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何靖鹏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何靖鹏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何靖鹏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清明郊行
何靖鹏
清明时节出城门,郊野寂静柳依依。
山城门前轻摇曳,季节更迭语低低。
烟绕水面竹林隐,古寺朦胧静神秘。
春雨稀疏落花村,风卷花瓣似别离。
天寒酒薄春意淡,楼高心远梦难追。
空旷天地情易动,故乡千里泪沾衣。
回首山川千里外,别绪离愁向风寄。
清明风送思乡泪,飘向远方故里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清明时节出城门”表明诗人选择在清明节气外出,而“郊野寂静柳依依”描绘了郊外的宁静与柳树的柔美,营造出一种平和的氛围。
B.“山城门前轻摇曳”中的“轻摇曳”暗示了山城门前的景象并不宁静,而是带有一丝动荡不安,与“季节更迭语低低”中的低语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C.“烟绕水面竹林隐”和“古寺朦胧静神秘”描绘了一幅朦胧而神秘的自然与宗教景观,反映了诗人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D.“空旷天地情易动”直接表达了诗人在广阔天地间情感的波动,而“泪沾衣”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悲伤与哀愁,与“清明风送思乡泪”相呼应,强化了思乡之情。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在“清明风送思乡泪”中所表达的情感复杂性,并探讨这种情感是如何通过诗中的意象和场景变化来体现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水调歌头·观雨
何靖鹏
山客隐居处,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久,静看雨云生。前江后岭云烟绕,万壑千林风雨声。海潮起,竹枝低复举,山角晦还明。
屋漏无干处,心自向安宁。不嫌漏雨湿,正喜洗甲兵。群龙舞动云霄外,壮志豪情满胸膺。待雨歇,看青山绿水,万象更新。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通过“开轩危坐久,静看雨云生”展现了词人对自然的静谧观察,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体现了词人内心的平和与超脱。
B.“前江后岭云烟绕,万壑千林风雨声”两句,通过描写江水、山岭、山谷和树林,生动地展现了雨中自然的壮阔景象,体现了词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C.“海潮起,竹枝低复举,山角晦还明”通过描写海潮、竹枝和山角的变化,展现了雨中自然的动态美,同时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起伏和变化。
D.“待雨歇,看青山绿水,万象更新”以雨后天晴的景象结尾,表达了词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但与上文的豪情壮志并不协调,显得突兀。
4.结合这首《水调歌头·观雨》,分析词人在词中是如何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来表达其内心情感和人生哲理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游船
何靖鹏
太液波光碧,北流清浅碧,舟行宜。白鹭浴波中,鹤鸣声彻天。日曜金辉耀,芦荻采未尽,荷叶凋秋色。
美景列眼前,醉人情不厌,功利心自释。宋生赋才高,登高望远情激荡,白发友相随,不复独游行。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通过对比秋日的萧瑟与诗人内心的宁静,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B.诗人通过对太液池波光和北流河水的描绘,隐喻了人生的起伏与变迁,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C.诗中“白鹭浴波中,鹤鸣声彻天”不仅描绘了生动的自然景象,也象征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和对自由精神的向往。
D.尾联中提到“宋生赋才高”,表达了诗人对宋玉才华的羡慕,以及对自己才华不足的自我反思和谦虚态度。
6.这首诗如何通过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的结合,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悟?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并探讨这种感悟对诗人情感表达的影响。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颂李白
何靖鹏
千古诗坛英杰,太白独领风骚。豪情万丈,云涛尽泻笔端豪。刳巨鳌,舞乾坤,气贯长虹,谁与争锋?
诗仙境界高远,超凡脱俗,心游物外。冥心入海,海神亦怖,骊龙不敢为珠主。诗中有神,诗中有仙,诗中有我,诗中有天。
佳作千余篇,锵金铿玉,脍吞炙嚼,传诵千古。诗如酒,诗如剑,诗如龙,诗如风。诗中有情,诗中有义,诗中有志,诗中有梦。
须知一一丈夫气,不是绮罗儿女言。太白诗,丈夫诗,英雄诗,壮志诗。诗中有我,诗中有天,诗中有神,诗中有仙。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千古诗坛英杰,太白独领风骚”开篇即点明李白在诗坛的崇高地位,用“英杰”和“独领风骚”等词赞美其卓越才华。
B.“刳巨鳌,舞乾坤,气贯长虹,谁与争锋?”这几句运用夸张手法,生动描绘了李白豪迈奔放的诗风,表现了其诗歌的雄浑气势。
C.“诗仙境界高远,超凡脱俗,心游物外”几句赞美李白诗歌境界高远,超凡脱俗,表现了其诗歌的深邃内涵和独特风格。
D.“须知一一丈夫气,不是绮罗儿女言”这两句表达了李白诗歌中的英雄气概,与“绮罗儿女言”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其诗歌的阳刚之美。
8.结合李白的作品以及《水调歌头·颂李白》中的意象和情感,谈谈你对本词最后两句中“丈夫气”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溪居
何靖鹏
簪组累身心,南夷谪此幸。
农园为邻侧,山客似偶来。
晓露翻耕地,夜舟响溪声。
楚天歌长在,人迹稀逢寻。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诗人来到南夷的原因,“累”字写出诗人长久为官的心理。
B.颔联使用绮丽典雅的语言描写诗人被贬之后的田园生活,富有情味。
C.这首诗作于诗人被贬谪之后,颈联承接上联,描绘了诗人一天的活动。
D.诗人在碧天之下长歌的情景,塑造了一个借歌声排遣情怀的骚客形象。
10.请结合诗中所描绘的田园生活和诗人的情感,分析诗人对于“簪组”与“南夷”的态度转变,并探讨这种转变背后的深层含义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归乡
何靖鹏
梦里常回桑梓地,天教我作农翁。山园三亩傍湖东。雨滋莎草嫩,花引蝶儿匆。
斗酒只鸡邻里聚,欢声笑语融融。风调雨顺岁年丰。相逢言桑事,穷达两皆空。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梦里常回桑梓地”点明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天教我作农翁”则流露出词人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
B.“山园三亩傍湖东”描绘出诗人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与“雨滋莎草嫩,花引蝶儿匆”共同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图。
C.“斗酒只鸡邻里聚,欢声笑语融融”展现了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场景,反映出词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D.“相逢言桑事,穷达两皆空”表明词人在与乡邻交流农事时,领悟到人生得失的虚无,但此句与首句“天教我作农翁”并无直接呼应关系。
12.有人认为本词“有陶(渊明)诗风味”,请结合本词以及你对陶诗风格的理解做简要分析。
答案
1.D 2.诗人在“清明风送思乡泪”中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包括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些情感通过诗中的意象和场景变化得以体现:
①思乡之情:诗人通过“清明风送思乡泪”直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同时“泪沾衣”和“别绪离愁向风寄”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
②时光流逝的无奈:诗人通过“季节更迭语低低”和“回首山川千里外”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过去的回忆。
③自然景观的赞美:诗人通过“烟绕水面竹林隐”和“古寺朦胧静神秘”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丽和神秘,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
④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通过“天寒酒薄春意淡”和“楼高心远梦难追”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梦想的追求。这些情感通过诗中的意象和场景变化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
【导语】这首诗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象与心境,表达了浓烈的思乡之情。借郊外宁静、季节交替、烟绕古寺等画面,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故乡的深切眷恋。风送思乡泪则集中展现了情感的复杂与细腻,令人动容。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营造出一种平和的氛围”错,“郊野寂静柳依依”并没有营造出平和的氛围,而是带有一丝哀愁。
B.“不宁静,而是带有一丝动荡不安”错,“轻摇曳”并没有暗示动荡不安,而是描绘了一种宁静的景象。
C.“反映了诗人对超脱尘世的向往”错,“烟绕水面竹林隐”和“古寺朦胧静神秘”并没有反映诗人对超脱尘世的向往,而是描绘了一种朦胧神秘的自然与宗教景观。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人在“清明风送思乡泪”中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包括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些情感通过诗中的意象和场景变化得以体现:
①思乡之情:诗人在清明节这充满追忆的时节,通过“清明风送思乡泪”直抒胸臆,表达对远方故乡的深切思念。“泪沾衣”与“别绪离愁向风寄”进一步烘托了离愁别绪,寄托了对亲人和故乡深厚的情感,在清明节特有的氛围中更显浓郁。
②对时光流逝的无奈:通过“季节更迭语低低”“回首山川千里外”,诗人暗示了季节的更替让人感受到光阴的飞逝,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无奈之情尤为突出。诗中的“低低”与“回首”表现出一种压抑、惆怅的情绪,在写景时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感悟。
③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与迷恋:诗中“烟绕水面竹林隐”“古寺朦胧静神秘”展现了一幅朦胧而美丽的自然图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静谧之美的赞颂。这种对自然景致的细腻描绘增添了诗情画意,与思乡的哀愁情感交织,更显复杂深远。
④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在“天寒酒薄春意淡”“楼高心远梦难追”中,诗人借清冷的酒、稀薄的春意,暗示出时光虽美但稍纵即逝,流露了一种深沉的生命体验,透露出对现实困顿的感悟以及对梦想难以企及的叹息。这种表达与整体的怀乡情感结合,展现出一种对生命流逝和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悲凉。
3.D 4.①上阕“开轩危坐久,静看雨云生。前江后岭云烟绕,万壑千林风雨声”,词人静看雨云生成,描绘出山水间云烟缭绕、风雨交加的壮阔之景,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同时在这宁静观察中展现内心的平和。
②“海潮起,竹枝低复举,山角晦还明”,通过海潮、竹枝、山角在雨中的动态变化,暗示人生境遇也如这自然般有起伏,蕴含着困境中会有转机的哲理,表达出词人面对生活变化的坦然。
③下阕“不嫌漏雨湿,正喜洗甲兵。群龙舞动云霄外,壮志豪情满胸膺”,在屋漏的困境下,词人因“洗甲兵”联想到战争平息,借景表达出心系天下、渴望和平的情怀,以及满怀的壮志豪情。
④“待雨歇,看青山绿水,万象更新”,以雨后清新美好的景象,表达出对未来充满希望,展现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传达出困境终会过去,未来充满生机的哲理。
【导语】描绘了词人在隐居处观雨的所见所感。上阕写雨中山水云雾、风雨声响,以及海潮、竹枝、山角的变化;下阕从屋漏写到内心安宁,表达对战争平息的期待和壮志豪情。整首词借景抒情,展现词人的心境与情怀。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词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D.“但与上文的豪情壮志并不协调,显得突兀”错误。上阕写雨中壮阔景象与超脱心境,下阕“正喜洗甲兵”“壮志豪情满胸膺”已转入积极昂扬的情怀,结尾以雨后天晴的“万象更新”收束,既呼应前文的自然动态,又暗含对未来的乐观期待,情感脉络连贯,并无突兀之处。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表达技巧以及评价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上阕开篇,词人“开轩危坐久,静看雨云生”,长时间安静地观察雨云的生成,一个“静”字体现出词人内心的平和,在这宁静氛围中欣赏自然,展现出对自然的喜爱。“前江后岭云烟绕,万壑千林风雨声”,从视觉和听觉描绘出山水间云烟弥漫、风雨呼啸的宏大场面,凸显自然的壮阔,进一步强化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②“海潮起,竹枝低复举,山角晦还明”,海潮涌起、竹枝起伏、山角明暗交替,这些自然景观的动态变化,象征着人生境遇的变化无常,表明困境中也蕴含着希望和转机,体现词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面对生活变化的从容。
③下阕“屋漏无干处” 是生活中的困境,然而词人“不嫌漏雨湿,正喜洗甲兵”,由雨联想到战争平息,体现出心系天下苍生、渴望和平的高尚情怀。“群龙舞动云霄外,壮志豪情满胸膺”,借景抒发自己满怀的壮志豪情。
④“待雨歇,看青山绿水,万象更新”,描绘出雨过天晴后美好的景象,寓意着困境的结束和美好未来的到来,表达出词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坚信未来充满希望、困境终会过去的哲理。
5.C 6.①这首诗通过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的结合,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悟。诗中通过对太液池波光、北流河水、白鹭、鹤鸣、日曜、芦荻、荷叶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和生机勃勃,使诗人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和宁静,从而引发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②诗人认为,面对如此美丽的自然美景,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享受生活的美好,珍视友情,追求高洁的品格和自由的精神。这种感悟使诗人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真挚和深刻,也使诗歌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导语】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太液池与北流河的自然美景,鸟鸣鹤舞、碧波荡漾,展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同时,诗人通过与友同行的描写,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境界的深刻感悟。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对比”错,诗歌并没有对比秋日的萧瑟与诗人内心的宁静,而是通过描绘自然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B.“隐喻人生的起伏与变迁”错,诗人通过对太液池波光和北流河水的描绘,直接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D.尾联中提到“宋生赋才高”,并不是表达诗人对宋玉才华的羡慕,而是对宋玉才华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意象、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上阕:诗的开头“太液波光碧,北流清浅碧,舟行宜”展现波光潋滟、清澈流动的水景,渲染了清幽宁静的氛围;“白鹭浴波中,鹤鸣声彻天”通过动态描写的白鹭与鹤鸣,增添了画面的生机与灵动,展现了自然的高洁与和谐;“日曜金辉耀,芦荻采未尽,荷叶凋秋色”通过光影与秋景的结合,既体现了自然的壮美,又融入了秋的肃杀之意;这里自然景物的变化,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和生机勃勃,使诗人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和宁静,从而引发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②“白鹭浴波中,鹤鸣声彻天”不仅描绘了生动的自然景象,也象征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和对自由精神的向往;“美景列眼前,醉人情不厌”直白地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沉醉,情感真挚;“功利心自释”则上升到人生哲理层面,将从自然契悟到的对人生价值的反思展开讨论,表明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享受生活的美好;最后不仅以宋玉的才情与孤独作参照,表明诗人对友谊的重视,还通过“白发友相随,不复独游行”点出人生旅程中友情的鼓舞与慰藉。这种由景生情、由美生悟的抒写方式,使诗歌情感表达深化,内容更具哲理性与艺术感染力。
7.D 8.“丈夫气”指的是李白诗歌中的英雄气概和豪迈情怀。这种气概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如《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展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导语】这首词高度赞美了李白在诗坛的卓越地位和不凡才情,用充满豪情的语言和夸张的手法刻画了李白诗歌的特点,如雄浑气势和崇高境界。词中多次强调“丈夫气”,以此来表现李白诗中所蕴含的英雄气概和阳刚之美,与传统婉约之风形成鲜明对比。整首词情感热烈,结构紧凑,充分展示了对李白的崇敬与赞美。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突出了其诗歌的阳刚之美”错,“绮罗儿女言”与“丈夫气”形成对比,但并非突出其阳刚之美,而是强调李白诗歌中的英雄气概。这里的“丈夫气”不是阳刚之气,而是英雄气概。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情感,以及诗歌风格的能力。
首先结合诗歌的意象和情感理解“丈夫气”的内涵,然后从李白的作品中举例说明。
诗中对于李白的评价有“英杰”,即英雄豪杰之意;有“豪情万丈,云涛尽泻笔端豪”,两个“豪”字写出其诗歌的豪迈情怀;还有“气贯长虹,谁与争锋?”,写出其诗歌气势如虹,无人可比;还有“诗如剑,诗如龙,诗如风”,“剑”“龙”“风”三个意象,加上第一段的“刳巨鳌”,中“巨鳌”的意象,写出李白诗歌中充溢的侠士之气,英雄之概;而“丈夫诗,英雄诗,壮志诗”则更直接表明李白诗歌的英雄气概和豪迈情怀。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丈夫气”指的是李白诗歌中的英雄气概和豪迈情怀。
李白的很多作品中都有这样的“丈夫气”。比如《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此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气势豪迈,展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再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揭示出李白傲岸挺立的人格魅力,有一种不卑不屈、潇洒出尘的英雄气概流贯其间。
9.B 10.诗人对于“簪组”的态度是厌倦和希望摆脱,因为长期的官场生活使他感到束缚和疲惫。
而对于“南夷”,诗人表现出一种接受和庆幸的态度,因为被贬到这里,他得以亲近自然,过上宁静的田园生活。
这种转变背后的深层含义是,诗人在经历了官场的纷扰后,更加珍视内心的平静和自然的美。
对现代生活的启示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物质追求并不是生活的唯一目标,精神的满足和内心的平和同样重要。
【导语】此诗以谪居南夷为背景,通过“簪组累心”与“农园邻侧”的对比,展现诗人从宦海疲惫到田园栖居的心境转变。颔联白描山客偶至,颈联以“晓露”“夜舟”勾勒乡野时序,尾联“楚天长歌”暗含孤高自适。语言洗练,在疏淡中见深致,折射出士人贬谪后对精神自由的追寻,其“累—幸”之悟对现代人平衡功利与本真颇具镜鉴意义。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绮丽典雅的语言”错误。颔联并没有使用绮丽典雅的语言,而是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了诗人被贬之后的田园生活,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简朴生活的满足和享受。语言应是清丽简练,含蓄深沉。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首句“簪组累身心”中“簪组”代指官场的冠缨和印绶,象征功名仕途。诗人用“累”字点出官场生活对精神与肉体的双重压迫,暗含对追名逐利、案牍劳形的厌倦。所以,诗人对于“簪组”的态度是厌倦和希望摆脱。
“南夷谪此幸”中“南夷”本指南方偏远蛮荒之地,在唐诗中常与流放的凄凉相联系,但诗人却以“幸”字定调,将贬谪之地视为解脱的契机。诗中“山客似偶来”的随性、“楚天歌长在”的旷达,展现出诗人在“南夷”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了精神归宿:偏远的地理位置隔绝了官场纷扰,反而让他得以亲近自然、回归本真。所以,对于“南夷”,诗人表现出一种接受和庆幸的态度。
所以,这种转变背后的深层含义是,诗人在经历了官场的纷扰后,更加珍视内心的平静和自然的美。
现代社会中,“簪组”可类比为职场压力、物质欲望、社会评价等无形枷锁,人们常因追逐这些外在标签而“累身心”。“南夷”所代表的“边缘”“质朴”“自然”,在现代语境中可理解为慢生活、独处时光、自然之美。通过这首诗,我们应该认识到物质追求并不是生活的唯一目标,精神的满足和内心的平和同样重要。
11.D 12.本词与陶渊明的诗都具有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①从内容上看,本词中“山园三亩傍湖东”“斗酒只鸡邻里聚”等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与陶渊明诗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等描写田园生活的内容相似。
②从情感上看,本词“相逢言桑事,穷达两皆空”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名利得失的淡然,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表达的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情感相契合。
③从风格上看,本词语言质朴自然,如“雨滋莎草嫩,花引蝶儿匆”,与陶渊明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等诗句一样,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田园生活的画面,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
【导语】这首《临江仙·归乡》以田园生活为背景,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词中描绘的田园风光宁静美好,邻里和睦,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温馨与和谐。结尾“穷达两皆空”透露出词人对人生得失的超然态度。整体风格质朴自然,情感真挚,与陶渊明的田园诗风相似,体现了对简朴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的超脱。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但此句与首句‘天教我作农翁’并无直接呼应关系”表述错误。首句“天教我作农翁”表明诗人顺应天意,回归田园,成为农翁,过上田园生活;尾句“相逢言桑事,穷达两皆空”则是在田园生活中领悟到人生得失的虚无,二者从回归田园到在田园生活中领悟人生,是紧密相连的,有呼应关系。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和语言风格的能力。
①内容方面的分析:本词中“山园三亩傍湖东”“斗酒只鸡邻里聚”这样描绘田园生活场景的语句,前者展现了田园的居住环境,后者呈现了邻里相聚的生活画面,生动地体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陶渊明诗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描述居住环境,“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体现邻里交往。表明两者在内容上对田园生活描写的相似之处。
②情感方面的分析:本词“相逢言桑事,穷达两皆空”一句,词人在与邻里相聚谈论农事时,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并且对人生的穷达得失看得很淡,有超脱之感。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通过描绘悠然采菊、远望南山的场景,体现了他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心境。说明本词在情感表达上与陶诗的契合点,即都传达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③风格方面的分析:本词语言质朴自然,“雨滋莎草嫩,花引蝶儿匆”这两句词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雨中莎草鲜嫩、花儿吸引蝶儿匆忙飞舞的画面,生动而自然。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同样是以质朴的语言勾勒出田园耕种的场景,展现出田园生活的自然风貌。说明了本词在语言风格上与陶诗一样,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