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重庆市重点学校202-2026学年高三开学质量检测语 文 试 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达尔文进化论从本质上改变了我们对地球生命现象的理解,它围绕生物多样性的起源与发展,引导人们探索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或称进化谱系)。然而,学术界对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论体系和科学本质的讨论一直争议颇多,持续至今。值得一提的是,有“20世纪达尔文”之誉的恩斯特·迈尔在长达80年的跨世纪研究生涯中,除发表了有关动物进化方面的重要论著外,还特别厘清了达尔文进化论的逻辑架构,将其划分为五个既可分割又有联系的组成部分,即物种可变理论、共同祖先理论、渐变理论、物种增殖理论以及自然选择理论。其中,自然选择理论占据了最为重要的地位,堪称进化论的灵魂。迈尔杰出的生物学哲学思想为我们全面掌握进化论的理论体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在达尔文进化论中,具有有益性状的生物存在差异的繁殖优势被称为自然选择,因为是自然来“选择”提高生物生存与繁殖能力的性状。如果生物的突变性状降低其生存与繁殖能力的话,自然选择就会减少这些性状在生物群体中的扩散。事实上,人工选择也是一种类似的过程,但在这种情况下是人而不是自然环境使生物交配以选择理想的性状。最常见的例子莫过于农牧业和园艺栽培,它们都是通过人工选择方式来获得人们所需的家畜品系和园艺植物品种的。达尔文进化论为进化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比较分析途径,它基于以下原理:现存生物在结构复杂性及与之相关的功能完善程度上的差异是进化过程中不同进化单位的不同变异速率和程度所致;倘若各进化分支的进化速率相同(恒定),各类群之间相关性状的差异程度就是该性状分异时间(进化时间)的函数,因而可以作为衡量类群之间亲缘关系的尺度;从连续地层中发现属于同一类群的化石类型在相关器官或性状上呈渐变序列,则可据此推断这些化石所代表类群的进化历史。迄今为止,支持进化论的证据层出不穷。从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到酵母实验进化的分析,寻找可填补进化缺失环节的关键证据以及确定不同生物类群进化速率的工作不胜枚举。近年来,比较突出的例子有加拿大北部“大淡水鱼”化石的发现。科学家们首先根据上述进化比较原理和已有化石分析预测出浅水鱼类向陆地过渡阶段的大致时间,随后将目光投向加拿大北部努维特地区的埃尔斯米尔岛,那里有大约三千七百万年前的沉积岩。通过四年的艰苦努力,科学家们终于从岛上岩层中发掘出命名为“Tikkaalik”(因纽特人的语言中意为“大淡水鱼”)的生物化石,它既具有许多鱼类特征(如鳃、鳞片和鳍等),又具有早期四足动物的典型特征,它有简单的肺,鳍包含骨骼,可形成类似于有肢动物的肢体,用来移动和支撑躯体,适应离水生活。“大淡水鱼”的发现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它证实了科学家们基于进化论的预测。反过来,对于进化论预测的证实也提高了达尔文理论的可信度。这一重大发现再次说明,每一门科学理论本质上都要具备对尚未观察到的自然事件或现象作出预测的能力。(摘编自钟扬《达尔文进化论的科学本质与贡献》)材料二:从达尔文主义的发展历程来看,生物进化理论经历了从经典达尔文主义到现代达尔文主义的转变,理论逐渐趋于成熟、完善。达尔文所代表的经典达尔文主义存在明显的理论缺陷,所揭示的生物进化规律并不完备。例如,该理论过分强调物种的渐变过程,以至于它无法解释一些生物进化过程中的“跃变”现象,如寒武纪时期的“生命大爆发”;该理论过于强调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而忽视了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性行为所发挥的作用。现代达尔文主义者在这些方面均做出了改善,他们提出,生物体的适应行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新的自然选择压力,导致生物体表型的逐渐变化,并最终通过基因型的作用形成新的性状。现代综合进化论的集大成者恩斯特 迈尔提出,主体的行为在主体的进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劳动在人类进化中所起的作用为生物进化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包括达尔文在内的许多科学家都指出,自然选择不是导致生物进化的唯一因素,许多其他的进化机制尚未得到探索。达尔文本人就曾经在《物种起源》绪论的结尾处写道:“我深信自然选择是变异的主要途径,虽然并非是唯一途径。”可见,达尔文对生物进化机制持开放态度,他并不认为他所论证的自然选择机制是生物进化的唯一途径。不少现代科学家也持这一观点。迈尔就明确指出经典达尔文主义“有些还不完备,而且过于简单”,他认为传统的由基因型决定表现型的发育程序过于简单,并不是所有的发育程序都由遗传因素决定。生物学家瓦格纳也批评经典达尔文主义“抛弃了生物体本身和表现型,一味执着于对基因型的研究”。虽然主流的生物进化论能对大多数进化现象提供有力的解释,但生物进化的全景图并未被科学家完全探明,以此为依据简单否定劳动在人类起源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取的。(摘编自李珍《“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新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尔文进化论理论体系非常复杂,恩斯特·迈尔长期研究,厘清了其逻辑架构,才使我们全面掌握了这一体系。B.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过程类似,但前者的标准在于生物性状对生存和繁殖的贡献,而后者则侧重于人类的需求。C.“大淡水鱼”是证明浅水鱼类向陆地过渡这一进化环节的关键证据之一,它的发现提高了达尔文理论的可信度。D.达尔文的进化论面世之初理论并不够成熟,存在着明显的理论缺陷,经过很多科学家的研究、补充才日趋完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选择理论是进化论的灵魂,如果我们忽视自然选择,利用人工选择繁殖生物,就会撼动进化论的根基。B.在同一区域发掘出很多同一类群的生物化石,就可通过研究其相关器官或性状上的渐变序列推断其进化历史。C.“大淡水鱼”化石采用了“提出预测—研究理论—发掘证据—验证预测—证明理论”的研究方法,科学合理。D.随着科学发展,经典达尔文主义遭到很多现代科学家特别是生物学家的批评,它终将被其他进化理论所替代。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每一门科学理论本质上都要具备对尚未观察到的自然事件或现象作出预测的能力”观点的一项是( )A.《天工开物》由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初刊于1637年,书中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B.袁隆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讲述了他的“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我和大家一起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C.居里夫人在实验中发现沥青铀矿中的放射性强度远超所含铀的放射性,从而发现了当时还未知的两种放射性元素,其中镭的发现奠定了现代放射化学的基础。D.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发表《天球运行论》,提出“日心说”,其主要内容为:地球绕其轴心运转、月亮绕地球运转、地球和其他所有行星都绕太阳运转。4.下图为某自然博物馆2022年悬挂的“鸟类演化史简图”。2025年2月13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在《自然》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称,2023年11月在福建省最新发现的“政和六闽鸟”是目前全球唯一的、确切的侏罗纪鸟类。请结合文本内容及“鸟类演化史简图”向参观者说明发现“政和六闽鸟”化石的重要意义。鸟类演化史简图5.恩格斯曾提出著名论断“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有人认为这一观点违背了达尔文进化论。请根据文本内容对这些人的看法加以驳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雨天的刨木花许冬林①雨下得看不见雨。只听见屋檐下的水声,滴滴答答的像雨躲着藏着聚到一处去说话。介于鸭蛋蓝和蟹青色之间的天空,有种蓬松感。②雨线大约是极细密的,看不见,摸不着,可是肌肤和呼吸都汪在丰沛的水分里。这样的日子,一切都像是软的,都像是坍塌下来,丢了轮廓,变了形。③丢了轮廓的,还有我的父亲。在下雨的日子,我的父亲不再是平日里那个一脸严肃的父亲,他敛了锋芒,变得和气而陌生。在那个三十多年前的乡村,我和弟弟穿过笼在雨雾里的田野和村庄,奔回家,迎接我们的常常是满屋的刨木花:并不敞亮的瓦屋里,空气中挤满木头的香味,【甲】地上蓬松的刨木花,一圈一圈的,大圈缠着小圈,像浪花,从堂上的大桌脚下一路推涌过来,漫到大门口的门槛下。站在这满地刨木花里的,是父亲。④一个又一个雨天,父亲有时在砍木头,有时在刨木板,有时在削木片……我们都没当真,也没指望他能制作出家具。然而,这个没有拜过师、没有正经学过一天木工的农民,当真就造出了一把椅子。父亲把那把小木椅摆在门口,迎候我和弟弟放学归来。我远远看见那把崭新的木椅,端端正正坐在门框中间,简直像皇帝的龙椅一般充满荣耀。⑤【乙】那把木椅小巧可爱,浑身散发着粮食和草木混合的那种柔软甜香,椅背处有父亲精心镶嵌的三根小木柱,手指拨动时小木柱还会转动。我坐在小木椅上,脊背左右晃晃,那椅背上的三根小木柱便在脊背上滚动,仿佛在给我按摩,这正是父亲巧妙的设计。这把小木椅只比我膝盖略高一点点,我们的小屁股落下来,刚好铺满椅子的坐面。⑥我心里开始渴望雨天的到来。父亲躬身在木工长条凳上,哧——哧——他的双臂一趟趟来回推动木工刨,仿佛在将一只木船推向大海,米黄色的刨木花一卷一卷的,像浪花翻涌,从他的手掌间迸溅出来。后来,父亲在雨天又打出了几把小木椅,这样我们家一人一把椅子了。我心里充满了骄傲,常常把四把椅子在门前门后摆出一长溜,一种货真价实的快乐,让我终于敢大着胆子晒出来。⑦我没想到,父亲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术,他打好四把木椅之后,再度发起冲锋,开始打制一张小方桌。小方桌搬动轻便,特别是夏天,我们总要把它搬到室外。在洒过凉水去了热气的门前门后的场地上,白生生新崭崭的小木桌亭亭立在晚霞渐褪的天空下,四把小木椅亲亲密密围在小木桌四周,天光还未暗,我们坐在小木桌旁吃晚饭,小木桌是明亮的,我们也是明亮的。这样的时刻,【丙】小木桌和小椅子散发着木头的香味儿,场地边沿生长的紫茉莉也悠悠吐着细细的芬芳,暮色从不远处的田野上一层层浓起来,暮色里也飘散着稻荷的叶香。⑧许多年后,我品味出那样的夏日黄昏围着小木桌吃饭的情景里充满花径与蓬门的诗意,但那时,我已经为父亲感到骄傲。⑨只是,父亲到底是卑微的。记得那时我家起了新居之后,开始置办家具。父亲特意去江边的木材大市场购买木材,是来自山区的松树类木材,料子直,纹理缜密,木材格外芳香。木材运回家后,没几天,我家里就来了一个真正的木匠,是父亲请来的。木匠打家具的时候,父亲有时出门去干农活儿,有时在家站在门边看着木匠干活儿,像个店小二。⑩木匠完工走后,父亲在雨天又开始了他的木工。他使用的木料不是木材市场上买的好材料,而是我家房前屋后的树。这些树,形貌大多不甚好,树上的枝节很多,便是这样的木材,父亲得来也很不容易。它们有的是父亲少年时就种下的,父亲一直在等它们慢慢长高长粗。这样的树砍倒后,父亲先将树干沉进门前的许家塘里沤上一年,他说这样沤一沤,打出来的家具就不会生虫子。沤过之后,艰难捞上来晒,风吹雨淋后接着晒,晒上一年,父亲就开始动工了。 在那些荒寂的雨天里,我放学回家,看父亲站在门口,就着雨天的迷蒙天光,对着一根长弯了的木材或者枝节密布的木材咂嘴沉思。我是在见证过那个给我家打制家具的木匠做活儿之后,再来看我的父亲,就觉出他的这一点理想主义的爱好有多卑微。他的木工刨从来没有在松树那样的好木材上推过。他不曾像一个真正的木匠那样可以在一个明亮的晴天里慷慨地挥霍时间,他的木工活只在潮湿逼仄的雨天进行。甚至他的木工工具,也是前前后后置了许多年,但依然不如人家的齐全。 即便是这样,父亲依然从一个农民身份里逃逸出来,以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姿态,做着他的木工活儿,度着他的雨天。【丁】他后来又用我家房前屋后的楮树、桑树、榆树、柳树先后打制了四把大椅子,两个长条凳,两个小矮凳,一个鸡笼屋,一副固定的抵达我家平房顶的木楼梯,一张书桌,一张弟弟睡的床,一扇厨房门,两扇杂物间的门…… 父亲是个农民,但他自己给自己重建了另一个身份——木匠。他在晴天解决粮食和生存问题,在雨天建造他喜爱的木头世界。晴天的父亲加上雨天的父亲才是完整的父亲,才是与众不同的父亲。 那么多的刨木花,如果可以像诗词一样划分体裁类别,那么有的是绝句,有的是律诗,有的是长短句。有的婉约,有的豪放。长的,宽的,窄的;甜香的,苦香的,野草味的,泥土味的;米白色的,琥珀色的,浅棕色的……那么多的刨木花,都是从他手掌里蔓延出来的诗意。 诗意,常常是不安守本分的。 许多年后,我在逼仄的环境里坚持自己的追求。我常在黄昏时对着幽暗天光,细数内心的潮湿。可是,当我翻开书,低头嗅闻书页间干透的木浆味道,便仿佛在跟做着木工活儿的父亲重逢——我们都将创造出各自的刨木花。(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与《大卫·科波菲尔》一样,以第一人称叙述,既有儿童视角,又有成人视角,叙述方式独特,抒情真切自然。B.从四把木椅到一张小方桌,再到先后打制的一系列木具,这些物品既见证了父亲技艺的精进,也承载了家庭的记忆。C.置办新居家具时,父亲特意购买好木材,请来真正的木匠,可见他对自己的手艺并不自信,突出其严谨务实的特点。D.文章描绘了田野、稻荷等自然风光,将人物的主要活动置于潮湿的雨天,意境清幽,情感婉约,具有独特的诗意美。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处将满屋的刨木花比作“一路推涌过来”的浪花,以静写动,描摹出刨木花从大桌脚下一路蔓延到门槛的动态感,营造出静谧和谐的氛围。B.乙处是对木椅的细节描写。“精心镶嵌的三根小木柱”体现了父亲设计的巧妙贴心,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反映了父亲对子女的关爱与用心。C.丙处将不同层次的多种香气叠加起来,“一层层浓起来”描绘出暮色不断蔓延、加深的演变过程,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乡村傍晚的祥和温馨。D.丁处将“四把”等一系列数量词与“大椅子”等日常物象组合起来,列举了父亲的劳动成果,用笔简练却很有画面感,语言平实却蕴含丰富。8.如何理解“晴天的父亲加上雨天的父亲才是完整的父亲,才是与众不同的父亲”这句话?9.回忆性散文回望过去,常按时间顺序重述过往经历。而本文融合了过去、现在、未来等多种时态,使得阅读更具临场感,叙事层次更为丰富,情感认知也得以升华。请在表格①②处中选择一处,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结合文本分析 表达效果示例:“许多年后的我品味出……”“许多年后”,将叙事视角由过去切换成现在,“但那时”又将现在切换为过去,“我们都将……”最终指向未来。本文不仅有过去时态的回忆,还有不同“现在时态”的“我”于其中切换,带领读者在“我”的成长时间中穿梭,让阅读更具临场感。 阅读更具临场感① 叙事层次更为丰富② 情感认知得以升华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甫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钟、鼎、鬲、盘、彝、尊、敦之款识,丰碑大碣之显人晦士事迹,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①作礼部员外郎,丞相②时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③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缺,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节选自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注:①先君,指李清照的父亲。②丞相,指李清照的公公。③葛天氏,相传远古部落首领,其部落过着简单、自由、快乐的生活。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出仕A宦B便有饭蔬C衣练D穷遐方E绝域F尽天下G古文H奇字之志。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符合、合乎,与《孔雀东南飞》中“岂合令郎君”的“合”,二者意思不同。B.质,用物相抵押,与《屈原列传》中“厚币委质事楚”的“质”,二者意思不同。C.亲旧,犹亲故、亲友,与《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的“亲朋”意思相近。D.诸,“之于”,兼词,与《兰亭集序》中“或取诸怀抱”的“诸”意思和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石录》一书是赵明诚所撰,收录了上自三代、下到五代之末的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刻在石碑上的显人隐士的事迹,进行了汰选和品评。B.赵明诚在太学当学生时,每月初一、十五日请假出去,到大相国寺购买碑文和果实;回到家后,夫妇两人面对面坐着,一边展玩,一边咀嚼。C.赵明诚夫妇嗜好古今名人书画和金石奇器,见到就想买。无论是贫俭时,还是衣食有余时,总是能够想方设法把它们买下,然后整理好收藏好。D.后来收集的书籍越来越多,赵明诚夫妇就在归来堂中建起书库,给书橱编上号码,中间放上书册,需要时就打开书橱,做好登记,取出所要书籍。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2)遇书史百家,字不刓缺,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14.李清照说金石古文书画之乐,“乐在声色狗马之上”,文中哪几处体现这种“乐”?请简要概述。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榴花宋·宋庠孤根西土几时传,绛蕊缃趺①早夏天。艳发虽惭李桃后,子成犹占雪霜前。醖馀霞醑②香应在,染杀绡裙色未鲜。一种芳心耐风雨,敢辞重叠奏君筵。【注】①缃:为浅黄色,特指古代书籍、丝织品等物品的淡雅颜色。趺:佛教徒盘腿端坐的姿势。②醖馀霞醑:酿造后残留的霞光般的美酒,形容酒香醇美如霞光余韵。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问句起笔,追溯榴花源头,增添历史厚重感,又生动描绘出早夏时节榴花红蕊黄萼的艳丽。B.颔联以榴花与桃李比花期,突出其晚开;以果实与霜雪比成熟,强调其早熟,展现独特生长规律。C.颈联中诗人想象榴花香气如同经云霞酝酿的美酒般醇厚,表明榴花颜色不够鲜艳,略带遗憾之情。D.尾联赋予榴花优秀品质,“敢辞重叠奏君筵”描绘出榴花毫无保留、甘愿层层绽放供人观的姿态。16.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借榴花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的哪些人生态度?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自然万物和谐共生,苏轼《赤壁赋》“ ”一句生动展现了作者与自然生物相融相生的亲密关系,《李凭箜篌引》“ ”一句则突显了自然生物蓬勃的生命力。(2)小刚在学习《诗经》时,听到老师讲到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抒情特点时,想到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 ”两句,赞美了《离骚》兼有“风雅”之美。(3)花和雪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物象,古代诗人常常以雪喻花,或以花喻雪,比如“ , ”。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春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上天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18.下列选项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处的“雨”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B.中国文字博物馆曾发布“悬赏公告”: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单字奖励10万元;对存争议甲骨文作出新的释读,单字奖励5万元。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彰显“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精神追求。D.揖让之礼承载的是儒家君子“谦卑”的德行,即便在“射礼”这种尚武的礼仪中也必不可少。19.请简要分析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不同语言节奏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①春花。春雨。江南。②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20.有人认为可以将材料中加点句“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改成“春雨潇潇听到秋雨绵绵”,你赞同吗?请结合语意阐明理由。六、作文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随着“中国制造2025”稳步推进,我国在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有人认为最好将“一旦……就棘手了”的想法,转变为“纵使……也无大碍”。你是否同意上述说法?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参考答案1.A 2.B 3.D 4.①此前,对于始祖鸟是否是最早的鸟类,学界存在争议;②而“政和六闽鸟”化石的发现毫无争议地填补了鸟类进化史的空白。③证实了进化论的预测作用,提高了达尔文理论的可信度。④证明同一类群的化石类型在相关器官或性状上呈渐变序列,据此推断鸟类的进化历史。 5.①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并非物种进化的唯一途径,说明他承认还有其他途径。②除了自然选择,进化主体的行为也在进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劳动就是人作为主体的一种行为。③所以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不仅没有违背达尔文的进化论,反而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完善。【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则材料,深入探讨了达尔文进化论的科学本质及其发展历程。材料一详细介绍了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理论及其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强调了自然选择的重要性,并通过“大淡水鱼”化石的发现,展示了进化论预测能力的科学价值。材料二则从经典达尔文主义到现代达尔文主义的转变,指出了经典理论的局限性,并强调了生物体适应行为在进化中的作用。整体上,文章结构清晰,论据充分,既展示了进化论的科学贡献,也揭示了其理论发展的复杂性和开放性。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才使我们全面掌握了这一体系”错,根据材料一第一段“迈尔杰出的生物学哲学思想为我们全面掌握进化论的理论体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可知,原文说的是“为我们全面掌握进化论的理论体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而不是“才使我们全面掌握了这一体系”。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就会撼动进化论的根基”错,由材料一第二段“事实上,人工选择也是一种类似的过程”可知,人工选择的过程与自然选择是类似的而不是对立的,所以“撼动进化论的根基”的判断于文无据。C.“提出预测—研究理论……”错,根据材料一第四段“科学家们首先根据上述进化比较原理和已有化石分析预测出浅水鱼类向陆地过渡阶段的大致时间,随后将目光投向加拿大北部努维特地区的埃尔斯米尔岛,那里有大约三千七百万年前的沉积岩”可知,“大淡水鱼”化石的研究方法应该是“研究理论—提出预测……”。D.“它终将被其他进化理论所替代”错,根据材料二第一段“从达尔文主义的发展历程来看,生物进化理论经历了从经典达尔文主义到现代达尔文主义的转变,理论逐渐趋于成熟、完善。达尔文所代表的经典达尔文主义存在明显的理论缺陷,所揭示的生物进化规律并不完备……现代达尔文主义者在这些方面均做出了改善”可知,原文只是说经典达尔文主义存在理论缺陷,现代达尔文主义在一些方面做出了改善,但并没有说经典达尔文主义会被其他理论替代,且“它终将被其他进化理论所替代”过于绝对。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A.《天工开物》主要是对当时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等的记录和总结,属于经验性的知识汇总,并没有对尚未观察到的自然事件或现象作出预测,不符合题意。B.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是一种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和期望,并不是基于科学理论对自然事件或现象的预测,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理想和目标,而非科学理论的预测能力,所以不符合要求。C.居里夫人是在实验中先发现沥青铀矿中的放射性异常,然后通过研究发现了新的放射性元素,是先有观察到的现象,再进行研究发现新元素,而不是先有科学理论作出预测,然后得到验证,与题干观点不符。D.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这是一种科学理论。该理论对天体的运行方式做出了预测,即地球绕其轴心运转、月亮绕地球运转、地球和其他所有行星都绕太阳运转。在当时,这些天体的具体运行方式尚未被完全观察到,而“日心说”的提出为后来的天文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通过后续的观测和研究得到了证实,符合“每一门科学理论本质上都要具备对尚未观察到的自然事件或现象作出预测的能力”这一观点。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图表的能力。①关于始祖鸟争议方面:在以往鸟类演化研究中,基干鸟类长期被视为早期鸟类代表,但也有观点对其是否就是最早鸟类存疑。②填补进化史空白:从“鸟类演化史简图”可知,此前已知最早鸟类相关化石记录存在时间和种类上的局限。“政和六闽鸟”作为确切的侏罗纪鸟类,将鸟类化石记录往前推进,在时间维度上完善了鸟类进化链条,填补了之前未知的演化环节空白。③对进化论的作用:依据材料一“每一门科学理论本质上都要具备对尚未观察到的自然事件或现象作出预测的能力”。“政和六闽鸟”化石的发现,证实了基于进化论所预测的早期鸟类存在的可能性,就像 “大淡水鱼”化石发现证实进化论预测一样,进一步提高了达尔文理论在解释生物进化方面的可信度。④推断进化历史:按照达尔文进化论中通过同一类群化石相关器官或性状渐变序列推断进化历史的原理。“政和六闽鸟”作为鸟类化石,其器官、性状特征可与始祖鸟、后续鸟类对比分析,从而为准确推断鸟类从侏罗纪开始的进化历程提供关键依据。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材料二第二段明确提到达尔文本人的观点“我深信自然选择是变异的主要途径,虽然并非是唯一途径”,这说明达尔文对生物进化机制持开放态度,他并不否认在自然选择之外,还可能存在其他影响生物进化的因素。这就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观点在进化理论中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基础。②材料二第一段指出“现代达尔文主义者……提出,生物体的适应行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新的自然选择压力,导致生物体表型的逐渐变化……恩斯特 迈尔提出,主体的行为在主体的进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劳动在人类进化中所起的作用为生物进化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从现代达尔文主义对进化机制的进一步阐释中可知,劳动在人类进化中发挥作用是符合进化理论逻辑的。③基于前面两点,恩格斯提出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与达尔文不排斥其他进化途径以及现代达尔文主义对主体行为作用的阐述相契合,并非违背达尔文进化论,而是对达尔文进化论在人类进化这一特定领域的完善和拓展。6.C 7.A 8.①晴天的父亲是个农民,解决家庭的粮食和生存问题。②雨天的父亲是个木匠,为家庭添置家具,建造他喜爱的木头世界。③晴天,父亲以现实主义者的姿态解决物质问题;雨天,父亲以理想主义者的姿态构建精神世界。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结合,才是完整的父亲;在平凡的生活中“不安守本分”,坚持心中所爱,才是与众不同的父亲。 9.①作者如今“在逼仄的环境里坚持自己的追求”,以现在的视角回忆起过去父亲做木工活儿等情景,展望着未来能和父亲一样“创造各自的刨木花”。既重现过去,又立足现在,还延伸未来,叙事层次丰富(或:顺叙、倒叙结合,叙事形成嵌套,层次丰富)。②“我”对父亲的情感,从过去的骄傲升华为现在的理解、疼惜与敬重,父亲的理想主义精神鼓舞着许多年后的“我”坚持自己的追求(理想),现在如此,未来也将如此。多种时态的叙事承载了时间流里人的情感认知的成长和升华。【导语】《雨天的刨木花》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父亲在雨天中的木工生活,展现了其从农民到木匠的身份转变。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融合了儿童与成人的双重视角,情感真挚而深刻。通过对刨木花、木椅、小方桌等细节的描写,既体现了父亲技艺的精进,也承载了家庭的温馨记忆。全文在潮湿的雨天背景下,营造出清幽的诗意美,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厚情感与敬仰,同时也揭示了父亲在平凡生活中的理想主义追求。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突出其严谨务实的特点”错误。根据语境,此情节体现了父亲对待木工活的谦卑之态, 也从侧面写出木工活对父亲而言是超越了世俗考量的另一种寄托,并非突出其严谨务实的特点。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语句艺术技巧的能力。A.“以静写动”错误,甲处将刨木花比作“一路推涌过来”的浪花,运用比喻手法,主要是对刨花的动态描写,突出刨木花的动态美感,并没有涉及静态,并非以静写动。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①晴天的父亲:从文中“父亲是个农民,但他自己给自己重建了另一个身份——木匠。他在晴天解决粮食和生存问题”等内容可知,父亲的主要身份是农民,在晴天,他要去干农活,承担起家庭的生计,解决一家人的粮食和生存问题,这是父亲现实生活中务实的一面,代表着他作为农民的责任和担当,体现了他的现实主义者姿态。②雨天的父亲:根据“在下雨的日子,我的父亲不再是平日里那个一脸严肃的父亲,他敛了锋芒,变得和气而陌生”“在那些荒寂的雨天里……他的木工活只在潮湿逼仄的雨天进行”等描述,在雨天,父亲会做木工活儿,比如打制木椅、小方桌、各种家具等,他沉浸在自己喜爱的木工世界中,为家庭添置家具,这展现了父亲除了农民身份之外的另一面,即他对木工的热爱和追求,他以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姿态构建着自己的精神世界。③完整且与众不同的父亲:晴天时父亲的现实主义,解决了家庭的物质需求;雨天时父亲的理想主义,满足了自己的精神追求。这两个方面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父亲形象。而且在当时的农村环境中,父亲没有拜过师、没有正经学过木工,却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坚持自己的爱好,在平凡的生活中“不安守本分”,这种对理想的坚持使他区别于其他农民,是与众不同的。所以说“晴天的父亲加上雨天的父亲才是完整的父亲,才是与众不同的父亲”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及表现手法的能力。①叙事层次更为丰富:文中“许多年后,我在逼仄的环境里坚持自己的追求”表明作者以现在的视角展开叙述,讲述自己如今的生活状态和追求。作者回忆过去父亲在雨天做木工活儿的情景,如“在那个三十多年前的乡村……迎接我们的常常是满屋的刨木花”“我心里开始渴望雨天的到来。父亲躬身在木工长条凳上……从他的手掌间迸溅出来”等内容,重现了过去的时光。“我们都将创造出各自的刨木花”则是对未来的展望,作者希望能像父亲一样,在自己的领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成果。这种既重现过去,又立足现在,还延伸到未来的叙事方式,打破了单一的时间顺序,顺叙和倒叙相结合,叙事形成了嵌套,使文章的叙事层次更加丰富多样,让读者能更全面地了解作者的经历和情感变化。②情感认知得以升华:在过去,“我”对父亲是感到骄傲的,如“我心里充满了骄傲,常常把四把椅子在门前门后摆出一长溜”,父亲打制的木椅、木桌等让“我”在小伙伴面前有了炫耀的资本,这是一种单纯的因父亲的手艺而产生的骄傲之情。许多年后,“我”对父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疼惜。“我是在见证过那个给我家打制家具的木匠做活儿之后,再来看我的父亲,就觉出他的这一点理想主义的爱好有多卑微”,“我”看到了父亲在艰难条件下坚持自己爱好的不易,对父亲有了更深的敬重。同时,父亲的理想主义精神也鼓舞着“我”,让“我”在“逼仄的环境里坚持自己的追求”。从过去单纯的骄傲到现在的理解、疼惜与敬重,并且父亲的精神激励着“我”在未来也将坚持追求,多种时态的叙事承载了“我”在时间流逝中情感认知的成长和升华,使文章的情感更加深沉、丰富,主题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10.BDF 11.D 12.C 13.(1)(夫妻二人)留它两夜,想不出办法,只好还给了卖家。夫妇二人互叹可惜,惆怅了好几天。(2)遇到书史百家等书籍,只要字不残缺、版本没有讹误,就把它买下来,储存起来作为副本。 14.①夫妻展玩碑文,觉得无比自由和快乐。②抄写古文经传和竹简文字,感到趣味无穷。③夫妻以竞猜典故出在某书某处为戏争胜负,乐在其中。④把金石古文书画罗列几案上,堆积枕席间,陶醉其中。【导语】这篇《金石录后序》展现了李清照夫妇对金石书画的痴迷与治学精神。文章以《金石录》编纂为线索,通过“质衣购碑”“脱衣市画”等细节,生动刻画了二人甘守清贫却志趣高洁的形象。尤以“展玩咀嚼”“摩玩舒卷”等动作描写,将文物鉴赏之乐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茶戏赌书”“建库编目”等场景,更凸显其治学严谨与生活雅趣。全文以金石为媒,既记录文化传承的执着,也寄托了乱世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坚守,在平实叙述中透出深沉的文化情怀。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明诚出仕做官,便立下即使节衣缩食,也要游遍辽远的地方,把天下的古文奇字全部搜集起来的志愿。“出仕宦”作谓语,主语“明诚”省略,其后B处断开;“饭蔬衣练”是假设的情况,与“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构成假设复句,DF处分别断开。故选BDF。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符合、合乎/匹配。句意:上足以合乎圣人的道德标准。/哪里匹配得上你们公子。B.正确。用物相抵押/同“贽”,见面礼。句意:把衣服押在当铺里。/拿着丰厚的礼物进献给楚国,表示愿意侍奉楚王。C.正确。句意:亲戚故旧中有人在秘书省的。/亲朋好友音信全无。D.错误。形容词,众、众多/兼词,之于。句意:超过众多收藏家。/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总是能够想方设法把它们买下”错,由原文“有人持徐熙牡丹图……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可知,《牡丹图》就没能买下。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信宿”,两夜;“惋怅”,惋惜惆怅;“数日”,好几天。(2)“刓缺”,残缺;“讹谬”,讹误;“市”,买。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展玩碑文的自在之乐:作者与丈夫赵德甫在贫寒时,每月典当衣物换钱,到相国寺购买碑文,归来后“相对展玩咀嚼”,自感如“葛天氏之民”。这种在简单物质条件下,因共同欣赏金石碑文而获得的自由与满足,是纯粹的精神愉悦。②抄写古籍的沉浸之乐:赵德甫出仕后,利用机会传抄馆阁中的“亡诗、逸史”等罕见典籍,“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对古文奇字的热爱让他沉浸其中。③竞猜典故的互动之乐:夫妻二人在归来堂烹茶时,以“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竞猜胜负,胜者“举杯大笑”,甚至茶倾怀中也不在意,体现了对金石书画的痴迷带来的亲密与快乐。④坐拥典籍的沉醉之乐:家中金石书画“几案罗列,枕席枕藉”,作者“意会心谋,目往神授”,心神完全沉浸在这些典籍中,这种与文化相伴的精神共鸣,让她明确感受到“乐在声色狗马之上”。参考译文:《金石录》三十卷是谁的著作呢?是先夫赵德甫所撰的呀。上自三代,下至五代之末,凡是铸在钟、鼎、鬲、盘、彝、尊、敦上的题记,以及刻在高大石碑上的显要人物和山林隐士的事迹——这些见之于金石镂刻的文字共二千卷,都校正了错字异文,进行了汰选和品评。上足以合乎圣人的道德标准,下能够订正史官失误的,这里都记载了,可以称得上内容丰富了!建中靖国元年,我才嫁给赵氏。当时先父在做礼部员外郎,丞相公公在做礼部侍郎,我夫明诚年二十一岁,正在太学做学生。赵、李两家本是寒族,向来清贫俭朴。每月初一、十五,明诚都请假出去,把衣服押在当铺里,取五百铜钱,走进大相国寺,购买碑文和果实,回到家中,我们面对面地坐着,一边展玩碑文,一边咀嚼果实,自己觉得很像远古时代葛天氏的臣民那样自由和快乐。后二年,明诚出仕做官,便立下即使节衣缩食,也要游遍辽远的地方,把天下的古文奇字全部搜集起来的志愿。日积月累,资料越积越多。丞相在政府工作,亲戚故旧中有人在秘书省的,常常有《诗经》以外的佚诗、正史以外的逸史,以及从鲁国孔子旧壁中、汲郡魏安釐王墓中发掘出来的从未曾见的古文经传和竹简文字,于是就尽力抄写,渐渐感到趣味无穷,以至欲罢不能。后来偶而看到古今名人的书画和夏、商、周三代的奇器,也还是脱下衣服把它买下来。曾记得崇宁年间,有一个人拿来一幅南唐徐熙所画的《牡丹图》,要二十万钱才肯卖。当时即使是贵家子弟,要筹备二十万铜钱,谈何容易啊!(夫妻二人)留它两夜,想不出办法,只好还给了卖家。夫妇二人互叹可惜,惆怅了好几天。后来我们回故乡闲居了十年。仰有所取,俯有所入,衣食有了富裕。明诚又接连做了莱州和淄州的太守,把他的全部薪俸拿出来,从事书籍的刻写。每得一本,我们就一起校勘,整理成集,题上书名。得到书画和彝、鼎等,也摩挲把玩或摊开来欣赏,指摘上面的毛病,每晚以烧完一枝蜡烛为准。因此所收藏的古籍,都能做到纸札精致,字画完整,超过众多收藏家。我天性博闻强记,每次吃完饭,和明诚坐在归来堂上烹茶,指着堆积的书史,说某一典故出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猜中与否决定胜负,作为饮茶的先后。猜中了,便举杯大笑,以至把茶倒在怀中,起来时反而饮不到一口。甘心在这个环境中过一辈子了。所以我们虽处于忧患贫穷之中,而胸中的志愿从没有屈服过。收书的任务既已完成,就在归来堂中建起书库,把大橱编上了甲乙丙丁的号码,中间放上书册。如需讲读,就拿来钥匙开橱,在簿子上登记,然后取出所要的书籍。我有时把书籍稍稍损坏或弄脏了一点,他定要给以批评,并责令揩完涂改。我性子实在忍耐不住,就想办法不吃第二道荤菜,不穿第二件绣有文彩的衣裳,头上没有明珠翡翠的首饰,室内没有镀金刺绣的家具。遇到书史百家等书籍,只要字不残缺、版本没有讹误,就把它买下来,储存起来作为副本。于是罗列在几案上,堆积在枕席间,我们意会心谋,目往神授,这种乐趣远远超过声色狗马之上。15.C 16.①榴花开花晚、果早熟,诗人借此表明不逐一时风光,重厚积薄发,显沉稳人生态度。②榴花耐风雨,象征诗人面对挫折坚韧不拔,不向逆境低头。③榴花愿层层绽放供赏,体现诗人愿发挥价值,为社会、他人奉献的积极态度。【导语】本诗以榴花为意象,通过刻画其生长特性、色彩香气,展现了榴花不争春艳却耐风雨的坚韧品格。诗人托物言志,既表达了对榴花独特生命力的赞美,也暗喻自身不慕虚华、甘于奉献的高洁志趣,尾联更以“敢辞重叠奏君筵”彰显积极入世、无惧磨砺的胸襟。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表明榴花颜色不够鲜艳,略带遗憾之情”错误。“染杀绡裙色未鲜”运用夸张手法,极言榴花颜色鲜艳浓烈,即使染红绡裙,那颜色也比不上榴花的鲜艳,是在夸赞榴花颜色艳丽。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从“艳发虽惭李桃后,子成犹占雪霜前”可见,榴花绽放虽晚于春日桃李,果实却在秋冬雪霜前早早成熟。诗人以榴花不争春芳、专注结果的特性,暗喻自己不追逐浮世虚名、重视厚积薄发的沉稳处世态度,强调内在积累胜于表面风光。②“一种芳心耐风雨”直接点题,榴花的“芳心”历经风雨而坚韧不改,象征诗人面对人生挫折时的顽强品格。即便遭遇困境,仍如榴花般耐受风雨摧折,坚守本心,不向逆境屈服,展现出刚健不屈的人生韧性。③尾句“敢辞重叠奏君筵”中,“重叠”描绘榴花层层绽放的姿态,“奏君筵”则指甘愿以繁花供人赏悦。诗人借榴花的奉献精神,表达自己愿以才学、热忱投身社会,不计个人得失,积极为他人和家国贡献力量的人生追求,尽显入世担当的胸怀。17. 侣鱼虾而友麋鹿 老鱼跳波瘦蛟舞 《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麋、蛟、诽。18.D 19.①第一句三个名词独成句,强调突出,引发人的注意和思考,丰富联想,表达作者对汉字以及汉字所代表的家国的思念之情。②第二句不断句,不标点,一气呵成,让意象密集地出现,突出雨下得酣畅淋漓,也增强了雨中的画面感,强烈表达作者的家乡之恋。 20.不赞同。“绵绵”形容春雨的细微、柔和,映射着作者少年听雨时未经人生风雨的朦胧和浪漫。“潇潇”形容秋雨的萧瑟、凄冷,表现出作者中年听雨时一腔旅恨万般离愁的凄凉和忧愁。改过之后春雨和秋雨的特点缺少与人心理感受的映照。【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画横线处的“雨”加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强调。A.表示特殊含义;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引用;D.表示强调。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①“杏花。春雨。江南”,三个名词单独成句,句号表示稍长的停顿,读起来需要一词一顿,起强调作用;再结合后文“六个方块汉字,或许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就在那里面”可知,这三个词,六个字,是作者心目中美丽的祖国,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祖国的深厚感情。②“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两句,句式较长,没有断句,一气呵成,将“桥上”“船上”等意象密集地呈现出来,突出了雨下得酣畅淋漓,也增强了雨中的画面感,强烈表达了作者的家乡之恋。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表明观点,“不赞同”。“绵绵”:形容春雨的细密、柔和,带有温润、缠绵的意境,与“少年听雨”时未经世事的朦胧、纯真心境相呼应,体现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潇潇”:形容秋雨的清冷、萧瑟,暗示“中年听雨”时的人生沧桑与孤寂,传递出漂泊者的愁绪和时光流逝的怅惘。从“绵绵”到“潇潇”,既符合自然季节从春到秋的递变,也暗含人生阶段从少年到中年的过渡,形成情感与意象的双重呼应。改后 “潇潇”用于春雨,破坏了春雨特有的温润感,显得突兀,且与“少年”心境不符。 “绵绵”用于秋雨,削弱了秋雨的肃杀之气,无法体现中年阶段的深沉感慨。打乱了原文中季节特征与人生境遇的巧妙对应,导致语意脱节,情感表达失真。21.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这段作文材料包含两个关键层次,需要逐层解析其内在逻辑:第一层是时代背景的铺陈。材料开篇以“中国制造2025”为切入点,列举我国在高端装备制造和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突破。这里暗示的是中国正处在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转型期,科技创新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思维方式的革新。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发展思路需要与时俱进地调整。第二层提出核心论点:面对不确定性时,思维模式需要从消极防御转向积极应对。“一旦…就棘手了”体现的是被动应对的忧患意识,这种思维虽然能规避风险,但容易束缚创新手脚;而“纵使……也无大碍”展现的则是主动适应的从容心态,强调在变化中保持定力的智慧。这两种态度的对比,实际上探讨的是如何在新形势下平衡风险防范与创新突破的关系。更深层看,材料引导我们思考:在科技快速迭代的今天,是继续用“问题导向”的旧思维被动应对,还是建立“机会导向”的新思维主动求变?前者关注“不要出问题”,后者追求“怎样更好”。这种思维转变对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都具有启示意义,既需要保持底线思维,更要培养在变局中开新局的能力。写作时,开头可从“中国制造2025”的成就切入,引出面对不确定性时的两种心态对比:一种是担忧后果的消极预设,另一种是积极应对的从容态度。中间部分可分层论述:先分析消极预设的局限性,如束缚创新、加剧焦虑;再结合科技、经济等领域的实例,论证积极心态对突破困境的价值,比如华为应对制裁的韧性、航天领域的自主攻关;最后辩证思考,强调“无大碍”并非盲目乐观,而是以实力为底气的战略自信。结尾强调在民族复兴关键期,更需要培养战略定力与创新勇气,用积极心态应对挑战。立意:1.无惧风浪的底气来自科技自立自强。2.预防性焦虑不如建设性行动。3.以“无大碍”的底气,迎战时代的不确定性。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