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题组二 新高考二卷(Ⅱ卷)一、(2025全国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咏省壁①画鹤宋之问粉壁图仙鹤,昂藏真气多。骞飞②竟不去,当是恋恩波③。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陈子昂古壁仙人画,丹青尚有文。独舞纷如雪,孤飞暧似云。自矜彩色重,宁忆故池群。江海联翩翼,长鸣谁复闻。[注] ①省壁:中央官署的墙壁。②骞飞:飞腾。③恩波:帝王的恩泽。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宋、陈这两首诗的题材相同,都是以墙壁上的画鹤作为吟咏对象。B.在两首诗歌的后半部分,两位诗人都发挥主观想象,以表达情感。C.宋之问诗的第二句从外在形态与内在气质两方面展现仙鹤的形象。D.陈子昂诗用“古壁”一词强调墙壁的古旧,以衬托画鹤色彩鲜艳。2.两首诗各自展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境界 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 《咏省壁画鹤》通过描写白壁上仙鹤的气宇轩昂,运用拟人手法,想象仙鹤飞腾却流连不去,是感恩帝王的恩泽,暗喻自己同样深受皇恩不愿离去,表达了忠君情怀,思想境界上体现出儒家的入世情怀。《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描写古壁上仙鹤“独舞”“孤飞”的姿态,暗示了自己特立独行、傲岸不群的人格,“自矜”与“宁忆”表达不愿随波逐流的清高与知音难遇的孤寂。尾联的诘问将画中鹤与自身遭遇相结合,托物言志,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思想境界上展现了诗人坚守本心,追求高洁情操的志趣,彰显出“独善其身”的出世精神。二、(2024新课标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雨后为山亭独卧叶梦得①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注] 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2.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案 ①“白头心事”即诗人念念不忘、但多年来一直未能实现的抗击外敌、收复失地的志愿。②“卧闻刁斗起连营”,军事意象的出现表明诗人时时牵挂对敌战事;③“惭愧儿童话请缨”,写诗人感慨自己虽壮心不已,却已无法像年轻人一样请缨杀敌。三、(2023新课标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湖上晚归林 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注] 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 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 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蕖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四、(2022新高考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送 别李 白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案 ①寓情于景:通过写秋天萧瑟的芦花,渲染悲凉气氛,强化离别的愁绪。②以景结情:末尾写孤帆远去,江水悠悠,正是诗人绵绵思绪的形象表现。五、(2021新高考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示儿子陆 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注]。[注] 七月诗:指《诗经·豳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2.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6分)答案 ①蕴含于“六经”中的圣人之道博大精深,普通人用尽一生钻研也无法穷尽;②道不远人,《诗经》中就有像《七月》这样重视农事的诗篇,熟读可以悟出立身根本,从而做到脚踏实地。(每点3分,答案的概括性要强,若只是翻译诗句,须酌情扣分)六、(2020新高考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9分)赠赵伯鱼(节选)韩 驹①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注] ①韩驹( —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2.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案 ①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②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术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