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章碣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章碣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章碣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曲江【注】
章碣
日照香尘逐马蹄,风吹浪溅几回堤。
无穷罗绮填花径,大半笙歌占麦畦。
落絮却笼他树白,娇莺更学别禽啼。
只缘频燕蓬洲客,引得游人去似迷。
【注】曲江:唐代时位于都城长安东南部的著名公共旅游区。天子也常在重要节令于此大宴臣僚、唱和赋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阳光下,马蹄踏过,尘土飞扬。风儿吹过江面,浪花不时地溅到堤岸上。
B.落絮随风飞起,却并未坠地,反而飘落、笼罩在别的树上,将它们沾染成白色。
C.沾絮树白,而树上娇俏的黄莺正在学着别的鸟儿的啼叫,这一联写得有声有色。
D.诗人感慨此处多次宴请蓬洲来客,宛如仙境,使得凡俗之人一到此处便要迷路。
2.有人认为这首诗书写了曲江繁华,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对曲江盛会的讥讽,你认同哪一种理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癸卯岁毗陵登高会中贻同志
章碣
流落常嗟胜会稀,故人相遇菊花时。
凤笙龙笛数巡酒,红树碧山无限诗。
尘土十分归举子,乾坤大半属偷儿。
长杨羽猎[注]须留本,开济重为阙下期。
[注]“长杨羽猎”,典出汉代扬雄《长杨赋》,作者在赋中既肯定帝王“羽猎”的威仪,也强调文武并用、恤民安国的政治根本。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创作于癸卯年,诗人在毗陵参加登高聚会时,作诗赠给志同道合的朋友。
B.“菊花”实写故交重逢之景,暗示秋日物候,照应标题,寄寓文人雅集之情。
C.丝竹悦耳,酒过数巡,红树青山相映成趣,催发无限诗兴,极写聚会的热闹。
D.“阙下”本指朝廷,这里代指毗陵,表达了诗人希望与友人共建毗陵的愿望。
4.颈联情感内涵丰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 别
章碣
掷下离觞指乱山,趋程不待凤笙残。
花边马嚼金衔去,楼上人垂玉箸看。
柳陌虽然风袅袅,葱河犹自雪漫漫。
殷勤莫厌貂裘重,恐犯三边五月寒。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开篇即点明离别的主题,“掷”字暗含离别的决绝,而“乱山”既实写眼前所见,也蕴含作者的思想情绪。
B.颔联紧承离别,在一“去”一“看”、一动一静中展现游子与闺中思妇的不同状态和情感,具有极强的画面感。
C.颈联两句运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了陌上杨柳飘飞的柔美以及葱河风雪漫天的苍茫壮观,突出了对离人的宽慰之情。
D.这首诗情感细腻,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空间中寄寓多重意蕴,赋予了其深厚的历史纵深感和独特魅力。
6.《唐诗快》认为本诗“豪放中见婉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焚书坑①
[唐]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②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③原来不读书④。
【注】
①焚书坑:秦始皇焚烧诗书之地,暗指秦始皇焚书坑儒一事。
②祖龙:指秦始皇。
③刘项:刘邦和项羽。
④不读书:刘邦年轻时是市井无赖,项羽年轻时习武,两人都没读多少书。
7.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焚书坑
唐 章碣
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读秦纪
清 陈恭尹①
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
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
【注】①陈恭尹(1631~1700),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人。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
9.下列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章诗首句点出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与次句构成递进关系。首句说秦始皇焚书为禁锢民众思想,使他们不能产生反抗思想。次句则是说秦始皇把关河这些天险看做帝业永固的地理屏障。
B.章诗最后一句说因为刘邦是市井无赖,项羽则是不好书的武士,他们这样的起义者根本就不读书,所以焚书的策略没有任何用处。
C.陈诗中的“谤声”句出自《国语》,意谓统治者强迫人民装聋扮哑是容易的,而平抑人心的怒火却极为困难。最后二句隐括了张良巧遇黄石公的故事。
D.“书”可以指成本的著作、文件、信件、书法或字体等,两首诗中的“书”都是指古代的兵书,如黄石公传授给张良的《太公兵法》。
10.请从内容和艺术手法两方面比较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答案
1.D 2.示例一:赞同第一种理解。
①诗中曲江景色优美。诗歌选取花径、麦畦、落絮、娇莺等动植物意象,视听结合,营造了优美繁盛的意境。
②诗中曲江游人如织。尘土随马蹄飞扬,“无穷罗绮”“大半笙歌”写出了游人众多,在此赏景、歌唱的热闹情景。
示例二:赞同第二种理解。
①诗人确实描写了曲江景色优美,游人如织,如花径、麦畦、落絮、娇莺,游人身着罗绮,处处笙歌,热闹繁华。
②然而诗中用词别有深意。香尘逐马蹄,此处尘土飞扬。罗绮、笙歌“填”“占”,落絮“却”随意沾染,连鸟儿都“更学别禽啼”,忘却了自己的叫声,这里就是喧嚣忘己的名利场,作者对此表达了讥讽之意。
【导语】诗歌以精巧的笔法,描绘唐代曲江宴游的繁华盛景,暗含辛辣讽刺。诗人通过“香尘逐马”“笙歌占麦”等意象,揭露权贵奢靡享乐侵占农田、扰乱民生的荒诞;以“落絮笼树”“娇莺学啼”暗喻浮华表象下的虚假与趋炎附势的世风;尾联以反讽之笔,批判世人沉迷虚妄的荣华,忘却现实疾苦。全诗深刻揭示了晚唐社会浮华背后的腐朽与危机。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的能力。借景讽世,在热闹中见冷眼,于艳丽处藏锋芒,
D.“使得凡俗之人一到此处便要迷路”错误。尾联中“去似迷”并非指实际迷路,“迷“是迷恋,着迷,是说游人被此处的繁华盛景吸引,流连忘返,如痴如醉,仿佛迷失在仙境般的景象中。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能力。
赞同第一种理解。
①诗中曲江景色优美。“风吹浪溅几回堤”写自然风光的生动,风儿吹过江面,浪花不时地溅到堤岸上。“无穷罗绮填花径,大半笙歌占麦畦。落絮却笼他树白,娇莺更学别禽啼”中,选取花径、麦畦、落絮、娇莺等动植物意象,绚烂的美景和笙歌、莺啼,视听结合,营造了优美繁盛的意境。
②诗中曲江游人如织。“日照香尘逐马蹄”,阳光下,马蹄踏过,尘土飞扬,贵族车马扬尘而喧闹。“无穷罗绮”“大半笙歌”写出了曲江游人如织,在此赏景、歌唱的热闹情景。
赞同第二种理解。
①诗人确实描写了曲江景色优美,“日照香尘逐马蹄”,阳光下,马蹄踏过,尘土飞扬,贵族车马扬尘而喧闹。“无穷罗绮”“大半笙歌”写出了曲江游人如织,处处笙歌;花径、麦畦、落絮、娇莺等动植物意象,绚烂优美,再加上笙歌、莺啼,营造了优美繁盛的意境,热闹繁华。
②诗歌表面写曲江宴游的繁华盛景,实则暗含辛辣讽刺。诗人通过“香尘逐马”“笙歌占麦”等意象,揭露权贵奢靡享乐侵占农田、扰乱民生的荒诞;以“落絮笼树”“娇莺学啼”暗喻浮华表象下的虚假与趋炎附势的世风;尾联以反讽之笔,批判世人沉迷虚妄的荣华,忘却现实疾苦。全诗以热闹之景反衬讽刺之意,揭露唐代上层社会的奢靡浮华与对民生的漠视,深刻揭示了晚唐社会浮华背后的腐朽与危机。
3.D 4.①对举子境遇的同情:“尘土十分”喻指寒窗苦读的举子困顿卑微的生存状态,表达了对寒门知识分子遭遇的深切同情。
②对权奸祸乱乾坤的痛斥:“乾坤大半”凸显其掌控范围之广,抒发了对奸佞当道的震怒。
③对黑白颠倒的乱象的悲愤:尘土归举子与乾坤属偷儿的极端反差,揭露了贤愚错位的时代悲剧。
【导语】章碣此诗以登高雅集为表,寄慨遥深。“凤笙红树”绘宴游之乐,“尘土偷儿”刺世道不公,尾联用典明志,文武济世之思隐现。语言清丽而沉郁,在盛唐余韵中透出晚唐特有的忧愤与苍凉,刚柔并济,耐人寻味。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表达了诗人希望与友人共建毗陵的愿望”错误,诗中“开济重为阙下期”的“阙下”是指朝廷,而非代指毗陵,意思是希望能在朝廷中有所作为,实现济世安邦的理想,而不是希望与友人共建毗陵。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对举子境遇的同情:“尘土十分归举子”中“尘土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举子们的生存状态。他们为了功名,终年在尘世中奔波,埋头苦读,处境困顿卑微,仿佛满身尘土,难以摆脱。诗人用这样的描述,表达了对这些寒门知识分子艰难遭遇的深切同情。
②对权奸祸乱乾坤的痛斥:“乾坤大半属偷儿”中“乾坤大半”说明那些奸佞之人掌控的范围极广,他们窃取了国家的大部分权力和利益,祸乱朝政,危害国家。诗人用“偷儿”来称呼他们,鲜明地表达了对这些人的震怒和批判。
③对黑白颠倒乱象的悲愤:将“尘土十分归举子”与“乾坤大半属偷儿”放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寒窗苦读的举子们只能在尘土中挣扎,而奸佞之徒却能窃取乾坤,掌控天下,这种贤愚错位的现象是一种时代悲剧,诗人通过这两句诗,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抒发了内心的悲愤之情。
5.C 6.(1)通过“乱山”“雪漫漫”描绘了雄奇、辽阔、苍凉的景象,笔力雄浑;“貂裘重”“三边寒”将离情置于家国边疆的宏大背景之中,别具豪放、慷慨之气。(2)颔联“花边马嚼金衔去,楼上人垂玉箸看”虽未直言离情,却将不舍、牵挂与无奈融入一“去”一“看”的细节之中;尾联“殷勤莫厌貂裘重”叮嘱中蕴含担忧和关切之情,避免了直抒胸臆的直白,体现了“婉约”。(3)这首诗以豪放笔触描绘了离别的场景,又借助细节表达婉约情思,体现了“豪放中见婉约”的艺术特色。
【导语】《春别》以 “掷觞”“乱山” 起笔见豪放,“马去”“玉箸” 藏婉约深情。柳陌风柔与葱河雪漫对照,拓开境界;尾联叮嘱含关切,刚柔相济,离情在壮阔与细腻间流转。
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写实的手法”错误。颈联 “柳陌虽然风袅袅,葱河犹自雪漫漫” 并非全为写实:“柳陌风袅袅” 是眼前春日离别的实景,而 “葱河雪漫漫”(葱河地处西域,远离中原)是想象中离人将要抵达的边疆景象,属于虚写,手法应为 “虚实结合”。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1)豪放之气:诗中选取“乱山”“葱河”“三边”等开阔、苍凉的意象,勾勒出雄奇辽远的空间背景。“乱山”奠定雄浑基调,“葱河雪漫漫”展现边疆的苍茫壮阔,“三边五月寒”将离情置于家国边疆的宏大语境中,笔力刚健,尽显豪放慷慨之感。
(2)婉约之思:细节中暗藏细腻情愫。颔联“楼上人垂玉箸看”,以“玉箸(泪水)”的细节,含蓄写出思妇的不舍与牵挂;尾联“殷勤莫厌貂裘重”,通过叮嘱离人保重的话语,将担忧与关切藏于平实叮嘱中,避免直抒胸臆,尽显婉约含蓄之美。
(3)两者融合:全诗以豪放笔触铺展离别场景,又以细节暗藏婉约情思,刚柔相济,体现“豪放中见婉约”的特色。
7.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竹帛烟销”与“帝业虚”“关河空锁”对比,“坑灰未冷”与“山东乱”对比,“刘项原来不读书”与开头的“竹帛烟销”对比。这些鲜明的对比耐人寻味,起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表现手法3分,分析3分) 8.诗人强烈地谴责了秦始皇焚书行径的残暴,讽刺了焚书行为的愚蠢可笑,揭示了“焚书并不能阻止秦王朝灭亡的命运”这一历史现象。
【分析】试题分析:
7.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是对比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帝业虚”“山东乱”“不读书”作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D 10.同:都是咏史怀古诗,以议论为主,对秦始皇焚书一事作出评判。
异:章诗运用讽刺夸张手法,表达对秦始皇焚书的荒唐行为的批判;陈诗用典,借古讽今,表面上借焚书抨击、讽刺秦朝的暴政,实则批判清朝的文字狱和残暴统治。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都是指古代的兵书”错误。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中的“书”指的是史书,除《秦纪》以外的六国史书,不单指兵书。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焚书坑》是一首咏史怀古之作,这首诗的首句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史实作为切入点,明叙暗议,用略带夸张的手法揭示了焚书与亡国之间的矛盾。次句紧承首句,又从另一角度揭示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有利天险也不能守住基业。第三句在点题的同时,进一步对焚书一事做出了评判。最后一白以议论结尾,借刘邦、项羽二人不读书之史实抒发感慨。“帝业虚”“关河空锁”“刘项原来不读书”运用了反语讽刺手法,言辞夸张,巧妙的讽刺了秦始皇焚书的荒唐行为。
《读秦纪》也是一首咏史诗。它具体针对秦始皇焚书一事,来抒发诗人自己的感想。全诗第一句“谤声”和第三句“夜半桥边哼孺子”用典,“怨难除”虽严亦甚疏”“人间犹有未烧书”以议论为主,指出秦王朝不以善政消除人们的怨恨,而企图借焚书来消弭人们的议论,结果非但焚不尽书,反而更加激起人们的反抗,导致彻底的灭亡。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秦朝,实际上写的却是借古讽今;它针对焚书抨击、讽刺秦朝的暴政,其实就是对清王朝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思想禁锢等类似的高压政策表示极大的不满。
结合以上内容的理解,从内容和艺术手法两个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同与异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