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赵汝鐩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赵汝鐩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赵汝鐩诗歌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途中
赵汝鐩
雨中奔走十来程,风卷云开陡顿晴。
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
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
最爱水边数株柳,翠条浓处两三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首先描写自己的旅程,“十来程”且又冒雨“奔走”,可知旅途的艰难,诗人的疲惫。
B.“陡、顿”,两个时间副词的迭用,既表明天气阴晴的变化,也透露出诗人的心情变化。
C.颔联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乳燕习飞,鸠鸟唤妇,富有自然的生机和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通过绘声绘色的形象描写来表达自己途中所见所感,有亲切感。
2.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耕织叹(一)
赵汝鐩
春催农工动阡陌,耕犁纷纭牛背血。
种莳①已遍复耘籽,久晴渴雨车声发。
往来逻视晓夕忙,香穗垂头秋登场。
一年苦辛今幸熟,壮儿健妇争扫仓。
官输私负索交至,勺合②不留但糠秕。
我腹不饱饱他人,终日茅檐愁饿死!
【注】①莳(shì):移栽,指插秧。②合(gě):容量单位,一升的十分之一。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用直书其事的赋体描写农民的日常生活,语言朴实,却给人郁结难伸之感。
B.“催”字表示季节不等人,“牛背血”凸显劳动强度,表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
C.“壮儿”和“健妇”照应标题“耕织”二字,从两方面描写农民争相忙碌的画面。
D.后四句揭示农民在“耕者无其田”制度剥削下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的愤懑。
4.在这首诗中,农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陇首
赵汝鐩
陇首多逢采桑女,荆钗蓬鬓短青裙。
斋钟①断寺鸡鸣午,吟杖穿山犬吠云。
避石牛从斜路转,作陂水自半溪分。
农家说县催科急,留我茅檐看引文②。
注:①斋钟:午时的钟声。②引文:官府派租单。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选取了典型细节,通过描写采桑女的头饰和衣着,表现了她们生活的辛劳和贫穷。
B.中间两联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交代了诗人行走山村的见闻,渲染乡村宁静的自然氛围。
C.尾联从“我”的视角叙事,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委婉含蓄地揭示农家辛劳贫穷的缘由。
D.诗中对山乡风景和人物活动的描写,用语质朴,不事雕琢,也体现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6.此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耕织叹(节选)
(宋) 赵汝鐩
春气熏陶蚕动纸,采桑女儿哄如市。
昼饲夜喂时分盘,扃门谢客谨俗忌。
雪团落架抽茧丝,小姑缫车妇织机。
全家勤劳各有望,翁媪处分将裁衣。
官输私负索交至,尺寸不留但箱笥。
我身不暖暖他人,终日茅檐愁冻死!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写春蚕孵化后女孩儿纷纷采桑,“哄如市”描写了劳动场景的忙碌和热闹。
B.第三、四、五、六句叙议结合,展示了农家从饲蚕、抽茧到纺织的辛苦劳动。
C.诗的结尾两句有力地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饱含诗人的批判。
D.本诗与《朝天子·咏喇叭》都有批判时政的味道,前者重在批判徭役之苦,后者重在讽刺宦官之弊。
8.这首诗在叙事中写出了农人曲折的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首联“风卷云开、雨后初霁”寄寓了诗人艰难旅途后的惊喜之情。②融情于景,景能衬情。颔联“乳燕习飞,鸠鸟唤妇”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命活力的感动;而颈联“江面帆影点点、农家机杼声声”表达了诗人对乡亲们的美好生活前景充满了期待。③以景结情。尾联写诗人最爱江畔几株翠柳上黄莺婉转欢唱,表达了诗人醉心自然,热爱生活的悠闲自在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C.“比喻”错,应该是拟人手法。“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意思是双燕引着雏鸟在花下教学飞行,一声鸣叫唤醒了树梢上的雄鸟,其中“教”“唤妇”是拟人手法。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以及景情关系的能力。
首联“雨中奔走十来程,风卷云开陡顿晴”描写了诗人在雨中奔跑了十多程后,突然风停云散,天空放晴的情景,雨过天晴的景象使人感受到一种突如其来的明朗和欢乐。首联从雨忽而放晴写起,借景抒情,寄寓了诗人艰难旅途后的惊喜愉悦之情。
颔联“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描写了诗人看到双燕引导着雏鸟在花下学习飞行,一声鸣叫唤醒了树梢上的雄鸟的情景,双燕引导着雏鸟飞行,象征着希望和成长,而鸣叫唤醒雄鸟则显示了生命的活力。颔联描写乳燕习飞,鸠鸟唤妇,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命活力的感动。
颈联“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描写了诗人在远处的江上,他看到帆和船桅的倒影,而在山间的小屋里,他微微听到了机杼的声音。江上的帆樯影和山间的机杼声,揭示了旅途中的一些细节,增加了生动感。颈联描写江面帆影、空山机杼声,融情于景,表现诗人对乡亲们的美好生活前景充满了期待。
尾联“最爱水边数株柳,翠条浓处两三莺”,诗人特别喜欢水边几株翠绿的柳树,那里的枝条浓密处有两三只黄莺。尾联突出描写了春天常见的杨柳、黄莺,以景结情,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
3.C 4.①劳作的辛酸。从春耕开始,下种、插秧、除草、培土,车水灌田,农事一桩接着一桩,表现了农民劳作的辛酸。
②关心生产的焦虑不安。发生旱情时,焦虑不安,不断地往来巡视。
③丰收的喜悦。一年的辛苦,终于迎来了丰收,内心充满了丰收的喜悦之情。
④被剥削的无奈与愤懑。官课私债交相而至,结果刚入仓的粮食,又颗粒不留的给了他人,所余下的只是一点点稻糠谷秕而已,内心充满了被剥削的无奈与愤懑。
【导语】赵汝鐩的《耕织叹(一)》以朴实的语言描绘农民从春耕到秋收这一年的辛苦劳作。诗中刻画了农民在繁重劳动中历经辛酸不易的生活,尤其是在辛苦一年后,虽有“香穗垂头”这样的丰收,却无奈面对沉重的赋税和债务负担,最终“我腹不饱饱他人”。全诗以叹息的口吻揭示了农民命运的悲剧,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艰难生活的同情和对封建剥削的不满。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从两方面描写农民争相忙碌的画面”错误。一年的辛苦,终于迎来了丰收,“壮儿健妇争扫仓”写健壮的男子和健康的女子都争着打扫谷仓,透露了农民幸获丰收的喜悦之情,是直接对劳动场面的描写。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作者就从春耕写起,沉寂了一冬的田间小路上,又开始人群往来,人影晃动,农民一年的劳动开始了。耕田犁地还只是第一步,接着是下种、移秧、除草、培土,适逢天旱不雨,还要水车灌田。田间农事一桩接着一桩,根本无休息之时。由此可见,展示出农民劳作时内心的辛酸。
② “久晴渴雨”,表达了农民在发生旱情时的那种焦虑不安的心情。“往来逻视晓夕忙”,农夫不断地往来巡视,总是放心不下,惟恐有什么差错。展现出面对天气异常时农民的不安。
③“一年苦辛今幸熟,壮儿健妇争扫仓”。一年的辛苦,终于迎来了丰收。一个“幸”字,可见农民的庆幸心理;“争扫仓”的“争”字,则透露了农民幸获丰收的喜悦之情。展现出面对丰收时农民的喜悦。
④丰收的年景,给全家带来了希望和欢乐,但转眼却又成为泡影,“官输私负索交至,勺合不留但糠秕。我身不暖暖他人,终日茅檐愁冻死”写丰收带来的喜悦很快被沉重的赋税负担所冲淡,农民们辛苦收获的粮食大部分被官府和私人征收,剩下的只是些糠秕 。我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饱,却要为他人提供粮食,整天在简陋的屋檐下忧心忡忡,担心因饥饿而死去 。面对官税和私债的索取,面对家中粮食的为他人作嫁衣裳,农民的心情只剩下无奈和绝望、愤懑与不平。
5.C 6.①对百姓生活充满同情。首联通过描写采桑女的头饰和衣着,表现了她们生活的辛劳和贫穷,颔联和颈联写作者行吟山中的悠闲与山间美丽景物,表面上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山村景物图,实质上运用反衬手法揭露宁静下农民生活的不宁静,表达对百姓生活的同情。
②对官府罪行的痛恨。尾联写百姓面对官府催缴赋税无处申诉、无处诉苦的悲惨生活状态。写出了官府催赋税之急,揭示苛捐杂税对农民的压榨,表达诗人对官府罪行的痛恨之情。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点的能力。
C.“委婉含蓄”错误。应该是“直接”写的。尾联农家人告诉我,县府催租正急,怕我不相信,要我看那茅檐下官府的文书,却把我当客人热情挽留。写农家主要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写出他们面对官府催缴赋税无处申诉、无处诉苦的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的生活状态。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山村风景令人愉悦。“斋钟断寺鸡鸣午,吟杖穿山犬吠云”,寺院里的午钟未响,近处却有雄鸡鸣昼。我扶杖穿山踏云,群犬亲热地伴我吟哦不休。“避石牛从斜路转,作陂水自半溪分”,有灵性的牛儿知道避石绕道,解事的溪水也晓得遇阻分流。“鸡鸣”“犬吠”日常之景,“牛”“溪”避让阻碍而行。颔、颈两联作者描写生活的悠闲、环境的安逸,描绘一幅宁静和谐的山村景物图。实际上是运用反衬手法,衬托百姓生活的不宁静,苛捐杂税已经严重影响百姓的生活,写出了诗人对百姓遭遇的同情。
首联通过穿着打扮来写采桑女,写出她们为生活所迫,穿着简陋无心装扮,是底层贫苦人家的姑娘。尾联写农家主要通过语言、动作描写,紧扣“说”“催”“看”等词语分析,写出他们面对官府催缴赋税的无奈与悲伤。揭示苛捐杂税对底层的穷苦百姓的压榨,写出了作者对官府罪行的憎恨之情。
7.B 8.①首先借春光和煦蚕卵开始蠕动、采桑女忙碌采桑表现了农人内心的喜悦。
②接着借日夜辛勤饲喂、闭门谢客谨守俗忌表现农人对待蚕事的小心翼翼。
③然后借主持家务的老人安排将如何裁衣,表现全家人辛勤劳作面对丰收景象的满怀希望。
④最后写官府和私人接踵而至索赋索债,劳动成果荡然无存,表现农人内心的痛苦绝望。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叙议结合”错,第三、四、五、六句这几句并无议论,只是铺陈叙事。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开头两句“春气熏陶蚕动纸,采桑女儿哄如市”,描绘了春天的温暖气息,蚕卵在春光的熏陶下开始蠕动,采桑女们忙碌地采摘桑叶,场面热闹如市。这种描写传达出农人对春天到来的欣喜和对新一季劳作的期待。蚕卵的蠕动和采桑女的忙碌象征着新的希望和生机,农人内心充满了对丰收的喜悦。
②三、四句,诗人描写了农人日夜辛勤饲喂蚕虫,甚至严格分盘照料,以确保蚕虫的生长。他们还闭门谢客,谨守俗忌,生怕外界的干扰影响蚕事。这种小心翼翼的态度反映了农人对蚕事的重视和对劳动成果的珍视。
③五至八句,提到蚕茧如雪团般落下,农人开始抽丝、缫丝、织布,全家人都在为裁衣做准备。这里通过描写蚕茧的丰收和全家人的分工合作,展现了农人对劳动成果的期待和对未来的希望。翁媪(老人)安排裁衣,说明他们已经看到了丰收的成果,心中充满了对改善生活的憧憬。
④最后四句官府的赋税和私人的债务接踵而至,农人的劳动成果被一扫而空,连一件保暖的衣服都没能留下。他们辛勤劳作却一无所得,反而陷入更深的困境,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们的希望瞬间破灭,只剩下无尽的痛苦、绝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