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名篇名句默写 2.练题型 双篇关联比较型(真题练习)---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五名篇名句默写 2.练题型 双篇关联比较型(真题练习)---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练题型 双篇关联比较型
1.姜夔的《扬州慢》中“          ,          ”两句,与陆游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有花虽开却无人欣赏之意。
答案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2.诗人常通过回溯往昔、追忆逝去的青春岁月表达情感。如陆游《书愤》中“          ”抒发豪情壮志,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          ”表达报国从军的夙愿。
答案 中原北望气如山 少时棋柝曾联句
3.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论相异。对荆轲刺秦这一历史事件,司马迁肯定了荆轲的英勇无畏,而苏洵在《六国论》中用“          ,          ”表达了不同见解。
答案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4.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强调广纳人才的必要性,苏洵的《六国论》中也有涉及利用人才来维护国家稳定、对抗秦国的句子,它是:          ,          。
答案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5.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的句子是:          ,          。
答案 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6.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有的同志存在“想当然”发号施令的主观主义作风,苏轼在《石钟山记》中也用“          ,          ”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答案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7.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向秦国割地求和,贾谊《过秦论》中也论及这一史实,即“          ,          ”。
答案 于是从散约败 争割地而赂秦
8.王昌龄《出塞》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与高适《燕歌行》中的“          ,          ”两句,都表明了对李广的追忆与敬仰。
答案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9.心灵的自在,精神的自由,是许多文人墨客追求的人生境界。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黄庭坚在《登快阁》里说“          ,          ”,二人的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达了对被纷乱现实束缚的厌恶,而追求心灵与精神的独立自由。
答案 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10.《阿房宫赋》中用“六王毕,四海一”来形容秦始皇灭掉诸侯国统一天下的过程,《过秦论》中“          ,          ”与此表达的意思相同。
答案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11.君子敬“小”而慎微,如司马迁《屈原列传》“          ”,表明“小”可以表达深远的意义;又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指出“小”也会酿成大的祸患。
答案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12.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末二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他创作时很可能借鉴了宋朝刘克庄《贺新郎》中的句子:“          ,           ”
答案 问长缨何时入手 缚将戎主
13.司马迁《报任安书》中,“          ,          ”与《离骚》“虽九死其犹未悔”同样表达不惧死亡的精神。
答案 虽万被戮 岂有悔哉
14.好战必亡,而忘战也必危。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中写道:“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也有类似的担忧。
答案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15.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          ,          ”,与《战国策·楚策》中“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所阐述的道理相通。
答案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16.对于爱人的分离,“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句流露出无尽的忧伤,秦观《鹊桥仙》“          ,          ”两句则表现出达观的心态。
答案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