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李弥逊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李弥逊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李弥逊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云门道①中晚步
李弥逊
层林叠 ②暗东西,山转岗回路更迷。
望与游云奔落日,步随流水赴前溪。
樵归野烧孤烟尽,牛卧春犁小麦低。
独绕辋川③图画里,醉扶白叟杖青藜。
【注】①云门道:山阴(今浙江绍兴)南若耶溪上的一段路。② (yǎn):险峻的山峰或山崖。③辋川:在陕西蓝田,唐代诗人王维的别墅所在,王维曾画过一幅《辋川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暗东西”和“路更迷”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复杂多变,也隐含了诗人内心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好奇。
B.颔联中的“奔”与“赴”,相互对应,赋予了“落日”和“前溪”动态的生命力,也表达了诗人乐以忘忧的闲适情怀。
C.颈联中樵夫归来、耕牛闲卧的田园生活场景营造了温馨、宁静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对简单质朴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D.尾联运用比喻的手法,一个“醉”字写出诗人对于如画山水的深深陶醉,表达了诗人对这份宁静与美好的喜爱。
2.这首诗充分体现了“移步换形”的写法,“移步”,即观察点的变化;“换形”,即景物的转换。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岗晚步
李弥逊
饭饱东岗晚杖藜,石梁横渡绿秧畦。
深行径险从牛后,小立台高出鸟栖。
问舍谁人村远近,唤船别浦水东西。
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
【注】李弥逊,南宋初年主张抗金。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散步的地点“东岗”,呼应了题目,散步经过石桥,两边有碧绿的秧田,给人一种画面感。
B.诗人行经田畴后,行走道路险要不好走,只能跟在牛的后面,缓缓前行,最后站立在高台观景。
C.颔联两句一写径险,一状台高,“深行”和“小立”把动态和静态结合起来,写出晚步的状态。
D.颈联写登上东岗所见,暮色苍茫中,远远近近散布着一些村落,诗人询问晚上在哪里可以住宿。
4.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次韵尚书兄送别①
李弥逊
枝上子规催去旆,柳条偏系离情。片云留雨锁愁城。不堪明月夜,寂寞照南荣②。
莫作东山③今日计,风雷已促鹏程。功成来伴赤松行。却寻鸿雁侣,尊酒会如星。
【注】①词人的兄长李弥大,曾历任刑部尚书、礼部侍郎之职。②南荣:房屋的南檐。③东山:《世说新语·排调》载,谢公(谢安)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规之“催”写离别,柳条之“系”写难舍,二者形成对比,极具语言张力。
B.雨过天晴的夜晚,明月也尽显寂寞,词人以月之明衬心之哀,倍增其哀。
C.下阕借“东山再起”的典故,劝勉兄长可挟风雷之势重振朝纲,励精图治。
D.“赤松”句抒写对兄长凯旋的祝愿,与“可以养松、乔之寿”所用典故相同。
6.这首词的显著特色是熔婉约与豪放于一炉,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
客至
李弥逊
客至旋盥栉,出门惊两翁,
山川十年隔,风雨一轩同。
人事等飘瓦,生涯各转蓬。
时危命如羽,忧乐酒杯中。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客至旋盥栉”描写了诗人因为有客将至而临时梳洗的细节。
B.“出门惊两翁”一“惊”字,尽显出诗人因为客至而惊喜的感情。
C.颈联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飘瓦、蓬草以人的性格,抒发颠沛流离之感。
D.尽管时局危艰,命运难料,但诗人依然表现出杯酒释忧愁的豪迈。
8.请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
李弥逊
江城烽火连三月,不堪对酒长亭别。休作断肠声,老来无泪倾。
风高帆影疾,目送舟痕碧。锦字几时来?薰风无雁回。
【注释】这首词写于南宋初年。作者送别妻子去南方,作本词以志其事。
9.《菩萨蛮》是这首小令的 。
10.对作品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化用杜甫《春望》中的句子,点出了离别时的特定背景,为避战乱,送别妻子去南方。
B.“休作断肠声,老来无泪倾”描绘了一幅夫妻惜别的画面,折射出他们内心不堪其悲的难言之痛。
C.“锦字几时来?薰风无雁回”写出了丈夫盼望妻子寄回家书的急迫心情。
D.这首词描述了词人送别妻子的全过程,创造出了送别的浓郁的悲剧氛围。
11.对作品中的划线句,请选择某一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癸卯亲老生辰寄武昌
李弥逊
楚天木落,际平芜千里,寒霜凝碧。鄂渚波横何处是,当日孙郎赤壁。黄耳①音稀,白云②望远,又见春消息。嘉辰长记,谢池③梅蕊初摘。
遥想黄鹤楼高,兰阶丝管沸,传觞如织。倦客心驰归路绕,不及南飞双翼。固著斑衣,重翻锦字,寄远供新拍。明年欢侍,寿期应献千百。
【注】①黄耳:借指家书。晋之陆机,畜一犬,曰“黄耳”。机官京师,久无家信,疑有不测。一日,戏语犬曰:“汝能携书驰取消息否?”犬喜,摇尾。机遂作书,盛以竹筒,系犬颈。犬经驿路,昼夜不息。家人见书,又反书陆机。②白云:此处指时光流转。同“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白云”。③谢池:谢灵运居所的园池。谢灵运与从弟谢惠连友爱,梦见谢惠连之后,谢灵运作《登池上楼》,留下“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佳句。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以“楚天木落”的苍茫秋景起兴,与后文“春消息”形成季节的反差,暗含时间流转与思亲盼归之情。
B.“黄耳音稀”化用陆机传书典故,“谢池梅蕊”暗引谢氏兄弟佳话,抒写思亲却音信难通的现实困境。
C.下阕“兰阶丝管沸,传觞如织”实写亲老生日宴会的场面,“明年欢侍”表达了自己承欢膝前的愿望。
D.本词是词人为长辈寿辰所作的寄怀之词,将孝亲之情、羁旅之思与寿诞之庆交织,展现出温厚深婉的词风。
13.有人评价本词意境开阔高远,请简要赏析。
答案
1.B 2.首联写诗人行走在云门道中,看到层林叠 、山路回转,观察点随脚步移动,呈现出山林复杂的整体景象。
颔联随着脚步前行,目光随游云奔向落日,跟着流水赶赴前溪,转换了观察景物的角度,展现动态的自然画面。
颈联又着眼于路边樵夫归来、牛卧春犁的田园景象,观察点继续变化,景物从自然山水转换到乡村生活画面,体现移步换形的特点。
【导语】《云门道中晚步》描绘了暮春傍晚漫步所见的田园景象,有桃花、李花、流水、断桥等,营造出清幽闲适又略带寂寥的氛围,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及内心的恬淡,笔触细腻,意境优美。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也表达了诗人乐以忘忧的闲适情怀”错误,“奔”“赴”确实让“落日”“前溪”有了动态感,展现一种自然的流转、时光的推移以及诗人在这过程中的闲适,而非“乐以忘忧”。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联,诗人开始行走在云门道中,此时他以自身行进位置作为观察点,目光所及之处,是那层层叠叠的树林以及险峻的山崖,山势回转、冈峦起伏,道路也愈发显得曲折迷离。这里通过对山林整体宏大景象的勾勒,开启了这一移步换形的过程,让读者仿佛跟随诗人一同踏入了这片山林之中。
颔联,随着脚步继续向前迈进,诗人的观察角度也发生了改变。他的目光不再局限于周边静态的山林轮廓,而是追随着天空中飘动的游云朝着西沉的落日而去,同时脚步跟随着潺潺的流水赶赴向前方的溪谷。在这一过程中,诗人将视线聚焦到了具有动态感的云、日、水、溪这些自然元素上,呈现出一幅充满动感与变化的自然画面,实现了观察点和景物的一次巧妙转换,丰富了诗歌的层次感。
颈联,当诗人继续漫步前行时,观察点再次发生变化,此时他的目光落到了路边的乡村生活场景上。只见打柴归来的樵夫,那野外烧柴产生的孤烟已经渐渐消散殆尽,而耕牛正悠然卧在田间,旁边是春天里刚被犁过的低矮的小麦地。从这里开始,诗歌所展现的景物从自然山水风光,转换到了充满烟火气的乡村生活画面,进一步体现了移步换形的特点。通过这样的转换,诗歌既描绘了大自然的美妙,又融入了田园生活的质朴与宁静,让整首诗的意境更加饱满且富有生活气息。
3.D 4.①对眼前美好田园风光,江山如画的喜爱。
②对中原故土战火纷飞,国土沦丧的悲痛。
③为自己人尽晚年,闲居田园,却无法挽救国家命运的感伤自怜。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诗人询问晚上在哪里可以住宿”说法有误。“问舍”二句写的是诗人眺望所见,说有人在村里问路,有人在水边送别。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前三联写的是优美的田园风光,围绕“晚步”,从渡梁、登岗到遥望,移步换形,展示出一幅幅具有不同特点的清新画面,总的情趣都是愉悦的。由此可见,诗人对眼前美好田园风光,江山如画的喜爱。
由“中原正鼓鼙”可知,诗人虽身处这如画的大好河山,回望中原却是战火纷飞,优美的田园生活与战火纷飞的景象形成了强烈对比。从中可见诗人对中原故土战火纷飞,国土沦丧的悲痛。
而诗歌尾联“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大意是自我哀怜,我已经满头白发,身处这如画的大好河山,却无所作为,回望中原却是战火纷飞。东岗的景色固然美好,但诗人却从眼前的如画江山联想到战火方酣的中原故土,深深感到自己发白身闲,无法拯救国家的命运,不由感伤。
5.B 6.①上阕极尽婉约之美:词人以“子规”“柳条”“片云”“雨”等意象铺叙景物,细腻传情;又以拟人手法写“明月”“寂寞照南荣”,以情动人,委婉含蓄。②下阕抒发豪放之情:词人劝勉兄长不能归隐“东山”,而要迎“风雷”、启鹏程,境界开阔,气势恢宏;又想象兄长功成凯旋,欢聚一堂,格调昂扬,乐观豪迈。
【导语】这首词以送别为主题,上阕以子规、柳条、愁云、明月等意象营造出婉约缠绵的离愁别绪,语言细腻含蓄;下阕笔锋一转,用“风雷鹏程”“赤松行”等典故,表达对兄长建功立业的豪迈期许,风格转为雄浑开阔。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雨过天晴的夜晚,明月也尽显寂寞”错误。词中“片云留雨锁愁城”写阴雨笼罩,非“雨过天晴”;后句“不堪明月夜”是虚写,想象与兄长分别之后的孤独寂寞。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的能力。
①上阕婉约缠绵(以细腻意象抒离情): 子规啼鸣、柳系离情、愁城锁雨等意象,渲染凄清氛围;“不堪明月夜”想象离别后独对孤月的寂寥,借景言情,含蓄哀婉。
②下阕诗人规劝兄长莫学谢安隐居,鼓励其积极入世,为国立功;功成身退再像仙人一样隐居,到时寻得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喝酒。作者期待兄长功成身退,再召集朋友相聚;本是送别诗,却没有离愁别绪,而是鼓励兄长积极入世,能鹏程万里,这种鼓励在国家多事之秋,富有积极意义,故虽写送别,却格调昂扬。
7.C 8.久别重逢的惊喜;颠沛流离的苦楚;命运如羽的忧虑;时局危难的感慨;面对乱世淡定自若的豪迈。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拟人手法”错误。是比喻,用“飘瓦”“蓬草”比喻漂浮不定的人事。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出门惊两翁”,“出门”句生动描绘主客初见的细节,一个“惊”字见深情,表达了久别重逢的惊喜。
“人事等飘瓦,生涯各转蓬”,人事就好像随时可能坠落的瓦片,人生就像随风飘转的蓬草。表达了颠沛流离的苦楚。
“时危命如羽”,时局危艰,命运难料,如同轻忽的羽毛。表达了命运如羽的忧虑,时局危难的感慨。
“忧乐酒杯中”,诗人与客人相聚在一起,百感交集:人生无常、世事飘零,今日重聚,不要想那么多,让我们举杯同饮,所有的悲喜都在这一杯中了。表达了面对乱世淡定自若的豪迈。
9.词牌 10.C 11.示例一:动静结合“风高帆影疾”描写了妻子所乘小船离去的飞速;“目送舟痕碧”则刻画了作者本人望舟远去的情形,一动一静的结合,将作者对离别的不舍、痛苦,描绘得淋漓尽致。
示例二:情景关系本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副诗人独立江边,深情遥望妻子乘舟渐渐远去的画面。而作者对妻子的那份依依不舍,离愁别绪也早已融入到那画面中。
示例三:炼字这两句中用字十分精当。尤其一个“疾”字写出了妻子所乘之船离开之快。但或许,舟行得并不快,只是因为作者心中不忍离开妻子的感情使得他竟认为是舟行太快。“疾”字委婉曲折地凸显了诗人与妻子别离之时的不舍。
【解析】9.本题考查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了解词的分类和词的构成。
词按照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0字以上为长调。一般情况下,词的标题由两部分组成,包含词牌和题目。但有些词只有词牌,没有题目。本词中“菩萨蛮”为词牌。
10.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全诗,根据诗歌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旨情感。然后认真阅读选项,仔细辨析。
本题C项,“写出了丈夫盼望妻子寄回家书的急迫心情”理解错误。末二句“锦字几时来?薰风无雁回”,化用“雁足传书”和“织锦回文”的典故。“薰风”指南风。初夏时南风吹,鸿雁早已飞往北方,“锦字”无法捎回。妻子此去,归期难定,讯息难盼,生死未卜,词人内心的痛苦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可想而知,此句用来表达他对妻子的牵挂之情。
故选C。
1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重要句子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结合全诗分析,抓住句中主要意象,选准角度,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风高帆影疾,目送舟痕碧”,这两句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目送妻子远去的画面,融情入景,情景交融。“风高”和“舟疾”相联系,船去得很快,词人伫立江岸,眼看着船在水面留下的长长波痕。妻子身去心留,他希望她去得快,早离祸地;又希望她走得慢,难舍难分,离愁别绪也早已融入画面中。
【点睛】诗歌赏鉴是高考语文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较难掌握的题目类型。因此,学生要想在高考中稳定发挥,就应该充分掌握课文中的诗歌及作者,并借助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进行诗歌鉴赏题目的有效训练,这样,在答题时,就能够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迁移,从而从容、规范应答。诗歌鉴赏客观题注重对内容的考查,主观题注重对手法和情感的考查。所以,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都不能忽略对这三者的训练。当然还应注重诗歌手法的归纳整理,写景的手法,抒情的手法及修辞手法,理清手法之间的关联及作用。
12.C 13.①景致开阔高远。上片前两句通过“楚天”“木落”“平芜”“千里”等描绘出开阔、高远之景。②时空开阔高远。“孙郎赤壁”拓展了历史纵深;“黄耳音稀”写出与亲人分隔、音讯不通的现实距离之远;“明年欢侍”畅想来年欢聚,延伸了时间维度。
【导语】这首《念奴娇》以秋景起兴,时空流转间尽显思亲之切。上阕“楚天木落”的苍茫与“春消息”的期待形成张力,用典精妙(黄耳传书、谢池梦梅);下阕遥想寿宴笙歌,结以“斑衣”“锦字”的孝亲意象。全词将羁旅之思、天伦之盼熔铸于开阔的楚地画卷中,时空跳转自如,在温厚词风里见高远气象。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实写亲老生日宴会的场面”错,下阕“兰阶丝管沸,传觞如织”是词人对亲老寿宴热闹场景的想象(“遥想”一词明确提示为虚写),而非“实写”。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
①景致开阔高远。上片开篇“楚天木落,际平芜千里,寒霜凝碧”中,“楚天”(辽阔的南方天空)、“平芜千里”(广袤无垠的草原)、“寒霜凝碧”(苍茫冷寂的霜色)等意象,均为大范围、远距离的视觉描写,勾勒出天地相接、空旷辽远的秋景图,奠定了开阔的空间基调。
②时空开阔高远。“当日孙郎赤壁”化用三国赤壁之战的典故,将眼前之景与历史事件勾连,“孙郎赤壁”作为历史符号,瞬间将词作的时间维度从当下延伸至千年之前的三国时代,赋予景物以厚重的历史感,使空间与时间交织,意境更显深邃。“黄耳音稀”化用陆机犬传书的典故,以“音稀”(家书稀少)暗喻与亲人相隔之远,空间距离通过“音稀”的无奈转化为心理上的“遥远感”。“明年欢侍”从“今年寄词祝寿”的现实,跳转到“来年膝下承欢”的想象,时间跨度的拉长使情感表达更具张力,也通过“明年”的期待,在时空上形成“现在—未来”的延续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