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二单元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沈英甲【目标引领】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思维发展与提升:体悟选材特点、细节描写的魅力以及结构特点。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袁隆平的高贵品质中表现出的情感美和本文的结构美。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 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教学重点:分析探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教学难点: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问题激疑】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颁奖词【自主探究】一.知人论世人物简介沈英甲,1983年至2003年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和《世界博览》杂志、《科技日报》任记者,期间曾担任多年机动记者(任务不固定,往往是为了完成某一项任务,直接受编辑部派遣和调动的记者),在《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代表作品:《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前尘》等。袁隆平,1930 年生于北京,1953 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作为青年教师的袁隆平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科学战胜饥饿。经过多年实践,他终于推翻了当时国际上关于水稻没有杂交优势的普遍观念,推出了一代又一代杂交水稻。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世界粮食基金会“2004 年世界粮食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多项国际奖项,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二.背景介绍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三.文学常识文体介绍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是真:所述内容必须真实短:篇幅要求短快:时效性要强活: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强:有思想性和指导性2.新闻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新闻结构:①标题(引标、正标、副标):概括新闻要点,引起读者注意。②导语:开头的一句或一段话,概说主要事实。③主体:消息的主要部分,写事件的始末,内容充实,层次分明。④背景:消息的从属部分,为背景材料。无固定的位置,穿插在主体中,以说明事件的原因、环境等。⑤结语:消息的小结部分,或有所归结或有所预期。⑥新闻的电头:交代通讯社名称(或发电媒体或单位)、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3.文体知识:新闻与通讯的区别①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②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③新闻叙述更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详细叙述,一般篇幅比较长。④新闻主要以记叙为主,可以适当增加议论;通讯则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4.文体知识——通讯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类型: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它是应用写作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通讯的三个显著特点1.新闻性:同消息一样具有真实性、及时性、新鲜性。2.文学性:可以借用文学的手法,塑造生动的形象,使作品更富感染力但这种文学性首先要确保其真实性,可以使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3.评论性: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报道立场和情感倾向。5.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以报道各方面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以表现人物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物的事迹和思想,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① 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② 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的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也很常见。③ 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人物通讯的特点:①真实性:要求写真人真事。②典型性:要求选择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加以报道。③新闻性:及时发现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进行有针对性的报道。④生动性:结构、表现手法可以灵活多样。⑤评论性:通讯评论贵在以情感人,情在理中。6.写作对象人物通讯中的人物要具有新闻性。从实际情况看,大致上有这样几种类型:1.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或者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普通人,这是近年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新趋向。2.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提示人们某种道理。例如:①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焦裕禄、孔繁森、雷锋等;②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著名科学家、运动员、演员等;③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某种人生价值,或为人民做出重要贡献的普通人。④还有一些通讯人物是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四.整体感知1.字音字形稻菽(shū) 饥馑(jǐn) 田埂(gěng) 稻穗(suì)掖(yē)着 颁(bān)发 阐(chǎn)明 贬(biǎn)斥一蔸(dōu) 花蕊(ruǐ) 籼(xiān)稻 粳(jīng)米分蘖(niè) 撒(sǎ)播 屏(bǐnɡ)气 淤(yū)泥2.解题入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3.走近新闻事件,走进袁老心间(1)科研探索中...探究袁老的心路历程对应章节:曾记否,到中流击水(2)科研探索中...对应章节: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袁老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条件?(3)捍卫真理时...对应章节: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袁老如何回应贬斥杂交水稻的文章的?说明了袁老怎样的精神品质?本文还有多处列出数据,请找出并谈谈其作用。①有人统计过,杂交水稻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1976至1999年,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000万人口。②小面积最高产量达每亩1139千克,达到了100千克/公顷的超级稻产量指标。如果按年推广2亿亩计,年增粮食可养活7000多万人口。(4)寻梦,寻梦...对应章节: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引用袁老的梦有什么作用?【合作解疑】一.提取新闻事件,把握人物形象袁隆平作为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其优秀事迹非常多,独立思考,探究作者选取了那些新闻事件,表现出袁老怎样的精神品质?时间:6分钟左右。独立思考完毕之后在前后4-6人小组内交流,补充完善自己的答案并形成小组最佳答案,时间:3分钟左右。要求:简洁、准确、全面。各个部分 主要事迹 精神品质 侧重点1、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①2001年春节刚过,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②1961年袁隆平发现了“天然杂交稻”杂种第一代。 工作方法2、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杂交水稻研究, 1964年终于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学术品格3、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道德操守4、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①1986年以来,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②1997年开始超级杂交稻研究 理想志向二.深入文本探究,寻找写作之法(一)品读细节描写,悟其神让人物跃然纸上——赏析人物通讯的细节描写细微之处见精神。细节描写是通讯报道中的重要元素,在通讯中,恰如其分的细节描写,①可以起到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作用,从而揭示/深化主题,②生动刻画人物性格,渲染环境氛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③有助于增强通讯的可读性和真实性,它是通讯中最丰富的表情符号。1.鉴赏细节描写在这篇通讯中,作者如何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来表现袁隆平的优秀品质?1.片段①:“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2.片段②:“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3.片段③:“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跨过……迈步……蹲下……翻看……”4.片段③:“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2.袁老形象小结袁隆平是一位扎根农田,挥洒汗水,专注敬业,严谨认真的实践者;袁隆平是一位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的研究者;袁隆平是一位勇于担当,坚持实事求是 ,不计个人风险的捍卫者;袁隆平是一位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寻梦者。(二)表达方式知识链接:记叙:指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说明。议论:指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发表见解以表明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说明: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2.以“到中流击水”为例,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作者如何表现袁隆平的实践精神。总结: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夹以议论、描写、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灵活运用。(三)使用小标题,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文中的四个小标题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请分别具体说明。小标题 精神品质 凝练概括 侧重点(角度)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实践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 创新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坚持事实,实事求是 求实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追求梦想,不断进取 寻梦总结【精讲点拨】1.概括主旨2.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你认为袁隆平是“中国的脊梁”吗?请说说理由。【知识建构】【拓展延伸】袁隆平语录①只要是大方向是对的,不是死胡同,你只要坚持下去,他会达到光明的彼岸的。②性格决定命运,有一点点关系,不是全部。性格很重要,但是不见得决定命运,命运是由各方面来决定的,还有外界条件,还有时代不同了等等。③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④快乐的秘诀,就是要有追求,有希望,身体好。你追求的东西,如果再怎么努力都没有希望实现,不会快乐。一天到晚想着名利得失,也不会快乐。⑤作为一个科学家,不能迷信权威,迷信书本,也不能因为取得一丁点的成绩就沾沾自喜,居功自傲。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创常新。⑥要成才,第一要素,也是最基本的要素,是身体要好。身体不健康,心有余力不足,无论你搞什么研究都支撑不下来。我现在还在第一线,只要田里有稻子,我每天都要下田的。身体不好,怎么行?⑦科学研究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这个是关键。搞科研,应该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应该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如果不尊重权威、不读书,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创新就没有了空间。⑧不要怕失败。怕失败的人最好是不要搞研究,搞研究,绝大部分实验都是失败的,不会那么一帆风顺的。⑨对金钱,我是有看法的,要生活、生产,钱是重要的,钱来路要正。第二,钱是来用的,有钱不用等于没有钱。但是用钱,第一不要奢侈浪费,第二不要小气,该用的就用,不该用的就不用。⑩人要吃饭、穿衣,要生存,没有钱不行,但一定要来路正,靠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有了钱,要用在正当处,既不能挥霍浪费,也不要吝啬小气。我喜欢朴素的生活。【巩固训练】1.将下面这则消息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0个字)一架从俄罗斯起飞的伊尔-76飞机,日前载着一位尊贵的北极“客人”抵达大连国际机场,它就是来自北极圈内的珍稀动物——白鲸。这也是白鲸家族在历史上首次登陆中国,它将成为大连老虎滩极地海洋动物馆的正式成员。这只3岁的白鲸,身长近4米,体重500公斤左右,是个性情温顺的“小姑娘”。在来中国之前,它已学会了转圈、唱歌、与人接吻,生气了还会叫上几声。白鲸的新家被安置在刚刚建好的极地馆内,它也是第一位入住极地馆的成员。为了使它适应馆内的水温,工作人员准备了两至3吨的冰块,以备降温使用。春节前后人们可一睹这只白鲸的风采。据悉,还有3只白鲸已在俄罗斯接受体检和训练,将于明年3月运抵大连老虎滩极地海洋动物馆。白鲸首次登陆中国。2.阅读下面的文本选段,完成2~4题。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就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因此,有人嘲笑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国际上有的著名学者断言:不可能。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在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很长时间之后,袁隆平才从国外资料中了解到,早在1926年,美国的琼斯就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现象。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当时是20世纪50年代。此外美国、菲律宾的科学家也相继开始了这项研究。尽管实验手段先进,但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十分清楚中国拥有自己的有利条件: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园;更重要的是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这正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条件。直到今天,袁隆平对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所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决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令世界瞩目的成果。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6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蕊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不孕性》发表,它证明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袁隆平的发现,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对袁隆平提出的观点予以嘲笑,说明该人的愚昧和无知。B.国外对水稻的研究最终没有成果是因为没有部门协作。C.《水稻雄性不孕性》的发表,意味着优质杂交水稻的开发成功。D.袁隆平认为中国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离不开跨部门的密切协作。3.下列对选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首段提出美国著名遗传学家的经典著作和有人对袁隆平的嘲笑,从权威和人们的舆论两个角度写出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要超越物质障碍之外的社会障碍,从而衬托出袁隆平挑战权威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B.面对研究中遇到的困难,袁隆平并不迷信权威,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了他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C.之所以说袁隆平“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是因为他突破世界各国对于水稻的研究的瓶颈,不仅发现了研究所必需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而且用理论阐述培育“雄性不育稻”的可行性。这一研究是前无古人的。D.选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还运用了细节描写,如“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把袁隆平院士对杂交水稻事业的追求以及发现新事物的欣喜心理描写得形象生动。4.通讯是侧重于写人物的新闻体裁,在选材上注重突出多角度表现和刻画人物形象,你认为本选段主要是从什么方面来表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二单元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沈英甲【目标引领】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思维发展与提升:体悟选材特点、细节描写的魅力以及结构特点。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袁隆平的高贵品质中表现出的情感美和本文的结构美。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 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教学重点:分析探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教学难点: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问题激疑】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颁奖词【自主探究】一.知人论世人物简介沈英甲,1983年至2003年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和《世界博览》杂志、《科技日报》任记者,期间曾担任多年机动记者(任务不固定,往往是为了完成某一项任务,直接受编辑部派遣和调动的记者),在《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代表作品:《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前尘》等。袁隆平,1930 年生于北京,1953 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作为青年教师的袁隆平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科学战胜饥饿。经过多年实践,他终于推翻了当时国际上关于水稻没有杂交优势的普遍观念,推出了一代又一代杂交水稻。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世界粮食基金会“2004 年世界粮食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多项国际奖项,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二.背景介绍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三.文学常识1.文体介绍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是真:所述内容必须真实短:篇幅要求短快:时效性要强活: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强:有思想性和指导性2.新闻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新闻结构:①标题(引标、正标、副标):概括新闻要点,引起读者注意。②导语:开头的一句或一段话,概说主要事实。③主体:消息的主要部分,写事件的始末,内容充实,层次分明。④背景:消息的从属部分,为背景材料。无固定的位置,穿插在主体中,以说明事件的原因、环境等。⑤结语:消息的小结部分,或有所归结或有所预期。⑥新闻的电头:交代通讯社名称(或发电媒体或单位)、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3.文体知识:新闻与通讯的区别①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②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③新闻叙述更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详细叙述,一般篇幅比较长。④新闻主要以记叙为主,可以适当增加议论;通讯则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4.文体知识——通讯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类型: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它是应用写作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通讯的三个显著特点1.新闻性:同消息一样具有真实性、及时性、新鲜性。2.文学性:可以借用文学的手法,塑造生动的形象,使作品更富感染力但这种文学性首先要确保其真实性,可以使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3.评论性: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报道立场和情感倾向。5.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以报道各方面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以表现人物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物的事迹和思想,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① 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② 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的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也很常见。③ 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人物通讯的特点:①真实性:要求写真人真事。②典型性:要求选择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加以报道。③新闻性:及时发现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进行有针对性的报道。④生动性:结构、表现手法可以灵活多样。⑤评论性:通讯评论贵在以情感人,情在理中。6.写作对象人物通讯中的人物要具有新闻性。从实际情况看,大致上有这样几种类型:1.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或者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普通人,这是近年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新趋向。2.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提示人们某种道理。例如:①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焦裕禄、孔繁森、雷锋等;②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著名科学家、运动员、演员等;③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某种人生价值,或为人民做出重要贡献的普通人。④还有一些通讯人物是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四.整体感知1.字音字形稻菽(shū) 饥馑(jǐn) 田埂(gěng) 稻穗(suì)掖(yē)着 颁(bān)发 阐(chǎn)明 贬(biǎn)斥一蔸(dōu) 花蕊(ruǐ) 籼(xiān)稻 粳(jīng)米分蘖(niè) 撒(sǎ)播 屏(bǐnɡ)气 淤(yū)泥2.解题入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采用正副标题的形式,使标题所承载的内容更丰富,表达更清晰。引用毛泽东《七律 到韶山》的诗句,意思为“高兴地看到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贴合本文主旨,表达了对袁隆平的赞美之情,突出了其在研究、培育杂交水稻方面的卓越成就;形象生动,富有诗意,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3.走近新闻事件,走进袁老心间(1)科研探索中...探究袁老的心路历程对应章节:曾记否,到中流击水1960年7月的一天,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2)科研探索中...对应章节: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袁老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条件?困难1:“无优势论”的否定困难2:有些人对杂交水稻论题的嘲笑困难3:许多科学家认为研究难度大,无法在生产中应用优势1:中国是农业国,有丰富的种质资源优势2: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优势3: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3)捍卫真理时...对应章节: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袁老如何回应贬斥杂交水稻的文章的?说明了袁老怎样的精神品质?面对贬斥杂交水稻,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袁隆平心平气和地写了一封信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用数据、用事实否定谣言、捍卫科学。反映了袁老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心怀百姓,讲求科学的精神品质,如:“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本文还有多处列出数据,请找出并谈谈其作用。①有人统计过,杂交水稻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1976至1999年,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000万人口。②小面积最高产量达每亩1139千克,达到了100千克/公顷的超级稻产量指标。如果按年推广2亿亩计,年增粮食可养活7000多万人口。作用:这些准确的数据体现了人物通讯的真实性,既说明杂交水稻的优越性,又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4)寻梦,寻梦...对应章节: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引用袁老的梦有什么作用?袁老的梦与水稻有关,说明袁老先生将杂交水稻的研究当做自己终身的事业,同时说明他对自己的研究充满希望与信心。【合作解疑】一.提取新闻事件,把握人物形象袁隆平作为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其优秀事迹非常多,独立思考,探究作者选取了那些新闻事件,表现出袁老怎样的精神品质?时间:6分钟左右。独立思考完毕之后在前后4-6人小组内交流,补充完善自己的答案并形成小组最佳答案,时间:3分钟左右。要求:简洁、准确、全面。各个部分 主要事迹 精神品质 侧重点1、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①2001年春节刚过,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②1961年袁隆平发现了“天然杂交稻”杂种第一代。 爱科研淡名利 重实践勇探索 工作方法2、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杂交水稻研究, 1964年终于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 学术品格3、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事实,实事求是 道德操守4、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①1986年以来,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②1997年开始超级杂交稻研究 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理想志向二.深入文本探究,寻找写作之法(一)品读细节描写,悟其神让人物跃然纸上——赏析人物通讯的细节描写细微之处见精神。细节描写是通讯报道中的重要元素,在通讯中,恰如其分的细节描写,①可以起到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作用,从而揭示/深化主题,②生动刻画人物性格,渲染环境氛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③有助于增强通讯的可读性和真实性,它是通讯中最丰富的表情符号。1.鉴赏细节描写在这篇通讯中,作者如何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来表现袁隆平的优秀品质?1.片段①:“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跨”“迈”“蹲”“翻”等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袁隆平在试验田工作的情形,表现了他工作时的认真严谨、一丝不苟。2.片段②:“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敏锐”“屏气静神”“欣喜”三个极富感染力的形容词,准确无误地抓住了袁隆平发现雄性不育植株时的心情。“停留”“伸出”“抚摸”三个动词详尽地突出了他工作认真专注、观察严谨细致、科研一丝不苟的个性。3.片段③:“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跨过……迈步……蹲下……翻看……”“眯起”“打量”“跨过”“走进”“蹲下”等动作描写;“出神地”神态描写。 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4.片段③:“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从“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这样的细节描写我们能够看出袁隆平对待植物科学、农业技术研究的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对稻田如数家珍般的熟悉与热爱。2.袁老形象小结袁隆平是一位扎根农田,挥洒汗水,专注敬业,严谨认真的实践者;袁隆平是一位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的研究者;袁隆平是一位勇于担当,坚持实事求是 ,不计个人风险的捍卫者;袁隆平是一位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寻梦者。(二)表达方式知识链接:记叙:指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说明。议论:指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发表见解以表明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说明: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2.以“到中流击水”为例,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作者如何表现袁隆平的实践精神。记叙:下课铃声响过之后.......描写: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苑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议论: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落荒而逃。说明:大量数字的运用总结:这篇人物通讯的表达方式有何特点?其作用是什么?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夹以议论、描写、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灵活运用。文章先记叙实践过程及研究成果,然后用议论的方式写出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洋溢着一种民族自豪感。例如:“袁隆平的发现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作者把记叙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三)使用小标题,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文中的四个小标题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请分别具体说明。小标题 精神品质 凝练概括 侧重点(角度)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实践 工作态度、方法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 创新 学术精神、 品格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坚持事实,实事求是 求实 道德操守、准则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追求梦想,不断进取 寻梦 个人理想、志向总结1.使用小标题,条理清晰,结构严谨2.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神兼备,跃然纸上3.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优秀品质4.使用很多详实的数据,表现出真实性和准确性。5.灵活使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为主,夹以议论、说明和描写,体现了人物通讯的文学性。【精讲点拨】1.概括主旨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典型事例及细节描写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大胆创新的精神,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对解决中国及世界粮食问题具有的重大意义——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2.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你认为袁隆平是“中国的脊梁”吗?请说说理由。是“中国的脊梁”。理由是:①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②自己的研究的领域里,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③具有杰出的才华、创新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知识建构】【拓展延伸】袁隆平语录①只要是大方向是对的,不是死胡同,你只要坚持下去,他会达到光明的彼岸的。②性格决定命运,有一点点关系,不是全部。性格很重要,但是不见得决定命运,命运是由各方面来决定的,还有外界条件,还有时代不同了等等。③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④快乐的秘诀,就是要有追求,有希望,身体好。你追求的东西,如果再怎么努力都没有希望实现,不会快乐。一天到晚想着名利得失,也不会快乐。⑤作为一个科学家,不能迷信权威,迷信书本,也不能因为取得一丁点的成绩就沾沾自喜,居功自傲。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创常新。⑥要成才,第一要素,也是最基本的要素,是身体要好。身体不健康,心有余力不足,无论你搞什么研究都支撑不下来。我现在还在第一线,只要田里有稻子,我每天都要下田的。身体不好,怎么行?⑦科学研究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这个是关键。搞科研,应该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应该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如果不尊重权威、不读书,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创新就没有了空间。⑧不要怕失败。怕失败的人最好是不要搞研究,搞研究,绝大部分实验都是失败的,不会那么一帆风顺的。⑨对金钱,我是有看法的,要生活、生产,钱是重要的,钱来路要正。第二,钱是来用的,有钱不用等于没有钱。但是用钱,第一不要奢侈浪费,第二不要小气,该用的就用,不该用的就不用。⑩人要吃饭、穿衣,要生存,没有钱不行,但一定要来路正,靠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有了钱,要用在正当处,既不能挥霍浪费,也不要吝啬小气。我喜欢朴素的生活。【巩固训练】1.将下面这则消息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0个字)一架从俄罗斯起飞的伊尔-76飞机,日前载着一位尊贵的北极“客人”抵达大连国际机场,它就是来自北极圈内的珍稀动物——白鲸。这也是白鲸家族在历史上首次登陆中国,它将成为大连老虎滩极地海洋动物馆的正式成员。这只3岁的白鲸,身长近4米,体重500公斤左右,是个性情温顺的“小姑娘”。在来中国之前,它已学会了转圈、唱歌、与人接吻,生气了还会叫上几声。白鲸的新家被安置在刚刚建好的极地馆内,它也是第一位入住极地馆的成员。为了使它适应馆内的水温,工作人员准备了两至3吨的冰块,以备降温使用。春节前后人们可一睹这只白鲸的风采。据悉,还有3只白鲸已在俄罗斯接受体检和训练,将于明年3月运抵大连老虎滩极地海洋动物馆。白鲸首次登陆中国。参考答案:白鲸首次登陆(或“落户”)中国。解析:一句话新闻的答题要点:一般应该具有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四要素。2.阅读下面的文本选段,完成2~4题。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就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因此,有人嘲笑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国际上有的著名学者断言:不可能。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在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很长时间之后,袁隆平才从国外资料中了解到,早在1926年,美国的琼斯就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现象。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当时是20世纪50年代。此外美国、菲律宾的科学家也相继开始了这项研究。尽管实验手段先进,但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十分清楚中国拥有自己的有利条件: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园;更重要的是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这正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条件。直到今天,袁隆平对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所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决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令世界瞩目的成果。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6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蕊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不孕性》发表,它证明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袁隆平的发现,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对袁隆平提出的观点予以嘲笑,说明该人的愚昧和无知。B.国外对水稻的研究最终没有成果是因为没有部门协作。C.《水稻雄性不孕性》的发表,意味着优质杂交水稻的开发成功。D.袁隆平认为中国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离不开跨部门的密切协作。答案 D解析 A项“说明该人的愚昧和无知”没有根据;B项说国外研究“没有成果是因为没有部门协作”,将失败归结为单一原因,错误;C项说杂交水稻“开发成功”不当,应为论文的发表“证明了袁隆平培养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切实可行的”。3.下列对选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首段提出美国著名遗传学家的经典著作和有人对袁隆平的嘲笑,从权威和人们的舆论两个角度写出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要超越物质障碍之外的社会障碍,从而衬托出袁隆平挑战权威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B.面对研究中遇到的困难,袁隆平并不迷信权威,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了他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C.之所以说袁隆平“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是因为他突破世界各国对于水稻的研究的瓶颈,不仅发现了研究所必需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而且用理论阐述培育“雄性不育稻”的可行性。这一研究是前无古人的。D.选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还运用了细节描写,如“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把袁隆平院士对杂交水稻事业的追求以及发现新事物的欣喜心理描写得形象生动。答案 D解析 “选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错,选文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现手法。4.通讯是侧重于写人物的新闻体裁,在选材上注重突出多角度表现和刻画人物形象,你认为本选段主要是从什么方面来表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答案 选段主要从“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的角度来表现袁隆平的。选取比较典型的材料,如从不崇拜权威,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勇于创新,从而发现“水稻雄性不育植株”。发表论文,开创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二单元4.1喜看稻菽千重浪学案 学生版.docx 第二单元4.1喜看稻菽千重浪学案 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