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问题激疑大家回忆一下下面几首诗出处分别是《诗经》的哪些作品?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4.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诗经·国风·周南》1.反复朗读,准确把握重点字词含义。2.掌握《诗经》的文化常识,区别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把握重章叠句的特点。3.赏析诗歌动词使用的妙处,体会诗歌表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经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分析诗歌的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歌传承下来的劳动之美,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教学重难点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核心素养自主探究一、《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 ”。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 、 、 ”三部分。《诗经》六义:指“ 、 、 、 、 、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 、 、 的方法。诗三百风 雅 颂赋 比 兴风 雅 颂 赋 比 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自主探究二、写作背景西周取代殷商,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内文,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芣苢》选自《诗经 国风》中的《周南》,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芣苢”即车前草,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全体光滑或稍有短毛。根茎短而肥厚,着生多数须根。荒地或路旁常见,分布几遍全国。车前草在农村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草本植物,它的植物体特殊,仅有叶片和花葶(tíng),没有茎干,叶片莲座状铺地排列,叶脉弧形整齐,看起来也好看;嫩叶可食,有些地区用作饲料;全草与种子都可入药,能利尿、清热、止咳。有种说法,先民们认为芣苢主子,采芣苢可以满足妇女们多子多孙的愿望。自主探究自主探究芣(fú)苢(yǐ)采采芣苢,薄(bó)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duō)之。采采芣苢,薄言捋(luō)之。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之。采采芣苢,薄言襭(xié)之。////////////三、初读诗歌,感受音韵之美。注意诗歌中字词发音。自主探究四、体悟诗歌,感受劳动之美1.请大家找一找诗中的6个动词。结合课文注释,说说这六个动词分别是什么意思。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自主探究2.大致翻译诗歌,初步想象《芣苢》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①采采: 茂盛的样子。②芣苢:车前草。 ③薄言: “薄” “言”都是助词,无实义。④有:取得,获得。⑤掇(duō):拾取,摘取。⑥捋(luō): 从茎上成把地取下。⑦袺(jié):提起衣襟兜东西。⑧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圈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1.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2.明明6个动词就可以描述的场景,为什么要用48个字呢?3.《诗经》常用表现手法有哪些?《芣苢》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此分析每一种手法的特征。合作解疑1.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合作解疑字 甲骨文 小篆 含义 纵观六个字,展现了什么劳动场景采有 掇 捋 袺 襭 这六个字有哪些细微区别变化?展现了古人一种什么样的劳动场景?采摘芣苢越采越快越采越多收获满满(劳动过程)(劳动欢乐)采摘取得 获得拾取 摘取从茎上成把取下提起衣襟兜东西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1.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合作解疑2.明明6个动词就可以描述的场景,为什么要用48个字呢?采采芣苢,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重章叠句思考探究当你口中念着“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时,节奏放慢,你的动作是慢慢的、闲雅的、优美的。而且“采采芣苢”“采采芣苢”重复的句子一声一声不断响起,让你看到了很多姑娘,这边唱来那边和。重章叠唱,不但表现了音律美,也表现了场景美。当然,刚刚大家通过场景再现也感受到了采摘的快乐,这又表现了情感美。作用: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诗歌中的重章叠唱到底有什么表达效果呢?合作解疑3.《诗经》常用表现手法有哪些?《芣苢》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此分析每一种手法的特征。合作解疑(1)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邶风 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爱情誓言表达出来。(2)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风 硕鼠》通篇用比。(3)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精讲点拨1. 总结《芣苢》的写作有什么特点?(1)赋的手法全篇以赋为主要手法,描写妇女采摘芣苢这一简单的事件,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表现人民热爱劳动的勤劳朴素的品质。全篇没有出现一个表达主观情感色彩的词,但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欢快的劳动节奏,氛围是极为和谐的。(2)重章叠句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字交替变动,其余全是重叠,看似单调重叠复沓,实则别有韵味。“采采”是一重叠词,“采采芣苢”“薄言采 之”反复咏唱,产生简洁明快、回环往复的韵律感,有音乐之美。这种回环往复的节奏又与反复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效果谐和一致,形成融合无间、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3)丰富的想象空间这首诗只写了采摘芣苢的过程,却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于是,细节中的蛛丝马迹就激发读者进行揣摩并加以想象,然后创造出更具体形象的美。读罢诗歌,人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三三两两、三五成群的女子,在平原旷野上你追我赶、群歌互答,同时又不忘采摘芣苢的欢快劳动场景。精讲点拨2.结合文章内容,归纳诗歌的主题思想。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知识建构薄言捋之薄言襭之采摘的过程劳动赞歌拓展延伸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①。之子于归②,宜③其室家。注释①夭夭:树枝柔嫩随风摇曳的样子。一说茂盛而艳丽的样子。灼灼:花朵鲜艳盛开的样子。”②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女子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③宜:和顺、亲善。室:指夫妻所居。家:指一门之内。此句指善处室家和家人。同样是《诗经》中对于植物的描绘,大家感受一下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主题有何不同?《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这里是第一个用花来比美人,并不为过。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如:魏晋阮籍《咏怀·昔日繁华子》“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北宋陈师道《菩萨蛮·佳人》“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女作家王安忆有一部小说,名字便叫《桃之夭夭》。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1.请指出下列诗句分别运用了赋、比、兴的哪种手法。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②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巩固训练【答案】 ①兴 ②比 ③赋 ④比 ⑤兴2.情景默写(1)《芣苢》中,描写女子顺着茎成把采取车前草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2)《芣苢》中,描写女子用衣襟兜住采摘车前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3)《芣苢》中,描写女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装车前草回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4)《诗经·芣苢》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其中,由“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由“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巩固训练【答案】 (1)采采芣苢 薄言捋之 (2)采采芣苢 薄言袺之 (3)采采芣苢 薄言撷之 (4)薄言掇之 薄言捋之 薄言袺之 薄言襭之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的诗歌,共305篇,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B.诗歌开篇四句写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芣苢。前两句表现出发前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流露出将要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C.诗歌中间四句中“掇”“捋”两个字不但写出了芣苢的不同长势,而且使人想象出忙碌的场景以及人们采摘芣苢时娴熟的技巧。D.诗歌最后四句具体描写人们采摘的芣苢越来越多,于是用衣襟兜芣苢,“袺”“襭”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巩固训练【【答案】D项,“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错误,“袺”“襭”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盛放芣苢的动作,间接突出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4.下列对《芣苢》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地表现了采摘芣苢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D 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巩固训练【答案】A [A项,“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错误,诗歌开头说“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开篇就是说采芣苢,并没有用他物起兴。]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