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题组二 全国甲、乙卷精选1.(2024全国甲)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作文提供的材料有三句话。第一句话,预设前提,点出青少年成长中要面对的现实问题。第二句话,指出青少年在与人相处中出现的问题,关键词语是“避免冲突”“不愿表达”,引导考生思考长期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可能会导致问题的累积和误解的加深。第三句话,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关键词语是“坦诚交流”和“真正的相遇”。“坦诚交流”是指敞开心扉、真诚地表达自己,并且愿意倾听和理解对方的想法。“真正的相遇”强调的主要是心灵上的共鸣和相互的认可。整体上看,材料的主题很明确,即“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写作时应思考“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的弊端与“坦诚交流”的意义,以及人际交往中的沟通方式和相处策略,还可由对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问题的思考,延伸到对国与国之间交流的问题的思考。文体上,可以针对材料内容进行思辨,将其中的前提、问题(现象)、办法(答案)作为立论的基础,围绕其中的关键词语凝练观点,写出切合题意、思想深刻的议论文;也可以择取一个现象、一个故事、一段经历写出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推荐立意 (1)真正的相遇源于坦诚交流;(2)坦诚交流,共创和谐;(3)对话交流,共跨鸿沟;(4)坦诚交流,拥抱相遇;(5)直面冲突,勇于表达。2.(2022全国乙)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北京:双奥之城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 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比赛 成绩 中国奥运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残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中国冬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三,奖牌榜第十一;冬残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均创历史最好成绩群众 体育 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 “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科技 亮点 世界跨度最大钢结构场馆“鸟巢”;场馆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率达100% 智慧场馆和智慧服务;“分钟级”“百米级”精准气象预报交通 支持 全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助力奥运 京张智能高铁冬奥列车开行;全国高铁运营里程超4万公里,居世界第一国家 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31.4万亿元(2008年) 国内生产总值:114.4万亿元(2021年) 双奥之城,闪耀世界。两次奥运会,都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亲历其中,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本题材料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以“北京:双奥之城”这一社会热点切入,以表格的形式从比赛成绩、群众体育、科技亮点、交通支持、国家经济等角度直观呈现了北京举办两次奥运会的情况和影响。第二部分是文字材料,既概括了表格的内容,又引导学生思考自身身份,连续出现三个“你”,启发学生回顾十四年来国家的跨越式发展历史,见证国家诸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展望并融入民族复兴的未来,勇担重任,成为“强国有我”、不断“再跨越”的生力军。 写作时应当明确“跨越,再跨越”不是简单的重复关系,而是有其特定的内涵,应当与材料中的“卓越”联系起来。第一个“跨越”是对此前的跨越,而第二个“跨越”则是在“卓越”基础上的再次跨越。二者是不同层次的,立意时不能脱离“卓越”,而应当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思考。“跨越,再跨越”,确定了写作的主题,引导学生具体思考“有哪些跨越 ”“如何才能跨越 ”“怎样才能将个人的跨越与国家时代的跨越紧密结合 ”等问题。推荐立意 (1)我与祖国同“跨越”;(2)踔厉奋发,进无止境;(3)与国共成长,跨越再跨越;(4)跨越发展,卓尔不凡;(5)回望新时代,昂首再跨越;(6)奋斗再奋斗,跨越再跨越;(7)生于跨越不止的时代,成就跨越不止的青春。3.(2021全国甲)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材料内容包括三层意思:首先交代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一背景,指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其次从我们过的节日、我们唱的歌曲、我们读的作品、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我们学习的榜样等角度具体陈述事例;最后总结并引出命题意向,“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这一句是关键句,明确了写作的主题,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融合在一起,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要紧扣材料内容,明确“可为”与“有为”的深刻内涵及关系。“可为”强调客观环境和条件,“有为”强调主观意识和作为。“可为”一方面指我们处于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另一方面也指我们具有大有可为的理想和才干。与此相照应,“有为”一方面指我们应当将“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应该大有作为;另一方面也指我们要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欣逢新时代,必将大有作为。“可为与有为”的写作主题的设定,要求写作时明辨“可为”和“有为”的关系,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进而思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应当如何积极有为,如何完成新一代青年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肩负时代重任、续写时代新篇的历史使命。推荐立意 (1)时代大可为,青年应作为;(2)行可为之事,做有为青年;(3)红色文化让“可为”更“有为”;(4)传承革命文化,争做“有为”新人;(5)可为更要有为,不负青春韶华;(6)在可为枝头绽放有为之花;(7)处可为时代,做有为青年;(8)“可为”才“有为”,“有为”需“可为”;(9)肩负时代重任,续写青年使命。4.(2021全国乙)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材料先用一个总起句“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进行铺垫,这为后文对扬雄的名言的理解限定了方向——实现理想。由此也提示我们须围绕“实现理想”来写。 接下来材料引用了汉代扬雄的一句话阐述了实现理想必须经过的环节:“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这其实是引导学生在追求理想时将“义”作为目标。“义”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既包括正义、道义,也包括国家大义。写作导引语“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限制了写作主体,即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因此,我们必须思考:“理想”的内涵是什么 站在“当代青年”的立场,应该怎样理解“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付诸行动”的内涵 “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进一步限定学生要结合自我发展来选材。这就要求学生从自身发展、时代精神出发,站在青年的角度来思考,写出当代青年的个性风采。如果学生只写自己对理想的认识和思考,或者只写对材料中古人追求理想的理解,这些都不是最佳立意。推荐立意 (1)修身正德,实现理想;(2)理想照耀中国梦;(3)正心而修身,理想在脚下;(4)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前行目标;(5)修身循义,理想在望;(6)加强自身修养,振奋时代精神;(7)怀揣理想,奔赴热爱;(8)立义修身,助力民族复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