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期中达标检测(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期中达标检测(含答案)

资源简介

(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高中同步单元达标检测卷
期末达标检测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网络文化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最主要形态之一,是国家安全诸多变量中的最重要因素。在AI(人工智能)出现之前,传统的网络文化监测主要通过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搜集互联网上的信息,通过文本分析技术,提取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并与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匹配,来判断是否存在网络文化安全问题。
这种监测模式依赖于存有已知威胁和相关关键词的数据库,把抓取的数据与存有已知威胁和相关关键词的数据库进行对比,当找到匹配项时,系统会触发警报。虽然这种方法对已知威胁有效,但对新的和未知的威胁不适用。此外,这种模式还可能会产生大量误报,一旦合法流量恰好与已知威胁具有相似的特征,就可能被标记为恶意的,很多时候需要依赖于人工判断,由专职或兼职人员承担起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的巡查与监测的责任,通过对重点网站、重点论坛进行日常监测,及时发现网络文化安全问题。
随着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的信息数量呈现爆发态势。目前,我国网民数量位居世界第一,而且每年以千万级的数目增长。网络空间公众意见数量与密度的爆发式增长,使得通过传统方法来监测网络文化安全的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
当下,AI算法介入网络文化安全风险预警主要体现在借助数据挖掘、聚合与清洗,通过技术模型计算风险概率和发生路径,分析判断是否出现网络文化安全风险。相比传统的网络文化预警方法,基于AI的解决方案在网络文化预警中具有明显优势。
人工智能不仅具备精密的计算能力和强悍的算法,还可以24小时持续提供对网络信息的核查、定位、追踪、监管和治理,彻底改变了网络安全问题的处理方式。例如在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中,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全天候收集、整理、归类数据,并借助语义、语音和视觉识别技术对内容进行有效识别,通过数据模型深度分析,精准得出反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图像及视频的特征,从而在第一时间防止日益隐喻化的反主流意识内容扩散和传播。利用算法实时监测识别出潜在网络违法者的应用不胜枚举。
AI算法技术的运用有效提高了分析网络信息的效率。传统的网络文化安全监测中,安全分析师经常面临着筛选大量日志、警报和报告以识别潜在威胁的挑战。面对当前的互联网规模,传统的网络监管模式显得费力耗时。相比之下,AI算法可以快速分析和处理大量数据,有效识别和优先处理潜在风险。例如监测网络文化安全事件时,可以通过“不良网络文化形成模型”对不良网络文化类型进行有效识别,并通过分析网络内容的情感与流量变化,追踪舆情变化,利用大数据模型来判断群体情感,判断某一网络群体的情感倾向,及时对相关内容进行限流、删帖,减少相关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阻止不良网络文化的扩散,减轻甚至避免不良网络文化对现实的影响。与此同时,AI利用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语料模型,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出网络文化安全威胁。传统的网络文化安全监测依赖存有已知威胁信息和相关关键词的数据库来识别威胁,很难识别隐喻化的威胁信息和新兴网络文化安全信息,AI则显著提高了准确性。例如在2021年,日本学者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对一款社交类游戏进行分析,在不监测聊天内容的情况下,仅基于聊天次数、聊天对象、聊天时间等基本信息,就能较为精准地识别出潜在网络违法者,并预测出其违法行为的大概时间。
随着数字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网络文化安全已经不再只包含网络空间内的“言论”,更包含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概念、文化现象与文化安全。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国内外有不少研究人员利用文本分析法进行用户身心健康评估。如Meta的自杀预警系统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梳理,寻找有自杀倾向的人。在国内,仅2023年第二季度,某平台就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发现并报警安抚救助用户773人,处理怂恿、教唆他人实施极端行为的不当视频2.7万条。在弱势群体方面,日均为未成年用户过滤内容20万条,处置80多万条骗取中老年用户互动的违规视频,发出近7万次风险提醒。某平台的算法机器人“瓦力”能在0.3秒内识别判断出内容不友善、答非所问等多种需被折叠的答案。
在网络文学领域,AI技术已经深度嵌入网络文学生态,不仅在内容审核方面深度运用于网络文化安全的监测,还在文本审校上辅助编辑迅速检索文本,完成网络文学文稿的批量审核、修改和冗余章节的删除等任务,有效提升了网络文学的作品质量。除了可以预测网络攻击威胁、提高危机事件的预测与管理能力,AI算法在保障金融安全、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和精准度、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提供有效网络安全防护手段等方面均有不俗建树。
(摘编自朱艳、刘铭宸《AI算法赋能网络文化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的策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传统网络文化监测模式虽然较为固化,很多时候都需要人工的协助,而且效率较低,但可以判断出新生威胁。
B.由专职或兼职人员参与的网络文化监测能够轻松且及时地区分具有相似特征的合法流量与已知威胁。
C.面对信息的数量和密度的增长,传统网络文化监测越来越困难,网络文化安全预警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D.AI算法能够完成对网络内容的审核、修改和删除的前提是其能准确把握网络内容的情感与流量变化。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AI算法能较精准地识别话语、图像及视频等内容是否属于反主流意识形态。
B.传统网络文化监测模式主要针对显性信息,AI算法则主要针对隐喻化信息。
C.受数字化程度加深的影响,网络文化安全的范畴逐渐扩大,不只限于网络言论。
D.AI在利用文本分析法进行心理健康评估、保护弱势群体等方面的作用突出。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由网络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引出话题,强调要对网络文化安全加以重视。
B.文章整体运用对比论证,指出了传统网络文化监测的弊端,以及AI技术对网络文化安全的价值。
C.文章举日本学者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分析游戏的例子,说明AI能够准确识别出网络文化安全威胁。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既强调了AI技术对网络文化安全的保障,又指出其在其他领域的贡献。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传统网络文化监测文本关键信息已知威胁和相关关键词的数据库是否报警
B.AI算法风险预警技术模型数据挖掘、聚合与清洗风险概率和发生路径
C.人工智能技术数据语义、语音和视觉识别技术相关内容
D.编辑AI技术批量审核、修改文稿,删除冗余章节网络文学作品质量
5.学校人工智能社团准备就AI技术对当今网络文化安全的影响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小红发现相比传统网络文化监测,AI算法介入网络文化安全风险预警更具优势,她打算对其进行介绍。请根据原文内容为小红拟写发言提纲。(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小桥冥思
漆宇勤
在一座小桥上坐着就好,喧闹已经离我们有了距离。古老的石板稍带着凉意,但阳光很好,温暖得让人欲睡、欲梦,让人想在这阳光下回到四百年前,或更远,五百年前。
一个小家小姓,在横亘于道路前方的河流上架起一座桥梁,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动起这个念头。此时这个小姓氏刚刚由外地落户到赣西萍乡不久,人丁尚不兴旺。操持着小买卖的人家对交通的便利有着天生的敏感,看着由县城经驿道去往州府的旅途一出城就被泉江河阻隔,下定决心为世间添一座桥梁。
此时是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此前的过河之处其实也有,但仅是简易的木桥,春水一涨,山洪一发,桥便没了。这一次,修桥的人想一劳永逸,修成石桥。
但事实上似乎并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石桥现在依旧叫四百年前的那个名字:流江桥。但万历年间的桥面早已在岁月的长河里湮没。桥毁于水,桥毁于战……时间远比石头更残酷、更坚韧、更绵长。幸好,人类的坚韧绵延也并不缺少。于是,在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乾隆三十六年(1771),毁掉了的流江桥又两次由漆姓族人出资重修。
风吹过来,我攥紧了一百年前的老族谱,生怕一不小心就落入河水,就像曾经落入河水的那些石头桥面一样。我怀想着先人的光辉,其实也在思考,发宏大誓愿公益修桥的人家似乎并非没有私心。族谱上说,修桥用掉了白银八斤,桥成后第二年,长年焦虑于没有子嗣的倡修者漆东江,新添了一个儿子,正好八斤重,一两都不差。
走过流江桥,我放下族谱,往更开阔的地方行去。然后我不得不承认,并不是只有我的祖先留下了一座让后人怀想的桥梁。流江桥之外,更多的桥梁也是由民间一家一户、一村一姓,以虔诚的心态修建而成的。
你可以想象,那时的村子当然不是现在的行政村,而是某姓人家在山坡下、水流边聚居而成的一个小小自然村落;那时的桥梁当然不是现在下水入地无所不能的机械施工,而是先得采石头,或最少先得伐木头。资金不足,牵头的乡绅便到附近募化;水文资料不足,动工之前总得先将良辰吉日选了又选。在纯人力的时代,要在湍急的河水里施工,想象一下都觉得神秘而困难重重。于是,那些关于桥梁的民间传说,几乎在南方的每个城市地方的文史资料中都屡见不鲜。
沿着流江桥横跨的泉江河往上,溯河之源是萍水。在萍水河上,我依次数过那些有名有姓的老石桥:萍实桥、亨泰桥、通济桥、香溪桥、善州桥、赤山桥、栗江桥等。这些老桥,至今当地的人们依旧耳熟能详。这些老桥,在我逐一抚摸过后,几乎都能感受到某些人名在石头之上留下的温度。史料说,始建于宋绍兴年间(1131—1162)的通济桥最早是由当时的知县倡修的,此后先后三次被毁,第一次由李姓出资重修,第二次由姚、黄两族募资重建,第三次则由姚惠中、姚汝发、施瑞九、叶青波等人牵头募捐重建……
想想真是奇怪,为什么这些老桥,这些艰难留存下来的历史见证者,大多数都是由民间捐建的呢 即使在现在,一座桥梁的修筑,也需要花费大量的钱财与时间。在几百上千年前修筑一座中小型的桥梁,也算是一项重大工程了。要启动这么一项重大工程,恐怕并不仅仅是“修桥补路功德无量”的意识能够驱动的。
我继续沿着河走,沿着一座一座古老的桥梁走。我发现有的老桥干脆就以某个倡修者的姓名作为桥名。我认真默读着这些陌生而平凡的名字。我发现,这么多的人愿意通过修桥这种公益事业来体现自己在这人世间的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这么多的人愿意通过倡导发起某种公共事务来证明自己在这乡村里的责任感和付出感。乡间的秩序,乡间的浩大工程,就这样在有意无意间被维系和推动。
我似乎忘记说了,还有一种桥,浮桥。如果你看旧照片、旧文字、旧影片,就会发现浮桥真是一个承载着很多人乡愁记忆的东西。假如再遇见一段沧桑的经历,浮桥给人带来的人生颠沛流离之感就更强了。
在我所居住的这座小城,曾经就有一座浮桥,名字似乎就叫浏市浮桥。我一直没有踏上过这座“桥”,但在本土文人的文字里一次次抚摸了这座桥所附着的记忆。通过那些文字,我仿佛看见了浮桥上挑着担子的村民,看见了浮桥上背着孩子的小夫妻,听见了桥畔流水的哗哗声,听见了桥头商贩的叫卖声。
然后,这些身影和声音都渐渐淡去——在最近一轮“渡改桥”的工程中,浮桥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被一座崭新的钢筋混凝土跨河大桥取代。
就此,我又看到了一些文字。有人伤怀,有人赞赏,莫衷一是。我发现,同样的情况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对旧物的伤逝与对新物的赞美,总难得到统一。但是,只要你所评论的,都遵从着自己的想法,那么无论是正向的还是反向的文字,就都是现实与内心之间的一座桥梁。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桥毁于水,桥毁于战……人类的坚韧绵延也并不缺少”,这几句话旨在强调石桥给人带来的历史沧桑感。
B.“族谱”承载着先人的荣耀,代表了一种精神传承;引述族谱中修桥添子的故事,表明公益修桥和私心并不冲突。
C.“我似乎忘记说了,还有一种桥,浮桥”一句,表明作者想重点写的是石桥,而浮桥是偶然想到的,补写一笔。
D.作者认为“对旧物的伤逝与对新物的赞美,总难得到统一”,是因为还没能搭建好现实与内心之间的那座桥梁。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族中先人修建的流江桥写起,又列举其他众多桥梁的修建情况,选材上点面结合,有详有略。
B.文中引述的文史资料,翔实而具体,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而且还给人以浓厚的历史感。
C.本文语言风格呈现出平实自然、简洁明快的特点,与文章中描写的江南水乡、自然村落的氛围协调一致。
D.文章中有两处改用第二人称,既增强了内容的客观性,又有助于读者产生如临其境之感,从而引起情感共鸣。
8.本文在行文思路上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5分)
                              
                              
                              
                              
                              
9.本文的题目《小桥冥思》中的“冥”是“深沉、深刻”之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作者由小桥产生了哪些深沉的思考和深刻的认识。(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晋唐叔得嘉谷,献之成王,成王以归周公于兵所。周公受禾东土,鲁天子之命。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
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成王自奄归,在宗周,作《多方》。既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
(摘编自《史记》)
  材料二:
论周公者多异说,何也 周公居礼之变,而处圣人之不幸,宜乎说者之异也。凡周公之所为,亦不得已而已矣。成王幼不能为政,周公执其权以王命赏罚天下是周公不得已者如此而已。
今儒者曰:“周公践天子之位,称王而朝诸侯。”《书》曰:“周公位冢宰,正百工。群叔流言。”则是周公未尝践天子之位而称王也。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儒者之患,患在于名实之不正。
陈贾问于孟子曰:“周公使管叔监商,管叔以商叛。知而使之,是不仁,不知是不智。”孟子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从孟子之说,则是周公未免于有过也。夫管、蔡之叛,非逆也,是其智不足以深知周公而已矣。周公之诛,非疾之也,其势不得不诛也,管、蔡之封,在武王之世也。武王之世,未知有周公、成王之事。苟无周公、成王之事,则管、蔡何从而叛 周公何从而诛之 故曰:周公居礼之变,而处圣人之不幸也。
(摘编自苏轼《周公论》)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周公A执其权B以王命C赏罚D天下E是周公F不得已者G如此而已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摄,代理,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摄乎大国之间”的“摄”意思不同。
B.绌,同“黜”,排斥,废黜,与成语“相形见绌”中的“绌”意思相同。
C.患,毛病,弊病,与《鱼我所欲也》中“故患有所不辟也”中的“患”意思不同。
D.疾,憎恶,怨恨,与《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中的“疾”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管叔、蔡叔等人出于狭隘的想法,疑心自己的兄弟周公夺权篡位,就勾结武庚作乱背叛了周。周公奉成王之命讨伐叛军,严惩叛乱者。
B.周成王在丰邑,命令召公动工重建洛邑,让武王如愿。周公再次卜问和勘察后,最终将九鼎安放在了丰邑,认为此处是天下的中央。
C.对于论者对周公的异议,苏轼探寻了其中的原因,认为周公所处的正是礼法变革且周武王去世的特殊时期,所以有各种议论也正常。
D.陈贾否定周公派管叔监国的举措。他认为周公如果知道管叔会叛国还派他去,就是不仁;如果不知道而这样做,就是没有智慧。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
                              
                              
(2)夫管、蔡之叛,非逆也,是其智不足以深知周公而已矣。
                              
                              
14.材料二中,苏轼援引《书》和孟子的言论,分别有什么作用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和曹东谷韵
谢枋得①
万古纲常担上肩,脊梁铁硬对皇天。
人生芳秽有千载,世上荣枯无百年。
此日识公知有道,何时与我咏游仙。
不为苏武即龚胜②,万一因行拜杜鹃③。
  [注] ①谢枋得,南宋爱国诗人。②龚胜,汉哀帝时任谏议大夫,王莽篡汉后,拒不应聘,绝食而死。③拜杜鹃,表示对国家、君主的忠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表明“纲常”在作者心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处的“纲常”可指爱国情怀、民族气节。
B.颔联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有异曲同工之妙,同唱一曲正气歌。
C.根据颈联的内容及酬和诗的特点,可以推测出诗人朋友曹东谷可能是一位游仙论道的高人。
D.本诗意绪慷慨激昂,语言清新淡远,毫无矫揉造作之态。
16.《宋史》评价谢枋得“以忠义自任”,请分析这种忠义在此诗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作文课上,房老师使用《屈原列传》中“         ,        ”两句话,引导学生通过描写寻常事物以表示博大意旨,列举浅近事例来传达深远意味。
(2)欣赏音乐会时,小刚目睹听众们陶醉于音乐的情景,这让他不禁回想起李贺《李凭箜篌引》中描写吴刚和玉兔回味箜篌声良久的诗句:“        ,        。”
(3)唐代诗人写时事,常常托之于汉代,如“        ,        ”,借汉喻唐,以古喻今。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北京特色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明代景泰年间,其制作技艺成熟,出现了新的釉色,其中蓝釉尤为出色,从此奠定了其以蓝为主的风格,故称之为“景泰蓝”。
景泰蓝,既有绘画和雕刻的工艺,又融合了青铜和瓷器的技法。一件作品需集体协作数月才能完成:选择上等紫铜制胎,再取铜丝掐制成纹饰,镶嵌于胎面,而后填敷珐琅釉料,反复烧结,再经磨光、镀金后,方可成器。(   )。
“掐丝”虽是小步骤,却最为不易。取铜丝抻拔,再将之轧成扁丝,以指尖发力,用镊子折出棱角,塑出凹凸感。常见的纹饰,有缠枝莲纹图,以单线勾勒,再蜿蜒铺展,方有枝蔓纷繁饱满之感;有鸟类图,将铜丝弯折成尖角,再细密摆布,展现鸟爪小巧、羽翼丰满状……
“点蓝”上色,是点活灵气的关键。即便在方寸之间,也需熏染过渡:制釉阶段,需要将石英、萤石和硼砂等矿物混合,加以高温熬制,将其研磨成细粉,再将每种颜色调配出8至10个色阶;点蓝阶段,需要将釉料填入纹饰框架内,以铜丝的三分之一厚度为宜;烧蓝阶段,需要以高温烧结,直至釉料凝固下凹,再次上色,如此反复三四回。
自景泰蓝诞生起便是宫廷御用珍玩,备受元明清三代皇室备受推崇和喜爱。如今,景泰蓝已成为重要的国家礼品、国内许多公共场所的陈设用品。
18.文中有一处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当,请说明理由,并进行修改。(3分)
                              
                              
                              
19.请结合第一、二段的主要信息,用一个单句给景泰蓝下一个定义。(4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衔接自然。(3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景泰蓝已经成为国内许多公共场所的陈设用品,请你为前来参观景泰蓝的游客写一则推介语。不超过8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三国时,胡质在魏国任州郡长官多年,而他死后家无余财,只有朝廷赏赐的衣服和数箱书籍。对他的廉洁操守,人人称道。胡质在荆州任刺史时,有一次他的儿子胡威到荆州去看望他,等胡威回家时,胡质拿出一匹绢送给他当作盘缠。胡威跪在父亲面前说:“爹爹为官一向清正,不知此绢从何而来 ”胡质说:“吾儿不必怀疑,此绢是我的俸禄所余。”胡威谢过父亲,骑驴回家。一路上,他都是自己放驴,自己砍柴做饭。后来胡威也官任刺史,政绩卓著,清名遐迩。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全解全析
1.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但可以判断出新生威胁”错,根据“虽然这种方法对已知威胁有效,但对新的和未知的威胁不适用”“很难识别隐喻化的威胁信息和新兴网络文化安全信息”可知,传统网络文化监测模式不容易判断出新生威胁。B.“能够轻松且及时地区分具有相似特征的合法流量与已知威胁”于文无据。D.“前提是其能准确把握网络内容的情感与流量变化”关系错误,根据“例如监测网络文化安全事件时,可以通过……分析网络内容的情感与流量变化,追踪舆情变化,利用大数据模型来判断群体情感,判断某一网络群体的情感倾向,及时对相关内容进行限流、删帖”可知,“前提”是“利用大数据模型来判断”。
2.B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传统网络文化监测模式主要针对显性信息,AI算法则主要针对隐喻化信息”于文无据。
3.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错,文章采取的是“总分”结构,先通过分析“传统的网络文化监测模式”,引出“AI算法”,而后强调AI技术对网络文化安全的保障,并指出其在其他领域的贡献。
4.B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理解分析图表的能力。该项逻辑错误,根据“AI算法介入网络文化安全风险预警主要体现在借助数据挖掘、聚合与清洗,通过技术模型计算风险概率和发生路径”可知,“AI算法风险预警”是借助“数据挖掘、聚合与清洗”,通过“技术模型”,计算“风险概率和发生路径”。
5.答案 ①AI算法具有实时监测的优势,能24小时对网络信息进行核查、定位、追踪等。②AI算法分析网络信息的准确性更高,能识别出隐喻化的威胁信息和新兴网络文化安全信息。③AI算法在文化概念、文化现象、文化安全等方面以及在网络文学、金融安全等领域拥有更广泛的适用场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根据“人工智能不仅具备精密的计算能力和强悍的算法,还可以24小时持续提供对网络信息的核查、定位、追踪、监管和治理……”可知:AI算法具有实时监测的优势,能24小时对网络信息进行核查、定位、追踪等。
②根据“AI利用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语料模型,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出网络文化安全威胁……隐喻化的威胁信息和新兴网络文化安全信息,AI则显著提高了准确性”可知:AI算法分析网络信息的准确性更高,能识别出隐喻化的威胁信息和新兴网络文化安全信息。
③根据“网络文化安全已经不再只包含网络空间内的‘言论’,更包含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概念、文化现象与文化安全”“在网络文学领域,AI技术已经深度嵌入网络文学生态”“AI算法在保障金融安全、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和精准度、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提供有效网络安全防护手段等方面均有不俗建树”等内容可知:AI算法在文化概念、文化现象、文化安全等方面以及在网络文学、金融安全等领域拥有更广泛的适用场景。
6.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这几句话旨在强调石桥给人带来的历史沧桑感”错误,应为旨在强调石桥抵不过岁月漫长。C.“表明作者想重点写的是石桥,而浮桥是偶然想到的,补写一笔”错误。作者说“似乎”,表明不是真的忘记,而是有意这样安排,浮桥引发了作者另一个层面的思考,所以单独列出。D.“是因为还没能搭建好现实与内心之间的那座桥梁”强加因果,本文结尾段表明“对旧物的伤逝与对新物的赞美,总难得到统一”与“还没能搭建好现实与内心之间的那座桥梁”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7.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增强了内容的客观性”错误,第二人称不能增强文章内容的客观性。
8.答案 ①借助时间回溯,由眼前桥追忆历史上桥的倡修、重建;②借助空间转换,由流江桥溯流而上,写到更多老桥;③借助桥梁类别的变化,由石桥写到浮桥;④由桥及人,由桥联想到修桥人;⑤由实入虚,由作为实物的桥梁,写到桥梁承载的文化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让人想在这阳光下回到四百年前,或更远,五百年前”,借助时间回溯,由眼前桥上稍带着凉意的古老的石板追忆历史上桥的倡修、重建;先写四百年前的流江桥,由流江桥溯流而上,写了萍水河上的萍实桥、亨泰桥、通济桥、香溪桥、善州桥、赤山桥、栗江桥等,借助空间转换,写到更多老桥;“修桥的人想一劳永逸,修成石桥”“曾经就有一座浮桥,名字似乎就叫浏市浮桥”,借助桥梁类别的变化,由石桥写到浮桥;沿着桥梁走,发现有的老桥以某个倡修者的姓名作为桥名,“这么多的人愿意通过修桥……在这乡村里的责任感和付出感”,由桥及人,由小桥联想到修桥人;“浮桥真是一个承载着很多人乡愁……颠沛流离之感就更强了”,由实入虚,由作为实物的桥梁,写到桥梁承载的文化意义,承载着很多人的乡愁记忆,也带来了人生的颠沛流离之感。
9.答案 ①思考:自己的先辈为何要修桥 认识:这是公德心的体现,也是为自己积德。②思考:老桥为何大多由民间捐建 认识:这是平凡民众对公益事业的责任感和付出感,对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的追寻。③思考:拆旧桥建新桥为何众说纷纭 认识:桥梁既见证了历史沧桑,承载着乡愁记忆,也代表着交通便利,每个人的感受不同,但都是一种情感的真实流露。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思考:“我怀想着先人的光辉,其实也在思考……没有私心”,自己的先辈为何要修桥 认识:“族谱上说,修桥用掉了白银八斤……一两都不差”,这是公德心的体现,也是为自己积德。
思考:“想想真是奇怪,为什么这些老桥……民间捐建的呢 ”,老桥为何大多由民间捐建 认识:“这么多的人愿意通过修桥……责任感和付出感”,这是平凡民众对公益事业的责任感和付出感,对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的追寻。
思考:“浮桥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莫衷一是”,拆旧桥建新桥为何众说纷纭 认识:“就会发现浮桥……颠沛流离之感就更强了”,桥梁既见证了历史沧桑,承载着乡愁记忆,也代表着交通便利;“只要你所评论的……一座桥梁”,每个人的感受不同,但都是一种情感的真实流露。
10.答案 BEG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周公执其权”主谓宾结构完整,后面B处断开;“以王命”是状语,修饰“赏罚”,“天下”是宾语,后面E处断开;“……者”,判断句,后面G处断开。
11.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A.正确。代理/夹处。B.错误。同“黜”,排斥,废黜/不足。C.正确。毛病,弊病/祸患,灾难。D.正确。憎恶,怨恨/痛心。
12.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将九鼎安放在了丰邑”错,由原文“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可知,应是将九鼎安放在了洛邑。
13.答案 (1)(成王)创办和匡正礼乐,制度从此改变,百姓和睦,颂歌四起。
(2)管叔、蔡叔叛乱,不是忤逆,而是他们的智慧不足以深刻了解周公罢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兴正”,创办和匡正;“于是”,从此,在这时;第二个“兴”,兴起。
(2)“非逆也”,判断句;“是”,这;“深知”,深刻了解。
14.答案 ①援引《书》中的话是为了证明周公并没有“践天子之位”而“称王”,以此反驳儒者之言。②援引孟子的言论是为了以此为基础生发议论,阐释自己的观点:即使周公有过错,也是为形势所迫。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由“今儒者曰:‘周公践天子之位,称王而朝诸侯。’《书》曰:‘周公位冢宰,正百工。群叔流言。’则是周公未尝践天子之位而称王也”可知,援引《书》中的话是为了证明周公并没有“践天子之位”而“称王”,以此反驳儒者之言。
②由“陈贾问于孟子曰:‘周公使管叔监商,管叔以商叛。知而使之,是不仁,不知是不智。’孟子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从孟子之说,则是周公未免于有过也……周公之诛,非疾之也,其势不得不诛也……”可知,援引孟子的话是为了以此为基础生发议论,阐释自己的观点:即使周公有过错,也是为形势所迫。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成王年少,周刚刚平定天下,周公害怕诸侯背叛周,于是代理(成王)处理政务,掌管国政。管叔、蔡叔等(周武王的)兄弟怀疑周公,和武庚作乱,背叛了周。周公奉成王的命令,讨伐诛杀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晋唐叔得到吉祥的谷穗,把它献给成王,成王把它送到周公的驻兵之地。周公在东土接受(这象征吉祥的)谷穗,(并)陈述天子的命令。周公执政七年,成王长大了,周公把国政交还给成王,(又)面向北站在群臣行列之中。
成王在丰,命令召公重新营建洛邑,实现武王的遗愿。周公再次占卜重复勘察,终于动工营建,将九鼎安放在城内。(并)说:“这里是天下的中央,四方进贡路程相等。”召公担任保,周公担任师,向东征伐淮夷,消灭奄,把奄君放逐到薄姑。成王从奄回来,住在宗周,写下《多方》。(成王)革除了殷(统治)的天命之后,(又)袭击淮夷,回到丰,写了《周官》。(成王)创办和匡正礼乐,制度从此改变,百姓和睦,颂歌四起。
  材料二:
议论周公的人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为什么呢 (因为)周公处在礼法变动、(并且)圣人(武王)去世的时候,评说的人说法不同(也)是应该的啊。凡是周公做的事,也(都)是不得已罢了。成王年幼不能处理政事,周公执掌他的权力,凭借成王的命令赏罚天下,这是周公不得已做的,如此而已。
现在儒家学者说:“周公登上天子的位置,自称为王而使诸侯朝拜。”《尚书》说:“周公位居冢宰,整治百官。(当时就有)管叔、蔡叔等散布流言。”这就(证明)周公不曾登上天子的位置并且自称为王啊。孔子说:“一定要纠正名分!”儒家学者的弊病,(就)在于名分与实际不相符。
陈贾向孟子问道:“周公派管叔去监管殷商的遗国,管叔(却)率领殷商的人反叛。(如果周公)知道(管叔会这样做)还派他去,这是不仁;(如果)不知道(还这样做),(就)是没有智慧。”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兄长。周公的过错,不也是合乎情理的吗!”依从孟子的说法,就是周公(也)不免有过错啊。管叔、蔡叔叛乱,不是忤逆,而是他们的智慧不足以深刻了解周公罢了。周公诛杀(他们),并不是(因为)怨恨他们,是因为当时的情势不得不诛杀(他们)啊,管叔、蔡叔受封,是在周武王的时代。周武王的时代,不知道(后世)有周公、周成王的事。假如没有周公、周成王的事,那么管叔、蔡叔为何会叛乱 周公(又)为何要诛杀他们呢 所以说:周公处在礼法变动、(并且)圣人(武王)去世的时候啊。
15.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能力。“清新淡远”错误,本诗语言朴素自然,言为心声。
16.答案 ①直抒胸臆,以肩担“纲常”和“脊梁铁硬”,直接表达出对国家的忠贞不渝。②对比,以人的名声无论好坏都可以千年流传,与万物盛衰的短暂进行对比,突出了对忠义节气的追求。③用典,借苏武不变气节和龚胜绝食而死的典故,表明为国死节的爱国情怀和不屈辱事敌的民族正气。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①首联“万古纲常担上肩,脊梁铁硬对皇天”,表达出诗人要以天下为己任,愿意肩担万古纲常的重任,脊梁要像铁一样坚硬有力,对天对地问心无愧。指出诗人决心以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把千百年来历代相传的人伦纲常担在肩上。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出对国家的忠贞不渝。
②颔联“人生芳秽有千载,世上荣枯无百年”,一个人的名声无论好坏,都将千年流传;而世上万物的荣盛与枯败,都只是短暂的,流传不会超过百年。勉励人们不要贪图一时的荣华显贵,以致成为历史的罪人,遗臭万年;而要洁身养德,重名声,讲节操。诗中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诗人对忠义节气的追求。
③结合注释可知,尾联“不为苏武即龚胜,万一因行拜杜鹃” 化用典故,从侧面表达心志,诗人强调自己要像苏武、龚胜那样,宁死不屈。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君主的忠诚。全诗慷慨激昂,节烈千秋。
17.(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2)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3)(示例1)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示例2)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示例3)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
18.答案 “熏染”用法不当。它的意思为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坏的)。此处形容景泰蓝“点蓝”的技法,与人的生活习惯无关,可将之改为“晕染”。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抻拔:抻,拉、扯;拔,把固定或隐藏在其他物体里的东西往外拉,抽出。文中用来写取铜丝的动作,用法恰当。摆布:安排;布置。文中用来写将铜丝弯折后展现出鸟类图的动作过程,用法恰当。熏染: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坏的)。此处形容景泰蓝“点蓝”的技法,与人的生活习惯无关,用法不当,可将之改为“晕染”。晕染:指绘画的一种技法,也可用于女士化妆技术操作。调配:调和,配合(颜料、药物等)。文中说调配颜色,用法恰当。
19.答案 (示例)景泰蓝是一种釉色以蓝色为主,既有绘画和雕刻的工艺,又融合了青铜和瓷器的技法,也被称为“铜胎掐丝珐琅”的北京特色传统手工艺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
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属性,多采用单句的形式。
先筛选“景泰蓝”这一被定义事物的属概念:结合第一段可知,“景泰蓝”是“北京特色传统手工艺品”。进一步筛选种差特征:“铜胎掐丝珐琅”是“景泰蓝”的别称;由“出现了新的釉色,其中蓝釉尤为出色,从此奠定了其以蓝为主的风格”可知,“景泰蓝”的釉色以蓝色为主;结合第二段可知,“既有绘画和雕刻的工艺,又融合了青铜和瓷器的技法”是“景泰蓝”的工艺和技法特征。
句子的主干是“景泰蓝是一种……的北京特色传统手工艺品”,将“釉色以蓝色为主”“既有绘画和雕刻的工艺,又融合了青铜和瓷器的技法”“也被称为‘铜胎掐丝珐琅’”这些种差特征依次组织起来作“北京特色传统手工艺品”的定语即可。
20.答案 (示例)景泰蓝制作工艺繁复,最重要的步骤有两个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根据括号的位置看,所填内容应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讲的是景泰蓝的制作过程,由“一件作品需集体协作数月才能完成”可知,景泰蓝制作工艺繁复;下文选取了“掐丝”和“点蓝”两个关键步骤进行详细介绍。据此推知,此处可填“景泰蓝制作工艺繁复,最重要的步骤有两个”。
21.答案 (示例)景泰蓝自诞生起便是宫廷御用珍玩,备受元明清三代皇室推崇和喜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自景泰蓝诞生起便是宫廷御用珍玩”成分残缺,“自景泰蓝诞生起”是状语,“便是宫廷御用珍玩”是谓语部分,句中缺少主语,可将“景泰蓝”和“自”交换位置;第二处,“备受元明清三代皇室备受推崇和喜爱”成分赘余,“备受”重复,删去“推崇和喜爱”前的“备受”。
22.答案 (示例)景泰蓝是工艺品界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融合了青铜和瓷器的技法,以其悠久的历史、精细的工艺、典雅优美的造型、鲜艳夺目的色彩,带给人们瑰丽的视觉体验。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景泰蓝!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推介语的能力。
为前来参观景泰蓝的游客写一则推介语,要涉及景泰蓝的特征,引导游客走近景泰蓝,了解景泰蓝,肯定景泰蓝在工艺品界的地位。
由文段可知,景泰蓝因在景泰年间制作技艺成熟,使用的釉色多以蓝色为主,故以此得名;它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北京特色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景泰蓝既有绘画和雕刻的工艺,又融合了青铜和瓷器的技法,制作流程繁复,制作工艺精细,造型典雅优美,色彩鲜艳夺目,可带给人们瑰丽的视觉体验;景泰蓝自诞生起便是宫廷御用珍玩,备受元明清三代皇室推崇和喜爱,历史悠久,是工艺品界一颗璀璨的明珠。
根据以上信息,组织语言,注意要将景泰蓝作为公共场所的陈设用品进行推介和字数要求。
23.[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叙述的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清廉官员胡质的人生经历以及胡家家风的传承。从胡质为官多年而家无余财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他对清廉品格的重视与坚守。而正是他的坚守,为胡家营造了良好的清廉家风。通过材料中胡威质疑父亲胡质“绢从何而来”以及他在回家路上自食其力,其官任刺史后清名遐迩等表现,我们可以看到优良家风对于胡威的深远影响。
由此,我们可以从材料中挖掘出“清廉”或“家风”等写作主题。若写清廉,可以此为例,由古人对清廉品格的追求入手,阐述廉洁对个人、社会、国家的积极意义,可以正反对比,将清官与贪官对照,论述清廉和贪婪的不同结果,分析国家为何要大力倡导廉洁文化,这对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何意义。若从家风展开,可以在概括材料事例后引出“家风”的重要性,或者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引出对家风的思考,可以采用层进式结构,先从个人的为人处世、思想道德建设等角度论述优秀家风的意义;然后超越个人的角度,上升到如何传承、弘扬优良家风传统等方面。
[参考立意]
(1)廉洁是立身之本,是治国之基。
(2)崇德尚廉,与时俱进。
(3)家风是最好的不动产。
(4)家风如雨,润物无声。
(5)秉家风不改,守初心常新。
[例文]
家为国本,风行九州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家为国本,风行九州”。
三国时魏国州郡长官胡质一生廉洁奉公,在他的影响下,儿子胡威也勤俭自持,即使官任刺史也不改清廉之风。诚然,个人修养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我看来,家风才是影响他们一家的关键。
俗语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如今政府大力号召人们重视家庭教育,注重家风,可见家风之重要。好的家风如春风拂面,旭日当头,潜移默化之下,社会风气也会随之改善。反之,若没有优良的家风传承,后果将不堪设想。
于个人修养而言,家风是提高自身境界的基石。庾信云:“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辛弃疾亦有词曰:“一葛一裘经岁,一钵一瓶终日,老子旧家风。”家风的影响可见一斑。在人生的成长之路上,良好的家风如九层之台,使人事半功倍,进而达到高层境界。自古以来,绝大多数名臣贤良深受良好家风的熏陶。陶母、岳母、孟母和欧母更是被奉为古代四大贤母。家风对个人修养之影响不言而喻,令人惊叹不已。
于国家繁荣而言,家风是打开新时代的敲门砖。00后的家庭现状,钱理群教授的乐观之见,无不是在给我们以警醒。要想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家风必定是敲门砖,是引路石。有了优良家风的熏陶,每个人都能脚踏实地地为新时代的建设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朱德曾教导儿子不要做干部,要做工人,深入到基层为人民服务。焦裕禄曾在遗书中叮嘱儿女将家风传承下去,将生命投入党的建设中去。孔繁森、徐虎、时传祥……无数的建设者们合力,将家风建设的方向朝向了时代进步的方向,而后才有了国家新时代的繁荣。
从古到今,家风的传承经久不衰。《诫子书》《曾国藩家书》等都是中华民族无价的财富。唯有传承、弘扬优良家风,才符合时代的需求,才能让我们每个人享受到良好家风带来的熏陶。
能于热地思冷,则一世不受凄凉;能于淡处求浓,则一生不受枯槁。陶渊明有诗云:“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让我做那个守拙者,守护我们的优良家风,为下一代开创一个更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