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科 目 历史 备课时间 课型 新课课 题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授课时数 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分析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了解工业革命给社会生产力及生产关系带来的变化,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通过《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两次工业革命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掌握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给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也给亚非拉地区带来负面影响。教学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必修下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五单元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本课通过三个子目(工业革命的背景、工业革命的进程、工业革命的影响)讲述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概况。教学重点 两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条件教学难点 辩证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有较深的了解。但是学生对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影响缺乏应有认识,因此重点应该放在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影响的分析上。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探究法、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引导以及课堂情境创设教 学 过 程(五步法备课) 二次备课(个人补充修订)“大”预习阅读课文,结合图片,归纳英国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有利条快速阅读课文“工业革命的进程”,思考以下问题:问题1:找出推动棉纺织业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的重要发明成果问题2:随着机器的出现,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问题3:瓦特改良后的蒸汽机有什么作用?又有哪些实际应用?问题4: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是什么?问题5:工业革命是如何扩展的?对世界各国产生什么影响?问题6: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分析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问题7:请找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动力、交通、新兴产业等方面的成果。问题8:对比两次工业革命有什么不同?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什么显著特点。“准”探究工业革命的影响材料1: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统治阶级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大,还要多。——[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材料2:大约在1880年或1890年,一个巨大的变化席卷了资本主义社会。…规模庞大和非个人的有限公司成了越来越突出的特征…企业在同等水平上互相联合起来减少竞争,对付价格和市场的波动,保护自己。——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材料3: 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183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它要求完全的统治权,而它也做到了。材料4:广大工人群众,他们的穷困和生活无保障的情况现在至少和过去一样严重。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材料5: 根据1801年首次普查该郡(英国的约克郡)只有15个城镇,其人口总共2万多人;而到1891年,已经有63个城镇。从1820年到1830年,利兹、曼彻斯特以及伯明翰的人口增长率达40%,这是增长最快的10年。 ——A.·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材料6:它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共产党宣言》 材料7:天空被烟雾笼罩,脸色苍白的人匆匆穿行于乌烟瘴气之中,连外国游客都为此感到担忧。——E.霍布斯鲍姆《革命的时代:1789—1848》 材料8:“工人区”对面,住着高等的或中等的资产阶级……挤满了工人的“恶劣的街区”,是周期性光顾城市的一切流行病的发源地。工业革命时期的住房短缺问题、贫民窟问题、卫生设施极差等问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业发展极快、口膨胀有着密切的关系……——龚敏《论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的住宅问题》 “全”展示工业革命的背景1.概念:工业革命是由一系列的技术变革引起的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推动经济发展(2)条件:①经济: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②技术: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生产工具日趋专门化,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纯熟。17 世纪中叶,英国已经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科技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③市场: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手工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需要,提高生产力成为当务之急。工业革命的进程1. 阶段:工业革命常常被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2. 第一次工业革命(1)英国的进程:①棉纺织业: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等一系列发明,经历了织布—纺纱—织布三个阶段递进的技术革新,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②工厂出现:人们开始将机器、工人集中起来进行生产,工厂出现了,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③蒸汽机的改进:瓦特改进试制出“复动式蒸汽机”,瓦特蒸汽机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④交通工具:19 世纪初,汽船、火车先后问世,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⑤机器制造业:19 世纪中叶,英国的机器制造业也实现了机械化。(2)其它地区的扩展:从18 世纪末到19 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从大西洋两岸逐步深入内陆。3. 第二次工业革命(1)条件:①19 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②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2)成就:①电的广泛使用:电力成为补充、取代蒸汽的新动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②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汽车、飞机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应运而生,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具深远影响的成就;③化学工业的兴起:用化学方法加工原料,采用合成方法制造新的材料, 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④旧产业部门的改造:旧产业部门,如炼钢、纺织、采煤、机器制造和铁路运输等,焕发出新的活力。(3)特点:①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取得更多、更重要的成果;②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③各国的工业革命的进程也各具特色。工业革命的影响自主学习1.积极方面:(1)生产力与产业结构:生产力大发展,工业成为社会经济的先导,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农业变革也全面展开。(2)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生产集中,出现了垄断组织,科学化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视。(3)社会阶级结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通过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地位。工人阶级迅速崛起,展开斗争。中间阶层的力量也开始发展。(4)社会生活:以工厂为中心形成大批城市,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女性获得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人口增加明显。2.消极方面:(1)社会问题与立法: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社会问题。垄断组织也导致某些停滞和腐败的消极现象。欧美各国开始通过社会立法来解决这些问题。(2)世界面貌与格局:彻底改变世界的面貌,各地联系日益紧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拉丁美洲和亚洲、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建立殖民统治,逐渐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基本形成。“精”点拨问题8:对比两次工业革命有什么不同?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什么显著特点。真题研做1.(2020·浙江·高考真题)曾有评论谓:“毛纺已无影无踪,麻纺也差不多;普遍使用的原料都变成棉花,棉花,还是棉花。棉花成了传说中吃光所有羊的‘披着羊皮的狼’。”下列项中,与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飞梭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B.珍妮纺纱机的出现确立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C.棉纺织技术革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D.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解决了棉纱产量与质量的冲突2.(2020·浙江·高考真题)英国女演员弗朗丝·金伯尔对幼年(1830年)搭乘的一种新式交通工具,曾有如下描述:“现在我们以它的最高速度一每小时30英里(48公里)一出发,它比鸟的飞翔速度还要快。你难以想象切开空气向前奔跑的感觉是怎样的——它的运动也十分平稳。”据此判断,这种新式交通工具是( )A.帆船 B.蒸汽机车 C.汽车 D.飞机五、“巧”设计(板书):六、“深”巩固。(作业分层设计:) 1.18世纪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圈地运动发展到了议会圈地时期。据资料统计从1700年到1800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总人口增加了81%,而这个时期的农业人口却只增加了8.5%。据估计在1750年到1800年之间英国粮食的耕地单位面积产量增长了三分之一。由此可推知圈地运动( )A.降低了英国农村人口出生率 B.客观上推动了工业革命进行C.是英国政府发起的经济改革 D.是农业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2.18世纪中叶,各种学会在英国各地纷纷出现,如伯明翰太阳学会、曼彻斯特学会等,学会会员都是注重实用的人,他们组织自己的科学团体,建立自己的学校,广泛吸收世界各地的先进技术,使英国的科学研究工作更加普及。这一现象( )A.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B.为工业革命开展准备了条件 C.推动了英国启蒙思想的产生 D.密切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3. 1870年以后,欧美国家重工业发展迅速。在重工业的各个部门,生产流程日趋复杂,一个产品需要多道工艺流程分工与技术的复杂性与19世纪前期不能同日而语。因此, 垄断组织在重工业的各个领域中发展很快。这说明( )A.资本主义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剧 B.生产技术的发展是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催化剂 C.垄断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 D.垄断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个过程 4.某学者指出,18世纪晚期工厂制度出现了,到19世纪中叶,英国所有棉布都已经在工厂里生产,工厂制度代替了分包制和原工业的工场,成为工业经济特有的生产方式。对“特有”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A .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B .产生了比蒸汽机更大的影响C .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D .促进了工业革命深入发展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A.城市化进展显著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工业化开始启动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6.在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工厂主在自认为最有利于其经济活动的土地上任意建造厂房,在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狭窄且不规则的街道上工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混杂交织在一起,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水和浓烟在城市里蔓延。这说明英国( ) A.环境污染源于工业革命 B.城市化发展需规范治理 C.工厂对劳动力需求增加 D.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发展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