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语文试题卷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1.默写。 (10分)(1)写景能很好地表情达意。“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极力渲染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 , ”(《卖炭翁》)写出了天寒、雪厚、炭重的情形,侧面烘托出卖炭老翁生活的艰辛;“ 、 ”(《题破山寺后禅院》)写出了山寺幽深清寂的特点,表达出诗人超脱尘俗的志趣。(2)青春少年不仅要有《北冥有鱼》中的大鹏飞向南冥时“ , ”那样振翅高飞、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还要有《卜算子·咏梅》中梅花“ , ”那样即使化成泥土,也不忘传播芬芳的奉献精神。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3分)当他躺在手术台上,手术刀割开他的颈子,切除一侧的副甲状腺时,死神的黑色翅膀曾经三次chù及到他。然而保尔的生命力非常顽强。达雅焦急不安地守候在外面,几个小时以后,她看见丈夫的脸色像死人般苍白,但仍然很有生气,而且像往常一样平静温存:“好姑娘,你别担心,我可不会这么容易就进棺材的。我还要活下去,哪怕有意跟那些医学权威的yù言捣捣蛋也好嘛。他们对我病情的诊断完全正确,但是写个证明,说我百分之百失去了劳动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走着瞧吧!”保尔坚定地选择了一条道路,决心通过这条道路回到新生活建设者的队伍中去。(1)给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颈( )子 chù( )及 yù( )言 诊( )断(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 光芒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作者是苏联作家 (填人名)。(2分)(3)结合整本书来看,保尔有过四次生死经历,请简要概括他的第二次和第三次生死经历。(4分)第一次:保尔在与波兰白军的战斗中腿受伤,并得了伤寒;第二次:①第三次:②第四次:铁路快修完时,保尔得了伤寒和大叶性肺炎。(4)文段中说保尔“坚定地选择了一条道路”,“这条道路”指什么 他接下来写的中篇小说的书名是什么 (3分)3.复兴学校开展以“走近安徽名人”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邀请你参与。(12分)(1)请你拟一则宣传标语,要求符合主题并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3分)(2)下面是活动通知。小安因生病在家,老师请你当天放学后向其转达,你会怎么说 (3分)通 知 亲爱的同学们: 我校开展以“走近安徽名人”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将组织全体学生于5月15日上午七点前往安徽名人馆参观,请同学们六点半前赶到学校大门口乘车出发,请大家准时到达。 复兴学校 2025年5月13日(3)活动结束时,小徽写了一段话,谈了自己的收获,请你帮他修改。(6分)[甲]此次学习活动,犹如一次穿越时空。我们走近了安徽名人,触摸到历史脉搏。在丰富知识的同时,更在我们心中播下了家乡名人美德的种子。[乙]这颗种子将在岁月的滋养下生根发芽,激发着我们心怀家国,砥砺前行。[丙]我们要做家乡文化的忠实传承者、模范践行者,用心弘扬者,让家乡名人美德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①[甲]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修改。(2分)②[乙]处画线句有一处词语搭配不当,请你修改。(2分)③[丙]处画线句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你提出修改意见。(2分)二、阅读(55分)([一](22分))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琥珀色的乡愁 谭鑫①初春时节,故乡涪陵的村野里,农人迎来了新年中的第一次农忙。 家家户户都延续着春节里走亲戚的架势,呼朋唤友,磨刀霍霍,穿上围裙,带着扁担和编织袋,成群结队地奔向田间地头。 目光所至是菜地里那绿油油的青菜头,它有个享誉全国的名字——榨菜。②十多年前,我家也种青菜头,每到这个时节,自留地里总有几亩青菜头等待收割。这场农忙里,大人们总是乐在其中,因为比起夏日收玉米和稻谷,无论是气候还是劳累程度,都好了太多。③砍菜头的那一天,人们往往天没亮便起床,匆匆地过个早,收拾工具组团向田埂开拔。初春的家乡,菜地里总是裹着淡淡的雾气,菜头们已在田垄上排成整齐的方阵,等待农民检阅收成。父亲曾不止一次给我示范:左手拽着被露水濡湿的叶片,右手举起头天晚上磨好的菜刀,刀尖斜斜地用力切入茎秆,根部应声而断,菜头与大地完成分离,再握住菜头用刀剔去枝叶,而后将其丢进竹筐。④收割后的青菜头,大部分被送进了榨菜厂卖钱,只有小部分留存下来,用作自制手工榨菜。童年时,村里的大石坝就是天然的晾晒场,剥去外皮的菜头通体如青玉,葫芦般被竹篾穿成一串串挂在风中。在阳光的烘烤下,菜头镶出了淡淡的金边。偶尔一阵风吹来,菜头的菜腥味弥漫开来,这是家乡特有的春天的味道。⑤母亲总会选个晴朗的日子,将圆润的菜头切成片,码上炒过的盐,装进布袋,压上一块干净的石板。至此,青菜头即将完成榨干水分的步骤,这便是“榨菜”之名的由来。对于脱水的榨菜而言,腌制是场庄严的仪式。竹匾挤挤挨挨地排开,榨菜块在此摊开,像摆着的棋盘。母亲将辣椒面、花椒、姜粒、蒜瓣与榨菜细细和匀,老瓷坛沉默地蹲在墙角,等待母亲放入腌菜,攥着木槌夯击捶实,最后用洗净的笋壳、棕树叶子或丝瓜瓤将其封存,剩下的便交给时间。⑥19岁那年寒假结束时,父亲往我的行李里塞了两罐榨菜,嘱咐我一周后再打开。 阳光下,玻璃瓶里琥珀色的榨菜泛着晶莹的光泽。它们带着家的温暖,随我踏上了开往他乡的火车。大学宿舍里,当我把这款从家乡带来的国民下饭菜拌进米粥时,整个房间都飘起了诱人的香气。北方室友夹起一筷子放进泡面,吐着舌头说又麻又咸,最后却吃得最多。那片笑闹声里,我仿佛看见母亲在灶台边炒盐,铁锅里的盐随锅铲跳着细碎的舞,她鬓角的白发在蒸汽里忽隐忽现……那场景总在异乡的深夜里突然浮现,像一根看不见的丝线,连着千里之外的家和我。⑦去年11月,我在涪陵区大木镇参观,邂逅了一场别样的青菜头收割。海拔1500多米的村落里,一片片绿油油的青菜头长势正好,菜农们正在抓紧砍收。这是农科院榨菜育种创新团队历时7年培育的新品,它的出现,不但解决了海拔1000米以上不能种青菜头的问题,还优化了青菜头的口感、产量和上市时间。我尝了尝制作好的榨菜,熟悉的味道让人满嘴生津。⑧今年元旦回老家,恰逢重庆·涪陵榨菜产业国际博览会开幕。会场播放的纪录片里,全自动生产线在透明车间里流转,引人垂涎的菜头像青色的瀑布倾泻而下,那些被聚光灯照亮的铜制榨机,分明与老家用于夯击的老木槌有着相似的弧度。当机械臂复刻着揉捻的力道,当无菌车间模拟着老坛的微菌环境,工业文明正以新的赛道传承古老的饮食文化。就像乌江水裹挟着千年的泥沙,朝着大海奔流而去。⑨绕过会场后巷,我竟寻见几户手作榨菜的人家。张阿婆的晒场在屋顶的平台上。她的筲箕里,正晾着最后一批冬菜。她掀开用竹笋壳封存的老坛让我闻,那味道混合着井水、盐霜的气息,我仿佛还听见了木槌声。记忆瞬间回到二十余年前,脑海中拼接出一幅幅与味道有关的画面。张阿婆笑着给我夹了块榨菜芯:“我这个确实要慢点,不过,慢有慢的味道嘛。”⑩暮色漫过乌江时,我正站在新修的长涪汇观光栈道上,江风裹着两岸的灯火扑面而来。恍惚间,我又回到了在故乡晒场捉迷藏的春日傍晚,竹匾里的菜头正默默地等待盐与时光的淬炼——那是我们琥珀色的乡愁。(《光明日报》2025 年 03月14日)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④段中“如青玉”“葫芦般”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青菜头颜色青翠、外形喜人的特点。B.第⑦段“别样的青菜头”中的“别样”不仅体现在这是历时7年培育的新品,可以种在海拔1000米以上,还体现在青菜头的口感、产量和上市时间得到了优化。C.从第⑧、⑨段来看,作者怀念手工榨菜制作,对工业文明下榨菜制作工艺表示遗憾和不解。D.文章以“榨菜”为线索,串联起童年记忆、异乡经历和故乡变迁,体现了以小见大的构思特点。5.请依据原文第②~⑨段,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4分)时间 事件 情感十多年前 ①_ 喜悦、喜爱19岁那年 “我”与室友分享母亲的自制手工榨菜 ③________去年11月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豪之情今年元旦 “我”与张阿婆谈手作榨菜 ④___6.请按要求品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1)初春的家乡,菜地里总是裹着淡淡的雾气,菜头们已在田垄上排成整齐的方阵,等待农民检阅收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2)母亲将辣椒面、花椒、姜粒、蒜瓣与榨菜细细和匀,老瓷坛沉默地蹲在墙角,等待母亲放入腌菜,攥着木槌夯击捶实,最后用洗净的笋壳、棕树叶子或丝瓜瓤将其封存,剩下的便交给时间。(从人物描写的角度)7.文章结尾的景物描写起到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4分)8.文章标题《琥珀色的乡愁》蕴含着怎样丰富的意蕴 请结合全文分析。(5分)([二](17分))材料一:“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唐代诗人韩愈的诗,描绘了这样一幅春日景象:百花使尽浑身解数争奇斗艳,没有艳丽花朵的杨树、榆树也不甘示弱,飘飘洒洒地来一场暖春“飞雪”。很多人认为,这种似“飞雪”的杨絮就是“杨花”,但实际上,杨絮只是杨树的种子。而此前杨树雄花散发的肉眼看不到的花粉,是引起春季花粉过敏高发的原因之一。什么花容易引发过敏 其实,花色越鲜艳、气味越重的花,花粉引发过敏的反而越少;靠风传粉的“风媒花”,让大量花粉飘浮在空气中,当表面含有蛋白质的花粉进入人体呼吸道时,就会引起人的免疫反应,使人出现过敏现象。植物传粉的“外力”主要来自两种媒介——风和昆虫。杨树、法国梧桐、松柏等植物,花小、没有香气、不含花蜜,只能靠风传粉,它们的花通常被称为“风媒花”。这些花的花粉颗粒较小,表面滑溜溜,松树的花粉甚至自带两个气囊,使其更易飘荡在空气中。对于“风媒花”来说,每棵雄树能产生的花粉颗粒可多达几百亿个,以增加其在空气中飘荡的花粉落在雌花上的概率。这些花粉颗粒在空气中飘浮、存活的时间,从几小时至四五天不等。飘浮在空气中的花粉多了,进入人体呼吸道的概率就大了,人们也就更容易过敏。杏花、樱花、油菜花等,或花色鲜艳,或气味扑鼻,或富含花蜜,容易招蜂引蝶,靠它们帮忙传播花粉,被称为“虫媒花”。 它们的花粉颗粒较大,表面黏糊糊,不易随风扩散,通常也就不会引发过敏。 当然,我们赏花时也不要大意,要是距离花太近,也会吸入花粉颗粒。 为防过敏,最好的办法就是戴好口罩,离花远一些。在北温带地区,一旦到了夏季,繁茂的枝叶会阻碍花粉传播、降低传粉效率,而且气温高会降低花粉活性,所以靠风传播花粉的植物,要赶在春季开花传粉。(《什么花容易引发过敏》,《人民日报》)材料二:花粉过敏又称“花粉症”,是指飘浮在空气中的花粉在与人体发生接触后,导致人体产生一系列过敏性疾病。花粉过敏的罪魁祸首并不是花,而是树、草这些以风为媒介传播花粉的风媒植物。花粉过敏有一个跟过敏原暴露明确关系的规律性,比如花粉症,一般患者会在花粉播散的季节,有明显的鼻眼相关的临床症状。按往年数据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花粉浓度约在3月中下旬达到高峰并将持续到5月。过敏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免疫力强或免疫力弱的结果,而是机体的免疫平衡出现了问题。过敏是机体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一些物质(如花粉、尘螨、海鲜、药物等)的影响而进行的一种过度反应。经气道主要引发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经胃肠主要引发食物或药物过敏,经皮肤主要引发过敏性皮炎。(来源:央视一套微信公众号)材料三:最近,“你过敏了吗”成为网上网下热议的话题。在北京的天坛公园,这段时间柏树花粉因风而起,如烟雾般弥漫。有网友对此颇为不满,甚至说出“柏树花粉这么多,为什么不能全砍了”的气愤之言。要承认,柏树有作用、有价值。以北京为例,圆柏等柏类植物适应当地气候,四季常青,能够形成优美景观,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同时,北京古树中绝大部分都是松柏,它们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历程,成为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还有很好的科学研究价值。看来,树不能轻易砍,那花粉过敏的问题咋解决 从源头上控制。可以修订城市主要林木目录,将易造成花粉过敏的树种从目录中删除,并逐步替换为适应性好、花粉生成量较小的树种。加强日常治理。对容易产生花粉的树木,可以采用修剪花枝、洒水喷淋、地面湿化等措施,减少花粉飘散量,并及时清理。做好科普宣传。为广大市民科学普及植物花粉、过敏预防等知识。 同时开展科研攻关,提升花粉观测效率,做好科学防护。(《治理花粉过敏,能不能砍树了之》,有删改 《人民日报》2025年03月25日)9.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杨絮被误认为“杨花”引发过敏,实际过敏主因是杨树雄花的微小花粉而非白色絮状物。B.虫媒花因依赖昆虫传粉,进化出鲜艳花色和香气,其花粉颗粒大故无法进入人体呼吸道。C.北京天坛公园的柏树既是生态景观树,也是古树文化载体,需在保护的基础上治理花粉。D.对柏树等风媒树修剪花枝、洒水喷淋,可减少花粉飘散,属于加强日常治理的措施。10.材料一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11.请梳理材料一的写作思路。(6分)12.你的朋友晓敏体弱多病,花粉过敏,她一直认为是自己免疫力弱的结果,联系以上材料,请你给她合理解释并提出建议。(4分)[三](16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故小臣①、吕尚听②,而天下知殷、周之王③也;管夷吾、百里奚听,而天下知齐、秦之霸也。岂特④骥远哉 夫成王霸者固有人,亡国者亦有人。桀用干辛,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舜、禹犹若困,而况俗主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知度》)[注释]①小臣:商、西周初期朝廷官员,亦称“少臣”,此处指商相伊尹。②听:听政。③王:称王。④特,只、仅。13.请解释下列加横线的黑体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1)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 (2)策之不以其道 策:(3)致远者 致: (4)夫成王霸者固有人 固:14.文中黑色字体的句子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2分)绝 江者托于船政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 于贤。1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舜、禹犹若困,而况俗主乎 16.[甲][乙]两文围绕“人才”展开论述,论述角度有何不同 请结合选段内容简要分析。(4分)三、写作(55分)17.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 请联系你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分享你的体验和发现。要求:(1)自拟题目,自选文体;(2)文中不要出现你个人的身份信息;(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