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
核心目标:
以“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为主线,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及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等不同角度全面分析马克思主义给全人类带来的影响,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事实,感悟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通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事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经济基础,理解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
时空观念:梳理马克思主义诞生过程,工业革命、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第一国际、巴黎公社空间分布和时间先后。
史料实证:以历史文献、历史图片等实证材料,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背景,《共产党宣言》的主要观点。
历史解释:以对比、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加深对本课“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等历史概念的理解。
家国情怀: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事实,感悟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材分析
本课分三个子目,第一目“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第二目“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三子目“国际个人运动的发展”。
这三个子目的逻辑关系是:马克思主义诞生在工业革命后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与上一节课内容联系紧密,马克思主义诞生一目是本课重点,重要讲解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观点,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三、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但是初中阶段对于该历史事件的影响涉及较少,高中教材关于该事件的叙述逻辑性更强,巴黎公社、第一国际等内容。学生通过对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的学习,已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有了认识。本课知识点较多,思考面较广,于学生而言视野容易局限于基本史实,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影响,学生普遍存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而忽略对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的全面思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和标志。
难点: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比较;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世界意义。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导入:以习近平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的一段话,“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教师总结习总书记这段话,集中反映一个主题,那就是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引入马克思主义诞生背景。一、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材料一:工业革命前,人类的生产力每1000年才增长1倍,而英国在19世纪的100年中,GDP增长了约4倍。——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人文灾难及其解决》材料二:1825年在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第一次经济危机, 以后大约每隔10年左右就爆发一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给劳动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现代史编》 教师:根据材料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教师设问: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思考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相比有哪些进步与发展?教师: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分小组探究为什么在资本主义经济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同时却有那么多思想家、改革家要探寻“公正的理想国”?他们的设想为什么被称为空想呢 教师走到同学们中间,观察指导,分组进行作答。教师展示材料:讲解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教师讲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教师过渡:马克思主义一经诞生,马上投入到指导工人运动中。 通过视频,展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事实,感受中华民族正在一步步走向复兴。教师讲述: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没有辜负社会主义。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经济基础。学生预设回答: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弊端暴露。学生阅读材料并分析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相比有哪些进步与发展明确革命的基本力量明确实现目标的手段学生结合教材,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学生阅读教材,指出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如何指导工人运动的。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事实,感悟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以习总书记讲话切入主题,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引发马克思主义诞生背景的思考,点出本课主旨。以马克思主义行为线索,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两则史料,明确工业革命时代马克思主义为了指导工人运动,在批判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基础之上应运而生,也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行。通过阅读材料,对比分析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相比它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一步说明马克思主义行。以第一国际以及其他工人运动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进一步说明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国的史事,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行。
六、作业设计
根据视频和老师给出的图片资料在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内容,思考马克思主义是怎样在中国得到丰富和发展的。
七、教学反思
设计理念:
1、在减轻学生负担的情况下,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尽量做到课堂上能用图片材料就不用文字材料,能用精简文字材料就用繁复的文字材料,力求知识容量适中、学思结合。本课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故事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生对历史学习问题的真正解决,不是简单地接受现成答案而是通过自己对相关史事的了解,尤其是对有价值的史料进行分析,用实证的方式对问题的要点逐一探讨,以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来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力争通过构筑史料研习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3、在本课的教学中,一共近20条史料,其中图片史料有三分之一,图文并用,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素养,通过对图片信息的充分解读,能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教材上的史料物尽其用。,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分析、提炼,学生的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能力得到提升,唯物史观得到了强化。
课堂生成的不足与困惑:
1、内容丰富,受制于课堂时长,如何厘清重难点,如何提升课堂效率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特别是本课历史主线的把握,感觉还是不够深入。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对于教材上一眼看到的基础性知识没有做过多的重复,而是用一个个问题、材料、视频通过创设情景串联起来。学生能否在这样的课堂更好的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和素养还是没有把握。
2、课本的内容博杂,全用似乎不现实,如果再补充新材料似乎又“喧宾夺主”,用足、用好课程资源,做的还不到位。
3、学生活动的设计还是比较传统,提问、思考、回答的教学方式用的比较多,老师的讲解也比较多,如何创新学生活动需要进一步的思考。
唯物史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