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练题型 情境迁移应用型1.小刚假期登泰山,观赏了日出时天边云彩奇异变化的壮美景象。他拍摄了照片,发朋友圈时选用了姚鼐《登泰山记》中的“ , ”作为文案。 答案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2.刘明同学在写作文时,想引用两句诗来赞美革命者信仰坚定、视死如归,于是引用了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老师看了,认为不如引用“ , ”。 答案 (示例1)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示例2)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示例3)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3.一位文学爱好者去洞庭湖游玩,面对眼前秀美的湖光山色,想到唐诗宋词中许多描绘它的妙辞,其中“ , ”两句写得最具神韵,不禁放声吟诵起来。 答案 (示例1)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示例2)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示例3)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示例4)楼观岳阳尽 川迥洞庭开4.李华与友人在网络上结识,用“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表达了无法见面却充满期待的心情。 答案 无由会晤 不胜区区向往之至5.读书小组要开展“报国之志”诗歌专题探究活动,小刚负责“戍边守疆,保家卫国”板块的诗句整理,我们学过的相关诗歌很多,比如“ , ”就很好。 答案 (示例1)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示例2)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示例3)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示例4)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示例5)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6.“三国迷”小达写了一篇关于三国英雄人物的论文参加学校举办的“历史文化节”,其中引用了赞叹三国英杰的古人诗词,如“ , ”。 答案 (示例1)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示例2)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示例3)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7.张老师上课时想让同学们主动发言,但同学们碍于张老师年长,羞于交流。此时张老师可以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 , ”进行引导。 答案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8.小王参加“世界电信日”主题纪念活动时,感慨道:“昔日《春江花月夜》有云‘ , ’,古人即使以飞禽游鱼为信使,也往往难以传达思念;而今信息传输瞬间千里,距离不再是情感的障碍了。” 答案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9.学校举行“德义”主题团日活动,李老师举《谏太宗十思疏》中的“ , ”,告诫同学们“德义”不仅关乎个人成长,还关乎国家安危。 答案 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10.小华和外国友人假期来杭州参加研学活动,为了让友人知道杭州的历史底蕴与繁华,他引用了柳永《望海潮》中的“ , ”两句。 答案 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11.学校新修了一座小巧玲珑的建筑供学生小憩,想请王老师命名,王老师脱口吟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 , ”,然后说就叫“易安阁”吧。 答案 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12.元宵之夜,小慧看到街上车流涌动的景象,不由得联想起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 ”一句;看到烟花绽放于夜空,又不禁吟诵出本词中的“ ”。 答案 宝马雕车香满路 东风夜放花千树13.强华要写一篇短文,向同学们介绍中国国家博物馆“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线上展览活动,他引用诗句“ , ”,来再现古人使用铜镜的生活场景。 答案 (示例1)照花前后镜 花面交相映(示例2)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花黄(示例3)可怜楼上月裴回 应照离人妆镜台(示例4)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14.语文老师讲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时,引用了《论语·雍也》中的“ , ”,说明如果偏重一方,就会削弱作品的艺术效果。 答案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15.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当解说员说到“没有忧患意识的国家,随时都有灭亡的危险”时,小刚深有感触,即刻想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 , ”。 答案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16.小明父母告诫他:不是自己的东西绝不能占为己有。小明觉得这个告诫可以用更文雅的方式表达,如《赤壁赋》里的“ , ”。 答案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