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全国甲、乙卷)---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文言文阅读(全国甲、乙卷)---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资源简介

(2024全国甲,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
  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
刘备为吕布所袭奔于操程昱以备有雄才劝操图之。操曰:“今收揽英雄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然此犹非与操有怨者。臧霸先从陶谦,后助吕布,布为操所擒,霸藏匿,操募得之,即以霸为琅邪相。先是操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操定兖州,翕、晖投霸。至是,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操叹其贤。盖操当初起时,方欲藉众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及其削平群雄,势位已定,则孔融、许攸等,皆以嫌忌杀之。荀彧素为操谋主,亦以其阻九锡而胁之死。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从前之度外用人,特出于矫伪,以济一时之用,所谓以权术相驭也。
至刘备,一起事即为人心所向。观其三顾诸葛,咨以大计,独有傅岩爰立之风。关、张、赵云,自少结契,终身奉以周旋,即羁旅奔逃,无寸土可以立业,而数人者患难相随,别无贰志。此固数人者之忠义,而备亦必有深结其隐微而不可解者矣。至托孤于亮,曰:“嗣子可辅,辅之;不可辅,则君自取之。”千载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 亮第一流人,二国俱不能得,备独能得之,亦可见以诚待人之效矣。
至孙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孙策生擒太史慈,即解其缚曰:“子义青州名士,但所托非人耳。孤是卿知己,勿忧不如意也。”此策之得士也。陆逊镇西陵,权刻印置逊所,每与刘禅、诸葛亮书,常过示逊,有不安者,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力者乎 陆逊晚年为杨竺等所谮,愤郁而死。权后见其子抗,泣曰:“吾前听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以人主而自悔其过,开诚告语如此,其谁不感泣 此孙氏兄弟之用人,所谓以意气相感也。
(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刘备为吕布A所袭B奔C于操D程昱E以备F有雄才G劝操H图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藉,凭借、借助,与《陈涉世家》中“藉第令毋斩”的“藉”意思相同。
B.即,即使,与《桃花源记》中“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即”意思不同。
C.固,固然,与《赤壁赋》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固”意思相同。
D.但,只是,与《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臧霸曾为吕布效力,曹操擒捉吕布以后,臧霸为避祸藏匿起来;后来他又被曹操捕获,曹操不计前嫌,对他委以重任,任命他为琅邪相。
B.曹操初起时为图霸业,能笼络人才,甚至能任用曾与己有怨者;势位已定时则猜忌异己,滥杀无辜。这正是其用人“以权术相驭”的表现。
C.刘备以性情结交忠义之士,以诚待人,故能深得人心;刘备创业过程中多次遭遇挫折,但诸葛亮及关、张、赵云等人患难相随,忠贞不渝。
D.陆逊镇守西陵时,深得孙权信任,孙权给刘禅、诸葛亮写信,常常给陆逊看, 有不妥之处就让他改定;到了晚年,陆逊遭到谗害,郁郁而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

(2)吾前听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
答案
BDG 
2.A 
3.A A选项所述的臧霸和曹操的事迹在原文第二段,原文“操募得之,即以霸为琅邪相”,意思是曹操招募得到臧霸,加以重用,任命他为琅邪相,A项中说“后来他又被曹操捕获”与原文意思不符,此处的“募”为招募义,并非捕获义。
4.(1)曹操让臧霸交出二人,臧霸说:“我之所以能够立身,正因为不做这类事情。”(“所以……者,……也”固定句式2分,“为”1分,大意2分)
(2)我先前听信谗言,和你的父亲君臣大义不够坚定专一,因此对不起你。(“大义”“笃”“负”各1分,大意2分)
(2023全国甲,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
  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人。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各三十卷。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笃友爱,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 ”葬之先期,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 ”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称治,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纮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纮就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 ”纮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以通为期。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 ”其学《春秋》,曰:“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岂二致邪 ”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学长于毛、郑《诗》,《左氏春秋》。”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母异A之B谓C族人曰D是儿E爱我F如此G多H知孝养我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
B.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
C.蔽,有涵盖、概括之义,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
D.逆,意为揣度、预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周尧卿从小聪明懂事,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虽然年幼,但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见到母亲时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强忍哀痛,唯恐让母亲伤心。
B.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
C.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传注,而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认为解释《诗经》的《传》《笺》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
D.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嘉许。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了;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他褒扬有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
(2)纮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参考答案
1.BDG
2.D
3.B
4.(1)(周尧卿)神情沮丧地流着泪说:“除此以外,即使想竭尽全力(侍奉母亲),又怎么可能了 ”
(2)杨纮到了县城,不再考察其他的人,只是凭他听到的事情向上举荐周尧卿。
(2023全国乙,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弗听。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 ”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负羁曰:“诺。”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令其宗庙不祓除而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则非与人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 ”群臣皆曰:“善。”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闾,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此礼之所用也。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曹伤G君H不如杀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相同。
B.出入,表示“大约”,与《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迂也”的“出入”意思不同。
C.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时宰杀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祭,称为血食。
D.绝世,指断绝了诸侯的世系传承,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重耳遭到曹君的无礼对待,叔瞻预见到这件事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主张杀掉重耳以杜绝后患,曹君没有听从叔瞻的建议。
B.釐负羁参与了接见重耳的活动,为曹君对重耳无礼感到忧心忡忡,他妻子问明原委后,积极帮他出主意,釐负羁听取了她的意见。
C.离开曹国后,重耳一路逃亡到楚国、秦国,秦穆公念在过去晋献公跟自己交好的份上,出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立重耳为晋君。
D.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但对釐负羁则给予了特别的关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译文:
(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
译文:
答案 
1.BFG 
2.A 
3.D 
4.(1)这个人如果返回他的国家(成为君王后),一定会讨伐没有以礼对待他的人,那么曹君就是第一个。
(2)(釐负羁)在壶里放上黄金,用饭把壶装满,又在它上面盖上玉璧,在晚上让人送给晋公子。
(2022全国甲,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 ”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穀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 ”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 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B.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C.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D.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
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
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C.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
D.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合力大败楚兵。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译文:
(2)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译文:
答案 
1.B 
2.A 
3.B 
4.(1)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办好了!你还是闭嘴不言,等待我的好事吧。”(“善”“弭口”各1分,大意3分)
(2)张仪知道楚国与齐国断了交,于是出来接见使者说:“从某地到某地,纵横六里。”(“绝”“广从”各1分,大意3分)
(2022全国乙,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 ”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靡使有余,何如 ”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 ”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 ”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 ”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 ”平公曰:“善。”乃罢台役。
(节选自《说苑·贵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
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
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
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是魏国之宝。吴起以三苗氏、夏桀虽有河山之固却因不修德而亡为例,指出德政才是国之宝。
B.太公建议把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无罪的人让他们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议。
C.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就下令让官吏供养老人。晏子则指出,喜爱有才德的人,同情没能力的人,是守国的根本。
D.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 ”
译文:
(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译文:
答案 
1.D 
2.A 
3.D 
4.(1)武王战胜了殷商,召见太公而问道:“将如何对待他们的官员和民众呢 ”(大意3分,“克”“奈……何”各1分)
(2)现在请让我寻找老弱而无人供养的人,孤苦而没有成家的人,评定后供给用度。(大意3分,“不室”“论”各1分)
(2021全国甲,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帝意乃决,因问准曰:“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孰为可守?”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钦若惊惧不敢辞。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B.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C.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D.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
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
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契丹军队南侵宋朝,面对强敌,寇准坚决反对退避内地,提出应当严惩主张避战的大臣,并力促皇上御驾亲征。
B.寇准举荐主张避战的王钦若镇守天雄军,并告诫钦若:皇上决定亲征,臣子不可辜负圣意。钦若惊惧不敢推辞。
C.契丹军队屡次侵犯宋朝,先攻威虏、顺安军,又攻北平砦及保州,而后又合兵攻定州,均遭到宋军迎头痛击。
D.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
(2)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
答案
10.C
11.C
12.D
13.答案:(1)常常放任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撤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
(2)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
参考译文:
景德元年九月,契丹大举进犯(边境),当时因为契丹军深入(中原境内),朝廷内外(都感到)震惊恐惧,(皇帝)召集群臣询问应对的方法策略。王钦若是临江人,(他)请求(皇帝)驾幸(此处指移都,下同)金陵。陈尧叟是阆州人,(他)请求(皇帝)驾幸成都。皇帝拿(这件事)去问寇准,寇准说:“不知道是谁为您谋划的这两条计策?”皇帝说:“你姑且判断这两条计策是否可行,不要问提出计策的人(是谁)。”寇准说:“我想要拿下献出这两条计策的人,斩杀(他们),把(他们的)血涂在战鼓上,然后北上讨伐(契丹军)!陛下英明威武,(朝廷的)将领大臣团结协作,如果(您)御驾亲征,敌人自然会逃跑;不这样的话,出奇招扰乱敌人的战略,坚守阵地使敌军疲惫,(我军)以逸待劳,预计可以得到胜利。怎么能够放弃宗庙社稷,想要驾幸楚、蜀二地,使得到处人心离散,敌军(若)乘机长驱直入,国家还能保住吗?”皇帝于是下定了(亲征的)决心,因而问寇准:“现在契丹骑兵疾驰进攻,天雄军(所在地)实在是重要的藩镇,万一(此地)陷落,那么河朔一带就都被纳入契丹境内了,谁能做那里的守将呢?”寇准推荐了王钦若,还说:“(您)应该快些召见(他)当面任命,授予敕令(让他)快速起行。”王钦若到了(皇帝面前),还没来得及说话,寇准就快速地说:“皇帝要亲征,这不是臣子推辞为难的时候,你是国家的权臣,应该体察皇帝的心意。”王钦若惊惶恐惧不敢推辞。景德元年闰九月乙亥日,(皇帝)任命参知政事王钦若为天雄军兼都部署通判。契丹国主隆绪和他的母亲萧氏派契丹统军顺国王萧挞览进攻威虏军、顺安军,(王钦若派出)三路都部署军击败了他们,斩杀了(契丹军)偏将,虏获契丹军的物资。(契丹军)又进攻北平砦和保州,又被州砦兵士打败。萧挞览和契丹国主还有萧氏合兵攻打定州,宋兵(把他们)抵挡在唐河,攻击契丹军的游动骑兵。契丹于是在阳城淀驻兵修整,号称有二十万大军,(他们)常常放任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撤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这时,过去在北宋朝廷任职的将领王继忠向契丹朝廷上书说明两国休兵和好的好处,契丹赞同(王继忠的想法),(于是)派李兴(前去北宋朝廷)议和。皇帝说:“我难道想要任意发动战争,只是想要止息战争。如果(你们)答应和平交往,(我)当立即派遣使臣。”景德元年初冬十月,(朝廷)派遣曹利用到达契丹军。景德元年十二月庚辰日,契丹使者韩杞拿着国书和曹利用一起来到(北宋朝廷),请求签订盟约。曹利用说契丹想要得到关南之地。皇帝说:“(契丹)所说的土地归属之事实在是师出无名,如果一定要得到关南之地,我一定发动决战!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契丹还是觊觎关南之地,派遣了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拿着国书(前来)再次商讨,皇帝不同意,(姚东之)离开。曹利用最终以白银十万两、白绢二十万匹签订了盟约,然后返回朝廷。
(2021高考全国乙,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
B.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
C.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
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答案
6.C
7.B
8.D
9.(1)但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
(2)都让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判死刑而情由值得怜悯的人,记录下情形上报朝廷。
参考译文:
戴胄忠诚廉洁公正耿直,被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很多候选官员假冒资历和门荫,下令让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不久,有假冒之事被发觉的人,皇上想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这个人)应当被流放。”皇上生气地说:“你想遵守法律,却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答道:“皇上的命令产生于一时的喜怒,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皇上怨恨候选官员多有欺诈行为,所以想要杀掉他们,但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皇上说:“你能依法办事,我还担忧什么呢?”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的威严执行法律,奏答的言论像泉水一样涌出,皇上都听从他的意见,天下没有冤案。鄃县县令裴仁轨私下役使看门人,皇上大怒,想要斩杀裴仁轨。殿中侍御史长安人李乾祐劝谏道:“法律,是陛下与天下百姓共有的,不是陛下所独有的。现在裴仁轨犯罪较轻却被处以死刑,我担心人们将无所适从。”皇上高兴,免除了裴仁轨的死罪,任命李乾祐为侍御史。皇上对近侍大臣说:“我认为死刑是最重的刑罚,所以下令进行三次回奏,是想要深思熟虑的缘故。可是有关官吏在片刻之间就已经完成三次回奏。另外,古代惩治犯人,君主为此撤掉乐器减少膳食。我的宫廷里没有常设的乐器,然而常常为此不吃肉喝酒。再者,百官断案,只依据法律条文,即使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也不敢违法,这当中怎能完全没有冤枉的呢?”丁亥日,皇上下诏:“判决死刑犯,两天之内要进行五次回奏,下发到各个州的要进行三次回奏。在行刑那天,主管膳食的不献上酒肉,内教坊和太常不奏乐。都让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判死刑而情由值得怜悯的人,记录下情形上报朝廷。”因此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五次回奏是指处决前一二天(完成两次回奏),到处决当天还要进行三次回奏。只有犯恶逆罪(古代刑律十恶大罪之一)的,进行一次回奏就可以了。皇上曾跟近侍大臣讨论案件。魏征说:“隋炀帝时曾发生盗窃案,隋炀帝命於士澄逮捕盗贼,稍微牵涉有可疑之处的,全都拷打审讯迫使其认罪,总共两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全部斩杀他们。大理寺丞张元济奇怪盗贼数量之多,试着查究他们的罪状,(得知)其中五人曾是盗贼,其余的人都是平民。(张元济)最终没敢奏报皇上,把所有人都杀掉了。”皇上说:“这难道仅仅是隋炀帝不行正道吗?他的大臣也没有尽忠。君臣全都这样,怎么能不灭亡?你们应该以此为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