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古代诗歌鉴赏 7.练题型 诗评情境题(真题练习)---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四古代诗歌鉴赏 7.练题型 诗评情境题(真题练习)---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7.练题型 诗评情境题
一、(2025江西部分学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夜宿东渚放歌(其三)
杨万里
天公要饱诗人眼,生愁秋山太枯淡。
旋裁蜀锦展吴霞,低低抹在秋山半。
须臾红锦作翠纱,机头织出暮归鸦。
暮鸦翠纱忽不见,只见澄江净如练。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首联写天公生怕秋山枯淡无味,要在诗人面前展现机巧,引出对秋山景色的描写。
B.颔联写天公裁蜀锦,展吴霞,顿时给秋山增添妩媚姿色,“抹”字可谓生动巧妙。
C.颈联画面感极强,暮鸦的归来形成了“翠纱”上生动的点缀,此影像仿佛天工织就。
D.全诗从首联到尾联,都使用了比喻手法,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心灵旅程和艺术表现力。
2.钱锺书评价杨万里作诗“擅写生……如摄影之快镜”,请结合本诗对此评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本诗先描绘晚霞似火的场景;接着描绘晚霞褪去,云岚青翠中暮鸦归来;最后场景又起了变化,暮鸦与翠纱都幻化消失,只有明净如素练的江水。变换的画面如一幅幅“写生”画。②诗人抓住转瞬即逝的自然美景,用“旋”“须臾”“忽不见”等表示时间的词语,体现景物变化之快,“如摄影之快镜”。(每点3分)
二、(2025广东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南阳夏日
寇 準
绿杨阴密覆回廊,深院帘垂昼景长。
人静独闻幽鸟语,风来时有异花香。
世间宠辱皆尝遍,身外声名岂足量。
闲读南华真味理,片心惟只许蒙庄[注]。
[注] 蒙庄,即庄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诗歌的首联以浓密的绿杨树荫展现了回廊的清凉,描写出夏日庭院的宜人环境。
B.颔联写鸟的鸣叫和不同寻常的花香,运用多感官描写,增添了夏日的生动气息。
C.颈联转向诗人的心境,“世间宠辱皆尝遍”表达了对自己各种经历的悲叹、感伤。
D.尾联“闲读南华真味理”一句中,作者看似在闲读,实则深谙书中真正的思想。
2.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认为寇準诗的特点是“融远”。融,即融合、通透之意;远,即境界高远。请分析本诗是如何体现“融远”的。(6分)
答案 ①自然环境的宁静与诗人内心的平静相映衬、交融,体现“融合”的特点;②历经人生荣辱后,不计较功名利禄,展现诗人通透的人生观和心境,体现“通透”之意;③对淡泊、安宁生活的追求及对庄子思想的参悟,展现诗人思想境界的高远,体现“远”之含义。(每点2分)
三、(2025山东济南一模)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问题。(9分)
雨中赠仙人山贾山人
柳宗元
寒江夜雨声潺潺,晓云遮尽仙人山。
遥知玄豹在深处,下笑羁绊泥涂间。
浩初①上人见贻绝句欲登仙人山因以酬之
柳宗元
珠树玲珑隔翠微,病来方外事多违。
仙山不属分符客②,一任凌空锡杖③飞。
[注] ①浩初:僧人法名。②分符客:柳宗元自谓。分符,这里指接受朝命为柳州刺史事。③锡杖:僧人所持的禅杖。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寒江”句多感官营造出凄清的氛围;“潺潺”二字写夜雨淅淅沥沥连续不断,衬托诗人凄冷孤寂的感受。
B.“晓云”句写出夜雨后天空逐渐放亮,山雾缭绕的景象;“玄豹”这一神秘的意象,给读者带来想象的空间。
C.“珠树”句中的“隔翠微”三字,近距离描写了仙人山绿树葱茏的景象,充分表达了对仙人山的喜爱之情。
D.两首诗都是酬赠诗,对象都是独立于红尘俗世之外的人士,作者借诗表达不能与友人登仙人山的复杂情感。
2.明代李攀龙《唐诗训解》说柳宗元诗往往“末收句健”,请结合两首诗的末句分析。(6分)
答案 ①两首诗末句形象鲜明,情感强烈,强有力地收束全诗,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形象鲜明”“情感强烈”“强有力地收束全诗”“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这四点答出任意两点给2分)
②“下笑”句以玄豹的口吻表达对世俗羁绊的轻蔑与嘲讽(1分)及对自由理想生活的向往。(1分)
③“一任”句想象浩初上人游览山水的飘逸行姿与俊逸形象,(1分)强烈表达了对浩初上人自由生活的羡慕,(1分)衬托(反衬)自身处境的无奈。(1分)
(共6分,每点2分。第③点答出任意两个要点即可得2分。意思对即可)
四、(2025安徽马鞍山二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九日登高
王 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注],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漫书五首(其一)
司空图
长拟求闲未得闲,又劳行役出秦关。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注] 望乡台:诗中指玄武山,诗人将玄武山比作戍边将士筑起的望乡台。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两首诗起笔不尽相同,王诗开篇承题,点明诗人登高的时间、地点,司空诗则直陈求闲而不得的困境。
B.王诗中的“他”字和司空诗中的“闲”字重复出现,运用近似日常的口语,浅切直白,也增添了韵律之美。
C.两首诗中诗人处境不同,王勃是身居他乡,登高怀远,司空图则是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对乡音感到陌生。
D.相较而言,王诗更工整,如“望乡台”对“送客杯”、“南中”对“北地”等,体现初唐诗人对格律的探索。
2.诗人用看似违背常理的表达,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古人称这种手法为“无理而妙”。请结合这两首诗的最后一句,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①王诗最后一句,鸿雁南飞本是常态,却遭诗人无理质问,这种自然规律与人生困境的反差将思乡悲情推向高潮。②司空诗最后一句,故乡的莺声本应让人倍感亲切,反而引起诗人之“恨”,情感更加含蓄深沉。(每点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