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具有的一般性特征;2、了解不同类型的区域及其划分的依据;3、人认识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性特征;4、运用地图或资料,比较两个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5、通过比较,探究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一.尝试练习知识点一:区域的特征以及划分依据阅读分析: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联。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有哪些地理特征?阅读课本P2第一段到第三段文字,说出区域的概念、特征以及划分指标。学生思考:知识点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异同读图思考: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我们通过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生思考:读图1.1和1.2完成下列表格地理环境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不同点地理位置气候条件 土地条件 矿产资源 相同点 老师点评:活动探究:学生思考: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老师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学生思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 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老师点拨:学生思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老师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2、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阅读分析:农作物需要热量、光照、水、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生长和分布深受环境的制约,清楚农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是前提,明确自然环境的特征是关键,把自然环境和与之相适应的农作物对应进来,就能够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这也充分体现了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原则。学生思考:阅读课本P3的倒数一二两段文字,完成下张表格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区域经济发展农业地理环境 类型 农作物 熟制 其他部门 老师点评:3、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的影响区域优越的地理环境生产活动长江三角洲(1) (2) (3) 松嫩平原 活动探究:完成课本P3的活动,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学生思考:老师评点:知识点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阅读分析: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阅读课本P4课文相关段落,以及图1.3学生思考:该区地理环境总结老师点评:2.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学生思考:读课本P5的两段文字开发时期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原因分析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中后期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②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3.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总体地位发展区位条件分析农业社会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①②工业社会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①②【知识清单】1.区域概念:区域是,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划分出来的。2.区域的特征: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区域具有一定的。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4.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见上表)5.长江三角洲早期、农业社会、现代社会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见上表)二.学生自学课本,完成以上尝试问题。三.尝试练习11.关于区域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限B.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C.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D.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2.我国下列区域的关系,正确的是()A.我国南北方的界限是黄河B.四川盆地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C.松辽平原是松嫩平原的一部分D.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常常影响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读我国甲、乙、丙三地的水热状况示意图,回答3~5题:⒊三地区中,海拔较低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乙地和丙地4.三地区的气候类型为()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极地气候5.该区域适合发展的农业是()A.畜牧业B.水稻种植业C.园艺业D.花卉种植业6.读我国甲、乙两个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为我国________地区,该地区主要地形是________。乙为我国__________地区,该地区在开发早期不利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甲地区降水和年平均气温怎样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土地利用方面比较甲、乙两地,完成下表地区土壤类型耕地类型人均耕地水平甲地 乙地 四.学生讨论,老师引导分析。五.学生讨论中反馈信息,重点讲解。(2010·合肥模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区域的规模有大有小,区域之间常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等流动。读甲、乙两个不同区域,分析回答1~2题。1.若甲、乙分别对应目前我国的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则沿箭头①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 )A.资金 B.劳动力C.信息D.观念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之间的联系。农村流向城市的主要是劳动力,而资金、信息、观念等因素均是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的因素。答案:B2.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沿箭头②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主要是( )A.矿产品B.粮食C.工业制成品D.技术解析: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的是矿产品,而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的是粮食、资金、技术和工业制成品。答案:A阅读材料,回答3~6题。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吐鲁番盆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有许多方面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起旅游者的强烈兴趣。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异,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3.在我国的地理分区中,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都是在两个不同的区域上,其根本原因是( )A.纬度差异巨大B.空间距离遥远C.中间相隔很多地形区D.整体状况区别明显解析:每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而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的整体状况区别明显,故属于两个不同的区域。答案:D4.两地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是( )A.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的农业都已经进入成熟时期B.太湖平原的农业已经进入成熟时期,吐鲁番盆地处于发展初期C.太湖平原已经进入衰落时期,吐鲁番盆地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D.太湖平原农业正在蓬勃发展,吐鲁番盆地正处于转型期解析:分析两地的农业发展,可知两地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都已经进入成熟时期。答案:A5.两地农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是( )A.太湖平原土地减少,吐鲁番盆地劳动力不足B.太湖平原土壤贫瘠,吐鲁番盆地土壤矿物质缺乏C.太湖平原土地租金过高,吐鲁番盆地距离市场过远D.太湖平原气象灾害多发,吐鲁番盆地过于干燥解析:太湖平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旱涝气象灾害多发,影响农业生产。而吐鲁番盆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成为制约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答案:D6.两地农业的发展方向分别是( )A.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都以农耕业为主B.太湖平原注重发展外向型农业,吐鲁番盆地立足于旱作农业C.太湖平原突出农业技术的投入,吐鲁番盆地保持自然农业模式D.太湖平原改水田为旱地,吐鲁番盆地注意灌溉农业的发展解析:农业生产发展方向的确定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制定。答案:B读图,回答7~8题。7.①②两图所示区域共同的自然特征是( )A.地势南高北低,北部为冲积平原B.河流众多,水源充足C.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四季分明D.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8.有关①②两区域的人文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稠密,自然增长率都较高B.两区域南部均以电子工业为主C.②区域北部为重要的粮棉产区D.①区域城市群目前发展迅速解析:根据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可判断①为德国,②为我国湖南省。第7题,①区域北部平原为冰川侵蚀所致,区域主要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和;②区域西部和南部地势高,北部低,区域煤炭资源贫乏。两区域降水丰富,河网稠密,水源充足。第8题,①区域(德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城市化水平已很高,城市群发展速度较慢;②区域(湖南)北部为洞庭湖平原,为重要的粮棉产区,其南部电子工业不发达。答案:7.B 8.C(2009·上海高考)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热岛效应、咸潮侵袭、滩涂冲刷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据此回答9~11题。9.长江三角洲区域性热岛效应比较明显的主要原因是( )①能源消耗加大 ②城市人口剧增 ③水域面积扩大④市郊农业发展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解析:城市人口剧增,城市规模扩大,工业发展,交通工具增多,消耗能源增加,释放的热量增多,会造成城市热岛。而水域扩大、市郊农业发展,都会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答案:A10.上海在长兴岛北侧边滩筑堤建成青草沙水库。该水库主要功能是( )A.防止洪水泛滥B.扩大湿地面积C.开发旅游景点D.提供优质水源解析:上海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生产生活需水量大,再加上水污染严重,属水质型缺水城市。青草沙水库是为上海提供优质水源的水库之一。答案: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