华,那风雨中飘飘洒洒的黄叶令诗人联想到了自己飘零孤苦的身世,这里的心境似与“轩豁”的“壮心”在气氛上不吻合,实际上“壮心轩豁”是不可或忘的素志,而“断肠”之苦则是无可排遣的今愁。今愁正由素志的不能实现而引起,越是写志向远大,不能付诸实现时的愁苦就越大,如果不是因为心情愁苦,诗人是不必冒风雨“独上吴山”的。
尾联“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以景结情,语尽而思无穷。此刻的诗人,面对“断肠”的秋光,联想到“今古骚人”的共同命运,诗人不禁流露出壮志难酬和归隐后的惆怅不得志之情。
所以说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这两种情感是不矛盾的。
3.BD 4.①享受人与自然相融的和谐之美。“华发”可见词人已届年老,然兴致盎然,“帆迎”“橹破”写出词人与大自然的契合。
②面对时空变迁、世易时移的泰然、洒脱之情(或抒发对人生、世事变化迅疾,难以预测、把握的感慨)。末二句写半夜才梦到钱塘,醒来钱塘美景已在眼前,梦与现实相融于一体,隐约可见出词人自在愉悦之情。
【解析】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凄苦冷寂”不恰当。首句“雨湿西风水面烟”是写背景。一个“湿”字,把雨和风都写活了,给人以清新之感;“烟”之上贯以“水面”,更呈迷蒙之美。在这么一幅清淡幽雅的画面上,慢慢化入一个突出的人物形象:“一巾华发上溪船”。这句不仅写出词人的装束与年纪,更重要的是以轻巧的笔调传达出词人“一枕暑风外,事事且随缘”的洒脱风貌。D项,无“虚实相生”的手法。“寻浊酒,试吟篇”,运笔灵巧,一“寻”一“试”,表达出词人那悠然自得的潇洒风度,也通过这行动的描写来抒发了词人寄情山水的心怀。
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全词进行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情感。“一巾华发上溪船”,一巾华发,可知词人此时已届老年。词人此时已过隐居生活,其襟抱洒然尘外,对大自然之体会,自格外亲切。上溪船三字,下得兴致盎然。于是,读者仿佛也随了词人登舟溪行。“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此一联,极写乘舟风行水上饱看山色水容的美感逸趣。上句写山色。帆迎,船迎往前去,是动态。山色来——还去,山一一迎面而来,又一一掉臂而去,又是动态。动态写山,动中有动,别具情趣。下句写水容。橹破滩痕散——复圆。滩痕即滩上水文。溪则有滩,滩则有纹,纹呈圆形。船夫过滩施橹,击散了圆圆的滩痕,船过处,滩痕又一一复为圆形。此句写滩痕亦趣。自其破散以观之,则滩痕为动态。“寻浊酒,试吟篇”,舟中,词人要来家常之酒,乘兴吟起诗篇。“避人鸥鹭更翩翩。”江上,鸥鹭翩翩飞翔,亦无拘无束。此三句,写出人自得其乐,鸟亦自得其乐,真有物我两忘之古意。“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结笔二句,一气贯注。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结笔写顺流而下舟行之速,风趣得很。梦境与现境打成一片。此二句不禁令人联想起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题干明确考查情感,考生应抓住诗歌中景物的特点。考生可以从诗句中所写的景物入手分析诗人情感。
5.D 6.示例:①“击楫凄凉千古意,怅怏衣冠南渡”,典故出自《晋书·祖逖传》,作者运用这一典故,缅怀靖康南渡,先辈北伐遗愿,至今没有成为现实。②“空自笑,听鸡舞”这个典故出自《晋书·祖逖传》,用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慨叹纵然有闻鸡起舞之志,终究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此实为整个南宋志士仁人报国无门的历史悲剧之写照。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下阕写秀美的吴蜀两地大好河山沦落敌手,国家形势一言难尽”说法错误。“吴蜀江山元自好,形势何能尽语”的意思是东起于吴,西至于蜀,祖国还有一片大好河山,人力、物力、地利,形势何可尽道?可以有所作为。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本词属于典型的掉书袋类诗词,其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如其中关于祖逖的典故就运用了两个。
词中“击楫凄凉千古意,怅怏衣冠南渡”,这个典故出自《晋书·祖逖传》,其中记载“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有如大江!”词人此处用此典,是缅怀靖康南渡,先辈北伐遗愿,至今没有成为现实,此恨千古难灭。韩淲对南渡之初的元老重臣李纲,万般推崇。其《涧泉日记》云:“渡江以来,李伯纪第一流。”又云:李伯纪、赵元镇(鼎)渡江之初,整顿国家,今蒙福无穷。”运用此典也是缅怀李纲等先辈之遗事。
“空自笑,听鸡舞”这个典故也出自《晋书·祖逖传》,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成语“闻鸡起舞”的出处。用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慨叹纵然有闻鸡起舞之志,终究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作者运用这一典故,非常形象地描写了整个南宋志士仁人报国无门的历史悲剧,简练而深沉,感人至深。
还有“泪暗洒、神州沉处”,神州沉处,指中原陷落,语出《晋书·桓温传》“神州陆沉,百年丘墟”。张元千原词云:“帐望关河空吊影”,又云:“愁生故国”。此正化用其意。作者运用这一典故,泪洒神州陆沉,一语双关,既是写李纲、张元千,也是写自己。充满着爱国主义情感。
7.B 8.①在沈义父看来,寿曲应只写寿星的才干、能力和事业上取得的成就,并在其中隐含对寿星的美好祝愿,这样的寿曲才是上乘之作。
②本词没有直接写赞颂之词,而是写了潘友文的从容通达,且能够力挽狂澜,是朝廷的中流砥柱,隐含着对其品格和才能的赞扬。
③在表达祝寿之意时,本词没有直写祝愿潘友文长寿,而是歌颂了他和君主的相得相合,表达了对他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的肯定。
【导语】这首《朝中措》通过对比山林隐居与朝廷为官的不同境遇,表达了对友人潘文叔为政宽惠、推诚抚民的赞美。词中运用典故巧妙,寓意深远,既有对友人事业才能的高度评价,又隐含祝寿之意,打破了传统祝寿词的常见套路,语意新奇,令人耳目一新。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词人认为隐居与做官是有区别的”错误。“山林钟鼎似无同”的意思是隐居和做官看似没有相同之处,实际上二者是一样的。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题干中沈义父《乐府指迷》中认为好的寿曲应该只写寿星的才能和功绩,不要将祝颂之意表现得太明显,只在其中隐含对寿星的美好祝愿。
词中写到“洗出壶中三峡,帝城赢得从容。黄流乱注,狂澜既倒,砥柱能东”,意思是你境界超凡脱俗,在皇城风雨中安稳从容。黄河水乱流入注,你能挽狂澜于既倒,如砥柱阻挡洪水向东。写出了潘友文的从容通达的人生态度,以及能够力挽狂澜,在朝廷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赞扬了潘友文的品格和才能。符合沈义父《乐府指迷》中一首上乘的寿曲不直接写赞颂之词,而是写寿星才能和功绩的特点。
词中写到“此际诞弥杯酒,宜歌风虎云龙”,意思是在此为你举一杯生辰酒,应该歌颂你能君臣相得,跟从真龙。这里在表达祝寿之意时,没有拘泥于传统,祝愿潘友文长寿,而是说像他这样的才干之士,得遇明君,能够与贤明的君主相得相合,能够一展抱负,表达了对他事业上取得的成就的肯定。
9.C 10.①表达了词人时光易逝、韶华不再的感慨。
②表现了友人相逢的惊喜和对友情的珍视。
③展现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情感,聚散离合的悲喜。
【导语】韩淲此词以相逢为引,借酒抒怀,展现了时光流转中的复杂情感。上阕写意外重逢,询问旧友,下阕怀旧景,感慨今昔,层次分明,情感真挚。全词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慨,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C.“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感慨”错误,这首词通过描绘与友人意外相逢的场景,层层递进地表达了词人的复杂情感。上阕以“惊似旧”点出重逢的意外与感慨,下阕则以“绿竹疏梅”虚写物是人非的沧桑,结尾以“醉醒时候”隐喻人生无常。全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词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世事的感慨。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的手法的能力。
①“闲倚晴楼,长安市上,华发为君搔首”,词人在长安市上的晴楼闲倚,与友人相聚,却不自觉地为友人搔首,看到彼此的华发,心中不禁涌起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曾经的青春年少已不复存在,如今都已白发苍苍,时光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让人在相逢的喜悦中又夹杂着一丝对岁月无情的无奈与叹惋。
②开篇“忽得相逢惊似旧”,一个“忽”字,写出相逢的意外,“惊似旧”则生动地表现出词人见到友人时那种又惊又喜的心情,仿佛时光倒流,友人依旧如往昔一般。“问山中、酒徒诗友”,询问山中的其他酒友诗朋,体现出词人对往昔与友人共同交游时光的怀念,也侧面表现了对眼前友人的珍视,以及对曾经那段与朋友们一起饮酒作诗的美好时光的眷恋,足见友情在词人心中的分量。
③“绿竹疏梅今在否。对西湖、夕阳烟岫”,由对自身与友人的感慨,转向对曾经共同赏玩的绿竹疏梅等景物的怀念,“今在否”流露出一种对往昔事物是否还在的担忧与牵挂,暗示着时光变迁,物是人非。“鸿雁声中,人间今古,还是醉醒时候”,在鸿雁的声声鸣叫中,词人由眼前的情境联想到古往今来,人间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就如同此刻自己与友人的相逢,有惊喜,有感慨,有对往昔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未知,而人们也总是在这样的聚散离合中,体验着醉与醒的不同状态,展现了一种超越个体的、对人类普遍情感的思考与感悟,使全词的情感上升到了一个更为广阔和深沉的层面。
11.D 12.①动词使用精当:一个“迎”字,赋予“帆”以人之情态,词人对于行程的期待,对于山水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破”字,写出舟行疾速,遏浪向前之气势。②虚词使用精当:一个“还“字,写山的接近又远去,突出舟行之疾速;“复”字,写水痕散而复圆,突出了动静交替的景物变幻。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写出了舟行之缓”错。应是说明顺流而下舟行之疾速。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动词使用精当:“帆迎山色来还去”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迎”字赋予了“山”和“帆”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帆船向着青山驶去,又离青山远去的景象,富有意趣,词人对于行程的期待,对于山水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橹破滩痕散复圆”句写船过滩时,击散了滩上的圆圆的水纹,此为动态描写,“破”字,写出舟行疾速,遏浪向前之气势。
虚词使用精当:“山色来还去”,一个“还“字,写山的接近又远去,化静为动,写出了山迎面而来,又离船而去的景象,表现了舟行之快,别具情趣;“橹破滩痕散复圆”句“复”字,写船过之后,滩上的水纹又复合为圆形,则滩上又呈静态,动静结合,静中有动,极具情趣,突出了动静交替的景物变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