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连城一中2025-2026学年暑期月考高三语文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一、阅读(72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 《时间的刻度:从日晷到原子钟》(节选)人类对时间的丈量,始终伴随着文明的进阶。远古时期,先民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标记时间,殷墟甲骨文中“旦”“昏”等字的象形构造,便保留了日出为旦、日落为昏的原始认知。这种依赖自然现象的计时方式,在农耕社会中逐渐发展为更精密的仪器——汉代张衡创制的浑天仪,通过观测黄道赤道的交会测算节气,误差已控制在15分钟以内。隋唐时期,漏刻技术臻于成熟。据《新唐书·天文志》记载,吕才设计的“多壶式漏刻”以多级水壶平衡水压,使计时精度提升至每小时误差不超过2分钟。这种技术支撑了唐代科举考试的时间管理:《唐六典》明确规定“试日,平明入,日暮出”,漏刻的“昼漏四十刻”成为考试时长的硬性标准。工业革命后,机械钟打破了自然计时的局限。18世纪英国钟表匠哈里森发明的航海钟,将经度测量误差缩小至1海里以内,直接推动了全球贸易的扩张。而1967年,国际计量大会将“秒”定义为“铯-133原子基态两个超精细能级跃迁对应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持续时间”,原子钟的出现使时间测量精度达到亿年误差不超过1秒的量级。计时工具的演进,本质上是人类对“秩序”的追求。从春耕秋收的农时安排,到现代高铁的调度系统,时间的刻度始终是社会协作的隐形骨架。正如物理学家玻尔所言:“时间的测量,是人类为宇宙贴上的标签,也是自我认知的镜鉴。”(节选自《科技史研究》2023年第2期)材料二: 《流淌在笔墨间的时间》(节选)当科学以精密刻度锚定时间,文学则以感性笔触描摹时间的质感。孔子立于川上慨叹“逝者如斯夫”,将时间比作奔涌的河流——这一意象在后世文学中不断回响:屈原“汩余若将不及兮”的焦虑,李白“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悲怆,皆以水的流动性喻示时间的不可逆。宋代文人对时间的感知更添哲思。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将江水的“逝”与“存”辩证统一:江水看似奔流不息,实则始终是那条江;人生看似转瞬即逝,却在宇宙循环中获得永恒。这种认知突破了线性时间观的局限,与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感慨形成跨越时空的共鸣。文言文中的时间表达更显凝练。《项脊轩志》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寥寥数语,将十余年光阴浓缩于一树的生长中。时间在这里不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具象化为枝干的延展、叶片的葱茏,这种“物载时间”的笔法,恰如清代刘熙载所言:“文之妙,在透过字面,见出时间的褶皱。”西方文学中,莎士比亚“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的警示,与陶渊明“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劝诫,虽文化语境迥异,却共同指向时间与人生的深刻关联。时间在文学中,始终是丈量人性的标尺。(节选自《古代文学论丛》2022年第4期)材料三: 《时间的褶皱:感知与哲思》(节选)科学的精确与文学的灵动,共同构成人类对时间的完整认知。物理时间以均匀的节奏流逝, ①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专注于愉悦之事时,时间感知会被压缩;陷入痛苦或无聊时,时间则会被拉伸。这与《诗经》“厌厌夜饮,不醉无归”中长夜变短的体验,以及《古诗十九首》“愁多知夜长”的感受形成奇妙呼应。不同文化对时间的理解亦有差异。线性时间观认为时间单向流动,如古罗马奥维德“时间吞噬一切”的断言;循环时间观则视时间为往复的圆环,如印度教“卡尔帕”(劫)的宇宙轮回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时间更像是螺旋上升的圆环:二十四节气循环往复, ② ;朝代更迭周而复始,文明却在兴衰中积淀前行。现代物理学对时间的认知更具颠覆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时间会因速度和引力而扭曲——这与文学中“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想象竟有神似之处。当科学与文学在时间的命题上不断靠近,我们或许能领悟:时间既是客观的物理存在,也是主观的生命体验;既是 ③ ,也是可以被人类赋予意义的精神维度。(节选自《跨学科视野下的时间研究》2024年第1期)1. 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殷墟甲骨文“旦”“昏”的字形直接体现了先民对原子钟原理的认知。B. 汉代浑天仪的计时精度已远超唐代漏刻,标志着计时技术的成熟。C. 哈里森航海钟的发明,为全球贸易发展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D. 玻尔认为时间测量是宇宙的自然属性,而非人类主观构建的结果。2. 结合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苏轼《赤壁赋》中时间观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相通之处。B. 《项脊轩志》“枇杷树”的描写与归有光对亡妻的思念形成互文。C. 陶渊明“及时当勉励”与《兰亭集序》“死生亦大矣”哲思一致。D. 莎士比亚时间观与屈原“恐美人之迟暮”的焦虑具有相似性。3. 根据原文内容,在材料三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句不超过12字。(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则材料分别从科学、文学、跨学科视角解读时间,这种多维度呈现方式有何妙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三提到“时间既是客观的物理存在,也是主观的生命体验”,请结合生活体验或阅读积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批判性思考。(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 徒步走到终点(节选)西元营长树生从橱子里找出背包,认真地装了几样东西。他拿起那只布面文件盒,端详了一会儿,小心地把文件盒一同装进背包里。政委说:“派辆车吧!”树生嘴角动了一下,没说什么,只是摆摆手走出了办公室。树生要到两百多公里外的一个地方看看海崽。他徒步走着,不少路过的卡车司机向他招手,他都拒绝上车。(甲)海崽的老家在大海边的一个小镇子上。镇子面朝海面,背靠终年郁郁葱葱的小山。海风湿湿的,夏季墙壁上会结出一层薄薄的水珠。初上高原的日子,海崽觉得这里的空气是火辣辣的,肺子、气管、喉咙、舌头、嘴唇统统给风干了,好似晒干的鱼,每呼吸一口气,都像有条锯子在胸腔里拉过一遍。好多次梦里醒来,海崽都觉得不可思议,自己早已离开家乡十万八千里,来到了一个世界上最荒凉的地方。这里的天空蓝得发紫,远处的雪山纤毫毕现,仿佛就在眼前,可实际上却在几百公里之外。树生的嘴角微微抽动了一下。那天新兵训练结束后,海崽对班长说,他受不了部队生活,要回家,否则……。树生和他谈了好多回,花了很多精力。海崽说自己怕,怕班长,怕战友,怕干部,怕营房,怕黑夜,一切都怕,就是想离开,回海边去。后来有一天,海崽真的跑了。他身无分文,在一百多公里外的长途汽车站被找到了。树生狠狠地在海崽屁股上踹了一脚,关了他三天禁闭。十月的一天,山脊一线的观察点都走了一遍后,队员们排成一线向一号山口处攀爬。海崽有些犹豫要不要踩在营长的肩头上。树生看了他一眼,鼓励道:“小伙子,放心踩,要踩实了!”接近山顶,山风骤然变大,使得人的身体变得轻飘飘的,像风筝一样歪歪斜斜要飞起来。虽说脚上穿了羊毛防寒靴,但脚还是最脆弱的地方。海崽脚尖开始疼痛,仿佛被锤子砸上了。后来脚掌麻了,渐渐失去知觉。强风夹带着沙子一样的雪粒,打在脸颊上,好似万千钢针刺在皮肉上。外面严寒如刀,防寒迷彩作训服下面却很快涌出一层热汗,蒸汽顺着脖子和手腕向外冒,内层衣物湿漉漉地贴在皮肤上。但海崽知道不能停下来,每次出发前,班长都会重点强调。只要一停下来,这层热汗就会瞬间变成一层凉水,甚至是薄冰,冷冷地覆在身上。钢枪枪身在你拼尽全力攀登时一下一下狠狠撞击着胯骨和屁股,像个脾气暴躁的兄弟。你更不能徒手去摸它,否则会被粘掉一层皮。海崽听说,过去军用水壶必须放在大衣下,贴在胸前或肚子上,要不过不了多久,里面的水就要冻实心儿,一滴也休想倒出来。直到去年,上级给配发了边防巡逻水壶。这东西是钛合金的,双层保温,带肾形饭盒和叉勺一体的餐具,能保证一天都喝上带热乎气儿的水,饭盒还能架在火上加热。海崽简直是太爱它了。中午时分,巡逻队到达山顶。这里是观察点东侧一处平坦的高地。四周的山峰连绵起伏,一望无际。太阳在头顶正上方,天空又高又远,蓝得让人发慌。刺眼的光线在雪白山峰上随着狂风飞舞,好似金色的波涛。树生在附近察看了一番,没有任何异常情况。于是,他让队员们摘下护目镜,站成两排,中间展开一面国旗,留了张合影。尽管想象过很多回,可当国旗在大风中展开的那一刻,海崽的身心还是为之一振。夹着呼呼的风声,海崽听到树生喊:“海崽,我当初踹你一脚,是要你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要做个硬骨头的好兵!”(乙)树生用双手捂住脸,掩不住嘴角的抽动。树生仿佛做了一个梦,那一天的天空是铅灰色的,密密麻麻下着灰色的冰雹。有几个战友被困住了,于是树生和大家冲进冰雹里把他们拉回来。拳头大的冰雹打在身上竟然不疼,焦急之中,身体麻木了。胳膊、头发湿漉漉的,沾满了黏糊糊、热乎乎的东西。这时,有人大喊:“还有人落在后头了!”于是,树生猛地扭过头,向铺天盖地的冰雹里望过去,但灰蒙蒙的什么也看不见。于是,有更多的战友呐喊着冲进去,冰雹漫天飞舞。树生还记得自己喘着粗气,焦急地抬着一个战友的腿,战友的迷彩服和靴子上有一块一块血迹,身体竟然真的像沉重的岩石。那个画面,树生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一个身影张开双臂跑进冰雹里,像一只拥有矫健翅膀的鹰冲向风暴,那翅膀在奋力扇动,替他挡住了迎面砸来的冰雹……树生这时还不知道,文件盒里有一封信,信中写着——海崽:这封信是我让你姐代我写的。你的来信我知道了。如果哪天留不下,也莫难过了,回来就好。你已经去那苦地方十年了,心里头该透亮了。……要是能继续干下去,可称了你的心愿,爹和你姐都打心眼儿里欢喜。听说有任务落下来了,还是想对你说一句,你是国家的人了,只要是国家需要,都要卖力去做,甭惦记家里。(有删改)文本二:树生走了五天五夜,来到了一个由红砖墙围起来的地方。这里大门敞开,无人看守,但行人无不心怀虔敬,经过的车辆鸣笛三下,降低速度慢慢通过。树生坐到一块墓碑前,用手掌擦了擦,放上一枝白色的雪莲花,点燃三支烟,连同文件盒一起放在石台上,他的嘴角微微抽动了一会儿,说道:“海崽,我来看你了……”(有删改)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文中的“踹一脚”和“关禁闭”,既是树生对海崽的惩罚,也是他对海崽的关爱,希望海崽能认识错误并成长。文中树生“嘴角抽动”与《荷花淀》中水生嫂“手指震动”的笔法相似,都通过细节描写折射人物内心波澜。文中“行人无不心怀虔敬,经过的车辆鸣笛三下,降低速度慢慢通过”暗示墓园安葬着令人尊敬的人物。“雪莲花”与《百合花》中“白色百合花被子”同是人物精神的象征和军民情谊的见证,体现“物象人格化”的手法。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小说准确把握边防生活紧张艰险的特点,节奏紧凑明快,使读者始终保持强烈的阅读期待。小说中军营、海岛、高原和墓园等场景,营造氛围,既感染读者,也感染作品中的人物。小说中的文件盒作为主要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串联情节,使小说的结构更加完整紧密。小说人物语言契合身份,如营长树生的言辞严厉,斩钉截铁,饱含对年轻战士的期待与关怀。有人评价“小说在常态和艰险的双重境遇中,书写家国意志和崇高信仰的深沉力量”,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谈谈你对这句话中“双重境遇”的理解。(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本二是原属于文本一中的一段内容,若要将其还原,你认为应该放在甲处,还是乙处?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材料一:九月,契丹主将五万骑,号三十万,自扬武谷而南,旌旗不绝五十余里。代州刺史张朗、忻州刺史丁审琦婴城自守,虏骑过城下,亦不诱胁。审琦,洛州人也。辛丑,契丹主至晋阳,陈于汾北之虎北口。先遣人谓敬瑭曰:“吾欲今日即破贼可乎?”敬瑭遣人驰告曰:“南军甚厚,不可轻,请俟明日议战未晚也。”使者未至,契丹已与唐骑将高行周、符彦卿合战,敬瑭乃遣刘知远出兵助之。张敬达、杨光远、安审琦以步兵陈于城西北山下,契丹遗轻骑三千,不被甲,直犯其陈。唐兵见其羸,争逐之,至汾曲,契丹涉水而去。唐兵循岸而进,契丹伏兵自东北起,冲唐兵断而为二,步兵在北者多为契丹所杀,骑兵在南者引归晋安寨。契丹纵兵乘之,唐兵大败,步兵死者近万人,骑兵独全。敬达等收余众保晋安,契丹亦引兵归虎北口。敬瑭得唐降兵千余人,刘知远劝敬瑭尽杀之。是夕,敬瑭出北门见契丹主,契丹主执敬瑭手,恨相见之晚。敬瑭问曰:“皇帝远来,士马疲倦,遽与唐战而大胜,何也?”契丹主曰:“始吾自北来,谓唐必断雁门诸路,伏兵险要,则吾不可得进矣。使人侦视,皆无之。吾是以长驱深入,知大事必济也。兵既相接,我气方锐,彼气方沮,若不乘此急击之,旷日持久,则胜负未可知矣。此吾所以亟战而胜,不可以劳逸常理论也。”敬瑭甚叹伏。壬寅,敬瑭引兵会契丹围晋安寨,置营于晋安之南,长百余里,厚五十里,多设铃索吠犬,人跬步不能过。敬达等士卒犹五万人,马万匹,四顾无所之。甲辰,敬达遣使告败于唐,自是声问不复通。唐王大惧。丁未,唐主下诏亲征。雍王重美曰:“陛下目疾未平,未可远涉风沙;臣虽童稚,愿代陛下北行。”帝意本不欲行,闻之颇悦。张延朗、刘延皓及宣徽南院使刘延朗皆劝帝行,帝不得已,戊申,发洛阳,谓卢文纪曰:“朕雅闻卿有相业,故排众议首用卿,今祸难如此,卿嘉谋皆安在乎?”文纪但拜谢,不能对。己酉,遣刘延朗监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符彦饶军赴潞州,为大军后援。诸军自凤翔推戴以来骄悍不为用彦饶恐其为乱不敢束之以法。(节选自《资治通鉴·后晋纪一》有删改)材料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虔①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节选自孙武《孙子兵法·谋攻篇》)[注]①虞:戒备,准备。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诸军A自凤翔B推戴以来C骄悍D不为用E彦饶恐F其为乱G不敢H束之以法。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南,向南进发,名词作动词,与《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的“南”用法不相同。B.置,设置,与《项脊轩志》“内外多置小门墙”的“置”字意思相同。C.跬步,半步,即迈开一次腿的距离,与《劝学》“故不积跬步”的“跬步”意思相同。D.“文纪但拜谢”与《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的“但”用法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契丹主统领五万骑兵到达晋阳,在汾北的虎北口布列兵马,派人向石敬瑭询问攻敌的策略,得到答复后就与后唐骑将高行周、符彦卿交战。B.契丹主派遣三千轻骑兵,直接突击城西北山下的后唐军队队列。后唐军队见他们疲困争相追逐,不曾想却遭到契丹伏兵攻击,在北面的步兵大多被杀。C.契丹军队长途跋涉深入敌营作战,在士兵战马都十分疲倦的状态下却大获全胜。石敬瑭得知取胜的原因后对此十分赞叹佩服。D.孙武认为作战预知胜利的方法具体有五种,总的来说要力求对整个战局有宏观的把握,准确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从实际出发制定策略以确保每战必胜。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始吾自北来,谓唐必断雁门诸路,伏兵险要,则吾不可得进矣。(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朕雅闻卿有相业,故排众议首用卿,今祸难如此,卿嘉谋皆安在乎?(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孙武指出:“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孙武的观点?请简要分析。(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临江仙·离怀王观别岸相逢何草草,扁舟两岸垂杨。绣屏珠箔①绮香囊。酒深歌拍缓,愁入翠眉长。燕子归来人去也,此时无奈昏黄。桃花应是我心肠。不禁微雨,流泪湿红妆。[注]①珠箔:珠帘15.对这首词内容和情感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词人连用“扁舟”“垂杨”“别岸草”等具有典型意义的离别意象,烘托出离别时的凄凉之感。B.“绣屏”一句富有画面感,仿佛眼前有位美丽的女子正在绣花屏风和珠帘之间,美人身上散发出香囊的香气。C.“燕子”两句写离巢的燕子又飞了回来,人却要走了,表达时光流逝、不忍别离的无奈之情。D.桃花常被视为爱情和婚姻的象征,其粉色花瓣象征着爱情的甜蜜和浪漫,词中“桃花”一句也是借此表达男女之间的心意。16.“酒深歌拍缓,愁入翠眉长。”与李清照《声声慢》中“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在愁情的表达上有相同之处,但又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高》一诗中,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指出,北伐抗金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若草率出兵,即使有“ ”的雄心壮志,也可能是“ ”的结局。(3)韩愈《师说》中的“ , ”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扇子,因“扇”与“善”谐音,以及“善(扇)扬仁义之风”的美好寓意,被人们视为吉祥、清正的象征。古人常用扇子象征善行,于是( ),承载着深厚的情谊与美好的期许。早在《晋书》中,就记载了袁宏出任地方官时,谢安赠予他一面扇子,并说道“聊以赠行”。简单四字,饱含无尽的关怀与祝福。扇联,作为扇文化中一颗独特的明珠,也有着动人的故事。宋代文莹《玉壶清话》中记载,后唐进士范质,目睹后唐君臣腐败无能,心中满是愤懑与失望,毅然辞官归乡。回到家乡后,他在白纸扇上挥毫写下“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的对联。 ,如锐利匕首般直刺腐败心脏,以“大暑”的酷热难耐比喻贪官污吏的横行霸道,又以“清风”的清爽宜人象征挚友的真挚情谊,满心期待好友如清风般吹散心中阴霾。这便是有记载的最早扇联。自此之后,历代文人墨客纷纷效仿,以扇为纸,以笔为墨,在扇面上留下无数精妙绝伦的佳作。当代画家老树的“蒲扇”画,对现代元素与怀旧情怀交织,恰似霍邱这座古城在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蜕变。霍邱自古便是商贾云集之地,蒲扇曾作为淮河航运的“清凉礼”,随商船远销四方。如今,虽然空调普及,但蒲扇依然是霍邱人心中的“夏日图腾”。就像当地流传的谜语:“一把青伞绿又圆,不用时儿墙上眠。夏日摇来凉风起,驱走暑热笑开颜。”短短几句,道出了蒲扇与霍邱人血脉相连的情感。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它便成为赠予友人的绝佳礼品 B.把它作为绝佳礼品赠予友人C.友人收到扇子后视其为绝佳赠品 D.把它作为赠予友人的绝佳礼品19.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只言片语 B.寥寥数语 C.短小精悍 D.言简意赅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小刚看了这段材料后,对扇联产生了兴趣,打算写一篇文章介绍扇联的特点。下面是他搜集到的一些扇联,请参考给出的示例,替小刚拟写两则提纲。(4分)影动半轮月 香生一握风仁风在握 披拂无私轻摇纨扇,清风透入人怀 高捧玉环,明月飞来我手一扇千须动 三梳万发齐……提纲示例:常融入自然意象,借月、风等元素展现扇之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妹妹知道哥哥小刚在研究扇联,于是准备了一把带有竹子图案和一把带有梅花图案的扇子,想请他为自己创作扇联。请你替小刚选择一把扇子,根据扇面内容创作一副扇联。(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鲁迅《秋夜》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巴尔蒙特(俄)《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 C 2. C 3. ①心理时间却可伸缩②时序却在轮回中推进③可以测量的物理刻度 (每处1分)4. ①全面性:形成对时间客观和主观、理性和感性的完整认知,避免单一视角的局限。②互补性:科学的精密性与文学的灵动性相互补充,既让读者理解时间的物理本质,又体会其人文内涵。③深化性:跨学科视角整合科学与文学两个角度,进一步探讨时间的哲学意义,引导读者从现象到本质,深化对时间的认知。5. ①物理时间具有客观性。火车时刻表、航班起降、合同期限,不会因有人焦虑或从容而缩短或延长。若否定这一维度,文明的有序运转便无从谈起。但过度强调客观时间的绝对权威,可能导致对个体体验的漠视,例如工业时代的“时间就是金钱”将人异化为时间的奴隶。②主观的生命体验会改变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史铁生残疾后对痛苦的感知,让客观时间在主观体验中被拉伸。但过度沉溺主观体验,个体便会坠入“无时间感”的虚无。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在“对房间里永恒黑暗的最后一瞥”中死去。③客观时间承载着主观体验的发生,主观体验赋予客观时间以意义。两者的共生,让时间既保持着宇宙的秩序,又充满人性的光辉。D 7. B 8.(1)常态:①新兵严格训练和教官严厉管教,是军营常态生活的写照;②海崽入伍时的不适与思乡,父亲的叮嘱,都是人之常情的自然流露。(2)艰险:①高原自然环境的艰险,是对战士们身心的极限挑战;②在艰险境遇中营救战友的壮举,是以生命铸就家国信仰的赤诚担当。 (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9.示例一:应放在甲处 (1)承上文树生徒步的行为,又启下引出海崽,顺畅自然。(2)开篇由墓园祭奠提示海崽牺牲结局,形成悬念(或预叙式悬念),引发阅读兴趣(或阅读期待)。(3)开篇运用墓碑、雪莲花等意象,暗示海崽形象的崇高,奠定悲壮基调。(4)祭奠场景与海崽成长回忆形成对照,凸显家国使命下军人精神蜕变的过程,突出小说主题。(每点2分,答对其中3点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示例二:应放在乙处 (1)保留悬念(或顺叙式悬念),使开篇营长坚持徒步的(异常行为的)悬念到此得以回应,增强戏剧性和吸引力。(2)国旗下合影的激昂突转至祭奠的肃穆,使作品具有更强烈的情感冲击力(表现力)。(3)与第一段的“文件盒”(伏笔)呼应,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4)墓园祭奠与上下文之间的叙事时空跳跃转换,凸显海崽牺牲的壮烈、战友的深情和家人的厚望,深化家国同构的主题。(每点2分,答对其中3点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10.CEG11.D12.A13.(1)开始我从北面过来,以为(认为)唐兵必然要切断雁门的各条道路,在险要的地方埋伏士兵,那样我就不能顺利前进了。(4分)(“谓”,以为、认为;“险要”:作名词,险要的地方;“伏兵险要”,状后、省略句;前三个采分点各1分,大意通顺1分,共4分)(2)我向来听说你有宰相才干,所以排除众议首先任用您,现在遭到如此祸难,你美好的谋略都在哪里呢?(4分)(“雅闻”,平日听说、向来听说;“首用”,首先任用;“安在乎”,在哪里呢,宾语前置句;前三个采分点各1分,大意通顺1分,共4分)14.①契丹主在攻打唐兵时先派人进行侦视,然后才选择长驱深入,这体现了孙武“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的观点。②契丹派三千轻骑兵斩杀唐步兵近万人,以其疲困引诱唐兵进入埋伏区,斩杀唐兵近万人,证明了孙武的“识众寡之用者胜”的观点。③石敬瑭率兵准备非常充分,而唐张敬达等的士兵四面张顾不知往哪里去好,可见没有准备,这证明了孙武“以虞待不虞者胜”(以有准备之师击无准备之敌的,能够胜利)的观点。(1点1分,2点3分,3点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参考译文】材料一:九月,契丹主耶律德光统领五万骑兵,号称三十万,从代州扬武谷向南进发,旌旗连绵不断达五十余里。代州刺史张朗、忻州刺史丁审琦绕城自守,敌人骑兵经过城下,也不诱降挟胁他。丁审琦是沼州人。辛丑(十五日),契丹主到达晋阳,在汾北的虎北口布列兵马。他事先派人对石敬瑭说:“我打算今天攻打敌兵可以吗?”石敬瑭派人奔驰告诉他们说:“南军力量很雄厚,不可以轻视,请等到明天商议好如何开战也不晚。”使者还未到达契丹军营,契丹就已经同后唐骑将高行周、符彦卿交战,石敬瑭就派刘知远出动军队帮助他们。张敬达、杨光远、安审琦把步兵列阵在城西北山下,契丹派遣三千轻骑兵,不披铠甲,直接突击他们队列。后唐士兵看到契丹士兵疲困,争相追逐他们,追到汾水弯曲之处,契丹士兵趟水离开。后唐士兵沿着河岸前进,契丹埋伏的士兵从东北涌起,冲击后唐军队,把后唐军队截为两段,在北面的步兵大多被契丹所杀,在南面的骑兵引退回到晋安营寨。契丹放开兵马乘乱攻击,后唐士兵大败,步兵死亡近万人,骑兵独自保全。张敬达等收集余下的士兵保卫晋安寨,契丹也率领他的军队返回虎北口。石敬瑭俘获后唐降兵一千余人,刘知远劝石敬瑭把他们都杀了。这天晚上,石敬瑭出北门,会见契丹主。契丹主握住石敬瑭的手,遗憾相见晚了。石敬瑭问道:“皇帝远道而来,士兵战马疲倦,急切同后唐军队作战却取得大胜,这是为什么呢?”契丹主说:“开始我从北面过来,以为唐兵必然要切断雁门的各条道路,在险要之地埋伏兵众,那样我就不能顺利前进了。我派人侦察,发现断路和伏险都没有,因此我才得以长驱深入,知道大事必然成功了。两军交战以后,我方气势正锐盛,彼方气势正沮丧,如果不乘此时急切攻击他,耽误时间拖延很久,那么谁胜谁负就不可预知了。这就是我急切作战却获取胜利的原因,是不可以用谁劳苦谁安逸的通常的道理来衡量的。”石敬瑭十分赞叹佩服。壬寅(十六日),石敬瑭率领军队与契丹军队会合并包围了晋安寨,在晋安寨的南面设置营地,它长一百多里,宽五十里,多设置带铃索的吠犬,人们连半步也不能过去。此时张敬达等率领的士兵尚且有五万人,万匹马,却四面环视没有能够前往的地方。甲辰(十八日),张敬达派出使者向后唐朝廷报告打了败仗,此后便没有再通音讯。唐主极为恐惧。丁未(二十一日),后唐主颁下诏书,宣布亲征。雍王李重美说:“陛下眼疾还没有好,不能远路跋涉到风沙之地,为臣虽然浅陋幼稚,愿意代替陛下向北方征讨。”后唐皇帝的意念本来就不想北行,听到这些话十分高兴。但是张延朗、刘延皓和宣徽南院使刘延朗都劝说后唐皇帝亲自出征,后唐皇帝无可奈何,在戊申(二十二日)这天从洛阳出发,对卢文纪说:“朕向来听说你有宰相才干,所以排除众议首先任用您,现在遭到如此祸难,你的美好谋略都在哪里呢?”卢文纪只是拜谢,不能拿出对策。己酉(二十三日),遣派刘延朗监督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符彦饶的军队开赴潞州,去做前线晋安寨的大军的后援。各路军队自从凤翔推戴(李从珂)以来,日益骄悍不能被重用,符彦饶害怕他们作乱,不敢用法纪来约束他们。材料二:所以,预知胜利的情况有五种:懂得什么条件下可以战和不可以战的,能够胜利;懂得众与寡的灵活运用的,能够胜利;全军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能够胜利;以有准备之师击无准备之敌的,能够胜利;将领富于才能而君主又不从中干预牵制的,能够胜利。这五种就是预知胜利的方法。15.A。16.共同点:都借酒消愁,以“酒”这个意象来表达愁绪。(共2分,答出“酒”1分,“愁”1分)不同点:①王词直抒胸臆,写酒让人深深沉醉,随着歌曲缓缓打着节拍,表面上看似消解了愁绪,但离别的忧愁却写在了美人的眉间,直接点明“愁”字,并以一个“长”字加深离愁别绪的绵长不断。(2分)②李词含蓄委婉,以酒“淡”衬愁浓(1分),用反问句式强调内心的愁情。(1分)17.(1)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2)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18.【答案】A19.【答案】B20.【答案】当代画家老树的“蒲扇”画,将现代无素与怀旧情怀交织,恰似霍邱这座古城在时代浪潮中的蜕变与坚守。/当代画家老树的“蒲扇”画,将怀旧情怀与现代元素交织,恰似霍邱这座古城在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蜕变。(每处2分)【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介词使用错误,应把“对”改为“将”;二是“坚守与蜕变”语序不当,没有与前文“现代元素与怀旧情怀”相照应,应把“坚守”与“蜕变”顺序对调,或者把前文“现代元素”与“怀旧情怀”顺序对调。21.【答案】①提及生风功能,如“一握风”“清风”等;②注重对仗工整。字词两两相对,韵律和谐优美;③善用修辞手法,借夸张等手法增强艺术感染力;④蕴含吉祥寓意,延续扇子象征美好的文化传统;⑤彰显文人雅趣,体现创作者的审美与生活态度;⑥多关联道德品质,以“仁风”等词传递高尚情操,(每点2分,答出任意二点、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22.【答案】示例一:以竹子为主题创作扇联上联:竹枝青青有骨气 下联:扇儿摇摇送凉风示例二:以梅花为主题创作扇联上联:梅花红透迎风雪下联:扇子轻摇带香来(内容2分,格式大体符合对联要求2分)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