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打支山歌过横排》【教材简析】《打支山歌过横排》是一首具有浓郁赣南客家山歌音乐特点的兴国山歌。歌曲为五声羽调式,旋律起伏较小,属于非方整性的“四句头”结构,运用了倚音、波音、滑音装饰音和客家方言,体现了典型的山歌风格特征,给人以畅快、明亮、豪迈之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客家人明快、爽朗、豪放的山野气息。【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劳动的歌》、《小调集萃》单元的学习活动中,已经接触到了中国民歌中“号子”和“小调”两种体裁,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山歌”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内地、渔村、山野以及少数民族地区,与我们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对未知领域和新鲜事物他们抱有极大的好奇心,所以需要教师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加以引导。【教学目标】1. 了解江西人文地理及兴国山歌的特点。能用歌声表现歌曲的基本风格和情感。了解兴国山歌曲式风格的特点。2. 学习歌曲《打支山歌过横排》,用高位、激情、高亢的声音来演唱歌曲。通过合作探究法,让学生体验、感受“兴国山歌”的风格,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团队协作能力。3. 通过学习《打支山歌过横排》,激发学生对兴国山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传承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打支山歌过横排》,掌握兴国山歌的风格特征。难点:掌握兴国山歌的固定引腔部分、装饰音的演唱,以及用方言演唱体现歌曲的韵味。【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教学过程】活动主题一:歌声嘹亮,回声山涧(一)活动目标1.激发学习兴趣,初步体会兴国山歌的表演形式、风格特点。2.能用高亢嘹亮、自由奔放的声音唱引腔。(二)活动步骤1.聆听两首兴国山歌《请茶哥》、《客家妈妈》思考:两首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歌曲中哪一句让你印象最深刻?(高亢嘹亮、自由奔放;都由“哎呀嘞”开头)师小结:这两首都来源于江西,为山歌体裁。山歌是民歌的三大体裁之一,一般是人们在野外劳动中即兴抒发情感所编唱的歌曲。特点:高亢嘹亮、自由奔放、爽朗悠长;“哎呀嘞”属于兴国山歌固定的引腔,是具有浓郁赣南客家山歌特点。2.山歌特征来源思考:为什么山歌具有高亢嘹亮,自由奔放的特点呢?(居住地域关系)3.讲解赣南地区风土人情特征4.师生互动喊引腔(互动:你住山那头,我住山这头,隔着山头我们打个招呼,用什么样的音色,什么样的音量?)师唱“哎呀嘞”音高由低到高练习,生用回声的形式回应教师。师小结:“哎呀嘞”,远方的朋友是否听见了我的歌声?这就是兴国山歌的旋律,远方朋友亲切的呼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兴国山歌,唱一唱《打支山歌过横排》。(三) 活动评价(四) 设计理念本环节主要通过聆听、体验、感受等方法让学生了解赣南地区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学习山歌的兴趣。通过师生合作引腔“哎呀嘞”的演唱,能让学生快速的学会兴国山歌引腔部分,同时音高由低到高的练习,也达到了练声开嗓的效果。活动主题二: 歌声高亢,乐动山谷(一)活动目标1. 聆听、学唱歌曲,了解歌曲的特点,并能用方言演唱歌曲。(二) 活动步骤1.聆听山曲,感知曲韵(1)播放音乐,请学生说说歌曲的音色、力度、情绪特点?(2)师生探讨歌曲特点师小结:水土相依,歌韵相随。江西素有赣鄱大地之称,地处中国东南部,以丘陵、山地为主;盆地、谷地广布,其独壮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人文底蕴造就了江西民歌高亢嘹亮、自由奔放、爽朗悠长的特点。2.品茗山曲,探寻调式(1)师唱旋律,学生跟着轻声哼唱,并关注歌谱有哪几个音组成?生:歌曲除了第一句,只用了“6、1、2”三个音。师总结:这是兴国山歌的特点,常常由三音列、四音列、五音列组成。(幻灯片出示各音列组成音)(2)请学生唱一唱这三个音,说一说由这几个音组成的是什么调式?(五声羽调式)(3)为什么运用五声调式?五声调式是中国古代和民间音乐中广泛存在的一种调式,它是以纯五度的音程关系来排列的,由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所构成。山歌作为一种在户外歌唱、曲调高亢、节奏自由的民歌形式,其演唱环境和风格特点决定了它适合采用五声调式,同时也反映了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放歌山曲,剖析结构(1)播放歌曲,关注歌曲由几个乐句组成?(2)师生探讨歌曲结构师小结:歌曲为一段体,为即兴性较强的非整体的“四句头”结构。(3)再次播放歌曲,生跟着哼唱,寻找旋律特点。引腔:特点:①每一句开头都由“6”音组成,第一、四句弱起,同音不同节奏②旋律起伏较小,曲中多处运用装饰音。(4)学生练唱装饰音,思考装饰音在歌曲中的作用?能更好的感受到客家人语调的抑扬顿挫,体现出山歌的风格和特征。(5)师生合作:生唱引腔,师唱后面部分。师唱引腔,生唱后面部分。(注意装饰音的正确演唱)4.品味山曲、展现魅力(1)歌曲“打支山歌过横排”,“打支山歌”是什么意思? “打支山歌”是“唱支山歌”的意思 “过横排”是指“两山之间崎岖的山路”(2)歌词为什么要用“打支山歌”而不用“唱支山歌” 在江西地区,人们习惯用“打”来指代唱歌或演奏乐器,这种用法源于当地的方言或文化传统。另外,“打”字在方言中具有轻松、随意的意味,与山歌自由、抒情的风格相契合。使用“打支山歌”更能表达出山歌演唱者自由、随性的情感表达。(3)方言教唱①教师用方言演唱歌曲,学生找出发音不一样的字。②师口口相传,念一念方言歌词:③除了方言,歌曲还有哪些音乐元素让我们感受到山歌高亢、奔放的特点呢? (引出山歌的另一特点:常加入衬词、衬句)④用方言跟钢琴唱一唱歌曲(提示:用高位、激情、高亢的声音来演唱)⑤请学生说一说怎么处理音乐,才能唱出山歌舒展自由、高亢奔放的特点?(从音色、情绪、节奏等方面思考)⑥分组合作演唱将学生分为两组,模拟在大山的两侧演唱。师唱引腔;第一组唱1、3乐句;第二组唱2、4乐句。唱出山歌高亢、奔放、悠长的特点。(4)总结兴国山歌的艺术风格特点①学生探讨回顾歌曲结构、曲调风格特点②播放歌曲,分辨哪首歌曲和《打支山歌过横排》的体裁相同?《无锡景》、《军民大生产》、《对鸟》③师总结山歌特点山歌:指在山野外从事劳动的人们抒发感情即兴编唱的民歌。我国山歌丰富多彩,分布很广,其节奏大多舒展自由,旋律高亢奔放、悠长、常加入衬词、衬句来演唱。(三)活动评价(四) 设计理念本环节用生动的情境,融入歌唱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装饰音在山歌中作用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的歌唱表达能力。通过自发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激发学生对山歌的喜爱之情,增强民族自信。活动主题三: 歌声悠长,薪火相传(一) 活动目标1.通过对比聆听,对比歌曲异同。2.继承和发展,创写民歌交融。(二) 活动步骤1.聆听罗德成演唱版本《打支山歌过横排》和何濛杉演唱版本《打支山歌过横排》,对比异同。何濛杉演唱版本加入了更多的衬词,声音悠长,柔美。罗德成演唱版本声音高亢嘹亮,更具山歌特色。2.师总结:民歌谚语说“山歌不过梁,各是各的腔”客家山歌也是这样的同中有异,因为口音的不同,还有环境的差异,而导致了客家民歌唱腔的不同,形成了客家山歌“九腔十八调” 。3.作业:发展创作——创编民歌试着用兴国山歌的特征,创作一首山歌。(三) 活动评价(四) 设计理念学生在对比赏析以及创作中认识山歌的传承、变化及发展,激发学生对山歌进一步的探究以及对整个中国同宗民歌有更深刻的体会。【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