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司空图诗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退居漫题七首司空图①(其一)花缺伤难缀,莺喧奈细听。惜春春已晚,珍重草青青。(其三)燕语曾来客,花催欲别人。莫愁春已过,看着又新春。[注]司空图曾亲身经历黄巢起义的动荡,深感唐王朝国势衰危,于是过了归隐生活。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第一句情景交融,写诗人观花瓣残缺难以连缀而感伤。B.第一首诗第二句写诗人听黄莺喧鸣之声不绝于耳,感到很无奈。C.“惜春”既有诗人对春之留恋,又有韶华已逝而自伤,意蕴丰富。D.第三首结句“莫愁”有着蜂回路转的情趣,使人看到希望和信心。2.简析两首诗表达情感的共同点。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归王官①次年作司空图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②。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酣歌自适逃名③久,不必门多长者车④。【注】①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②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③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④长者车,达官贵人的车。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故居在战乱后只剩下几架残破不全的书了,“恋吾庐”是从陶渊明诗“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中点化而出。B.颔联婉曲地表明了终老山林之志。上句表现诗人归隐后在旧居中屏绝尘嚣、泊然宁静的心境;下句是作者深入的反思、沉痛的忏悔,说自己过去不应当躁于进取,出去做官,如今回来了,也就永远再不出去做官了。C.颈联互文见义,上句以静衬动,下句静态描写,描绘孤屿留痕、水涨春池、春花盛开、雨后初晴的景色,隐约透出作者在深山旧居里自为天地、自得其乐的心情。D.尾联通过用典,进一步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自己要像法真那样做逃迹的隐士,与扰攘争夺的政治绝缘,啸傲山林,来悠然自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酒泉子·买得杏花①司空图(唐)买得杏花,十载归来方始坼②。假山西畔药阑③东,满枝红。旋开旋落旋成空,白发多情人更惜。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注】①这首《酒泉子》词作于公元881年(唐僖宗广明二年)春。上年冬,黄巢攻入长安,僖宗奔蜀。司空图扈驾不及,只好避居故乡河中(今陕西永济)。②坼:绽开,词中指花蕾绽放。③药阑:篱笆、花栏。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一二两句叙述杏花多情,知归而绽,三四句描述杏花开放的景象。B.上阕四句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作者对杏花的态度,但爱杏之心已不言而喻。C.三个“旋”字,突出“花开花落花空”之快,极言好景不长,韶华易逝。D.词人面对杏花虽有惜时之感,但总体上从容淡定,心情愉悦。6.司空图在其《二十四诗品·含蓄》中提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的理念,即要求文学作品要做到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请联系整首词,谈谈你对这一创作理念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华下①司空图故国春归来有涯,小栏高槛别人家。五更惆怅回孤枕,犹自残灯照落花。[注]①华下:即华州(今陕西华县),作者曾旅居华州。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诗人梦中回到故乡,可故乡太远了,实在找不到边际。B.诗的第二句写一觉醒来,眼前却是小栏高槛,环境虽美,可惜是“别人家”。C.诗的三、四句写自己五更独眠,苦闷、惆怅,室内残灯一盏,照着窗外落花。D.作者用“孤枕”、“残灯”、“落花”等意象,将深秋环境的凄凉写得逼真形象。8.试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请简要作答。阅读下面三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白菊三首司空图①其一人间万恨已难平,栽得垂杨更系情。犹喜闰②前霜未下,菊边依旧舞身轻。其二莫惜西风又起来,犹能婀娜傍池台。不辞暂被霜寒挫,舞袖招香即却回③。其三为报繁霜且莫催,穷秋须到自低垂。横拖长袖招人别,只待春风却舞来。【注】①司空图:晚唐诗人,唐咸通十年登进士第,后归隐中条山,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日与高僧游咏其中。②闰:闰月。③却回:回转。9.下列对这三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从人间万恨难平写起,以难解恨心的垂杨反衬使人欢喜的白菊。B.第二首诗以西风起时与霜雪后白菊的变化对比,凸显白菊舞袖招香之美。C.第三首诗呼告天地间使者:为我回复繁霜暂莫相催,秋尽白菊自当低垂。D.第三首诗中“只待”富有表现力,表达对白菊会在春风中再次起舞的确信。10.有人认为,三首诗时间相接、意脉贯通,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书怀司空图①病来犹强引雏行,力上东原欲试耕。几处马嘶春麦长,一川人喜雪峰晴。闲知有味心难肯,道贵谋安迹易平。陶令若能兼不饮,无弦琴②亦是沽名。【注】①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诗论家,著有《二十四诗品》。②无弦琴:《陶渊明传》记载:“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后用以寄寓闲适归隐之意。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虽然抱病在身,却依然强打精神,带领儿孙尽力登上东原,想要试着翻土播种,享受着远离官场的宁静生活。B.颔联写诗人所见所闻,表现了诗人看到生机勃物的乡野美景时的喜悦之情,写出了“味外之旨”C.“闲知有味”和“道贵谋安”是诗人的生活感受与人生感悟,表达了诗人对隐居与出仕的矛盾心情。D.尾联写陶渊明如果能够尽量不饮酒,他弹奏无弦琴也是沽名钓誉,表达了对陶渊明的鄙夷。12.同为述怀之作,本诗与陆游的《书愤》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的表现手法有异有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B 2.两首诗借花、草、黄莺、燕子等典型意象,都表达了对春天的感受;都是前两句借景抒发伤春之情,后两句表达惜春、期待新春的希望和信心;都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春光迟暮的感伤,但忧虑和孤寂中并不使人感到消沉,体现了诗人归隐后的闲适心态。【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本题:A项“花缺伤难缀”,落红满地,花瓣残缺,通过“花瓣残缺”的景象,表达自己的伤感之情;B项“莺喧奈细听”,“奈细听”相当于“耐细听”,它表示三层意思:乐意听,别有会心地去听,听后深切领会到彼此同感的伤春之情。所以此项说“感到很无奈”理解错误;C项正确,“惜春”之“春”,不仅仅指王官谷大自然的春天,也是自伤诗人自己韶华已去的春天,同时还暗喻着唐王朝繁华事散的春天,涵蕴相当丰富;D项正确,“莫愁春已过,看着又新春。”不要担心春天已经消逝,此句使人看到了希望和信心。惟其暮春,所以分外惜春,而惜春的最终目的却是期待“新春”的降临。这两句诗,是突破重重绝望萌发的希望,使全诗的意境突然增添了亮丽,表明诗人虽身处乱世,能自保高洁的情怀;故选B。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本题:这两首诗都是诗人司空图所作,在两首诗中,“花缺伤难缀”“莺喧奈细听”“珍重草青青。”“燕语曾来客”“花催欲别人”这些诗句,诗人都写到了“花”“黄莺”“草”“燕子”等典型的意象;“惜春春已晚,珍重草青青。”“莫愁春已过,看着又新春。” 都表达了作者惜春、期待新春的希望和信心的感情;两首诗,前两句都是写景,后两句都是抒情,借景抒情;同时结合[小注]司空图曾亲身经历黄巢起义的动荡,深感唐王朝国势衰危,于是过了归隐生活,可知,诗人对唐王朝春光迟暮的感伤,但是作者的情感并不是消沉的,他虽身处乱世,能自保高洁的情怀,可见他的闲适情怀。【点睛】译文:(一)花瓣残缺伤叹难以连缀,黄莺啼叫耐人,仔细聆听。珍惜春天就要过去,更要珍重眼前碧草青青。(二)春燕归来,梁上作栖,呢喃细语,转眼都成往事烂漫春光,一阵阵催着百花开放,然而,这正是催着百花与春光同逝,终于与赏花人作别。花开是催,花谢是催。暮春催走了残花,而花谢则更带去春光,眼看着新春到了。3.C 4.①表现作者逃离官场、归隐田园后与世无争、自足自适、轻松自得之情;②“峰前犹自恋吾庐”表现了对故乡的执着的挚爱;③曲折地流露了对于社会现实的忧虑和苦闷,“犹自”二字,充满着人世沧桑的伤怀之感。【解析】3.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C项,“以静衬动”错误,上句化静为动,用动词“涨”描写满池春水的情形。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题干要求分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解答该题应逐联分析诗歌,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诗人情感,首联上句展现诗人故居在兵燹之后的受到严重毁弃,“乱”指战乱,“烧”让人想到大火熊熊的情景,“烧残”点明故居经过火烧,已洗劫一空,只剩下几架残破不全的书了。下句表现了对故乡的执着的挚爱,“犹自”充满着人世沧桑之感,“恋吾庐”表明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颈联描写了“庐”中的美景,孤屿留痕、水涨春池、春花盛开、雨后初晴的景色,隐约透出作者在深山旧居里自为天地、自得其乐的心情。尾联用典,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自己要像法真那样做逃迹的隐士,与扰攘争夺的政治绝缘,啸傲山林,来悠然自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据此刻概括出诗人的情感。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 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 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 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 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 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 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5.D 6.①词人离家十年归来,杏花“方始坼”,言外之意是花亦多情,竟知待归始放。②“旋开旋落旋成空”,富有意蕴。一为韶华易逝,二为十年功名成空。蕴含怅惘、失意和痛楚。③尾句表面写祝春风护花,实暗含对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思虑与期愿:最后三字,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饱含焦虑、忧思。④全词写种花、赏花、惜花,始终未离杏花一步,而忧国之思蕴含其中。【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从容淡定,心情愉悦”不当,词人借花抒怀,面对个人前途与家国命运,不乏悲伤、忧思与期待。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①“买得杏花,十载归来方始坼”买得杏树,直到十年后我归来它才开花。词人离家十年归来,杏花“方始坼”,言外之意是花亦多情,竟知待归始放。②“旋开旋落旋成空”,富有意蕴。三个“旋”字,把花开花落花空三个阶段飞快扫过,极言好景不长,韶华易逝。悲物也是悲己,暗含十年功名成空的怅惘、失意和痛楚。③尾句“黄昏把酒祝东风”黄昏时举酒畅饮,从容酹酒,遥祝东风,愿留春光暂驻。表面写祝春风护花,实暗含对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思虑与期愿;最后三字“且从容”,“从容”舒缓,不急进,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饱含焦虑、忧思,寄寓了忧国之思。④全词感时伤世,借花抒怀,由种花、赏花、惜花,写得祝告东风,乞驻春光护花,寄寓了忧国之思。画意诗情,耐人寻味。7.AD 8.①对比。诗的前两句梦中回到故乡与现实中回不了故乡形成对比,梦中家乡春光大好与醒来“别人家”地“小栏高槛”的凄凉形成对比,将诗人怀念故乡之情抒发得十分真切。②虚实结合。梦中回到故乡是虚写,梦醒眼前却是“别人家”是实写。(想象亦可)③借景抒情。室内只有残灯一盏,窗外还有纷纷的落花,环境的凄凉冷落,表达了作者苦闷、惆怅、孤独的思乡之情。(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亦可)【解析】7.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项,应为“一梦醒来,眼前所见却是小栏高槛,环境虽然优美,可惜不是梦中的故乡了,而是别人家”;D项,“深秋”错误,诗中“春归”。故选AD。8.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诗的前两句梦中回到故乡与现实中回不了故乡形成对比,将诗人怀念故乡之情抒发得十分真切;梦中回到故乡是虚写,梦醒眼前却是“别人家”是实写,诗歌虚实结合;室内只有残灯一盏,窗外还有纷纷的落花,环境的凄凉冷落,表达了作者苦闷、惆怅、孤独的思乡之情,是借景抒情。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9.B 10.①第一首诗写在闰月之前、霜雪未降时,菊花姿态的轻盈安慰人间万恨,赞其慰人之情;②第二首写西风起,霜雪挫,白菊仍能保持顽强的生命力,毫不畏惧,赞其不惧西风、寒霜的生命力;③第三首写白菊秋末与人作别时,只待第二年春风,赞其挥袖作别、来年再见的从容、淡定。【导语】这三首白菊诗以拟人手法构建了完整的生命叙事:首章写霜前菊舞的轻盈欢喜,次章状风霜挫败下的倔强招香,末章绘穷秋低垂时的从容告别。诗人通过菊的舞姿变化,隐喻士人面对时代霜寒的精神姿态——在晚唐衰飒中坚守高洁,静待春回的韧性生命观。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对比”错,诗中先写白菊在西风起时犹能婀娜,后写其于霜寒摧挫后仍能舞袖招香,两者凸显的都是白菊抗风斗霜的斗志与生命力。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①第一首诗写在闰月之前,霜未下时,白菊轻盈舞动,充满生机;作者“犹喜”,可见菊花姿态的轻盈安慰“人间万恨”,赞其慰人之情;②第二首写西风起,“霜雪挫”,深秋时节,白菊仍婀娜不屈,保持顽强的生命力,毫不畏惧,表现其“不辞”风霜的坚韧;③第三首写白菊穷秋低垂作别,却期待春风再舞,“只待”重生的希望和信念,赞其挥袖作别、来年再见的从容、淡定的精神内核。11.D 12.相同之处:两首诗都运用了用典。本诗反用了陶渊明弹奏无弦琴的典故,表现了自己喜爱乡野生活又不甘心隐居无为的矛盾心情。陆游的《书愤》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和三国时诸葛亮的典故,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不同之处:本诗的颔联借景抒情,表达了归隐后的喜悦之情。陆游的《书愤》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表达了对陶渊明的鄙夷”错。诗人反用陶渊明“无弦琴”之典,寄寓闲适归隐之意,含蓄表达出他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纠结。选项曲解诗意。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和比较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相同处:两首诗都引用了典故。《书怀》引用“五弦琴”的典故,表现了自己喜爱乡野生活又不甘心隐居无为的矛盾心情。诗人认为,闲暇的乡村生活无法满足内心的渴望,真正的高贵理想在于谋划安定民生的政务。他希望自己能像陶渊明一样“不为五斗米折腰”,过上清静自在的田园生活,却又不甘心从此无所事事,徒然沽取“高士”虚名。《书愤》引用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和三国时诸葛亮的典故。以檀道济自许,可见其少时磅礴大气,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尾联亦用典明志,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不同之处:《书怀》颔联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乡村生机勃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归隐后的喜悦之情;《书愤》运用对比手法,一处是理想与现实作对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现实却是自己被排挤不能继续抗战,恢复中原愿望无法实现;二处是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鬓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三处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