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统编版纲要下《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授课题目 “墙”的历史——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程标准与解析
旧课标:了解美苏两极格局,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新课标: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国际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新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冷战与国际格局的关系。 其学习的重点包括:冷战的发生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和瓦解过程,以及冷战中的典型事件所表现出来的冷战的基本特征;在冷战过程中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显现。
教材分析
从宏观上看,20世纪上半叶各国从一战和二战阴霾中挣脱出来,按国际力量对比以及一定的协商对话原则下重构国际秩序。20世纪下半叶,以科学技术为动力和标志的现代文明迅猛发展,无论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新兴发展中国家,都在看似和平的年代除旧布新。但是,美苏在战后因国家战略、国家利益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使得国际格局经历了从欧洲大国均势中心,到美苏对峙为特征的两极格局,再到多极化发展的演变历程。 从中观上看,本单元分别从国际格局的演变、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社会主义国家新变化以及新兴国家的发展四个角度介绍20世界下半叶的世界新变化。单元内容具有明显和平与发展的特点。本课属于本单元的第一课,是二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的开端。由冷战——多极力量成长——两极格局瓦解是后三课内容的重要知识背景,在世界当代史占有重要地位。 从微观上看,本课分为三个子目: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两极格局的瓦解。分别讲述了冷战的起源、冷战的发展以及多极力量的孕育,两极格局的瓦解等主要内容。课本的栏目中地图展示、学习聚焦、史料阅读、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等史学材料的补充给学生的历史视野的拓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主题立意
本次课程教学以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发展为线索创设三个历史情景。 情景一:“墙”的修筑——冷战与两极格局 通过历史文献的解读,学生理解由于战事同盟基础的瓦解,美苏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对抗等因素导致美苏冷战,并采取了一系列对抗措施。 情景二:“墙”的演变——冷战的发展 两极格局形成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也有激烈的对抗,表现为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双方都竭力避免直接的军事斗争。 情景三:“墙”的崩塌——多极力量的成长与两极格局的瓦解 在冷战与两极格局下,一些国家深受美苏争霸带来的困扰,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欧洲、日本、东欧国家、中国、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共同推进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多极化发展趋势极大的冲击了两极格局。柏林墙的倒塌宣告了德国统一的同时,也揭示了冷战下社会主义阵营改革失败背离历史浪潮的最终境遇,巨大的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最终瓦解,冷战结束。 最后,在当今国际形势下,美国秉持冷战思维对中国围追堵截,中国又将交出什么方案呢?这个问题值得学生深思与研究。
学情分析
一、学习前景分析 学生初中阶段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为:通过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的建立,认识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故而学生对冷战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重大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对冷战发生的起因与影响有初步的认识,为本课学习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二、学习发展区间分析 学生对冷战典型事件的认识还是浅层次的,本课需要学生通过事件透析冷战特征,同时还需要学生在冷战期间多极化发展趋势的出现归纳国际格局演变与国家发展的抽象认识,还存在一定难度,所以教师需要为学生学习的开展创设有趣情景吸引学习的同时步步引导,将学生思维从具象引向抽象认识。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利用唯物史观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冷战的过程,理解唯物史观的科学性; 2.时空观念:通过历史地图理解冷战发生发展的不完全性与地缘政治特征,能够利用大事年表、时间轴归纳冷战发生发展历史进程,从时间、空间环境下的具体事件理解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3.史料实证:通过多种类型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认识、理解冷战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利用史料研究、论证冷战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国际格局演变的历史联系; 4.历史解释:通过史料研读与分析,运用正确历史观对冷战发生发展过程形成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归纳概括冷战的基本特征,解释国家命运与国际格局发展变化的相互关系,解释冷战与国际格局演变的关系; 5.家国情怀:通过柏林墙的倒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进一步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合理性,树立和平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冷战爆发的原因、影响;冷战的基本特征 难点:两极格局对世界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小组讨论法、演示法和情境创设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思考: 人们迫不及待推倒的是哪一面墙? 这面“墙”是为何而建立? 又是为何被推倒? 一、“墙”的修筑——冷战与两极格局 1.什么是冷战?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关系? 【概念解读】冷战: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关系: “冷战”侧重美苏之间的对抗; “两极格局” 侧重于美苏对抗影响下的世界体系和国际关系。 2.材料反映了美国具有怎样的野心 苏联更关注什么问题?(P111) 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 苏联极其关心自己的安全 3.【分组讨论】阅读教材(P111)并结合材料概括归纳冷战爆发的背景?(8分) 背景: ①二战结束后,美苏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②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战略上的对立与和冲突。 ③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 ④战后的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 4.【完成表格】两极格局的形成经历了哪些重大事件?(P112) 观察表格,美苏对抗措施在时间上有什么规律?为什么? 规律:先是美国出击,然后才是苏联应对 原因:美国及其盟国总体实力占据优势 5.第一次柏林危机——德国分裂(P110) 6.【思考】两极格局有何特点?(P113) 材料:……从经济状况和经济潜力看,当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未来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当然还有日本……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①是不对称的,美国及其盟国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②是不完全的,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③总体冷战,局部热战。 ④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的趋势。 二、“墙”的演变——冷战的发展 1.【思考】两极格局形成后,冷战发展有何特点?(P113) 2.第二次柏林危机——“柏林墙” (P113) 1958年11月,苏联要求美、英、法三国在6个月内从西柏林撤军,遭到坚决反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1961年8月12—13日,东德在西柏林周围拉起一道全长约154千米的路障和铁丝网,后来改建成水泥墙。这就是“柏林墙”。美国对此提出强烈抗议,并派装甲部队来到柏林墙下,与苏联坦克对峙,但双方避免发生直接军事冲突。 3.【思考】从漫画和材料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P114) 三、“墙”的崩塌——多极力量的成长与两极格局的瓦解 1.多极化趋势出现有哪些表现?(P114) 2.你能用时间轴展现两极格局从形成到瓦解的过程吗?(P115) 3.通过柏林墙的建立与拆除,说一说近半个世纪两极格局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消极:①美苏争霸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②造成了民族国家分裂; ③引发了局部热战; 积极:①美苏势均力敌以及核战争的毁灭性,客观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在相对和平的情况下,不同制度的国家共存,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发展 4.启示:冷战思维阻碍世界和平,破除冷战思维这面“墙”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我们不能停留在冷战思维的老框框内。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习近平 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超越意识形态,和平相处,相互尊重; 结伴而不结盟,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摒弃冷战思维,实现合作共赢; 以对话解决争端,用协商化解分歧。 新兴大国之间除了对抗,还可合作;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防止战略误判。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墙”的修筑——冷战与两极格局 二、“墙”的演变——冷战的发展 三、“墙”的崩塌——多极力量的成长与两极格局的瓦解
链接高考
1.(2021 全国高考乙卷 35)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纽约画派领衔人物杰克逊 波洛克以将油墨滴洒和倾泼在大块画布上的创作方法而著称,画作没有任何可识别的主题。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这表明(  ) A.纽约画派的创作方式受到各国民众欢迎 B.纽约画派的创作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 C.美国政府旨在扩大纽约画派的影响力 D.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 2.(2020·全国Ⅱ卷·35)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 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 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
作业检测
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概括梳理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历程+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