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水珠从哪里来》课件(21张PPT)+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水珠从哪里来》课件(21张PPT)+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水珠从哪里来》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水的蒸发现象之后,对水的形态变化的进一步探究。
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冬天早晨温暖房间窗玻璃上出现水珠入手,引发学生对水珠来源的思考。通过三组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杯子外壁的变化,从而得出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结论。同时,教材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夏天从冰箱拿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水珠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探究科学的意识。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
知道杯子外壁的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了解水珠的形成与温度有关,温度越低越容易形成。
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初步的分析和推理能力,能根据实验现象推断水珠的来源及形成条件。
科学实践:
能参与小组实验,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学会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科学问题。
责任态度:
激发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认真观察、严谨操作、
乐于合作的科学态度;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运用
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杯子外壁的水珠来自空气中的水蒸气,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实验分析出水珠的形成与杯子温度的关系。
〖教学过程〗
提出和聚焦问题:1、根据课页,提出问题
展示情境:冬天的早晨,在温暖的房间里,窗玻璃上出现了很多水珠。
提出问题:这些水珠来自哪里呢?
组织小组交流,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水珠从哪里来
(二)知识探究
明确实验内容:告知学生将通过三组实验,观察、对比两个杯子外壁的
变化并记录,探究水珠的来源。
介绍实验材料:玻璃杯、冰块、色素、玻璃片、水。
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往玻璃杯中倒入冰水混合的液体,一部分敞开,一部分用玻璃片盖紧,
观察杯子外壁是否有水珠。
实验2:在一杯冰水混合液体中加入色素,另一杯不加,观察杯子外壁水珠颜色。
实验3:将一个杯子冷冻后拿出擦干,与装有冰水的杯子对比,观察外壁
是否有水珠。
记录实验现象:学生根据实验情况填写记录单,记录不同实验方法下杯子外壁出现的现象,如敞开杯子外壁有小水珠,盖紧杯子外壁没有小水珠;不加色素和加色素的杯子外壁水珠均无色;冷冻擦干杯子外壁无变化,有冰水杯子外壁有小水珠。
得出实验结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杯子外壁水珠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形成的,且其出现和杯子温度有关,温度越低越易形成。
(三)研讨总结
研讨1:杯子外壁的水珠来自哪里?生活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这一点?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总结:杯子外壁的水珠来自空气中的水蒸气。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杯子外壁时,就会凝结成小水珠。例如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饮料瓶,外壁会很快出现水珠,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研讨2:杯子外壁上水珠的出现和什么有关?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杯子外壁上水珠的出现和杯子的温度有关。杯子温度越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就越容易在杯子外壁凝结成水珠。就像冬天窗户玻璃温度低,室内的水蒸气会在玻璃上凝结成水珠一样。
(四)拓展提升
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出现水珠的现象,并试着解释。
举例说明:
夏天从冰箱拿出的饮料瓶外壁会有水珠。因为饮料瓶温度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在瓶壁凝结成小水珠。
冬天室内的窗户玻璃上会有水珠。室内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就会凝结成水珠。
刚洗完澡的浴室镜子上会有水珠。洗澡时产生的大量水蒸气,遇到较凉的镜子,就会在镜面上凝结成水珠。
(五)板书设计
水珠从哪里来
水珠来源:空气中的水蒸气
形成条件:遇冷(与温度有关,温度越低越易形成)
生活中的例子:冰饮料瓶外壁、冬天窗户玻璃、浴室镜子上的水珠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自家冰箱内部有没有水滴,形成原因是什么?(共21张PPT)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水》
冬天的早晨,在温暖的房间里,
窗户玻璃上出现了很多水珠。
提出和聚焦问题
这些水珠来自
哪里呢
小 组 交 流
这些水珠来自哪里?
同学们!说一
说你们的想法
对比两个杯子的变化
通过下面三组实验,观察、对比两个杯子外壁的变化并记录。
对比两个杯子的变化
实验材料 :
玻璃杯
冰块
色素
玻璃片
对比两个杯子的变化
实验步骤 :
往玻璃杯中倒入冰水混合的液体,
一部分敞开一部分用玻璃片盖紧,
观察杯子外壁是否有水珠。
在一杯冰水混合液体中
加入色素,另一杯不加,
观察杯子外壁水珠颜色。
将一个杯子冷冻,与
装有冰水的杯子对比,
观察外壁是否有水珠。
对比两个杯子的变化
实验现象:
敞开杯子外壁
有小水珠,盖
紧杯子外壁
没有小水珠
对比两个杯子的变化
实验现象:
不加色素杯子外壁
水珠无色,加色素
杯子外壁水珠无色
对比两个杯子的变化
实验现象:
冷冻擦干杯子
外壁无变化,
有冰水杯子外
壁有小水珠
对比两个杯子的变化
敞开杯子外壁有
小水珠,盖紧杯子
外壁没有小水珠
加色素杯子外壁
水珠无色加色素
杯子外壁水珠无色
冷冻擦干杯子
外壁无变化,
有冰水杯子外
壁有小水珠
对比两个杯子的变化
实验结论:
杯子外壁水珠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形成的,且其出现和杯子温度有关,温度越低越易形成。
杯子外壁的水珠来自哪里?
杯子外壁的水珠来自空气中的水蒸气。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杯子外壁时,就会凝结成小水珠。
生活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这一点?
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饮料瓶,
外壁会很快出现水珠,这就
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杯子外壁上水
珠的出现和什
么有关?
杯子外壁上水珠的出
现和杯子的温度有关。
下雨天窗户玻璃温度低,
室内的水蒸气会在玻璃
上凝结成水珠一样。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有
出水珠的现象,并试着解释一下
夏天从冰箱拿出的饮料瓶
外壁会有水珠。因为饮料
瓶温度低,周围空气中的
水蒸气遇冷在瓶壁凝结成
小水珠。
夏天从冰箱拿出的饮料瓶
外壁会有水珠。因为饮料
瓶温度低,周围空气中的
水蒸气遇冷在瓶壁凝结成
小水珠。
刚洗完澡的浴室镜子上会有水珠。洗澡时产生的大量水蒸气,遇到较凉的镜子,就会在镜面上凝结成水珠。
冬天室内的窗户玻璃上会有水珠。室内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
温度较低的玻璃,就会凝结成
水珠。
水珠从哪里来
板书设计
水珠来源:空气中的水蒸气
形成条件:遇冷(与温度有关,温度越低越易形成)
生活中的例子:冰饮料瓶外壁、冬天窗户玻璃、
浴室镜子上的水珠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
自家冰箱内部有没
有水滴?形成原因
是什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