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题组一 新高考一卷(Ⅰ卷)一、(2025全国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①新样者王安石玉堂新样世争传,况以蛮溪②绿石镌。嗟我长来无异物,愧君持赠有佳篇。久埋瘴雾看犹湿,一取春波洗更鲜。还与故人袍色③似,论心于此亦同坚。高考真题[注] ①玉堂:宋代称翰林院为玉堂。②蛮溪:指南方的溪流。③袍色:官袍的颜色。古时低级官员袍服为青绿色。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开头没有多加铺垫,而是开门见山,直接书写所咏之物。B.诗人从样式、材料产地以及材质等方面,对绿石砚加以鉴赏。C.朋友馈赠的绿石砚以及随砚附送的诗作,都令诗人心存感念。D.石砚出自瘴雾之地,看起来水渍斑斑,但洗后就变得鲜亮了。D解析 “看起来水渍斑斑”有误。“看犹湿”并非指砚石看起来水渍斑斑,而是说砚石历经瘴雾浸润后所保有的莹润质感。2.尾联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请简要赏析。(6分)答案 ①尾联两句以砚喻人。②由石砚的绿色联想到友人官位低微,暗含惋惜;③继而赞美友人的节操坚贞不移,一如石砚的质地坚硬纯正。(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诗句 分析“还与故人袍色似” 它的颜色还和老朋友官袍的颜色相似。作者从砚台之色巧妙地联想到朋友,结合注释③中的“古时低级官员袍服为青绿色”可知,作者对友人官位低微暗含惋惜“论心于此亦同坚” 你我的心志亦如这砚石般坚贞。作者以砚喻人,借赞美砚台质地的坚硬来赞美友人坚贞不移的节操解析 二、(2024新课标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宿千岁庵听泉刘克庄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D解析 “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错误,曲解诗意。“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意为“你看昔日的《兰亭帖》,也用湍急的水流来代替弦乐”,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赏,而非“摒弃了乐器”。2.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答案 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3分)②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来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来清亮圆润。(3分)解析 ①抓关键。由题干关键信息“以对比的方式”“泉声”“描写”可知,本题考查赏析表现手法的能力。②找对比。“骤闻”时的感受与“久听”后的感受对比,“怒声”与“细点”之声对比。③析效果。根据第②步找出的对比之处,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运用对比手法描绘泉声的艺术效果。三、(2023新课标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注] 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A解析 A项,“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有误。首句的意思是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的真谛,次句讽刺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并非指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答案 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花虽然美丽,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枝头树梢上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活力;②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要认真阅读原典,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每点3分,第①点阐明名言的含意,第②点结合魏了翁名言与林诗的相似之处进行分析,意思对即可)解析 首先,理解魏了翁名言的含意,其含意是桃李花在卖花担上已经活力不再,观者只欣赏卖花担上的鲜花的话,是想象不到桃李花绽放的盛况的,只有亲自到树头枝底才能看到它们盛开的样子,体会到它们的活泼精神。或者说鲜花如果脱离了树这一根源,就会失去生命活力。然后,联系全诗,分析主题。首联表明了诗人认为用“逐字笺”这种学习方法难以领悟经典真谛的观点,流露出诗人对做学问流于表面的人的嘲讽之情。颔联认为“皮毛”之下的精要思想并不存在于人们口耳流传的话语中。颈联以“参禅”“修仙”为例,用类比方式阐述了亲身治学方可获得学问真谛的观点。最后,诗人用魏了翁的名言强调自己的观点。魏了翁名言蕴含的道理与诗人的治学观点是一致的,求学须回归本原,须自己去领会体悟,方能获得真谛。四、(2022新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分)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 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A解析 “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开头“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两句的意思是,尽管处处是春色,但就人的常情来说,还是要到南山去寻春。这里的“苦”并不是说“此行会比较困难”,而是表现人们寻觅春色的执着。另外,“年老体弱”的说法也没有依据。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案 ①“翁前子后孙扶掖”,认为家庭中应存在亲厚和睦、谐乐融洽的伦理关系;②“商行贾坐农耕织”,指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应各守本分,各司其职。解析 本题解读题干很关键。下阕内容有限,其中“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正是题干说的“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那么,谈及做人道理的内容必是“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首先,“翁前子后孙扶掖”具体描绘了“来趁元正七”的老老少少、子子孙孙。“翁”在前,“子”居后,“孙扶掖”,从这一排列顺序,可以看出家庭内遵行孝道,亲厚和睦,其乐融融。其次,“商行贾坐农耕织”由商、贾、农三种行当的人物活动组成,“行”“坐”“耕织”与这三种人物身份、工作特点极为贴切,点明了不同行业的人各自安守本分,各司其职。得分关键 每点3分。每一点引用或翻译诗句得1分,指出对象(如第①点中的“家庭”,第②点中的“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得1分,概括说明道理得1分。 第①点,“家庭”也可以说成“家”,做人的道理答“孝”“长幼有序”也可以,但答“追求美好幸福生活”“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做人要有人情味”等不得分;第②点,“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也可以说成“不同身份的人”“不同职业的人”,“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也可以说成“勤于劳作”“各安其业”,但答“遵纪守法”“遵守农时,反对投机”“热爱劳动”“安居乐业”“注重商业”“重农抑商”不得分。答手法不得分。五、(2021新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 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注] ①江州白司马: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B解析 “湓浦曾闻似衣带”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湓水如衣带般曲折萦回,是对江州自然风景的描绘,并未有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且没有用典。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 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 (示例1)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示例2)①第二句用“惠远”“东林”来表现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态度,“惠远东林住得无 ”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以及劝告,含蓄地劝诫友人不要轻易产生逃避情绪而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 读懂题目 题干中“第二句”指出了考查范围,“怎样理解”指出了考查内容,“理解”的角度较为宽泛,可以从诗意、感情、结构等多个角度考虑。“委婉劝告”暗示答题的两个要点——劝告什么 如何体现委婉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需要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然后再结合整首诗分析该句所表现的委婉劝告之意及其作用。本诗写作目的是劝慰仕途失意的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关切及劝慰之情。尾联“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道出“不要沉迷于宗教而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旨。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 ”表面问的是白居易到江州之后是否住过高僧惠远的东林寺,实际传达的思想是不希望朋友去那里,因为寺院作为佛门清净之地,可以给人带来心灵的安慰和寄托,去过的话便意味着白居易有可能厌倦仕途、向往归隐。所以结合尾联可知第二句暗含作者对友人的关心和规劝,希望白居易即使身处困厄也能“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不要因为一时的困厄就放弃初心,忘却了曾经的远大抱负。这一句也为尾联正式劝诫做了铺垫。六、(2020新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分)赠别郑炼赴襄阳杜 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注] 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B解析 “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理解错误。颔联中的“把君诗过日”紧承首联,意思是平日尚且还有你的诗篇陪伴着我度日,并非想象“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解析 本题考查景物形象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根据知识积累、注释,可以推知“峨眉”“岘首”运用了借代手法,前者代指诗人所处的蜀地,后者代指郑炼将要远行之地——襄阳。诗人用“地阔”“天高”形象地描写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距离遥远,由此想到以后与友人相见之难,不舍之情见于言外。得分关键 共6分,每点3分。第①点阐释意象的表层含义,第②点挖掘意象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分析顺序是由浅入深,作答时须符合这三个要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